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讀后感集合15篇怎么寫 《傅雷家書》讀后感五篇

《傅雷家書》讀后感集合15篇怎么寫 《傅雷家書》讀后感五篇

日期:2023-03-20 08:51:49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傅雷家書》讀后感集合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讀后感集合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傅雷家書》讀后感集合15篇

《傅雷家書》讀后感1

  《傅雷家書》是由普通書信融合而成的一本經典名著。這信里藏著的是沉默,是溫柔的聲音,是父親對兒子深厚的情感。

  這本書到我手里是被老師逼迫的,我好幾次因它的書名而對這本書進行處處的嫌棄。直到偶然翻閱,我也是后來才知道自己做了錯誤判斷,這確實一本讓人深思的好書。

  《傅雷家書》看似與其他家書無異,但是里面卻藏著獨特的愛與教育。洋洋萬言,是一篇又一篇。最讓我感動的是傅雷和傅聰成為了朋友。在我心目中,傅雷是一個偉大的父親,親切而不失嚴肅,噓寒問暖的同時也有蘊含深刻的教育。那真是一個朋友式的父親形象,在與孩子討論學習,藝術,人生,愛情等互相交流的過程中,總能和兒子達到情感共鳴。他們平等和諧,無話不說,意趣相投。

  論起傅雷,善于寫作和翻譯,謙虛而又嚴格,但有時也會有一絲溫存。在兒子的教育中沒有絲毫馬虎。讀到他的每一封家書,那一幕總會自主的浮現在我的眼前:傅雷坐在書桌前,佝僂著腰,黑發中夾雜著白發,半夜提筆,傾瀉著思念。

  “我高興的是我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了朋友,世界上可以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長的。”這句話我工整地抄在了本子上。亦父亦友,這就是傅雷。一筆一劃寫的是對兒子的希冀,是對兒子未來的信心,是深不見底的父愛。父親成為了兒子的那面忠實的鏡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傅聰成為了有名的鋼琴家。這光鮮成績的背后是傅雷半夜提筆的鼓勵,是字里行間的父愛。

  或許在這個信息科技發達,時刻可以與父母聯絡的時代,卻也怎么也體會不到那份家書的快樂了。當作為父母在提筆書信,將自己對孩子所有的愛毫無保留地寫出來時,信的另一旁是滿滿的感動,是在挫折前一蹶不振,困境中越跌越低時送來的及時的鼓勵。書信讓兩人雖身隔萬里,卻仿佛感覺彼此近在咫尺。

  起初我對傅聰能有如此一個能給他全方面教育的父親表示羨慕極了。

  而在讀完了整本書之后,我意識到或許我們的父母也許不能和傅雷相比,但是父母對子女的心總是相平的。即使他們沒有淵博的知識,不會教授我們如何演奏成名,不懂得教我們如何愛國。如果說傅雷把愛寫成了一本使后人為之驚嘆的精神財富的話,我們的父母亦是在書寫著自己的“豐功偉績。”是愛,是責任,是把畢生所學都授予我們。世人皆愛其子,父親這個角色,好像一直都是一個角落,卻不知他在幕后也會期待著我的綻放。

  每一次我和父親坐在車上總會莫名的尷尬,車上載著的好像只有我們的體重和冰冷的空氣。其實又想到他會在生活中處處滿足我,偷偷地關心著我的學習和生活,我就會感到十分溫暖。他是一盞不滅的光,雖然不是用言語點亮的,但是我知道他愛我,我也愛他。

  再好的言辭也不及自己的親身體會,很高興遇見它,一位真實的朋友。讀著別人的故事,我終于一步步理解父愛,傅雷的愛也如太陽光一般照徹天空。

《傅雷家書》讀后感2

  《傅雷家書》是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寫給兒子的家書,這些家書凝聚著傅雷先生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

  關于寫這些家書的目的,傅雷先生在給兒子傅聰的信里曾這樣說過:“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播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家書中,有是寫傅雷先生寫于兒子精神消沉時,勸慰他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這就如和風細雨款款相慰;還有寫在兒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激勵他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于攀登藝術的至境,這則滿懷欣喜,激情洋溢。融會、貫穿于這兩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無論遭受了怎樣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獨,都要保持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對生活的赤子之心。縱觀家書的語言,都是平易近人、樸實自然的,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諄諄教誨,是對他人生方向的引導與哲理的啟示,滿含慈父的舐犢之情。

  在家書中,傅雷先生曾對兒子說過:“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這句話強調了堅強對人生的重要意義。在《傅雷家書》中,堅強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不怕失敗,不怕挫折,不怕打擊---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術上的,學習上的---打擊”,“即使孤獨也不怕”,并且“敢于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憶侵蝕”;“對感情的創傷,要做心靈的灰燼看”。二是“不為勝利沖昏了頭腦”,永遠保持“對藝術的謙卑”。這兩方面合起來,就是“勝不驕,敗不餒”,就是寵辱不驚,得之泰然。在家書中所講的“心里相當平衡,不至于受傷”,“高潮不過分是你緊張,低潮不過分是你頹廢”;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也都是這個道理。

