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冬至的知識問答 有關冬至的知識點

有關冬至的知識問答 有關冬至的知識點

日期:2023-03-04 17:26:29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有關冬至的知識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一些關于冬至的習俗

有關冬至的知識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一些關于冬至的習俗以及一些基本認識,希望大家參考!

有關冬至的知識

  節氣定義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冬至為何冷在“三九”

  “三九”是冬至后的第三個九天,大約在1月12日到1月20日之間,這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冬至過后,到了“三九”前后,土壤深層的所積儲的熱量已經慢慢消耗殆盡,盡管地表獲得太陽的光和熱有所增加,但仍入不敷出,此時冷空氣活動最為頻繁,所以“冷在三九”。

  節氣時間

  常見日期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兩日。因為冬至并沒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計算方法

  冬至日期(東八區)的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后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

  舉例說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計算結果減1日。

  氣候特征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歷史淵源

  冬至作為一個節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養生知識

  飲食調養“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這些諺語都流傳已久。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中醫云:“萬物皆生于春,長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應之。”即冬季應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人們食欲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作用,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那么,冬令進補應選在什么時間最好呢?《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充分說明在冬至前后進補最為適宜。

  進補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但“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滋補通常可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1、氣虛,常見癥候有精神倦怠、語聲低微、易出虛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補氣食品,是指具有益氣健脾功效,對氣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藥、胡蘿卜、豆漿、雞肉等。

  2、血虛,常見癥候有面色萎黃、唇甲蒼白、頭暈心悸、健忘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補血食品,是指對血虛證者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動物肝臟、動物血制品、龍眼肉、荔枝肉、桑椹、黑木耳、菠菜、胡蘿卜、豬肉、海參、魚類等都有一定的補血作用。

  3、陽虛,常見癥候有面色皚白、四肢不溫、陽痿早泄、納少便溏、舌淡嫩、脈微細等。補陽食品,是指具有補陽助火,增強性功能的功效,對陽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狗肉、羊肉、蝦類、鹿肉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鴿蛋、鱔魚、淡菜等也有補陽作用。

  4、陰虛,常見癥候潮熱盜汗、五心灼熱、口燥咽干、干咳少痰、眼目干澀、舌紅少苔等。補陰食品,是指具有滋養陰液,生津潤燥的功效,對陰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銀耳、木耳、梨、牛奶、雞蛋、葡萄、白菜等。

  除了嚴格按照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方法以外呢,因冬季氣溫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應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進補后產生更多的能量,增強免疫抗病能力,當然糖和脂肪等都因人而異。原則上說,有不足就要補充。例如,用腦多者應經常吃核桃,體力消耗大者,要及時補充水果、蔬菜等。總之,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調,久病體虛,勞力過度,勞神內耗,產后,術后及虧虛早衰者,均為冬至進補的對象。但食補切忌過補、偏補,更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即缺啥補啥,所有各位親請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考慮去醫院確診屬于哪類癥候,再選擇相應的補品,使補得其所,補而受益。

  一羊肉燉蘿卜原料:白蘿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做法:1.原料洗凈切塊備用。2.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后五六分鐘撈出羊肉。3.重新換水燒開后,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卜入鍋至熟。功效:益氣補虛,溫中暖下。

  二蓮藕豬脊湯原料:連骨豬脊500g,蓮藕250g,蔥段、姜片、料酒、精鹽各適量。做法:1.將蓮藕洗凈,切成厚片;豬脊髓洗凈,入沸水中氽燙后撈出,瀝干水分。2.將豬脊髓與藕片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放入蔥段、姜片和料酒,用大火燒開后轉用小火慢燉約150分鐘至熟,撈去蔥段、姜片加入精鹽調味即可。功效:滋陰補髓。

  三紅補血益顏粥原料:血糯米50克、紅棗10個、枸杞10克,紅糖適量。做法:將紅糯米淘洗清潔,用凈水浸泡4-6小時,紅糯米倒進砂鍋,大火把紅糯米煮沸后持續中火煮20分,再參加枸杞和紅棗,中火煮20分鐘后,改為小火熬1小時。煮好后,放進紅糖,即可食用。功效:補血、養顏(血糯米具有養肝、養顏、澤膚等功效,實用于營養不良、缺鐵性貧血、面色蒼白、皮膚干燥及身體瘦弱者食用。在嚴冷且干燥的冬天,年輕女性不妨適當食用血糯米,以起到養顏護膚的作用。)怎么樣,這些食譜喜歡嗎?喜歡的話不妨今天就為您和您的家人親手熬制,一定暖胃又暖心哦!

