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听到附近有人在说话,但没有留意。他想保持安静,但被不停的咯咯笑声惹得烦躁不安。
他沮丧地站起来,四下寻找可以坐下来安静思考的其他地方。
在离开前。他不经意地朝传来声音的方向看了一眼。他看见一名中年男子与他的妻子和女儿坐在远处说笑。他们都穿着破旧的衣服,中年男子旁边还有一个用零碎布料做的小袋子。他纳闷,尽管他们很穷而且境遇悲惨,怎么还能有说有笑,看起来相当幸福。
穿着破旧衣服的男子从破袋子中拿出一小块点心,把它分成了三份。
站在远处看着这家人的男子感到既困惑又好奇。他想知道这个贫穷的家庭在做什么。
他踮着脚走近他们,站在了一棵树后面。靠近后,他看见那个中年男子把一小块点心放进女儿的嘴里,把另一块放进妻子的嘴里。他们都面露微笑,注视着彼此,随后开始谈笑。
他闭上眼睛,认识到不必通过隆重方式就能体会到幸福。如果我们敞开心扉,或许能在每一个微笑的瞬间感受到幸福。一切都取决于你的态度。美好的幸福感,取决于你对待生活的态度。
猜你也喜欢:莫要把“首席”当作一种潮流(首席,企业,营销,冠以,称谓)
莫要把“首席”当作一种潮流(首席,企业,营销,冠以,称谓) 最近有专家在国内某一知名杂志撰文,建议设立企业首席营销官CMO(ChiefMarktingOfficer)。联想到前不久,全国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一些所谓“首席品牌官”的培训讲座,在一些大企业似乎又在有着一种设立“首席文化官”的思潮,同时在一些跨国公司还有设立“首席知识官”之职的,也正在被国内的许多企业效仿。
面对如此多的“首席”,我不禁要向企业界呼吁此风可以休矣。
我并不反对舶来品的称谓,“首席执行官”概念的导入对中国企业界的影响是比较积极的,因为它十分简单而又直观的解释了困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企业长期难以解决的困惑。也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可以两权分离的,并且两权分离对企业的经营是十分有益的。首席执行官概念的导入,我认为对由“国营”向“国有”的一个字的转变是十分有意义的。
但是一些概念在国内总是被东方化的误读,于是“首席”的概念变的满天飞,似乎不冠以“首席”之名就不能够体现与时俱进。回顾历史,我们的一些企业似乎对称谓的追求十分热衷。遥想在改革之初,在一些社交场合刚刚开始盛行交换名片,我们往往会在其名片的经理名称后面看见一个括弧,上面注明相当于“正处级”、“正局级”等,这是典型的官本位思想在作梗。后来大概是不允许这样定级与称呼了,于是“董事长兼总经理”两者双肩挑,成为身份与地位的标志,连三、五人的小公司经理也这么称呼。可能的确是中国人太多,排位观念又十分严重,所以即使在企业似乎也一定要分出个一二三四,于是“常务”、“第一”等修饰词也出现在一些副职的前面。
在营销理论中曾有著名的“4P理论”,后来也有延伸为“4C理论”,但经常被用来进行营销诊断的还是经典的“4P理论”。后来在国内还有一些好事之徒总结出12P、24C等,总难逃牵强附会之嫌。其实“首席”之所以开始出现泛滥的势头,除了一些企业对称谓的热衷与赶时髦外,我认为还与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关注点分不开的。就像前文中提及的“首席营销官”,在一些企业营销永远是最为重要的,似乎设立其职也无可厚非,其实可能在其企业已经有了营销老总或是主管营销的副总,而冠以“首席”无外乎是要强调它的重要性。而在一些企业的某个阶段可能并不是解决营销的问题就能够抓住问题的实质,也许他面临的是人力资源的问题、财务金融的问题等,是不是今后哪个职位在某个阶段对企业比较重要,我们就给其冠以“首席”之称呢? 猜你更喜欢:谈爱已老谈死太早(太早,不爽,事情,不想,还没有)
谈爱已老谈死太早(太早,不爽,事情,不想,还没有)
《谈爱已老谈死已早》——桎梏
/
想去做得事情太多
恐怕到老也做不完
/
未来
想养一只金毛
名字还没有想好
不想结婚
因为是不婚主义者
不想生孩子
因为怕痛
有一个自己设计的小房子
妈妈和我两个人就ok了
/
现在如果
能有一个能说话的朋友就nice了
/
现在的我
想活的平凡一点
现在的我
很容易满足
一天两顿饭
早上睁眼能看到蓝天
午间的时候能打个盹
晚上不失眠就完美了
/
哎一古
这世间总会有
让你不爽的事情
所以没关系
多不爽几次就长大了
/
记住
就算全世界都否定你
你也要看得起自己
/
19岁的我
99岁的心
谈爱已老
谈死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