  但“堅強”的最高境界,可以說還在于葆有一顆“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赤子能夠保持心靈的純潔,能夠無懼孤獨,才是人性中最可貴的無堅不摧的堅強。

  從這個苦心孤詣教子篇中,我看到了傅雷先生望子成才的良苦用心,也得到了許多前文提到的啟迪,學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了自己的修養。

《傅雷家書》讀后感3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子與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子,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

  這也許是這十年對她子慕不減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著,聆聽著,用心銘記著。傅雷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溫厚善良,又端莊賢淑的東方女性。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于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盡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

  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與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讀了《傅雷家書》之后,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與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巨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對解放初期至文革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

  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與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與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后反復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事多從“為什么”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

  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二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都非常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讀了傅雷家書后,我懂得了許多,我更了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了解父母,讓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書》讀后感4

  在短短的一周時間里,《傅雷家書》真可謂是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感觸。

  略略一翻,其格式相比于假期內所推薦的書,諸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國演義》等都是大相徑庭,全書均父母和傅聰之間的書信展開,從傅聰出國留學之中的點點滴滴再到結婚生子,游子在外的改變也是顯而易見,且不提傅雷的支持與信任,傅聰的努力,每天練習八小時的學習狀態,再加以他對音樂的天賦,“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天賦”鑄就輝煌。

  傅雷是赫赫有名的鋼琴家,“別人家的孩子”,因而他的父親傅雷也是稱得上“別人家的父親”。他父親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沒有傅雷,就沒有傅聰驚人的成就。出國留學在他人印象中往往是與不好學習的人同流合污,國外只不過是一個避身之所罷了。但傅雷就不一樣,他的刻苦耐勞在心中展現的淋漓盡致,他的信讀來是滿身的驕傲,他的同行,師長甚至評價他為比本國所有人更懂肖邦的中國人。臺上三分鐘,臺下便是十年的功夫。傅雷父子兩人在信中不斷溝通,完善自我,傅雷多次提到:你要把我當作你的知心朋友。朋友之間的信任遠比父子的矛盾紛紛要好得多。傅雷寄給傅聰的信中絕非是連連不斷的批評與指責,幾乎每一封信都是先給予由衷的肯定,而后再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疑惑,這才是真正的朋友關系。相比于傳統式的教育風格,傅雷先生的行為成功的做到了中西結合,言傳身教而非一味的灌輸知識,這便是他教育的高明之處。人們常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直線前進成功的可能性遠遠高于曲折盤旋的重重障礙,這點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最令我感慨的還是傅雷的言聽計從,他非完全的順從,也不是“左耳進右耳出”的完全不聽,他評不能表現完全的自我,所以傅聰是在自己的主見之中改進、加強,這樣的學習方法配上三更燈火的努力,自然是順水行舟。學習之余的生活,作為一個天才般的人物,不僅僅只是以藝術為生命,更是把真理、正義、人格等等看作是高于一切,以自己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拳拳愛國情不忘初心,聽從父親“會生活”的建議,將生活變得有條有理。隨便一提,傅雷算是愛情事業兩豐收,他的妻子彌拉,一個外表動人,溫柔體貼的美人生下了兩人的結晶,他們的孩子凌霄。

  看完了《傅雷家書》,也許你會質疑自己的父母的教育,但教育的根本萬不可輕言忘卻,自律,自省才是我們學習最美的姿態,無論你現在是否身處彌境,用傅雷的一句話“你一朝醒悟,回頭是岸,糾正起來是極快的,只是別矯枉過正,往另一極端搖擺過去就好了。”

  愿你,有所啟發,做一個傅雷式的天才。

《傅雷家書》讀后感5

  其實,沒有閱讀之前,我一直以為這只是幾百篇無聊的書信。可到現在,我竟一時,有點舍不得讀完。

  其實,誰都不曾倚馬萬言,可偏偏面對家人,所愛之人,叮嚀、關懷全會涌上心頭。

  在中國這個相對封建的大家庭中,別說“我愛你”,就連“謝謝”兩字都難以啟齒,于是,書信便成了這個我們交流的其中一種方式了。

  “家書”,內容也似題目一般親切,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溫柔”的感覺,每個字,都是萬千糾結之后提筆而寫。

  每次閱讀都覺得如沐春風,如母親輕柔地愛撫著你。

  每次閱讀,都有所感悟,“什么是牽掛”,“什么是愛”,“什么是教養”。

  總之就是開卷有益。溢出紙的全是父母諄諄教誨,扣動心弦的就是與孩子真誠的交流,于是便成就了傅雷老先生必勝的驕傲——兩個兒子,傅聰、傅敏。

  這不過是典范罷了,中國還有千千萬這樣的家庭,父母言傳身教,孩子耳需目染又成就了上下五千年華夏。

  因此,孝是要問什么是家,這便是了。簡簡單單,不只限于心與心的呼應,更是個體與家的聯系。

  來來往往的不是信,更不是對生活的監督,是習慣,是修養,是掛念,也是對家人,對自己的交代。

  大概每個家庭都是這樣,父親從始至終與孩子少有交流,而母親總是以許多種多愁善感的方法引導,可孩子的成長離開了任何乙方都會偏離方向。

  而傅家卻沒有這種情況,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對家的責任,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每個人都付出愛,悲哀。

