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隧道》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海底隧道》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海底隧道》這本書是楊志軍先生所著,我之前沒有拜讀過他寫的書,可這本書讓我讀得感動了。
書中主人公圓圓是一個住在黃島的幼童,才5歲。她一出生就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圓圓的爸爸媽媽是住在青島的。黃島和青島之間隔著一海,稱之為膠州灣。因為海上經常有霧氣和大風,船不能順利的開往黃島,導致爸爸媽媽沒有辦法去看看圓圓。另一方面圓圓的爸爸媽媽是為國家科技工程隊工作的,需要隱姓埋名,所以不能經常來見圓圓。5年后,圓圓的爸爸媽媽來到黃島,這次是他們第一次見圓圓。圓圓卻連一聲爸爸媽媽也不叫。圓圓是不是不愛她的爸爸媽媽呢?不是。我覺得圓圓不叫爸爸媽媽也是正常的。因為這并非圓圓的錯。圓圓從小就是在爺爺奶奶的照顧下長大,在圓圓的生活環境里,根本沒有爸爸媽媽的存在。爸爸媽媽對他來說可能只是陌生人。5年的時間距離好似這條膠州灣帶給他們情感距離,更多的是父愛和母愛親情的疏遠。
圓圓的父母是不是不愛圓圓呢?當然不是,圓圓的爸爸媽媽是值得尊敬的。由于圓圓的爸爸媽媽的工作性質更多的需要把時間獻給我們的祖國,所以失去了陪伴和照顧圓圓的時間。為大家失去小家。
圓圓的爺爺奶奶同時為了照顧圓圓,既要付出長輩的.愛,又要盡到父母親的愛,是不容易的。他們同時又犧牲了自己晚年的空閑時光。
不管從爺爺奶奶,爸媽的角度來講,大家都是在奉獻。可是年幼的圓圓卻可能失去父母的關愛。因為即便爺爺奶奶如此愛圓圓,還是不能替代父愛和母愛的。我很理解圓圓這樣的心情。
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那些外地的人員來蕭山打工,也是離開自己的父母親,離開自己的孩子。為了讓他們的下一代的子子孫孫過上好日子,他們只能努力的工作,不顧孩子的不滿和怨恨。一年回去不過一兩次。但是對家人來說,哪怕十分鐘或一個小時的陪伴,跟能對他們來說可能感覺就是一年或兩年。因為陪伴是不必彌足珍貴的,那就是送給家人的一份務必珍貴的禮物。
我覺得我是幸福的,爸爸媽媽都有時間陪伴我,照顧我,跟我一起玩,一起運動,一起看書,一起畫畫。這是我最開心的事情。雖然有時候我父母還要出差和加班,但是誰有能說世間的事情能十全十美呢!父母不可能陪伴我們一生,因為他們也要工作。況且等我們長大了,我們也可能離開他們去生活,去工作。也許有一天父母還會不在這個世上。我們大家都應該理解彼此,更好的體諒對方,多一些寬容,不是更好嗎?同時讓我們盡可能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彼此的親人。
【《海底隧道》讀后感】相關文章:
中國最長的海底隧道09-14
全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01-26
中國在建最長海底隧道11-25
中國現在最長海底隧道11-01
名著讀后感-讀后感04-13
讀后感,論語譯注讀后感08-12
人間詞話讀后感-讀后感01-24
《白象家族》讀后感-讀后感12-14
《管理的實踐》讀后感-讀后感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