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是一个“速食爱情”大行其道的年代,心底那条柔情的小溪,也在工业社会的沙漠里几乎被蒸发殆尽。电视电影中,小说里,满大街上,都是捧着看起来一个模样的玫瑰和像打招呼似的张口就来的一句“我爱你”。难道,我们非得在耳油泛滥时才能觅得到爱情鸟停靠的枝丫?难道,爱你在心口难开的感觉最终还是要索然无味地被迫说出来?
其实,说出口的爱是一种爱,像烟火一飞冲天,很炽烈;不说出口的爱也是一种爱,如潺潺流水,脉脉含情。在爱情这个甜蜜的“圈套”里,用刀还使剑,纯属个人风格。台湾女作家张曼娟就说过“曾经,以为爱是不可说的,说出口的爱,就不够美妙。”
想谈一场不用说出口的恋爱吗?方法不下百种,但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用指尖谈恋爱。
所谓“我手写我心”,指间的万种风情,正可传达出胸中的万千柔情。不管是传统派的织衣缝袜送香囊,还是现代派的打电话玩手语发E-mail,不论是从影视歌的经典中吸取灵感,还是我有我风格自创新招,凭一双巧手,谈一场或婉约或豪放或古灵精怪或风流倜傥的恋爱,才算得上真正的罗曼蒂克吧!
经典篇
写信:用最古老的方法,最简单的形式,最节省的金钱,一张纸、一支笔、一枚邮票,打动她的芳心。
经典情节:日本浪漫文艺片《情书》。
斯人已逝,女主角仍执着地将她的思念封在信中,一封封按熟悉的地址寄出,一切都像他仍活在世上一样。天国里的他是无法收到这些情浓似火的信了,阴差阳错收到信的,却与女主角一起,引出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来。
在人与人之间的日益疏离中,一封信,架起了一座心的桥梁,如果你恋爱过,有一天开三次信箱,还不放心地问邮递员是否有信漏送的经历,你就会明白,翻来覆去地读信,是恋爱中最甜蜜的时刻。
猜你也喜欢:目标,你的能量指向,每一刻聚焦你的人生(目标,聚
目标,你的能量指向,每一刻聚焦你的人生(目标,聚焦,能量,有了,自己的)
目标有聚焦作用,明确自己的目标后,心灵便会自然地把能量引向目标的方向,一切都在无意识之中进行,如果没有目标,能量就会分散,虚耗。
目标的设立,主要的作用就是聚焦内心的能量到一个点,以便更快,更好的完成目标,当内心有了目标,我们的能量就集中于待完成的目标上,目标变成了一种行动的指引,变成了生命的核心,在正面能量聚焦的指引下,我们所有的行动都将围绕目标来展开,我们将在正面能量聚焦的作用下,爆发出巨大的潜能和强大的执行力,聚焦的作用是强大的,我们就要通过目标的引导来产生透镜的效果,将聚焦点燃烧起来,这样我们的能量就有了方向,我们的行动,我们的状态和我们的生命就都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正面能量的聚焦作用,我们才会以极强的行动力去完成目标,没有了目标,能量便处于散乱的状态,东打西撞,没有力量去引导它们集中,它们就无法产生极强的穿透作用。
目标的设立是为了聚焦能量,从而产生行动力并激发潜能,并且使我们的行动更有意义。那么,目标就不一定非得要完成,目标是为了聚焦的,不是为了完成的,我们可以设立稍微高一点的目标,让自己知道,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但是这个目标也不一定非得多么科学,多么理性,不一定非得制定得一定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完成它,因为目标是为了聚焦,只要能够产生聚焦的作用就可以了,目标可以制定的稍微不理性一点以便激活自己内心巨大的潜能,但也要注意,不能太不理性了,让自己一看,就感觉到根本不可能完成,制定的目标要让自己知道,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能够完成它,可是如果我不够努力也许我就不能完成它,要让自己有那种能够完成的信心在里面,不要一看上去,就好像“马歇尔计划”根本不靠谱,那样只会丧失完成它的自信力,并在内心产生抵触情绪,根本没有聚焦的作用。
目标的设定不是为了完成它,而是为了聚焦内心的能量,合适的不理性目标也是可以的,这个合适,就是通过努力,在规定的时间内有完成的可能。
把目标形成书面,降低了大脑记忆的负担,而且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我们需要对自己做个总结,重新理清生命的方向,或者想查看一下当前目标的完成情况时,就可以进入目标档案,这样对于自我检查,自我反思特别方向,不形成书面,我们很有可能就把一些目标给遗忘掉了,检讨起来相当不方便,因为不知道自己究竟曾经设立过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以及多长时间完成,是否过了时间都可能忘得一干二净,不进入书面将目标写下来,一切都将是毫无章法,混乱不堪,效率极其低下。
拥有有明确的目标,人生才变得有意义,以目标为核心去生活,我们就不会迷失自己,当我们知道自己的挑战是什么,自己的追求是什么的时候,人生也变得非常有乐趣,非常有激情,我们以目标为挑战,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样,我们也就有了人生的目的,人生也顿时变得充实起来,我们会非常喜欢目标给予我们的挑战,我们不需要再去寻求那些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刺激。
当我们感到无聊、感到抑郁,感到迷茫,感到人生没有方向,没有意义时,当我们感到没有人生的激情,感到没有存在的价值时,我们就可以打开目标表格,去浏览我们所设立的人生目标,不管是短期的,长期的,永恒的,只要我们看到目标,内心就感到接受了一种指引,每一次对目标表格的浏览,都是在接受一种指引,在浏览目标表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重新找回人生的目的和存在的价值,我们可以重新找回人生的激情。
我们需要有挑战,才能让自己充满激情,如果人生没有了挑战,没有了可供拼搏的目标,我们就会变得枯萎。目标表格中我们所设定的目标指引了自己挑战的方向,指引了人生的前进路线,所以,浏览目标表格,会让我们顿时感到一种目标感,方向感和力量感,同时,我们也会感到人生那种丰富多彩的快乐。
确定目标是我们追求成功,追求有意义的,快乐的人生所必须的做的一件事。
我们必须要有我们的人生目标,没有目标,生活就象在走夜路,迷茫一片。
猜你更喜欢:莫高窟(三)??《文化苦旅》(莫高窟,佛教,敦煌
莫高窟(三)??《文化苦旅》(莫高窟,佛教,敦煌,宗教,景深)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沈睡。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
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
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depthoffield),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如果仅仅为了听佛教故事,那么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泽就显得有点浪费。如果仅仅为了学绘画技法,那么它就吸引不了那么多普通的游客。如果仅仅为了历史和文化,那么它至多只能成为厚厚著述中的插图。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得多。
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粑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沈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袤。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沙漠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流过太多眼泪的眼睛,已被风沙磨钝,但是不要紧,迎面走来从那里回来的朝拜者,双眼是如此晶亮。我相信,一切为宗教而来的人,一定能带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一生的潜意识中蕴藏。蕴藏又变作遗传,下一代的苦旅者又浩浩荡荡。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捉摸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蔡元培在本世纪初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我在这里分明看见,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风貌。或许,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美的宗教?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
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佛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
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
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NarzissundGoldmund),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划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
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