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產生的科學原理是什么
地震對人類帶來了很多的傷害,所以有很多的人都想要明白地震是和產生的。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為你精心推薦的地震的科學原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地震產生的科學原理天然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處巖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房搖地動的現象。構造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震,如巖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
由于地球在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巖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
地震的解釋1、各民族先哲和思想家對地震成因都作出過各種解釋,中國在這個領域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遠在二千七百年前的西周時,伯陽父就認為“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這就是富含哲理的“陰陽說”。
2、自古以來,人類因科學落后、一直把地震災害歸結于上帝天神的起自然力量。許多民族相信、大地由一些動物支撐著、這些動物一動、一就會產生地震。例如印度一些部落認為,海龜上站著幾頭大象背負著大地、大象一動地震就發生。日本廣泛傳說地震是由于地下大鯰魚翻身,鎮住鯰魚則天下太平。古希臘傳說海神生氣時拿三叉戟敲擊海底,于是造成地震和海嘯。
3、本世紀六十年代起,科學家逐步提出板塊大地構造學說。地球表面巖石圈由幾塊巨大的板塊體構成。這些板塊或相互分離,或碰撞俯沖。板塊邊界往往是地震。火山活動特別活躍地帶。但板塊內部地震發生原理目前尚不清楚。
4、1996年美國舊金山發生8.3級地震,破壞嚴重。震后發現:北美西海岸圣安德烈斯斷裂長達430公里一段兩側產生了錯動。通過研究,美國地震學家里德提出了彈性回跳學說。此學說認為,由于地震運動使巖石發生形變,當變形超過一定程度時,巖石發生斷烈而錯動,以后變形的巖石回彈恢復原狀,這即為地震發生過程。
地震的分布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僅有15%的地震與板塊邊界的關系不那么明顯。而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
世界地震分布島南下至中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新西蘭。這里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歐亞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后向南經中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此地震活動帶蜿蜒于各大洋中間,幾乎彼此相連。總長約65000km,寬約1000——7000km,其軸部寬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的地震活動性較之前兩個帶要弱得多,而且均為淺源地震,尚未發生過特大的破壞性地震。
大陸裂谷地震活動帶:該帶與上述三個帶相比其規模最小,不連續分布于大陸內部。在地貌上常表現為深水湖,如東非裂谷、紅海裂谷、貝加爾裂谷、亞丁灣裂谷等。
中國地震分布
中國地震分布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這5個地區是: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等地。
從中國的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帶,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地震,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該帶中南段。該帶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內,向南可到緬甸。
根據地質力學的觀點,中國大致可分為20個地震帶。
地震的震級弱震震級小于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有感地震震級等于或大于3級、小于或等于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震級大于4.5級、小于6級。屬于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強震震級等于或大于6級。其中震級大于等于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里氏規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監測到。
【地震產生的科學原理是什么】相關文章:
1.雷電產生的科學原理是什么
2.艾灸產生的科學原理是什么
3.雪花產生的科學原理是什么
4.地震光形成的科學原理是什么
5.地震云形成的科學原理是什么
6.黑茶的功效與科學原理是什么
7.礦物質美容的科學原理是什么
8.反物質形成的科學原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