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健康的社會心態
社會心態反映著社會風氣、人們的理想追求和精神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積極健康、樂觀豁達、奮斗進取的良好心態,能夠為個人和社會進步提供堅實的心理保證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消極悲觀、扭曲變-態、頹廢陰暗的不良心態,不僅影響個人生活和前途,也會影響社會健康發展。
從總體上說,當代中國人的社會心態已經趨于開放進取、理智成熟、多元包容。但不可忽視的是,社會心態仍處于不斷調整、適應、分化的動態過程之中。由多種主客觀因素引發、集聚、演化并逐漸累及下來的社會心態,不符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其一,利益訴求渠道不暢易惡化社會心態。在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和任何時代,都會存在民眾利益訴求問題。心理疏導源自利益疏導,能否有效疏通民意訴求渠道,是安撫、改善、調整社會心態的必要手段。當正當的利益疏導渠道被堵塞之后,公眾的社會心態便會發生急劇變化,他們會產生失望、憤怒的感覺,隨之,尋找其他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導致正常的利益期待演化成為惡化的社會心態。
其二,城鎮化及大規模人群流動易造成沖突混亂心態。社會學研究表明,人的遷徙、遷居會帶來價值觀念碰撞、文化沖突和生活方式不適等諸多變化。當遷徙的人群適應了當地的新文化后,眼界會更加開闊。反之,則難以接受和融入當地文化,便很可能產生強烈的不適感,嚴重的會導致心理疾患。在我國,城鎮化過程還將持續推進,城
鄉差異、異鄉文化都容易造成人們的心態失衡。“北漂”、“蝸居”現象懸浮的無根、排斥、迷失的心態依然比較普遍。
其三,西方文化的沖擊和新型媒體的快速傳播,會衍生“嘻哈”文化和“解構”心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逐漸滲透到我國社會之中,直接沖擊我國主流價值觀。目前,以手機、互聯網為主的新興媒體在“嘻哈”和“解構”過程中推波助瀾,對塑造良好社會心態產生消極影響。
心理疏導和社會心態調節總體上可分為社會調節與自我調節兩部分。
社會調節主要有以下方面內容。
第一,要健全完善制度生成機制,以科學合理的政策設計和實施調節社會心態。有了好政策,才會有好心情。制度和政策是民眾切身利益的根本保障,具有穩定性、可靠性,是促成社會心態轉變的重要措施。在制度和政策制定上,要加強調查研究,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愿望,深入了解他們的利益需求,細致掌握社會心態狀況,這樣我們的決策才能合民意、安民心、順民氣,才能切實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
第二,要轉變工作作風,深入群眾做好心理疏導工作。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能做的要堅決做好,一時做不了的,要耐心細致解釋。只有到群眾中去,才能了解群眾疾苦、把握社會心態的真實狀況。脫離群眾、高高在上,斷然無法搞好社會心
理疏導工作。始終一貫地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風,是心理疏導和社會心態調節的一劑良方。
第三,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以黨心贏得民心。搞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各種消極腐敗現象與黨的宗旨水火不容。發生在少數領導干部和公務人員身上的腐敗案件,對社會心態的形成造成極其惡劣影響,嚴重損害黨的形象,形成大眾性的逆反心態。歷史證明,能不能反腐倡廉、保持吏治清明,事關民心向背,事關執政黨的執政地位。要始終不渝地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常在細微之處花心思、多在見實效上用功夫,盡可能推進各項社會事務透明公開,落實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讓群眾找到“當家作主”的感覺,以“陽光操作”塑造群眾的陽光心態。
第四,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構建社會心態調節網絡。我們黨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表明,思想政治工作是心理疏導和社會心態調節的重要法寶。充分總結利用和創新發展我們黨多年來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優勢,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將對心理疏導和社會心態調節,起到重要作用。同時,要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為不良社會心態“泄火”、“減壓”。從現實和長遠需要看,建立健全各級各類心理咨詢、疏導機構勢在必行。要通過加強心理疏導技術培訓,掌握心態調節方法和技能,培養造就一支社會心理工作者隊伍,形成覆蓋廣泛的社會心理工作網絡。
在重視社會心態調節的同時,也要十分重視個體自我心態調節。
首先,加強心理認知調節,確立奮發進取的積極心態。個體心理認知調節的核心原則是直面現實、正視自我,合理預期、知足而樂,以此轉換思維方式和心態模式,避免走入心理“怪圈”和“象牙塔”。要學會自我調適、自我激勵,讀立志之書、交陽光之友、做有德之人,樹立奮發進取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矯正既有的成功觀、財富觀,通過營造自我“小環境”增強內在精神動力。
《如何培養健康的社會心態》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共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