  同時每個人都明白自己所吹的位置,于是各盡其能,即使有不愉快,不順心的事,都能冷靜地說出口,一起努力總比冷眼旁觀的好呀。

  每個人都像一節蓮子,環環相扣,于是拿得起,也放得下,看到大局,也看到細節。

  這其中傅聰與父親的溝通甚多,刷新了我對父與子這種關系的認知。

  就以我而言,我與我的父親也少有交流,因為我們之間仿佛隔著一座高山,是時間都難以跨越的高度,并且父親脾氣又怪,于是每次我們待在一起,總覺壓抑,甚至沒有言語的溝通。

  就是這樣,他成了我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人。

  而信中的傅老先生卻以一種巧妙的方式化解了這些問題,結合自身的經歷和孩子的現實,以母親般的輕柔的語氣教導著相隔千里的孩子。

  大到傅聰的演出,小至生活細節,全部用心地裝進信封。溫柔地送達另一個家的遠方。

  誰說家書要飽含深情,讓彼此都熱淚盈眶,其實再小的事,也是家人關注的點。

  這些最了解你的人,可以從字里行間看見你的年少,看見你的蒼老,以解他們內心“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的情感。

  這大概便是我此次閱讀的感觸了,不至深處,不及淺處。

  盡管,傅雷夫婦駕鶴而去,但他們對現代家庭的影響深遠。

  以至于,又從這些家庭中看到了他們,他們正站在清晨的田野里,沐浴著陽光、微風。

《傅雷家書》讀后感6

  畢業后就很少看課外讀物了,主要是靜不下心來好好的重新讀一本書,說到讀書,除了對專業知識書記感興趣外,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讀過的一本《傅雷家書》,這本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寫信時間為1954年到1966年。我認為這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教子篇,對現在的年輕人很有教育意義,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范,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的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然而這一切都是傅雷夫婦先做人、后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的成功體現。一封封的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里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系,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道德傳統以及拳拳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傅雷所寫下的近百封家書,總的主題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華文明為準,立志成才,要以報效祖國為要務。是對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的最好闡釋。

  通過讀傅雷家書,我能夠了解那個時代的傳統美德,他不僅是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我們都有一個愛自己的爸爸,雖然沒有傅雷那么偉大那么出名,也不能說出一些大道理。但是同大多數父親一樣用他的深沉的愛影響了我。讀了《傅雷家書》后,我也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還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傅聰在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系只能依靠書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通過書信一起討論、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子通信時那樣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都是其他無論什么都無可替代的。甚至于兒子寫信有錯字也會并耐心分析糾正。也正是這種方式使得我感受到傅雷先生做人、做學問的細致、嚴謹、認真的態度和作風。書中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時時給人深刻的開導,及其貫穿始終,我認為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關于做人、修養的以及學問的關系實為一體的思想。以上是一讀《傅雷家書》后的一些感想。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后感只能記錄我的一些收獲,更多的則寫不出來,理解并踐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的目的。

  讓愛讀書成為一種人生習慣,從“要我學”的態度轉變過來,樹立“我要學”的態度,真正把學習當成一種生活享受。要把“投己所好”,逐步培養好讀書、樂讀書的習慣,讓讀書成為人生的一部分。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大家工作都很忙,很難有整段的集中的時間學習讀書,這是實際情況。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只要大家真正靜下心來,不白白浪費掉大好的時光,排除雜念、心無外物、六根清凈。學習是我們一生的追求,要一如既往的把學習作為一種境界,作為終生的任務來對待,特別是要注意學習崗位所需要的新知識、新本領,用知識武裝頭腦,做一個有豐富內涵的人。處處留心皆學問,時時處處學習,向實踐學習,多讀書,多思考,不斷充實自己。以便更好的開展工作,來完成領導交給的各項任務。

