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收到一封郵件咨詢怪蜀黍,大意是,如果在公司內部可借力的資源比較少,是否還有可能白手起家地去做電子郵箱項目?
我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借景抒情,單起一篇日志談談“體制內創業”的事情,體制內創業。
“體制”的意思是,你所在環境有它成功的核心業務,以及配套的管理規范。“創業”的意思是,除了有限的核心人員,幾乎一無所有白手起家。這兩個詞混搭在一起很奇妙,但卻是2012年很多公司面臨的現狀。
先從體制說起。
整個2011年,幾乎所有互聯網公司都面對同一個難題:“找項目”。這時,2008年后越刮越猛的產品風漸漸消停。四年來上馬了無數新產品,最后存活率不足百分之五,成功率不足千分之一,只留下瘡痍滿目的爛攤子,爛尾樓。但凡有點頭腦的大公司頭頭都意識到兩件事情:第一,好機會真的很少,容易實現的需求早就被滿足了,輪不到自己搶灘。第二,假如管理基因不合,有些機會即便看到了也抓不住的,而基因幾乎無法改造。
與此同時,作為公司、部門立身之本的主線產品,運營那么多年之后,大都進入了穩定期,暫時迷失了價值挖掘的方向。一部分還受到微博沖擊,下滑嚴重。小打小鬧做點UE優化沒問題,可對數據全無影響,還不敢放手大改,擔心失手挖了祖墳……
于是培養了多年,磨合了多年的體制內產品團隊,現在居然變成了一個負擔。裁掉吧,舍不得,都是骨干力量,人家也沒什么過失。如果留用,他們做什么呢?繼續維護突破口堵塞的老項目,還是找一些前景不錯的新項目去開拓?情理上當然是后者最佳,可就是找不著怎么辦,怎么辦嘛?
更糟糕的是,做產品的人最喜歡打仗,最怕沒仗打。如果提不出什么來勁的項目,就算你不裁,人家自己也會走。令公司進退兩難。激進動作的話,風險成本大到難以承受,像對著馬克辛機槍沖鋒的僧格林沁騎兵營;而保守維護呢,有點點坐吃山空的味道,更加人心離散。
唉,這當然就是行業冬天的征兆。相對于正在枯竭的市場機遇,最近五六年鍛煉出來的一大票合格產品人員,已經到了過分飽和的地步,以至于常無用武之地(大部分嚷嚷著缺人的大中型公司,更多是內部的資源整合問題)。
接著再說創業。有勇氣創業的人很少,這批人還能相遇并彼此認同,搭配合理,組隊投入某個共同看好的項目,基本上是一件極小概率的事情。但是在已站穩腳跟的公司留守呢,心里也不安定。如前所述,在老產品上面挖新礦藏,非常非常難,有時候簡直跟搞永動機一樣難!
聰明人自然會想著“借勢”,從核心業務的用戶群,從團隊的特長,從公司的資源優勢出發,再延伸出什么新項目來。這邏輯聽上去美好其實無稽。現在整個行業都在找項目,整個行業都找不到好項目,結果你把自己鎖死在一個扇形里邊。好比是大饑荒的年代,你站出來說,我是四川人,只吃四川菜……
我對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大勢,是非常悲觀的,前后左右都沒什么出口,路有凍死骨,只好干等著市場回暖。以前寫過一篇《修行》正是這個意思,不奢望建功立業,能做些不蠢的事情提升自己,已經比別人更幸福。修行的方法很多,最好的一種是“體制內創業”,即領著旱澇保收的工資,無飽暖之憂,然后盡量把自己放在創業狀態上,積極主動地做一些與主業未必有關的,甚至是白手起家的事情。不強求從母體借勢,只在乎項目是否合理,團隊對它是否有愛。
當前,你這么做的前提是,公司愿意接受風險評估的結果。
體制內創業的好處很明顯,對個人的鍛煉非常大,管理資料《體制內創業》(https://www.unjs.com)。只要項目不太蠢,后果不太慘,則用可消化的風險留住并提升了團隊。當市場回暖時,公司能更快更猛地抓住契機。它的壞處則是“假創業”,成事概率只有真創業的20%。參與者的投入度不如創業團隊,默契度不如創業團隊,更沒法圍繞著項目來最優化資源配置與管理流程,必須接受現有體制的僵硬安排。想做點大響動出來是沒譜的事兒——你恐怕得提前接受這個現實。但順風順水又是如何的貪心與意淫呢?
在這里,得介紹一下我曾經的兄弟部門,博客產品部去年的兩款作品,iStyle與Lofter。雖然出自門戶旗下,除了團隊配置之外,它們幾乎沒沾到多少大公司的光。原因很簡單,時尚與文藝調目標受眾在網易過于分散,內部推廣帶來的雜質對產品氣場是摧毀性的,不如咬咬牙單飛。尤其iStyle,種子用戶那都是從 上一個個拉回來的,與創業沒什么分別,收獲卻挺大:
1、團隊真心喜歡這項目,也確實適合這項目,產品的品質很不錯
2、從中得到了很好的磨練和提升,團隊經驗值LevelUP
3、產品口碑甚佳,折合為公司品牌價值的一部分,至少不會留下爛尾樓
從旁觀者的角度,我并不認為這兩個產品有火爆的可能,賺錢的可能,然而“火爆”“賺錢”本身就是鏡花水月。這不是你行不行的問題,整個行業正處于低潮期,市場縫隙很小,集體流淚苦逼,誰都不能獨善其身。就像全球股市低迷,你越想賺一票大的,虧得越狠。此事急不來,拔苗助長只可能懸梁自盡。
我的博客哥們有句名言,我很佩服,叫做“尊重產品發展的自然規律”。主業還有多少價值挖掘空間?能不能找到借勢拓展的機遇?新項目在多大程度上受益于核心業務?都有其自然規律。而照我看來,大氣候這么冷,大部分做產品的人在體制內只有“固守”“創業”兩個選擇,都談不上什么好收成,自選一條路修行便是。但你違背規律去做事,非要在停滯甚至倒退的主干線上殺出一條血路來,或是牽強附會地把新老項目并在一起,多半將攤子搗得更爛。
另外,既然是“創業”,就不適合高舉高打,不要因為自己旱澇保收而去麻著膽子浪費公司的錢,這很缺德。尤其體制內配給的資源有限,更適合做一些小而精致的動作,把風險控制住。要相信互聯網行業的冰河期不會是永恒的,春暖花開時,升滿級的你又可以大展拳腳了。
后記:
有人看了這篇文章,問我行業什么時候轉暖?我不知道。又問,怎樣才能轉暖?答,需要三個條件來推動。
1、硬件設備的進化,包括光纖寬帶的普及,智能手機與平板設備的普及,無限流量3G網絡的普及,公共場所免費WiFi的大量鋪設等等。
2、軟件生態的進化,包括html5標準的推行,移動支付環境的改善,應用分發渠道的加強,平臺級產品的做大與開放等等。
3、更多的線下服務、線下數據與互聯網對接,網絡對真實生活的滲透率大大提升,不再過度集中于娛樂消遣、獲取資訊、買便宜貨上面。
這三個條件達到調節氣候的閾值,我猜,至少要一兩年吧。這段時間,體制內的同學大都自嘆苦逼,空有一身武藝無從施展,體制內創業亦是苦中作樂的技巧。而我自己厭倦透了苦逼日子,既然修行告一段落,又沒有經濟壓力,寧肯選擇真創業,組隊不成就去旅行唄。等到行業復蘇時,I'll Be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