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生活,一切外界的诱惑与热闹对于他就的确成了无关之物。你的身体尽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成为你奔波的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
无论你身在何处,你都不是被困在原地的,因为你是一个人,不是一棵树!做你爱做的事,并不意味着生活过得轻松,但绝对可以活得更精彩。认准了就勇敢地开始,当你说"我就是要做这件事,多困难我都不在乎"时,老天爷就会开始支持你。每当你将焦点放在正面的事物上,你的生活就会更充满希望!
有时,生活就是一种妥协,一种忍让,一种迁就。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宜针锋相对,铿锵有力,多彩的生活,既有阳光明媚,也有倾盆大雨。强硬有强硬的好处,忍让有忍让的优势,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审时度势,适宜而为。妥协不一定全是软弱,忍让不一定就是无能,和为贵,有时,迁就忍让也是一种智慧。
当别人忽略你,不要伤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谁都不能一直陪你。当你看到别人在笑,不要以为世上只有你一个人伤心,别人只是比你会掩饰。当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要记住,我们只是个平凡人。
猜你也喜欢:周而复始活几次(咖啡馆,自己的,人生,旅程,
周而复始活几次(咖啡馆,自己的,人生,旅程,公司) 在保罗·奥斯特的小说《幻影书》的卷首,引了一段夏多布里昂的话:“人不只有一次生命。人会活很多次,周而复始。”咀嚼了很久之后,我才明白这段话的含意:人生不是太短了,而是太长了;人生没有一劳永逸,必须经历无数次重新开始。
我的朋友M女士的生平似乎可以作为这段话的注解。20年前,她从一所很普通的大学的美术系毕业。毕业前的聚餐中,豪情万丈的年轻人说,为什么不开个公司?大家立刻攒了一个设计公司,选她做头。公司刚建起来,就听说有一项工程即将开始招标,她年轻,胆气豪,上门投标,怕对方质疑公司的资历,谎称自己35岁。招标那天,她发烧,还是强撑着去了会场。出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她穿着一身华丽的旗袍,戴着一架嫩黄的眼镜亮相,故意去晚了一点,在全场到齐后推门进来,旋风般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胳膊上还扎着针,身后还跟着一个神情冷漠的护士举着吊瓶。这苦心经营的强悍、嚣张、怪异的气场,让她赢得了这项工程,赚到了第一桶金。
第二项工程是一座城市沿河大道的景观设计,但合同里的疏忽,让公司赔得血本无归,伙伴们四散而去。她振作精神,重新开始,和同样学美术的妹妹,在繁华路段租了一间10平方米的小铺面卖服装。她在短期内学会了踏缝纫机,所有的衣服一律重新改造,铺子里经常被女人们挤满。
有了资金在手,文艺青年的细胞开始蠢蠢欲动,她决定开一家可以放电影的咖啡馆。选地方,投巨资装修。就要开业的时候,住在楼上的一位女高官,听说楼下要开咖啡馆,嫌吵嫌乱,立刻出面阻挠。咖啡馆开不了了,但租约已经签了三年,只好把豪华装修的咖啡馆,改做超市。一个超市里有多少件商品?四万件。每天盘货都让人筋疲力竭,还要和门口占道的摊贩恶斗和城管智斗。她和妹妹还得睡在超市值班,婚姻差点出现了危机。一年之后,超市关门。这一次赔得更多。
重新开始接设计的活,挺过艰难时期,听说母校有意开分校,上门商谈,遭拒,反而激发出她的斗志。她转而直接去某所著名的学府谈分校事宜,一举成功。学校开在市中心一座四面都是玻璃的大楼里,孩子们笑颜纯真,她于是度过了两年最美好的时光。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桩万年基业的时候,业主突然违约,决定拆楼。她往返奔波,找新的校址,重新开始。
青年时代,我常常幻想,人生是一种一劳永逸,有一种一经获得就再难失去的固若金汤。这种幻想,让我在面对那些得意者时,惟有羡慕,惟有谦卑。但多年以后,自己的经历,朋友的经历,《幻影书》这样的书,乃至回头咀嚼长辈的平生,都让我豁然明白,那些以截然众流姿态出现的人未必颠扑不破,那些低谷里的徘徊者也未必永远命若危弦,那些后起之秀也不必含恨吞声,人生必须要不断地重新开始。
