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鹰不褪羽,
哪能得高飞,
蛟龙不脱皮,
何以上青天。
在我们的生命中,
有时候我们必须做出困难的决定,
开始一个自我更新的历程,
改变是如此困难,
但唯有改变,
才可能成功!
改变是痛苦的,
但改变是必须的。
当我们通过改变而获得成功后,
我们就能去领略新的高度。
当我们抛弃旧的思想、旧的习惯,
学习新的技能后,
我们就能发挥出巨大潜能,
创造一个崭新的未来!
改变是如此困难,但唯有改变,才可能成功。
——马云
当你改变了自己的信念,你也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谁动了我的奶酪》
改变心情只需一分钟,而这一分钟却能改变一整天。
——《意林》
你不能改变风向,那就改变航向。
——《意林》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曾国藩
“零碎·片段”
当我年轻时,我试图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时,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们的国家,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宗教裁判所》
你改变不了一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一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
——《关系的真谛》
两个相较量的选手,我们发现有底气、有信心的一方总是更容易击败对手。我们首先应该在心理上战胜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摆脱挫折。抱着必胜的信念,成功的砝码就会大大增加。
——高原《当世界无法改变时改变自己》
你先改变自己,对方也会改变;对方有了改变,你的心境就会改变;心境一有改变,言词就会改变;言词一有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一有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一有改变,运气就会改变;运气一有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一句话签名》
无论十年的时间是否算长,能彻彻底底改变一个人本质的机会微乎其微 。正如我,十年前,十年后,我改变的是表达方式,但真正的那个自己仍旧有迹可循。
——刘同《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猜你也喜欢:十年感悟(十年前,让我,我在,捧腹大笑,生活)
十年前,笑得天真无
十年感悟(十年前,让我,我在,捧腹大笑,生活)
十年前,笑得天真无邪,;十年后,瞻前顾后,细节打败了爱情……风华正茂的我们如今也开始抚今追昔了:“10年前、10年后、奔三,或快要奔三后”的博语戳中了许多同志心底的柔软之处。
十年潜移默化,许多让人沧海一笑的改变了许多。
感叹着“老了,桑心”的悟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我们不得不承认,岁月就是一把杀猪刀”。“这就是生活啊,还记得十年前去学校时都能感受到春风拂面,努力奋斗啊,迎接下一个十年……”
有戏谑的:“十年前别人的笑话常常让我捧腹大笑;十年后只有领导的笑话才能让我捧腹大笑,即使已经听过八遍了”。
有年少轻狂的:“十年前我在你家楼下记住了你嫣然的回眸一笑;十年后,我在你家楼下看到你训斥孩子的严厉面孔”……
有自我嘲讽的:“十年前我骑着自行车,吹着欢快的口哨,走在回家的路上;十年后我开着私家车,接着不断的电话,走在应酬的路上……”
十年前我们唯一面对的问题是考试,十年后我们除了考试所有的问题都要面对”
“十年前我们可以蓬头垢面,满脸汗渍地去上课;十年后,我们必须衣冠楚楚,面带微笑地上班”。画外音:终于赶上电梯了,还好头发神马的没乱……
有感叹生活的:曾经怀着各种遐想和憧憬,如今懂得了很多:“十年前我以为我的生活至少有500种可能;十年后我知道我的生活只有两种可能——事业、真爱……”
“十年前渴望离家去远方;十年后我渴望从远方回家”。
猜你更喜欢:学习观新知(使人,读书,书本,学习,物理)
新生刚到大学便进行军事训练
学习观新知(使人,读书,书本,学习,物理)
新生刚到大学便进行军事训练,在严格的军训下,有的同学意志动摇了,当时有一句话很流行“不求最好但求过得去”,稳固了几颗在军训中畏惧不前的心。此话流传很广,在各种场合都以说出这句话为荣。本应伴随军事训练的结束,流行语销声匿迹才对,结果这话杀伤力极大,直到现在也无法脱离它的笼罩。
“过得去读书法”一定程度上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哲学,考试前“冲关”,只要过了满心欢喜,甚至凭借“冲关”可以名利双收。令一些平时不间断地渴求知识的同学大跌眼镜。
于是我们被问:“读书究竟为啥”,大家都迷惑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记忆的学习自然不得其精髓,失去思考的学习难怪令人迷惑了。
什么才是学习的正确观念呢?
爱因斯坦早年进行的物理研究,追求的是思想的可靠性,从不去记忆和迷信权威。他学习物理的方法是:自觉的参与并迫使自己进入到问题之中,希望见到问题的关键,将理解力作为物理的核心。
斯宾诺莎记忆数学原理是为了追求冷静的数学究理心和神秘的宗教心,创造地使两者奇异地结合。
培根的“读书论”自成体系,“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他将增长才干,塑造性格,作为读书的目的。
中国最后一个儒者。梁漱溟,在《我生有涯愿无尽》中,将读书与“发愿”联系到了一起,“读书过多思考太过,但主观上自有一理论,持之甚坚且确”。读书到一定程度,思考接近神经衰弱时,那时知识已经不在书本上了,早就成了“自家心得”。
古人把书本和衣服同时弄脏一定会用衣服擦拭书本,求知若渴的态度令人折服,我们在食堂将书本垫在臀下,然后感觉屁股不冷了。
同学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