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看到,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顾雏军及其格林柯尔系的“东窗事发”,张维迎先生再一次被动地卷入到危机之中,可以用风口浪尖来形容。公众对张教授的质疑不断,主旨无非三点:一、张教授被顾雏军“收买”了;二、以张教授为主导所倡导的国有企业改制方向存在问题;三、张教授在整个科龙事件过程中的态度及言行表现惹起众怒。
到现在为止,笔者对张教授的学术才华依然是钦佩和敬仰的。不过,如果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看,张维迎先生的言行确实存在着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笔者恰对危机管理略有研究,故斗胆发表一二言语。
论战阶段,张维迎教授缺乏“大家风范”,故先失一局。应该说,郎咸平扮演了一匹“黑马”,因与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相悖而抓住了舆论关注的兴奋点。从一开始经济学家们的集体沉默,到后来张教授出面声称“学者要有公信力,我不与无耻的人论战”。这种言论显然有失学者的风范,毕竟现在已经不是一言堂的时代,作为一位大师,要容许不同的声音甚至反对的声音出现,这才是做学问的要义所在,真理越辩越明嘛!正是因为张教授如上的言论出现,使得同情和关怀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郎咸平这边。
通观整个“倒顾”过程,郎咸平并没有体现出多么高明的过人之处,他只是率领弟子以公开的信息作素材,从财务分析的角度再结合自己的判断得出了众所周知的所谓“郎氏结论”。郎咸平的结论只要略有财务专业知识的人士都可以得出,但很是遗憾,独立董事们没有做、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做、我们的经济学家也没有做。就郎咸平先生的表现来看,只不过是反映了一个学者应该有的理性和责任。事实上,郎咸平的理论并没有什么特别高明的地方,而且更多的还是以西方的较为成熟的经济制度、企业制度和经理人制度为范本,“舶来品”的味道甚浓,并没有多少创新的东西。这种理论是否适合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现状、摸索中的企业发展和改革的现状还很难说。
猜你也喜欢:中信泰富奇迹解迷(中信,香港,上市,收购,集团) 中信泰富的前身
中信泰富奇迹解迷(中信,香港,上市,收购,集团)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而后,中信(香港集团)通过百富勤把部分泰富股份配售出,使中信(香港集团)对泰富的持股量下降至49%,目前已降至41.92%。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10多年间,中信泰富业务迅猛发展,屡创奇迹。这奇迹是如何取得的?
通过收购取得上市地位
企业上市主要有二条途径,一条是初始上市的途径,即依据公司法、证券法和交易所的规则,将企业“包装”成符合要求的公司,发行股票,挂牌交易;另一条是“借壳”上市的途径,即将已经上市的公司收购过来以为“壳”,把企业资产及相应业务装入“壳”中,同样取得上市地位,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于1985年成立,1986年成为上市公司,是年,中信(香港集团)通过收购泰富发展取得上市地位,此间有二点意义重大:
(1)中信(香港集团)借壳上市之路,规避了初始上市的一系列法律程序,避免了复杂甚至是艰难的企业“包装”过程,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中信(香港)通过成功收购泰富发展一举踏足香港证券资本市场,借“壳”上市是企业踏足证券资本市场的便捷途径。
(2)中信(香港集团)收购泰富发展有限公司,不是通过股权转让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泰富发展向中信(香港集团)定向发行2.7亿股新股来实现的(占泰富总股份的64.7%)。收购现有股权,往往导致市场股价波动,或因交易谈判等因素导致交易费用增加,从而造成收购成本难以控制,收购结果亦往往出现“不测风云”。中信(香港集团)以预先“锁定”的成本认购泰富2.7亿股新股,一举控有泰64.7%股权,整项收购一步到位,处理得干净利索,避免了市场波动等因素的负面影响。 猜你更喜欢:一部分的完整(完整,保留地,有一,爱情,那一)
爱一
一部分的完整(完整,保留地,有一,爱情,那一)
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总是希望把自己完整地交给他。
毫无保留地爱他。
毫无保留地付出。
他是你唯一的。
如果你的生命里缺少了他,就是不完整的生命。
只是,世上没有一段爱情是完整的。
你从别人手上把他抢回来,你们终于可以厮守终生了,你以为你们经历了最惊天动地的爱情,没有人可以把你们分开。多年之后,他爱上了另一个女人。你仍然深深地爱着他,他也曾经深深地爱过你。心甘情愿为你抛弃一切,但你们之间还是出现第三者,你们的爱情不再完整。
你问他:“我们是不是不再完整?”
他垂头无语,他和另一个女人又何尝完整?他永远不会和她结合。
二十一世纪了,我们对爱情的完整也许应该有一个新的见解??不要祈求永远完整,只要有一部分完整就好了。
在互相鼓励的那一部分,你们是完整的。
在共同奋斗的那一部分,你们是完整的。
在毫无保留地付出的时候,你们是完整的。
有一部分完整,足以抵销一部分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