有福不愿同享的人,有祸无人与之共担
在路上,A拾到一把斧子。
B说:“我们拾到了一把斧子。”
A说:“不能说我们拾到了,而是我拾到了!”
过了一会儿,丢斧头的人追上了他们,斧子被要了回去。
A说:“我们完了。”
B说:“不要说我们完了,而是我完了!”
职场是一个人干事业、实现理想抱负的场所,是一个人谋生的场所。每个人到一定时候,都要进入职场。一般地说,从20多岁,一直到60岁左右,其间大约40年的时间需要在职场度过。
职场虽然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但若总括起来讲,最关键还是两个方面,一是如何为人的问题,二是如何做事的问题。如何为人,如何做事,又是两个很复杂的问题。从为人来讲,虽然方方面面很多,而且都是因人而异,没有千篇一律的东西。但也有相通的地方,比如说,不论在什么场合,乐于助人总是很好的品德。 上面一节谈到,与人为善需要讲前提条件,需要有原则,只是提醒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应灵活机智,不是否定与人为善的积极性。如果一个人平时不喜欢帮助人,那么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找不到人来帮助。
平时经常帮助别人,相当于给自己的“人际交往银行”储存人情。既然储存了,那便是有“利息”的。一旦急于用时,即可随时从中支取。如果理解不出这样一个道理,平时“不烧香”,斤斤计较,就怕别人占便宜,担心吃亏,或者不积极主动地积累,“急来”只能“抱佛脚”,而且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对于这个问题,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能力所及的前提下,尽量多地帮助周围的人。对你来说或许是举手之劳,但对别人来说,有可能是一根“救命草”。你觉得没有什么,但被帮之人则会牢牢记在心里。一旦需要,就会反过来不遗余力地帮你。即便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机会,也不要紧。帮助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回报,帮助别人显示你存在的价值,是无比快乐的,在快乐的时候,你已经得到了回报。
猜你也喜欢:认识自己获得幸福(自己的,的人,人说,解剖,评价)
三分天注定
认识自己获得幸福(自己的,的人,人说,解剖,评价)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要赢全靠自己,靠天、靠地、靠父母,不行!要靠自己去打拼,首先就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情感、气质、能力、水平、优点、缺点、品德修养、处世方式,等等。
认识自己,是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美国人说:“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德国人说:“不会评价自己,就不会评价别人”;希腊人说:“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得以改善自我;认识自己,从而获得自信。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作为人,首先要有自知之明!如果时时准确看别人,而窥不破自己的内心世界,就会妄自菲薄、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膨胀......那么,如何能做到“自知”和“自胜”呢?
一是要通过自我分析来认识自己。修身养性的方法,古来有之。“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估量和评价,不掩过,不溢美,还自己本来的面目。需要毫无情面地去解剖自己,解剖自己是必要的,有时是非常痛快的,有时是十分痛苦的。知不足,方可有追求!“知耻近乎勇”,需要比“解剖自己”多十倍的勇气。
二是要根据生活在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做参照。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避免自我分析中的片面性,进一步解剖自己,在不断实践的摸索中,更好地做到迷途知返。“闻过则喜”,是一种良好的品格,但未必能得到一般人首肯;如果是“闻过则跳”、“闻过则怒”甚至“闻过则盖”,那么要找准自己就不太容易,可能会让人感到讳莫如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而工于矫饰,娴于伪装,掩盖真我,自欺欺人,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是要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类似的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实际水平与能力,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以后努力方向,修正行为准则,制定明确的行动计划。“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并不是说不需要别人的意见,而是要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去行动,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的不断前进与进步。通过与他人比较,还可以好好地解除许多生活中的困惑之事,包括一些尺度和误差问题。聪明的你,需要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为人处世方面的一条铁律。
人是自身幸福的设计师。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够为自身设计幸福提供条件,直至实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有“自知之明”的人,是谦虚的,是谨慎的,但也是自信的,坦诚的。不能坦诚相见或相待,则可能永远不能认识自己,会回答不出“我是谁”这一简单而复杂的问题。在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我、你、他(她)。且不可遗漏了自己,否则意味着失去了认识事物的主体。认识自己,从“我”做起!
猜你更喜欢:跑不到终点的小说(意兴阑珊,中场,下笔,开头,写到)
跑不到终点的小说(意兴阑珊,中场,下笔,开头,写到)
写小说的朋友说,写长篇小说,最兴奋是还没下笔之前,最痛苦是开头,最享受是写到中场的时候,最意兴阑珊是差不多写到结局的时候。
还没下笔之前,脑海里有很多想要说的话,有很多精采的情节和特别的人物,那个时候,自以为即将要写的将是代表作,所以很兴奋。
真的要下笔的时候,却苦恼万分,开头那一万字,往往写好又不满意,不停在改,因为万一开头写得不好,就没心机写后面的故事了。
写到中场,开始进入状态,完全投入小说的角色里,挥洒自如。那个过程,是一种人享受。
整个小说写了三分二,只余三分一,这个时候,作家忽然意兴阑珊,因为他已经知道结局,他的精力在中场时也差不多用尽了,这时有点气力不继。运动员看到终点就兴奋,拼尽全力冲过去,作家是怪物,看到终点就觉得人生没意义,懒得跑过去。
写小说的过程,也像恋爱,找到目标时最兴奋,开头患得患失,到了中场,情到浓时,那是最快乐的。年深日久,激情过去了,不免有点意兴阑珊,这个时候,已不是很多人能够跑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