《傅雷家書》讀后感7

  這怕是對現在的我最為受益的一本書了,一封封家書事無巨細,從彈琴到藝術,從從柴米油鹽到做人,父親傅雷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自己的經驗之談,這無疑是給兒子的一筆巨大的財富,同時也是給我們讀者的一筆巨大的財富。下面我想分享幾句自己特別特別贊同也也特別特別喜歡的幾句話:"日常生活一亂,精神絕不可能平靜"這對于初二的我來說是深有同感,卻表達不出,現在看到,才猛然間被點醒。因為每次計劃的不妥當,考試前為復習沒充分擔憂,開學前為作業擔憂,使自己的內心常處于焦慮和不安之中,心里充斥的也都是負面的情緒,亦是恐慌亦是暴戾,從而影響到了我對父母、朋友的態度,同時手上又戴滿了許許多多的"戒指",這樣一來,如何能解決問題?又像傅雷先生對兒子說的那樣"唯有冷靜與客觀,終能想出最好的辦法。"所以啊,又聯想起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中蘭徹遇到困難時常對自己說的"All is well"不正是這個道理嘛,只有一個人的內心平靜了下來,才能夠理性、客觀地去看待一個問題,才不會被自己的主觀感受所左右,這樣才能找出一個最佳解決方案或是一個成熟的抉擇。書中還有一句話,讓我滿面羞愧,即是"責人太嚴,責己太寬"。這句話仿佛是在我耳邊對我大聲說出的。能夠意識到這點的并改掉這點的人,實在是讓我太為贊佩,因為我平時在生活中與人探討一個問題,也是近日由老師家長提醒,才意識到,我從來都是站在所謂的"上帝視角"來看問題的,把問題想得簡單、片面,又總以絕對的好和壞、對和錯去論述。再來說與人相處方面,我總是將他人的一些細小失誤,冒犯地毫無禮貌地拿來侃侃而談,無限放大他人的缺點,對生活習慣邋遢,有驕傲自大的自己則是無限寬恕。現今總算是認識到這點了,也算是對我現在以后做人的一個進步吧。好多句子都太太喜歡,因為手速不夠哈,再拿最后一句來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這句是傅聰的話,也是很有共鳴,"經過我的觀察,什托姆卡先生的方法也有缺點,而且所有的先生都不夠客觀,不夠"對癥下藥"。因此我的看法,最好是自己盡量觀察,吸收對我有益的方法及意見。"這不正合學習是一個道理嘛,我聽過無數的老師的物理課,但從未找到真正一個完全滿意的,都有不足和缺點,但最重要的其實是老師和家長都在主張的要自主學習,自己找到對自己有益的方法,自己對癥下藥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

《傅雷家書》讀后感8

  一九五六年,傅聰回國度假,為上海音樂會做準備,父子在琴旁切磋。

  明眸皓齒,比較迷人的是一雙清澈透亮的大眼睛。二十多歲的傅聰爽朗地笑著,右手瀟灑揮離琴鍵半懸在空中,干凈的白色襯衫襯出他修長的脖頸。仰頭,望向父親。

  這么多年一晃而過,傅先生還是一如往常。嚴肅,甚至不茍言笑。但無論兒子成長到什么歲數,有過多少游歷與見解,在他眼里,他還只是個孩子,只是一個只身求學異鄉,使他迫切渴望與其書信往來的聰兒。

  從未動筆寫過一封家書,更甚,也未曾讀過一篇。《傅雷家書》于我是啟蒙讀本,字里行間流淌著家庭的細膩與堅強。這部由各個連貫的圖塊拼合而成的漫漫長卷,令人震撼地描繪了四年來一對父母不曾間斷的興奮與焦灼共生的情感。從第一篇,到比較后一篇,熾烈燃燒的牽掛之情從未熄滅,它無畏時局的動蕩與翹首相盼的煎熬,遠渡重洋,時刻為他鄉學子的一顆赤心蓄柴積薪。細細讀來,更像親手鋪展開一幅畫卷,無論是工筆細描還是潑墨寫意,都入木三分。

  印象比較深的還是傅聰比賽前后半年中父子的往來書信,兩人幾乎站在對立面上,對彼此的音樂見解持以反駁態度。字面不顯,卻能在筆下窺見一斑。在傅聰對于李赫特盛贊不絕的一箋長信中,不難讀出一個正值人生輝煌時期的青年幸逢知己的狂熱與惺惺相惜。他的情感就像他的音樂、琴法一樣,像水,江河之水,只滔滔不絕地流出來,完全是自然的,而且是沒有終結的。他寫信,感嘆人心神秘莫測的力量。

  或許在讀者看來,那神經敏銳的血統未嘗不是一次少加思索的情感沖動,但比較重擊心靈的還是傅雷在信中深厚而娓娓到來的答復:

  “中國哲學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讓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動聽眾的感情,使他們如醉如狂,哭笑無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調度千軍萬馬的大將軍一樣不動聲色,那才是你比較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藝術與人生的比較高境界。”

  你會發現傅雷一方面和我們的父母一樣,嘮叨、牽掛、敏感、苛求、大事小事都不肯放心,另一方面,他又和絕大部分父母不同,他有著超凡的悟力、淵博的學識、澄明的人生哲學,他不只是詢問、敦促、鼓勵,而是用這一整套豐富的修養來愛和培養自己的孩子。從家國情懷到為人處世細枝末節,竭盡父母職責,表現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道德和良知。

  或許教育也是一件難事。傅雷常常懊悔自己對兒子“過于嚴厲而低估其本身水平”的“失敗的教育”,但在這346通家信中,我讀到了作為父親對兒子充分的啟發教育: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的藝術家。”

  是的,傅雷的教育,“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如他本人一樣,如他的妻子一樣,如他的兩個兒子一樣。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家庭濡染”吧!

