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文/甘球
从听说凯鲁亚克的名字,到图书馆邂逅他的《在路上》,再到无意间借到这本书,然后决定翻开第一页,也许还不到半年的时间。但是看完这部小说后,我发现自己已经跟着凯鲁亚克跑遍了大半个美国,甚至有种过了大半辈子的感觉。如果说一部好的作品,是让人看了之后能够思考自己现在的生活,那么毫无疑问,《在路上》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看《在路上》,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你会有一种永远不愿意丢下这本书的感觉,看了前一段,你会忍不住想要看下一段,而且是那么迫不及待。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个章节,萨尔和迪安会到那个地方,你也永远猜不到下一站,他们会遇上什么样的事情。你只是在不安中期待,期待接下来的故事,会怎样上演。
这种感觉就好比四、六级考试中做英语阅读理解题目,尽管有些单词你不认识,但是你依旧会根据自己的猜测想要读下去,然后你就会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样,在凯鲁亚克的笔下,有时候我们只能够了解大概,但是你会遏制不住内心的渴望,然后一口气读完。那种速度与激情会灌满你的整个头脑,让你有一种想要立刻上路的冲动。
如今,《在路上》已经出版五十多年了,如果凯鲁亚克仍旧在世的话,他也已经快九十岁了。但是,他的这本巨著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尽管有人说,它是美国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凯鲁亚克本人也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灵魂人物。(励志文章 www.txax.net)对于我们这些不是“垮掉的一代”的年轻人来说,《在路上》好比一部唤醒内心野性的书,让我们知道,原来我们渴望的自由在他们看来是那么轻而易得,他们是那么不屑。而我们的精神信仰,远远无法达到他们的高度,或许我们最多只能够成为一个“背包客”,借着“旅游”的名号行走在路上。
毫无疑问,《在路上》实际上的主人公不是萨尔?帕拉迪斯,而是那个在他人眼中有些神经质的迪安?莫里亚蒂。迪安是一个人人都不敢相信,但是人人都羡慕的人物,但是与其说所有人羡慕他这个人,倒不如说羡慕他的那种生活方式,永远没有烦恼,永远不知道前方是什么,永远都靠着内心的那股冲动,永远生活在一种随兴所至的环境中。这个人物有点像《春风化雨》里的基廷老师,永远遵从内心的选择,抓住今天,及时行乐。而他不断追求那种在路上的感觉,其实是因为现实生活的空虚,他想要去追寻自己的信仰,哪里有他想要的生活,他就去哪里。这样的人是没有牵挂的,也是没有烦恼的,就算有烦恼,对于他来说,也根本不算什么。
如果没有迪安,或许萨尔根本就不知道何为生活,在这个世上,最可怕的不是自己的人生一片苍白,而是你的人生道路在既定的轨道里行走,你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好比迪安在夜半的街头喊出的那句质问和困惑:“人类啊,你的道路是什么样的呢?无外乎是圣童的道路,疯子的道路,虚无漂渺的道路,闲扯淡的道路,随你怎么样的道路。”而无论是什么样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都是自己认定的。迪安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会让自己的生活陷入一种苍白之中,更不会让自己的人生陷入生活的囚牢里。这样的人,无论是在五十年代的美国,还是在当代的社会,也许都不会得到很多人的承认,却无法不引来一片惊羡。
很喜欢小说的结尾,我甚至看了好几遍。“于是,在美国太阳下了山,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望着新泽西上空的长天,心里琢磨着那片一直绵延到西海岸的广袤的原始土地,那条没完没了的路,一切怀有梦想的人们,我知道这时候的衣荷华州允许孩子哭喊的地方,一定有孩子在哭喊,我知道今夜可以看见许多星星,你知不知道熊星座就是上帝?今夜金星一定低垂,在祝福大地的黑夜完全降临之前,把它的闪闪光点洒落在草原上,使所有河流变得暗淡,笼罩了山峰,掩盖了海岸,除了衰老以外,谁都不知道谁的遭遇,这时候我想起了迪安?莫里亚蒂,我甚至想起了我们永远没有找到的老迪安?莫里亚蒂,我真想迪安?莫里亚蒂。”正如徐星说的,这是一种无可匹敌的结尾。恰好我在看完之后,天空已经接近黄昏,金星马上就要升起,只是我依旧没有找寻到自己的路,那条没完没了的路。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大一的小朋友写的,她说自己在高考结束之后踏上了去西藏的道路,那个时候她身上带的一本书,是在旅途中遇到的一位朋友送给她的,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完她的文字之后,我突然有一种莫名的羡慕,羡慕这个女孩曾经去过西藏,羡慕她再去西藏的火车上拿着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尽管那次去宁海,我的身边也一直带着这本书,但我却没有那种流浪的感觉。
