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士常犯的跳槽錯誤心理
職場人士跳槽原因有很多,其中心理因素占大多數情況。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職場人士常犯的跳槽錯誤心理,一起來看看吧。
職場人士常犯的跳槽錯誤心理沖動心理
由于一些突發事件,如未獲得期望的獎勵,與同事、上級發生爭執,被人誤解等,有些人會決意要離開現單位,而全然不顧所付出的代價。很顯然這種情況下是很難一下子找到合適的工作,而不得不屈就某處。即使以后有了更好機會而另謀他職時,也已浪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盲從心理
有些人選擇工作并非根據自己興趣及個人能力特點,跳槽時目標不很明確,而是隨波逐流,哪個行業熱門就轉向哪個行業,哪里錢多就往哪里跳,哪家公司名氣響就往哪里闖,久而久之,就像一群候鳥飛東飛西,永遠成不了雄鷹。
攀比心理
擇業時總以別人的工作為“樣板”,如收入、住房、福利、出國機會、管理等級等,想方設法為自己找一個符合此標準的職業。這種片面強調單方面因素而忽視其他重要方面的求職心理,不利與你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
猶豫心理
抱有這種心理的人一方面對新工作很感興趣,另一方面又害怕放棄原來的工作會帶來損失,患得患失,反復權衡,最后白白錯失好機會,而又不能安心與現在的工作。
針對盲目跳槽問題,小編建議跳槽前需要做好以下幾條:
一、做好職業定位。考慮好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最好避免跨行業跳槽。
二、審視自己的職業競爭能力。考慮自己適合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足的地方及時補充。
三、審時度勢。看跳槽的時機是否成熟,所跳行業和單位前景如何。
四、做出跳槽計劃。有計劃的跳槽可以提高成功率。
職場跳槽的危害危害一:對人脈圈子的影響職場人作為一個社會人,通過工作可以建立自己的人脈資源。
人與人之間,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了解、從了解到信任,都需要時間。對經常跳槽的人來說,只是一個個企業的短暫經歷,而不會建立起與同事的牢固關系。尤其是跨地區的跳槽,不僅與過去同事難以聯系,就是自己的朋友圈子也會變得越來越生疏。
危害之二:對職業能力的影響
職業能力的核心是個人的專業能力,這是一個職場人立足社會的根本。專業能力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自己所學的專業,二個是從事該專業的時間。職場人如果脫離了自己所學專業,即使是高學歷,也未必及得上高中生的競爭力。跳槽后,因企業情況不同,過去的積累不能與新崗位接續,對自己的影響相當大。如果新崗位與自己專業不對口,就等于從零開始,影響就更大。
危害之三:對職業心態的影響
職業心態是什么?就是對職場的基本認識,對職場人際關系的基本態度,對職業發展的基本定位。經常跳槽的人,辭職過程中的無奈,重新選擇時的無助,以及應聘新企業來回的奔波,都會極大影響個人情緒,內心深處會產生很大焦慮,并慢慢對職場產生恐懼。尤其是跨地區跳槽,從一個熟悉的環境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危害之四:對個人發展的影響
對職場人來說,在一家企業如果沒有三五年的積淀和付出,老板會信任你嗎?同事會認可你嗎?所謂積淀,就是對企業方方面面的了解和掌握;所謂付出,就是對企業貢獻的大小。即使一個新換企業的職場老手,也有較高的管理職位,如果不按"一年打基礎、兩年出業績、三年上臺階"的路徑,一步一步做扎實,也難以鞏固自己的地位。
危害之五:對薪資待遇的影響
職場上有個說法,叫"跳槽窮半年,改行窮三年"。就一般職場人而言,不可能今天從這個企業離職,明天就能在另一個企業上班,總有一個重新擇業的過渡期,這個過渡期內是沒有任何收入的。到了一家新企業,一般都有試用期、考察期,少則三個月,多則半年一年,這個過程中的待遇也是較低的,這些都是跳槽的直接成本。不可否認,有個別職場高手想通過跳槽來提高薪資待遇,但對大多數職場人來說是不現實的。
