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生不能过于安分
文/娄默默
我发现成功的人生都有一个特质,就是不安分。我们的父辈很多成功者,都是原来放弃了铁饭碗。这绝对不是什么懂得放弃的精神,而是因为他们不安分,不满足于眼前安稳的现状。虽然他们其中也有牺牲者,但他们的生命都在拼搏,都很有价值。
世上有三种人:
第一种,他们不能适应社会的准则,被社会无情的打击到社会的最低层,他们的精神生活几乎为零,只能得到维持生命存活的物质条件,如录瓦宰在丢失项链后;
第二种人,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准则,但他们必须遵守社会准则,在社会准则面前没有任何的尊严,他们随波逐流,在适应社会准则时,能够得到一丁点的好处;
第三种人,他们不但能够游刃有余的适应社会准则,而且能够在完全了解、理解社会准则后,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一部分社会准则,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他们不用为所谓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苦恼,因为他们为世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中国的孩子,在我看来,大多做不到第三种。
首先,他们已经适应了逆来顺受,他们已经适应了去适应,而不是去改变。他们适应了随大流不犯大错。而不懂得独立做判断,独立选择。比如考研,为什么考研,因为这样稳呗!这是什么稳?不是安稳,是这样不会出大问题。大家都这样了,我不这样,就比大家差了,就不稳了。殊不知,这个大家,也是看大家都这样,所以这个大家看大家,是脑残看脑残,谁都不比谁差。
中国人有种很恶劣的文化心理,就是求同心理,跟大多数人一样,应该是安全的。
其次,他们大多数已经丧失了创造力,改变是要创造力的,没创造力的人没自信,所以求稳,但求无过。这是弱者的想法。强者,藐视过失,错了怎么样?机会成本而已,睡觉也是机会成本。在这点上我很欣赏韩寒,如果他当初真的接受了某大学的录取,或者继续读书,那么现在的他,至多一介文人。然而,这个退学的大错他犯下了,这个天下之大不韪他冒了,所以他现在得以保持这般本色。在韩寒和白烨的博客论战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正直的,有楞有角的,独立思考的,成熟的精神强者,虚伪的对手懦弱地弃甲而逃。而24岁的他,17岁已经独立了。当初他若是觉得跟大家一样是安全的,那么现在的他是危险的。
第三,中国的孩子缺少分辨规则的能力。只要是规则,条件反射是遵守。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区别在于,成功的人懂得去分辨真规则和假规则。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大学里翘课,多数人是不敢的。因为什么?点到啊,规则摆在这里——被点到名会扣分。其实这是一个假规则,点名,是大学体制对付不认真学习混日子那些学生们的一种手段。换言之,有学习目的的学生,不是大学点到体制的目标人群。大学里的真规则是——实现自身的价值提升。分辨出真假规则的人,自然懂得怎么去选择自己的行为。
中国的孩子长大会怎么样呢?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长大怎么样,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的中国孩子,同样会保留一样的文化秉性,求同心理,缺乏开拓精神,缺乏激情。
大学实习的时候,曾经见过一些被生活奴役的人,没有激情,开着冷掉的玩笑,唯唯诺诺,冷幽默,眼镜后面,笑容尴尬。公司老总在说到他的司机的时候这么描述:“他跟着我6年了,6年前是700的工资,现在还是。我曾给过他提拔的机会,可他并不努力,所以他只能是这个价值,他永远是700块。”
这个700块属于“第二种人,或者说徘徊第二种人和第三种人之间。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准则,但他们必须遵守社会准则,在社会准则面前没有任何的尊严,他们随波逐流,在适应社会准则时,能够得到一丁点的好处,如录瓦宰在得到局长邀请参加舞会;”
精彩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精彩,无聊的生活,是一样的无聊。
年轻时保值,就是贬值,年轻时贬值,那是垃圾,年轻时增值,才是人才。我现在可以是700块,我明天就是701块,明年就是7000块,而几年只后,是我来衡量别人是700块还是7000块,这才是人生。
我发现成功的人生都有一个特质,就是不安分。我们的父辈很多成功者,都是原来放弃了铁饭碗。这绝对不是什么懂得放弃的精神,而是因为他们不安分,不满足于眼前安稳的现状。虽然他们其中也有牺牲者,但他们的生命都在拼搏,都很有价值。
我喜欢这样不安分的人。总爱折腾点事出来的人。跃跃欲试的人。蠢蠢欲动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会不断突破自我,精彩纷呈。
其实每个人都是亿万富翁,可是有些亿万富翁只值700块。
一生安分的人,等于夭折!