《傅雷家書》讀后感9

  念書是人類特有些權利。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傅雷家書,讓我深有感觸。每一個人都有領會過爸爸媽媽的慈祥和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另一番感受,那是一封封家書,就像一次次的談心,接近了大家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巧的小孩遨游在書海中,聆聽著,用心銘記一個爸爸對小孩的諄諄教誨。

  《傅雷家書》是傅雷在兒子長大成人,留學國外之后,仍通過信件的方法對兒子的生活和藝術修養進行悉心指導。那些家書凝聚著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在信中傅雷強調一個青年怎么樣做人,怎么樣對待生活的問題。傅雷還現身說法教會傅雷做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遇見挫折不氣餒,獲得大獎不驕傲,要愛國和愛民族,要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傅雷也對自己兒子在日常的問題進行了有效的指導,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建議和建議,拳拳愛子之心,言溢于表,是我一讀心里深受觸動。

  傅雷的文學造詣非常深,其中有幾段文字讓我記憶深刻:只須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太陽太強烈,會把五谷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傅雷用比喻句從側面告訴他兒子不管遇見什么困難都要維持內心平靜,情緒穩定,不驕不躁。也讓我了解了一個人遇見挫折,控制情緒非常重要,把握分寸才不會收到傷害。他們之間感人肺腑的家書、感情深深地感動了我,也讓我對親情倍感珍惜。

  傅雷家書里父子之情,深受感動,這也讓我想到我與爸爸的父女之情。我的爸爸是一位嚴父,從小對我非常嚴格,他對我的愛不像媽媽那般溫暖,卻是在最需要的時候給我最大的依賴。爸爸如大山,深沉,被人有安全感。記得那次,我外出參加一個作文比賽,首次出遠門,心里非常忐忑,媽媽一直安慰我不要慌張并把我送到車站。可是我還是非常緊張,快要哭出來了。沒想到,爸爸轉身離開,我以為她看不慣我的嬌氣,走了。心里非常氣他,眼淚嘩啦留下來。沒想到過了一會兒,爸爸出現了,手里揮失火車票,說:“沒事,我陪你去!”那一句我陪你去給我一股強大的力量,讓我的心的到平穩,也讓我了解,生活的路總要掌握自己走,即使有困難,轉身就有爸爸站在那,有哪些可怕的。爸爸牽著我的手上車,掌心傳來的溫暖讓我信心倍加。在作文比賽中,我也獲得了好的成績。爸爸不擅長表達,可他用行動給我樹立幫讓,讓我在每一次困難中掌握獨立自主的完成,并相信自己。雖然爸爸沒像傅雷先生那樣給我寫家書,但他每一次在電話中的教誨也給我帶來不少的啟示,讓我持續的成長。

  生活短暫而漫長的征途上,給你開心的或許是你的朋友,叫你漂亮的或許是你的愛人,令你充實的或許是你的事業,但,使你溫暖的一定是你的媽媽或者是爸爸。他們用他們的手背為你阻擋他們力所能及的所有風霜,也用他們的手心為你釋放綿綿持續的溫暖的陽光。他們是永遠的陽光地帶,竭盡全力告訴你怎么樣做人、怎么樣走好生活的道路。

《傅雷家書》讀后感10

  “對客氣的人,或是師長,或是老年人,說話時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合上書卷,傅雷先生親切的話語依然縈繞耳畔,他對兒子事無巨細的關懷,如同一米陽光照耀我的心扉,喚醒了記憶中父母對我同樣真摯的愛與牽掛。

  生病時一個緊張焦急的電話,失落時一場撫慰心靈的溝通,迷茫時一個溫暖的微笑……盡管遠隔千里,但父母的愛不曾缺席。然而,我們,或者說更寬廣意義上的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有互相咆哮,有在傷害中漸行漸遠甚至無法回頭。

  那個17歲的少年,毅然跳入冰冷的江河,留下岸上的母親獨自悲號哭泣,在懊悔中度過漫長的余生;那個已經成年的兒子,不務正業,搶人錢財,殺死父親,而父親臨終前竟也是一句,“孩子,拿著錢快跑!”更有前段時間鋪滿新聞的13歲少年,殘忍地弒母后,仍能“冷靜”地面對外公和警察的盤問……“哎,爸媽總是拿我和別人比較,從不表揚我!”“他們就知道成績。”“我不想跟他們說話,他們什么都不懂,一點都不能理解我!”課余,教室里,走廊上,我們隨時可以聽到這樣的抱怨。“你看我家那個……哎”這更是家長們最共同的語言。

  矛盾形成了,惡性循環。家庭教育,親子關系,成了一個嚴峻的話題。孩子無奈,父母無力。同樣是愛,那為什么傅雷夫婦和兒子之間,卻能夠這般和諧融洽呢?

