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四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四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4.背誦并默寫四首詩。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2.分析四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的含義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為自己的語言財富。
德育目標
這四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歌詠田園風光,文筆優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四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通過朗讀,把握其節奏韻律,感受古典詩歌的聲韻美。通過反復吟誦,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詩歌中去,用自己的聲音傳達詩人的心聲。
2.聯想法。古典詩歌語言精練,內涵豐富,教學時宜讓學生充分張開聯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畫面,充分體會詩歌的意境。
3.點撥法。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以利學生對作品的整體理解。
4.討論法。學生互動,交流讀詩的感受以及對詩歌的認識。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賞讀《歸園田居》,指導學生自讀《使至塞上》,品味詩歌的人情美、風物美。了解詩歌的背景知識;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意;賞析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背誦詩歌。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從最古老的《詩經》開始,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學習《詩四首》。
陶淵明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田園詩人。他的詩歌現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詩歌創作成就的是田園詩。我們先來學習他的田園詩代表作《歸園田居》(其三)。
二、指導朗讀,力求使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韻律
1.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提示一些應注意的詞語: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
2.要求學生用“/”給《歸園田居》(其三)一詩劃分節奏。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音節劃分和意義劃分相結合,如“種豆/南山/下”“晨興/理/荒穢”。
3.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要求學生仔細聽讀,訂正不恰當的讀音和節奏。
4.學生齊讀。
三、師生共同賞讀《歸園田居》
1.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2.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整體感知詩意。
3.要求學生概述詩意。
這是陶淵明田園生活的一個剪影,請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陶淵明一天的勞動生活情形。
教師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釋,然后進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釋如下:詩的前四句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第四句是說月兒初升之時才荷鋤晚歸。第五、六句寫歸途中道狹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寫沾衣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選兩位同學交流,其余同學點評。
4.引導學生賞析詩歌的意境美。
(1)提問:陶詩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認為“情趣”表現在什么地方?
教師引導學生想像“帶月荷鋤歸”的動人畫面。
明確: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中,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調皮而多情,他們給了辛苦一天的詩人溫柔的撫慰,詩人就像一個凱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問: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這首詩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
5.學生齊讀,嘗試背誦。
6.深層探究
提問:詩的末句“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可提供另外兩首田園詩幫助學生理解。
7.學生默寫《歸園田居》(其三)。
四、指導學生自讀《使至塞上》
1.詩人及寫作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王維(公元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過著享樂田園、流連山水、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王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不僅是作詩的妙手,而且是繪畫的行家,所以蘇軾盛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濃郁的詩情畫意是王維詩作的最大的藝術特色。
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選擇一首意境雄渾開闊的古曲作背景音樂,教師范讀,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奏和韻律。
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學生大聲讀詩,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
(1)教師提示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疏通詩句。
(2)選兩位同學概述詩意,其余同學點評。
明確: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出使邊塞的經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山高路遠,“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覺得自己好像飄飛的蓬草一樣出了漢家邊塞,又好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蕭關逢侯騎”,進了蕭關卻沒有遇見將官。“都護在燕然”一問才知道,將官正在燕然前線作戰呢。總言之,詩歌敘述了作者出使邊塞的艱苦行程,描繪了邊塞奇麗壯闊的景象,也寫了邊塞將士緊張的戰斗生活。
4.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詩情畫意。
(1)學生朗讀詩歌。
(2)要求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中的畫面。
多媒體顯示邊塞奇麗風光,幫助學生想像。
選兩位同學描述詩中的畫面,其余同學點評。
明確:地上隨處可見飄飛的蓬草,天空偶爾出現一隊北歸的大雁。只見燦黃無垠的大漠上,挺拔著一柱直沖云霄的孤煙,綿長如帶的黃河邊,一輪火紅的落日顯得異常渾圓、壯麗。
(3)名句賞析
提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國維贊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談體會。
明確: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講究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線條簡約,物態畢現。第三,色彩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于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目前。
多媒體顯示: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對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香菱說:“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你認為香菱對這兩句詩的體味有沒有道理,為什么?
學生明確:有道理。香菱雖沒能說清楚這兩個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憑直覺感到它們描寫孤煙與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4)體驗詩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問: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沉吟品味,明確:“征蓬”“歸雁”,即景設喻,用以自比,傳達出詩人被排擠受命赴邊的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圓”“直”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5.學生默寫全詩。
學生齊背兩首詩,默寫兩首詩。
六、課堂小結
讓我們在吟誦聲中結束對兩首詩的學習,以此表達對詩人的崇敬之情吧。
七、布置作業
預習《渡荊門送別》、《登岳陽樓》。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2.人教版七年級上《散步》教學設計
3.人教版《頤和園》教學設計
4.《匆匆》人教版教學設計
5.七步詩教學設計
6.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
7.新人教版《狐假虎威》教學設計
8.人教版走上辯論臺教學設計
9.美麗的顏色 教學設計(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