路内的小说《追随她的旅程》中的一段话,是这个朴素哲学的最好诠释:“那时我觉得,《西游记》讲的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而不是路程……你感到痛苦,感到在漫长的旅程中要和那么多无聊的妖怪打架,那是因为神在很远的地方。一直到旅程的最终,他们还是打来打去,这种痛苦和漫长丝毫没有因为终点的接近而减轻,那是因为,神并不承诺他何时出现,即使你能计算出自己与神之间的距离,你仍然无法计算那个到达的时间,也许你和神只有毫厘之距,但这毫厘之距却要花掉一生的时间。”
神并不承诺他何时出现,在未抵终点获得真经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准备无数次开始。
文|韩松落 猜你更喜欢:带病病因初探(提拔,把手,干部,带病,体检)
带病病因初探(提拔,把手,干部,带病,体检)
有资料显示,2013年1月至今约两年时间,至少有18名副厅级以上官员,在提拔后任职半年内落马。在更大面积的观察样本中,“带病提拔”问题同样突出。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103个副省部级以上官员腐败案进行剖析,发现63%的落马官员是在贪腐之后获得提拔的,约有48%的人担任副省部级职务前就开始贪腐。
从这份资料上看,“带病提拔”问题有一定普遍性。笔者对其“病因”初步探查,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专家会诊”不如个人“诊断”。在医学上,诊断病情,最权威的是专家会诊。提拔干部,经组织部门考核、纪检部门监察、群众测评、集体票决、人大政协监督,就好比“专家会诊”。但在一些地方,名为党管干部,实为一把手管干部。“专家”考察、推荐结果,不合一把手意图,就得推倒重来。党纪党规、任用标准、组织程序、民心民意,都得让位于一把手一个人。尽管“专家们”都认为有“病”,但只要一把手“诊断”没“病”,就是没“病”。
原本负有把关责任的纪检、组织部门,也自觉不自觉地学会了“揣摩书记意图”。常委们看书记“脸色”行事。人大政协的监督,在党管干部原则重压下,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带病提拔,既有一把手主观霸道的“病根”,也有纪检组织部门唯上不唯实、唯权不唯纪、屈从于党内严重失范的组织关系的“病因”,还有投票围着书记转、监督做给书记看的“病灶”。
“ 体检”流于形式。提拔干部有提名、考察、公示、民意测验、集体票决等严格的组织程序,如能一一落到实处,就像体检,逐项检查后,有病无病,基本看个八九不离十。若将这些内含审查甄别功能、确保提拔干部合格的“体检”,只当“程序”来走,组织提名就成了一把手提名,考察只想如何满足一把手想要的结果,法定程序就沦为了保障既定提拔成功的“手续”。这等于参加体检又不想真查,项目做不做,真做假做,都无关紧要,只想要体检表上盖上“合格”印戳。这无疑会漏掉提拔干部的“病情”,把“患者”当“好人”用。
发现已是“晚期”。有些人原本只是“小苍蝇”,有尽早收手愿望和回头是岸机会,由于边腐边升,边升边腐,以升促贪,越贪越升,便胆大妄为,当发现时已成“大老虎”。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腐”。出现几起案例,在所难免。若成为大面积普遍问题,就值得反思和检讨了。这好比一个人在这儿摔倒了,说明他不小心;若很多人在这儿摔倒了,说明这地方好摔坏人。究竟是制度设计有纰漏,还是制度执行有问题?是根本没法治,还是根本没想治?
疑难杂症“生死链”。腐败大案多是“窝案”、“串案”,里面有两条链子:贪官“食物链”。上级吃下级,一级吃一级;主管吃被主管,不让吃往“死”管;实权吃“清水衙门”,下拨钱物“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贪官“食物链”衍生贪官“生死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个环出事,必然牵扯相连的环。上环保下环,也是保自己。“出事”的环只要不供出其他环,就有人来救。这种疑难杂症不除,提拔干部难免不“带病”。
在干部任用上,为什么一把手能一手遮天,严格地监管制度形同虚设,把关部门轻易放弃职责,倒逼问责制雷声大雨点小……?这恐怕是更深层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