我记得自己曾经这样跟别人说过,也许以后我就会成为一个流浪的人,走过大街小巷,用自己的眼睛把一切记录。也许我不会有迪安的疯狂,但是我却想拥有那样一种感觉。曾经的许多次,我也想要尝试,自己一个人踏上未知的旅途,就望着天空的星辰,只要它们仍旧闪耀在夜空,我就不会害怕。人生匆匆,我只是觉得如果不趁着年轻的时候多出去看看,以后也许都不会再有这种经历了。正如《在路上》里边所说的,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猜你也喜欢:再美的笼子,也不是鸟儿
再美的笼子,也不是鸟儿的家(生命,人生,面具,忍耐,自己的) 1.眼因多流泪而愈易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易温厚。
2.每一点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加起来才等于生命的全部。
3.我不愿我自己的生命从头到尾一样宽畅、平凡。
4.梦想的种子,需要浇浇水,说说话,才能在尘世中悄然长大
5.张开手比紧握拳头能握住更多的朋友。
6.无论多么失意,不要让你的眼睛老去。
7.带上面具是为了生存,摘下面具是为了一生的宁静。
8.小人就像没烧透的碳,碰碰,就会燃烧;晾着,自然就熄了。
9.再美的笼子,也不是鸟儿的家。
10.人生中,如果你能够做到不为蝇头小利所惑,不与他人争一时高低,你的人生之路也会豁然开朗。
11.明年还有春天
12.忍耐的首要原则之一是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忍耐。
13.“沉香”最动人的部分,是它的“沉”,有沉静内敛的品质;也在于它的“香”,一旦成就,永不消散。
14.高度决定视野,尺度把握人生。
15.对于习惯欺骗的人,宽容只有一次。 猜你更喜欢:女人,孩子(孩子,女人
女人,孩子(孩子,女人,车子,看着,座位) 公交车上,人拥挤不堪,在每一个城市,正午十二点,如此情景倒也正常。春天还没结束,夏天正和杨柳暧昧不清,气温忽的升得极高,26度的高温,却也少见。12点,窗外太阳烧得火热,车上乘客各个面目烦躁,仿佛再也忍不得一会,哪怕一秒钟,在这空气空气污浊的小小车厢。车每到一站,要下车的乘客总是箭似的冲出车门,然后又砰的一声,车门紧紧关上,想必司机师父也是简单地按下按钮,不想这开门关门的小小动作也是这般粗暴,发出一阵刺耳的声音。仍然被关在车子里的乘客,似乎听不见这些动静,依旧听歌的听歌,发呆的发呆,眉头纷纷紧蹙。
下去一个人,留开一个缝,我抓起包包,很努力往后面挪动,说是举步维艰,一点也不夸张。最后停在车门口一排双座的位置,扶着靠背,站定脚,却再也动弹不得。
稍稍抬了下眼皮,正对着我的位置,靠窗的座位上,坐着一个小男孩,两个小手脏脏,一双浅蓝色的小鞋子,鞋帮缝里面,是黑黑的东西,裤子看着是黑色的,不知原本是个什么色,衣服,是几个颜色搭配着,红的,黄的,黑的,后面有个小帽子,脖子里吊着两个黑色的小塑料蛋蛋,想必是从帽子里穿出来的,小脸有点黑,两边脸颊泛红,眉毛倒是很浓,眼睛很小,侧面看过去,眼睫毛很长,还弯弯地翘着,小嘴巴红红,一张一合,不停说话,听不清,只一句妈妈听得清,大概是他们本地方言。
孩子小手始终紧拽着另一双大手,白白的,左手无名指上有一颗金黄色的珠子,用红色的线穿着,右手中指又是一个有民族特色的戒指,红色边框,里面镶着深蓝色的石头,微微泛着光亮。
这双手,不是孩子旁边的那位中年妇女的手,而是另一位看着很年轻的女人的手。
这个女人,身子娇小,蹲着身子,就蜷缩在孩子座位和前面座位的小小空间当中,她的手一直紧紧抓着孩子的手不放,时不时凑到孩子跟前,亲吻他,又举着孩子的脚,也往自己脸颊上蹭,她不时做各种奇奇怪怪地动作,孩子又很高兴地笑出声来,不时地扑向女人的怀里,女人紧紧抱着孩子。仔细一看,她的眼角挂着泪。孩子大声笑,她也笑,也流泪。
困在那小小的地方,想必是不舒服,她不时换姿势,左右脚轮换撑着整个身子的重心。但是,她的脸,始终是微笑着的。
车子一直行驶,偶尔大转弯,她的手使劲抓着座椅的边缘,如果车子颠簸的厉害,她又开始换脚。
大概二十分钟过去,乘客明显少了许多,靠门的地方一下子空了,我放松姿势,还在那站着,女人还在逗座位上的孩子。到了下一站,孩子旁边的中年妇女起身下车,座位空着,就我还站着,我又看向那个女人,笑了笑,问她坐么?她站着摇头,没说话,我又说让她坐吧,她使劲摇头,说没事儿,坐吧!她又换了换脚。我安心坐下,的确,有个座位坐,真的舒服。
十分钟过去,再有两站就到终点站了,女人忽然起身,很费劲地,抱起孩子坐在座位上,孩子头朝向窗户那边,小脚离我的腿很近,车子一路颠簸,孩子可能是瞌睡了,在女人的怀里安心睡去了。女人还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怀里的孩子,坐她身边,看的清楚,她的脸有点油,太阳照着,泛着光,但是脸颊部分还是有一圈的红,鼻子很高,嘴巴始终张着,对着孩子一张一合,头发简单扎着马尾,衣服穿得朴素,胸前衣服上还有点点污渍。指甲有点长,左手小拇指指甲缝里,还是黑色的。车子忽的一摇,孩子的鞋一下睬我的裤子上,她连忙转过脸和我道歉,很小心,我说没事儿!她才缓缓转过脸,又把孩子的脚整个握在自己的右手里。
其实我一直好奇,这个女人为什么一直躲在那里,为什么抱着孩子一直哭,又为什么,,总之,有种感觉,她,痛苦着,又幸福着。
正苦想着,广播里传来到站的声音,倒数第二站,我要下车了,起身,收拾包,准备下车,又转过脸看那个女人,眼睛还是死死地盯着怀里的孩子,孩子,正睡得香,窗外风景疾驰,女人不曾转过脸看,哪怕一秒钟!
车停了,我下车,看着车子走远,太阳光正晒得暖和,我穿过马路,又挤进陌生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