危害之六:對個人信譽的影響職場人的個人信譽。
體現在三方面:一是職場,二是朋友圈子,三是家庭。經常跳槽的'人,職場上企業對你不會輕易相信,朋友圈會認為你不定性,而家人則會認為心浮氣躁,沒有責任感等等。
總之,職場人對跳槽要慎重,不管是職場新兵、還是職場老手,不管普通職員、還是企業高管,經常跳槽都不可取。要耐得住性子、扛得住寂寞、經得住打擊、容得下同事,在具備豐富經驗和能力積淀后,再去考慮跳槽的問題。
職場要跳槽的情況在現有公司現有職位連續工作3年以上,工作內容沒有變化,級別沒有升遷的,該考慮考慮換地了。
雖然互聯網年代我們的時間呈現碎片化,但職業履歷可不能碎片化。那些兩年之內連續跳了3家或以上公司的簡歷,通常會被HR立刻扔到垃圾堆里。所以除非你有非走不可的理由,我們通常不建議在入職一年內跳槽。對于互聯網行業來說,最短的跳槽間隔也應該在12個月以上,如果是傳統行業,則建議最少2年以上。
公司經營不善,頻發赤字,收入朝不保夕的,盡早離開吧。
員工和公司的關系一般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你不想和這條船一起沉沒,別拖著,趕緊走吧。
公司管理混亂,相互傾扎,缺乏干事業的氛圍。
老板不像老板,員工不像員工,熊沒個熊樣,各自為政,山頭林立。這樣的公司,也還是跳吧。
你確定自己在收入上不是眼高手低的那一族
你確定自己在收入上不是眼高手低的那一族,你又有切實的生活壓力,比如供房,供車,養孩子,孝敬老人。現有的公司在可見的未來,也很難達到你對于收入的需求,那也看看外面的機會吧。
類比效應。
也就是說相對于和你同資質同水平的朋友、同事或同學,你覺得自己在職場中明顯落后了一個檔次,每次同學朋友聚會,你都羞于啟齒自己的收入、公司和職位,或者壓根就不想參加,你又不想像夏洛一樣去裝,那就從自身做起,換換平臺吧。
直線領導很垃圾。
各種不支持,總挑刺,穿小鞋,亂指揮,沒水平,狂打壓,不扛事,而且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你又擺脫不了。如果你不想把日子過得各種擰巴,那就天涯何處無芳草,這里不行換那里吧。
工作興趣不高。
對現有工作完全沒有興趣,每天一想上班就跟喝藥一樣難受的,趕緊換。
職業生涯幾十載,沒有興趣的苦熬實在是無法想象。當然,所謂有興趣,并不是指你就能很舒服地去做每一件事情。“舒服”這種事情,在工作中是不靠譜的,也肯定不是你該追求的目標。想掙錢,想成就某個目標,就沒有舒服的。有興趣是指:你為自己做成一件事情找到一個充分的理由,你愿意為了某個目標去不斷挑戰自己,去克服工作中的種種不爽和困難,最后在登頂的那一刻,你可以享受一覽眾山小的快感。所以有沒有興趣,不是靠直覺,不是靠逞一時之快,而是要不斷地磨練,各種糾結,各種痛苦,如果還是沒法接受一項工作,那時再換也不遲。
突如其來的邊緣化。
你原來在公司挺重要,各種事情都會叫你參與,突然從某個時間開始,你發現自己被邊緣化了,開會也不叫你了,負責的工作范圍也越來越窄,領導也不經常和你溝通了,即使安排工作,也明顯是在敷衍。這時你要小心了,這很可能是被動離職的前兆。如果你供職時間不是很長,別太在意那點離職補償,畢竟職場口碑比那點補償重要。與其別人趕你走,不如自己體面離開。
發展空間受限
80后90后的職場,是追求個性發展的職場。當你在一家公司覺得可學的東西不多了,上升空間也有限時,先客觀評價一下自己的判斷是否準確,是自己太心急,沒有好好沉淀,還是確實機會成本逐步攀高了。如果是后者,可以考慮跳槽。
文化沖突
這種沖突是一種深層的表達,有的人未必能說出來為什么,但總覺得和環境格格不入。在外企工作很長時間的人,通常會不適應民營企業的管理風格;在高科技企業待慣了的人,也很難適應傳統行業;從市場化公司成長起來的經理人很少能夠融入國企的氛圍;反之亦然。這些都是文化沖突的表現。我們可以把其總結為價值觀、行為模式、管理機制、人際關系等等方面的不同。當發生這種沖突時,一般很難調和,只能選擇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