  冬至和立冬的節氣知識

  一、是冬至吃羊肉還是立冬吃

  冬至和立冬都可以吃羊肉。

  不過,民間大部分地方是冬至吃羊肉,冬至食用羊肉的這一習俗在我國流傳的比較早一點。進補首選羊肉,因為羊肉營養豐富,冬季食用能強身健體。寒風起,羊肉肥,立冬進補,羊肉是首選,又到了該吃羊肉的季節了,如今,人們對羊肉的常用做法,不外乎爆、烤、涮、燉幾種。每種做法都各有其風味和特點,蘊含的營養成分也不盡相同。

  二、立冬吃羊肉的好處

  1、滋補暖身

  羊肉是常見食材,中醫認為: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在《本草綱目》中有提到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因此在天氣較寒冷的立冬時節,進補些羊肉對身體抵御嚴寒是十分有幫助的。

  羊肉

  2、增強抵抗力

  中醫認為:羊肉入脾經,羊肉中含有較為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物質,立冬吃羊肉羊肉后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抵抗力的作用,冬天經常進食羊肉可以提高體能、改善體質。

  傳統立冬吃什么

  傳統立冬吃:北方吃餃子;南方吃些雞鴨魚肉;臺灣吃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食物進補;南京吃生蔥;福建潮汕吃甘蔗、炒香飯;山東滕州吃羊肉湯;江南地區吃赤豆糯米飯;閩中喝草根湯等。

  立冬在每年公歷11月7-8日之間交節,此時作為冬季的開始,講究冬藏避寒、補冬養身,適宜吃一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御寒效果最好。

  牛肉

  三、立冬吃什么傳統食物養生

  南方多熱補: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因為天氣逐漸的寒冷,人們需要補充更多的能量,而肉類是富含蛋白質的,所以認為吃肉是最好的選擇。中醫認為,立冬進補適宜食用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雞肉、羊肉、蝦等。

  北方吃餃子: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冬至有什么禁忌不能做節氣知識

  一、冬至晚上為什么不能出去:

  冬至晚上不能出去是因為,很多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祭祀祖先的習俗,而冬至上墳祭祀的時候陰氣比較重,所以在祭祀之后一般都會早點回家。

  二、冬至有什么禁忌不能做:

  【不宜婚嫁】

  冬至期間不宜婚嫁,因為古人把冬至前一天稱為四離日,離日為不吉利的日子,而是一件大喜事肯定要選擇一個黃道吉日。

  【不宜搬家】

  冬至期間不宜搬家,因為冬至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在寒冷的日子搬家會破壞家中的興旺之氣。

  【不宜同房】

  冬至期間不宜同房,民間有冬至前后10天不宜同房的說法。古人認為冬至期間是人體最虛弱的時候,這個時候同房的人,陰陽不調,非常不利身體,還會影響后代的繁衍。

  【不宜回娘家】

  冬至期間不宜回娘家,民間有冬至回娘家對公公不益的說法。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比較封建的思想,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會嚴格遵循。

  冬至祭祖習俗:

  在時節轉換的日子里祭祖,就好像祖先也和我們一起過節。一般來說,冬至雖然不是正式家祭,但應該給祖先的靈位前祭獻供品和香火,酪酒一盞而后全家在一起同慶。此外,還有上墳燒紙、送寒衣等風俗。所謂送寒衣,就是為已故的祖先送去御寒的衣服。過去在民間信仰看來,人有人世,死人有鬼世。已故親長雖然軀體已經死亡,但靈魂還在鬼世生存,不同季節需要不同的飲食、服裝,尤其秋盡冬來,鬼魂也是很怕冷的,所以才流行送寒衣,這是懷念祖先的一種表現。這些活動,無論是祭天,還是祭祖,都是冬至節的一種宗教活動,雖然帶有很濃重的迷信意味,但是卻有著一種美好的期望在里面,表達了人們的某種意愿。

  三、冬至祭祖有什么風俗:

  浙江寧波:

  正月,在祖先遺像前,點著香燭,供陳湯團、糕、餅、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遺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

  廣東東莞:

  正月初一,大多數人家先在歷書上擇一個吉利的時辰,舉行祭祖典禮,祭品是茶、酒、白飯、攢盒、生果、如龍(年糕)、祿堆和齋菜。祭祖程序:焚香、點燭、燒元寶、放串炮,全家人依輩分、年齡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燈火長明,香煙不絕。

  河南開封:

  守歲的到五更時候,先行盥洗,穿著禮服禮帽,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香燭齊燃,爆竹爭放,一家人依長幼輩分,連續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羅田:

  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準備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準備一支長竿掛著鞭炮,等族人來到時,便點火燃放,表示歡迎前來祭祖,等到祭祖儀禮完畢,有果盒、茶點或豐盛的早餐相招待。

  東北地區:

  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時時分,大大小小都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點燭、燒香、焚紙、放炮,子孫跪拜如儀,稱為“發紙接種”。

  粵桂地區:

  初一上午五、六點鐘,擺設豐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長輩分,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頭。

  豫東地區:

  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輩分長次,先男后女,對著祖宗神位,一一磕頭跪拜。

  川西地區:

  祖宗神位前的香爐中,點了輕煙繚繞的長香,紅燭燃起輝煌的亮光,銅磬在一聲聲的敲著,彌漫肅穆的氣氛。長輩帶領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齊地站立兩旁,向祖宗神位,焚香點燭燒紙,按輩分長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飯,焚化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