  “他要求學生第一次就要把曲子背出,否則不上課。這種教授法,你認為怎樣?”傅雷先生熱切地詢問傅聰,羅列觀點,思想的火花在父子之間的交流碰撞中閃爍。而對藝術的探討、真理的追求,也讓他們的愛像是友誼,平等而堅固。

  而我的母親,在批評教育我的時候,只是一味地把期待的目光投射在我的身上。她有著鍛造偉大生命的向往,于我來說,卻太苛刻。總能想起,那個鐘愛玫瑰的小王子,想起那句“不要忘了自己曾經是個孩子!”多么遺憾,我的媽媽可能忘了,我們的媽媽,可能都忘了!所以有時候,真的很羨慕傅聰有這樣杰出的父母,可以和他探討從生活到藝術的種種。有時候我又在想,我們的父母在看著電視,搓著麻將甚至忙著賺錢的時候,一味地跟我們講生地會考,講中考,或者他們只是沒有愛的正確方法。他們沒有傅雷先生那樣的文化素養,更沒有傅雷先生的那種不停止學習的習慣。故而,他們跟不上我們的腳步和想法。

  我憂愁著這樣的現實,我若長成了母親,也定會為此煩惱。想得太多,假設得太多,都是徒勞。但我們真的企盼著,我們的父母也要和我一起讀讀《傅雷家書》,我們都需要學習。父母和孩子,是獨立又彼此依存的生命,不必互相套上倫理的枷鎖,而應當在共同學習中換位思考、真誠交流。“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如此,父母和孩子,才能在漫長的一生中,彼此不抱怨不孤單。

《傅雷家書》讀后感11

  讀《傅雷家書》,由于對時代背景不是特別了解,也沒有高深的藝術修養,所以家書的內容都記得不太清楚了,但是傅雷給予兒子那深邃如同大海般的情感,卻無法忘記。傅雷曾在給兒子的信里說:“要囑咐你的話是說不完的,只怕你聽的起膩了。在外好好利用時間,不但要利用時間來工作,還要利用時間來休息、寫信。”牽掛與擔憂之情溢滿了字里行間,足以讓讀者動容。

  “可是等到空下來,或是深夜,就老是想著你,同爸爸兩人談你,過去的,現在的,抱著快樂而帶點惆悵的心情,忍不住要流下淚來,不能自已。你這次回來的一個半月,真是值得紀念的,因為是我一生中最愉快、最興奮、最幸福的一個時期……只要常常寫信來,只要看見你寫著‘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已滿足了。”這是傅雷的夫人梅馥寫給傅聰的信中的一句話,雖然不是這本書中特別重要的部分,卻令我感觸頗深。自己的兒子只身前往遙遠的海外,離開生身父母之鄉,不免在想到他的孤寂與無助時,又是淚眼朦朧。父母愛得那樣深切,花了那樣多的心血,在愛得最深切的關頭偏偏來了離別。即使知道兒子離開他們飛往他鄉會有更好的前途,可是這是以園丁的血淚灌溉出來的花果,在離別的關頭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緒呢?早晚查看信箱,左等右等,焦急萬分,在這本書中,不難見到傅雷與妻子急切期盼兒子來信的場景,“終于你的信到了!”似乎是終于松了一口氣,看似平凡的思念,可是沒有親身經歷過又怎么知道思念的愁苦呢。

  傅雷的文字讓我看到了細致入微,無微不至的關懷,雖然沒有成為那種普通的溫情脈脈,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舔犢之情放在第二位,卻不失被細心呵護的感覺,這種夾在老師的教導與父母的關愛之間的話,是不同于一般父母的,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那一封封的家書,傳遞于大洋之上,是多么渺小卻又珍貴的存在,悠悠歲月,茫茫大海,只有書信在這些長時期,遙遙數萬里的兩地之間,把一家人的心緊緊的聯系在一起。

  由于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因此掩去了俗不可耐的矯揉做作,如山間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純真、質樸,令人動容。只有作者親手一筆一畫寫在紙上的文字,才能讓觀者感受到真切的溫暖,無論電子郵件或是電話短信,都是遠隔千里的,在眼前的只有冰冷的屏幕,人與人的距離遠了,也生出許多隔膜和冷漠。不禁又想到了試卷上經常出現的題目:書信應存還是應亡?也許傅雷的家書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別忘了杜甫的一句詩:‘家書抵萬金!’”

《傅雷家書》讀后感12

  父愛如山,這個比喻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父愛厚重而強硬。而在許多人的際遇中,也確乎輝映了這種感受。

  而好的教育者,從不被這類印象束縛。剛柔并濟才是好的教育,也才是好的愛。母愛如此,父愛依然。我想《傅雷家書》之所以被推崇,便是因為當代許多教育者意識到了這點吧。傅雷對傅聰的教育,確乎出眾,值得讓每一個人都去細品其中的滋味。

  傅雷動筆寫下一封封家書時,大約并不會認為日后他們會匯集成冊,對外發售。自然,許多溫情而懇切的部分便可略去不細看。

  《傅雷家書》中有三條貫穿全書的線:藝術、道德、情感。傅雷與許多知識分子不同之處,便是將情感放在了末一位。

  有些人認為人的根本是情感,而后才能有才藝。這當然是對的,但這里講的只是親情中最淺而摯的部分,因而這反駁不成立。或說,藝術與道德的輸入,其根基均為情感,那兩者倒也可共存。