- 想成功的人请举手 关于成功的名言 成功的花 名人成功的故事
猜你也喜欢:儒家人才观漫谈(儒家,民
儒家人才观漫谈(儒家,民族,儒家思想,中华民族,是有) 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清光绪帝接受张之洞、袁世凯的建议,“废科举,兴新学”,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流思想长达两千余年,影响延续至今。虽然自“五四”之后,西学东渐,儒学日衰,但如果有谁想在人才领域彻底否定或摆脱儒家的影响,恐怕也是“痴人说梦”,难免落个“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下场。君不见时至今日,不是仍有人在大力鼓吹“少儿读经”,提倡以儒学经典为核心振兴国学吗?其观点正确与否另当别论,但冷静、客观地检讨一下儒家的人才观思想,无论对于今天还是将来,都不乏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儒家的人才观思想集中表现(或曰局限)在伦理道德层面,基本不涉及科学、技术、工业、农业、商业等物质文明建设领域。但如果因此就断言是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进步,则不仅是偏见,而且是十足的无知。须知正是儒家思想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忠臣孝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坚实脊梁。每当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正是这些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以其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精神力量感染了整个民族,唤醒了整个民族,从而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中华民族。这也正是为什么与我们同时以及或先或后产生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文明全都亡国灭种了,唯有我中华文明能原文原种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难怪南怀瑾先生要把儒家比作粮食店,认为万万倒闭不得,否则中华民族将无精神粮食可吃而变成行尸走肉。我想这才是儒家思想的真正价值所在,谁也不能因其可能存在消极的一面而否认其价值,比起民族生死存亡之大事,一时的发展先后快慢又算得了什么?凡是有出息的子孙都会把成绩和进步归功于祖先并以祖先为荣,只有不肖子孙才会把困难和问题归咎于祖宗以推卸自己的责任,所以数典忘祖的民族不可能是有希望的民族。在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是该到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时候了。 猜你更喜欢: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几多?(
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几多?(星星,牧童,天上,有多少,失望)
《格林童话》里有一则童话叫“牧童”,故事里的牧童对一切问题都能聪明的回答。国王知道了,就着人把牧童叫来。国王向牧童提出三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天上有多少星星?”牧童要了一张白纸,用钢笔在上面点了好多小点子,密得几乎看不清楚,根本没法子数。然后他说:“天上的星星和纸上的点子一样多,你们去数吧!”
我们永远不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如果今天还有一个男人说:“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包括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给你。”我们大概会笑得流下眼泪。这么过时和肉麻的誓言,还有谁要相信?在一片辽阔的夜空下看星的时候,旁边最好坐着一个不多言的男人。永恒在前,人世间的承诺就显得太渺小了。
天上的星星永远数不尽,我们想要的东西比星星一样多,岂能尽如人意?下一次,
当你很努力想得到一个人或一样东西而得不到的时候,不必失望。生命里那些失望的时
刻,就像天上的星星那样多。
有人说星星是死去的人的眼睛在天上闪亮,我宁愿相信星星是逝去的爱情、是刻骨铭心的情人、是每一次的微笑和失望、是情人之间的亲密作爱。我有一位朋友每次跟男朋友睡觉之后都在那天的日记上画一颗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