  一份好的父愛,須凝聚教導、嚴正、體諒、溫柔這類情感,而不是人們所以為的強悍而淡薄。真正厲害的人是剛柔并濟深摯的,教育也是如此。

  傅雷在信中一直是以探討的語氣同傅聰講話,而幾乎沒以父親的身份來壓人一頭。這至少可明確得知,這對父子的尊重是相互的,而不只是兒子對父親單方面懷有敬畏。

  傅聰學琴的路途波瀾跌宕,而其父的態度卻從未改變:支持、參謀、安撫、糾正。他相信兒子,是因敬重兒子;敬重,又是因其可見的道德與才華。想必在其心中,這德與才并不全是其成為教育的功勞吧。

  當然,這份尊重中便包含了教導與糾正。每當傅聰氣餒或抑郁時,父親都會以自己的智慧來聯絡兒子的智慧,從而解決問題;每當兒子獲得些成就、自詡快樂時,他也總是能及時予以肯定,對自滿予以警戒。

  許多人認為,傅家這對父子的情誼,是我們這些普通人無法做到的。事實也確乎如此,我們確乎無那樣的智慧,也無那樣的文藝。

  傅雷多次在信中與傅聰探討生的意義、個人的偉大與渺小。因這是家信,不必嚴正過頭,因而其思想得以明凈地表露,而引起許多讀者極大的共鳴不知還有幾人同我一般想?,我們可明確,思想同我們一般,甚而更深邃的大有人在。這是勿要妄自尊大,而這同者與甚者,相對過者還是很少。這是我要妄自菲薄的。

  同樣令人產生共鳴的還有傅雷關于物質上對傅聰的教導。在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年紀里,出生讀書人家、志存高遠、想干一番大事業的年輕人們,總是不屑于物質,一心認為其太過俗氣、太過表面。但他們明知精神也是寄托在物質上的啊!戰勝它,控制它,這是真實而懇切之極了的,精神并不高貴,物質也并不低俗。

  傅雷的教育確乎成功了,卻難以模仿。

  傅愛如山,是一座由藝術、道德、情感壘成的高山。

《傅雷家書》讀后感13

  “赤子孤獨了,就會創造一個世界”我第一次翻開書時這句話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里。發現這句話是傅雷收到傅聰從波蘭來的信,知道傅聰的老師、朋友、聽眾對傅聰的演奏的贊美后所寫的回信上的文字。繼續閱讀了解到:這本書是傅雷的兒子傅聰出國留學和父母來往的家信的收錄。魚傳尺素,父親有含蓄的不舍和留戀躍然在家信上。

  我看到家信上說“我們之間,除了“愛”之外,沒有可說的了。只要常常寫信來,只要看見你寫著“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已滿足了。”在那個時候的中國,留學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傅聰和父母分別時間之長可見一斑。那個年代沒有手機,只能通信。國際之間傳達信件是費時費力又費錢。父母和孩子互相的思念之情也從信件上一行行的文字中涌出來。想到當我獨自出門研學時,每天父母都打電話來的噓寒問暖,不是和傅雷的愛子之情相仿嗎。

  “你要學習的不僅僅有音樂,還要在舉動、態度、禮貌各方面吸收別人的長處。否則,我對你們也不會從小就管這管那,在種種禮節方面跟你煩了。但希望你不要嫌我繁瑣,而要想到一切都是要使你更完滿,更受人歡喜!”這是信中的語句。傅聰來波蘭有一年左右了,父親、母親仍是經常給他寫信。作為一個父親,傅雷事無巨細,又是指導傅聰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待人接物,又是提醒傅聰他身處西方上流社會,言行舉止都是格外重視,融入西方禮儀,細致到一件件小事都仔細說明,父愛就張顯在一點點的小事上。

  傅雷的愛子之情讓我心中也感到溫暖無比。在自己遠走高飛,去追尋自己新的生活時,父母就像這樣在背后默默支持你,陪伴你。而傅雷還怕說多了傅聰會厭煩,還苦口婆心的解釋,令人感動。我的父母不也是一遍遍不厭其煩的教導著我嗎,可我還總因此跟他們吵架,看到傅雷剖析自己的內心,我不禁感到萬分愧疚。

  “以我們的感情來說,你一定懂得我們想見見你的心,不下于你想見我們的心。可是我們不能只顧感情,我們不能不硬壓著個人的愿望,而且為你更遠大的問題打算。”他們互相都想團聚,可是出于傅聰的事業考慮,現在這個時間點也不適宜回國。作為父親傅雷也很矛盾,一方面自己已經許久未見到兒子,想要和兒子見一下,談談心,可客觀情況不允許。所以傅雷抑制住了自己的思念,反過來又去勸說傅聰不要回國。還替他排憂解難,分析局勢。含辛茹苦,一步步哺育成人的孩子,在成才之際,離開屋檐之時當然是充滿不舍之情的,他們希望傅聰獨立、自立開辟屬于自己的天地。

  現在來看傅雷已經逝世了,但他們的精神和他的貢獻是永遠也不可以磨沒的,傅雷家書中所傳達的人生道理和獨特的傅雷家風將永遠不朽。家書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傅雷對兒子深沉的愛,更是他精神的匯聚。

  一天天地閱讀《傅雷家書》真的好像同傅雷一家過了半個人生。每一頁書都代表時光逝去,傅雷一家是如此,我亦是如此。體悟父子情深,我會帶著傅雷的精神財富奔向未來。

《傅雷家書》讀后感14

  有人把母愛比喻成一枝盛開的百合,在每個角落中散發著它迷人的芳香;而父愛就是一株茉莉,它在某個角落中默默地吐著它那獨有的清新芬芳。就如《傅雷家書》中的那位父親。

  在一封封或長或短的書信中,傅雷作為一名父親,對于兒子的關心與想念溢于言表。“親愛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你看,字里行間都飽含著傅雷的愛子情深。

  傅雷作為一位長者,對兒子的教導與叮嚀更是時時刻刻。“末了,以后你再不能自費航空來回;為國家著想,航空票開支也太大,而火車來回對你的學習時間又有妨礙。總而言之,希望你全面想問題,要分出你目前的任務何者主要、何者次要;不要單從一個角度看問題。”“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夸獎你幾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你真是從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從此注意整個的修養,將來一定能攀蹬峰頂。”都說千叮嚀萬囑咐,父母心放不住。你說,傅雷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教育兒子先做人,后做事,怎能不讓我們感動?

  而傅雷也扮演著他兒子的知心朋友。傅雷藝術造詣極為深厚,對無論古今中外的文學、繪畫、音樂的各個領域,都有極淵博的知識。在信中,他以相當多的篇幅與自己的兒子談美術,談音樂作品,談表現技巧,談藝術修養;當兒子遇到煩惱,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用細致而深刻的言語與兒子交流溝通。

  正如傅雷說,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好幾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

  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才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這看似平常的一張張書信,卻又不平常。因為那背后是滿載著的是父親對孩子的摯愛、期望,那是父愛!

  這時,我如夢初醒,在生活中被我忽視的就是父親的愛啊。去年的生日,我邀請了幾位好朋友到家來聚會。她們都都說阿姨的手藝真好,做的菜很好吃。其實為了招待客人,看似是媽媽在廚房與餐廳之間忙前忙后,而我卻不知道的是,之前的絞盡腦汁想菜譜,菜市場精心挑選蔬菜,到最后一盤盤美味的佳肴擺在面前,這一切一直都是背后的父親付出的辛苦與設計最多啊!

  向來只有贊頌母愛的偉大,可又有誰知道藏在背后的是那含蓄而又的父愛!

《傅雷家書》讀后感15

  要回頭寫讀后感時,我覺得很不容易。因為全書收錄的這些家書,可謂篇篇精彩,字字珠璣,做筆記或任何總結概括都有可能損害這部經典之作。所以,在那里我只是記錄一些一讀該書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達的重要思想。

  首先,從形式方面看,《家書》讓我了解了什么是細致入微,無微不至,嚴謹認真……相信所有讀過家書的讀者對這些特點都深有感觸吧。根據自己很少的經驗,我覺得,之所以能夠如此,很大程度因了書信這種表達、交流或寫作方式。

  只有透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廣泛、自然舒暢的作品誕生。他不僅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戀愛,談做人,談修養,甚至于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鄭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糾正。也正是這種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論文,譯作),使得我們能夠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藝評論家、文學翻譯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學問的細致、嚴謹、認真的態度和作風。

  如果說《傅雷家書》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經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這種好處的應當是這種態度和作風。但絕不僅僅限于此,還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學識、思想而能將任何大事小事闡發出深刻但絕不艱澀的道理,從而給人以啟發。

  當然,我不認為它僅僅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教子篇”,對于像我這樣并非藝術學徒(狹義)的讀者,這些家書仍不失其偉大。

  書中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時時給人深刻的開導。其中貫穿始終,我以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于做人、修養以及學問的關系實為一體的思想。在我看來,這就是重視和強調“一般修養”的重要。在其他信中,這種思想都有出現,比如關于去博物館、去森林等推薦,便是期望透過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養,而不是一味練琴、搞音樂。

  對我的啟發則是,讀書只是修養途徑之一,另外還應有其他。即使讀書,也不應僅限某某學科。一般修養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諸領域都需閱讀。

  因為,人生或生活絕不像大學學科分類那么規范齊整。各領域都只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一個側面,要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以及我們自己,廣泛閱讀是有好處的。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關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關系,應當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際或宇宙的視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為真知灼見,無不閃耀著理性的靈光!以上便是一讀《傅雷家書》后的一些感想。

  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后感只能記錄我的一部分收獲,更多的則寫不出來,而是要融入身體。本來讀書筆記、讀后感之類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踐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家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傅雷家書讀后感04-09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03-12

《傅雷家書》讀后感03-03

《傅雷家書》讀后感精選10-09

《傅雷家書》讀后感01-08

傅雷家書讀后感01-10

傅雷家書讀后感01-04

傅雷家書讀后感12-28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12-28

《傅雷家書》讀后感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