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短篇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摘錄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短篇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摘錄

日期:2023-03-17 10:02:50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時間:2022-03-28 18:01:02 讀書筆記 投訴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時間:2022-03-28 18:01:02 讀書筆記 投訴 投稿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好怎么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教師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1

  去書店走走,翻翻書架上琳瑯滿目的學前教育書籍,雖然有很多優秀的書籍,但是很難有心動的感覺,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該何去何從。忽然看見了這本書,本想著這就是一本理論性很強的書,或是某個孩子的母親寫的與孩子在一齊的成長事例。但是翻開后,看到里面的插畫和那些簡潔明了的對話、推薦,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畫上正反兩面的比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們的家庭以及幼兒園老師多多少少都會有相應的不恰當的語言。也許那些語言在平日里我們感覺很正常,但是在比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贊賞性或是接納性、共情性語言的力量。即便我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也更愿意聽到這樣的語言。當然書中所說的不僅僅僅是語言,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

  讀了這本書,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當我每一天讀了一點點后,我會充滿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來,我覺得我找到了恰當的和幼兒交流或是處理問題的方式,我想要盡快的用這些珍重的方法和孩子快樂、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園的完美時光。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總會遇見一些問題。書上看似簡單的對話,在實施的過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發生的情境不一樣,書中的語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認為這些簡單的語言很好“說”,但是在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真的很難,正如書中提到的,我們生活中很多說話的方式已經成為定性,想要改變很難,老師或是家人需要練習。其次,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態度。生活只有一次,時刻只去不回,孩子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有一個美麗的童年,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對待他們,去傾聽他們的每一句話,去發現他們的開心或是難過的瞬間。我們是師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瑣事很多,有時我們難免會不耐煩。但是你的一點點疏忽,都可能讓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傷痛”。如果你有什么不開心的事,能夠和孩子說一說,他們能夠感受到你的難過,但請你不好以此為借口推開他們。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雖然對于本書的領悟還不是很透徹。但是其中關于“學會贊賞孩子”讓我有了一點小小的“驕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贊賞的力量。

  禾禾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幼兒,又是男孩子,相對別的幼兒而言,他各個方面潛質的發展都比較慢,加上他之前沒有上過托班(托班下學期轉來,但是由于經常生病,很少入園),對于幼兒園的生活適應性不是很強,不大參與班級的各種活動,每一次吃飯都要老師喂,即便老師喂,他也不大吃,有時候吃幾口就吐了。他的脾氣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飯不會吃,無論老師怎樣喂都不吃。由于他剛生下來就做過心臟病手術,老師也總是給予他個性的照顧。這學期開學后,他各方面潛質的發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飯仍需要老師喂。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師表揚了他,他很開心。第二天吃飯的時候我發現他很愿意吃飯,雖然有是仍需要老師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飯的時候都會“悄悄地”表揚他。有一天我看見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飯,我立刻走到他的身邊稱贊他,“我們禾禾吃飯越來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著點了幾下頭,我伸出大拇指給了他一個“大拇哥”。我發現他不僅僅吃飯主動了,在別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看到老師主動笑瞇瞇的叫老師好,園里的老師都稱贊我們班的“小不點”長大了。

  看著禾禾的每一點進步我都很開心,我意識到了“稱贊”的力量。但是稱贊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詞語來評價幼兒的言行的。孩子對于這樣的詞語并不受用,他們很可能認為你是在敷衍他。剛入園的時候,由于缺少實踐經驗,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稱贊他們,在區角游戲的時候,我看見幼兒搭出好看的房子,我總會對他們說,“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還很開心。但是兩三次后,孩子就對我的稱贊不給予回應了,有時只是沒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讓我覺得很“尷尬”。對于孩子這樣的回應,我開始反思,是他們不在乎老師的稱贊,還是對老師的稱贊“麻木”了?在和孩子的接觸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對于老師的稱贊、表揚還是很在意,只是老師不恰當的“稱贊”會讓孩子產生懷疑,比如在搭積木的時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揚孩子搭得好,而沒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對于這樣的稱贊,會產生懷疑“老師是在夸我嗎?我搭的真好嗎?沒有具體指向性的稱贊會讓他們“疲憊”。因此,我會練習如何有指向性的稱贊孩子,我會在平時的活動中靜靜的觀察他們的表現,然后去想一想該如何去稱贊她,在下一次的活動中能夠有效的對幼兒進行稱贊。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2

  《教師應該做到的和能夠做到的》這是一本由美國琳達·達林—哈蒙德,和約翰·布蘭斯福德共同撰寫的教育專著。它是美國中小學教師指定培訓教材。

  序言中說到:從前,教師只需要培養少數精英去從事腦力勞動,而現在卻要培養幾乎所有的學生去進行過去只有少數精英才從事的高級思維活動,完成出色的業績。這也說明了現在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

  讀了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作為一個教師,需要具備怎樣的知識和技能不僅收獲了一些理念,同時我也對自己提出了要求:

  1、幼兒園教師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責任心是做好幼師的必備要素,要把幼兒園教師當作事業來做,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竭盡全力把幼教工作做好。

  2、幼兒教師要平等并尊重每一位幼兒,肯定鼓勵他們成長。

  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熟悉每一個幼兒的個性化特點,明白他們的需求,客觀認知他們身上的優點和缺點。幼兒教師要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不能偏愛任何一個,要公平公正。

  3、幼兒園教師要有一顆愛心和耐心。

  幼兒教師只有把自己的愛心奉獻給孩子,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者。不含有愛的教育是沒有效的教育。

  4、幼兒教師要善于表揚和鼓勵幼兒,正向引導其言行。

  5、幼兒教師一定要善于與家長溝通,做好家長的工作。

  家長是幼兒園教師的重要合作伙伴,家長和幼兒教師要共同攜起手來,一起做好育兒工作。幼兒園應該本著尊重家長、與家長合作的原則和態度開展工作。

  綜上所述,遵循了教師應該做到的就能夠做到一名合格的幼兒園教師,就是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肯定并尊重每一位幼兒,鼓勵他們向上成長,做正向引導,還要經常與家長溝通,做好家長各方面的工作,常保一顆愛心和耐心,以身作則,立師德,鑄師魂,練師功,樹師表,將愛和責任集于一身,做一名孩子喜歡的幼兒園教師。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3

  對一本教育類書籍的的閱讀方式有多少種可能性呢?安靜地進入,讓作者帶著你輕松游弋在各種教育觀念間,尋覓著教育中的清風明月,陳震老師的《做溫暖的教育者》一書做到了。

  陳震老師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語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邊事物,對各種話題,信手拈來,皆從教育的角度進行敘述,日積月累,堅持書寫,形成了二十七萬余字的教育類著作。

  書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煉,無贅言贅語,給人很強的閱讀愉悅感。書中話題涉及豐富,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師為師、為學、為人的自在尋覓過程。面對現實的瑣碎與繁雜,陳震老師始終以教育者的智慧關照教育現實,展現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與生活姿態。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態。

  書中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態提出了很多建議,如:教師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創設寬松的和諧環境,調節形成寬容的內部心境,堅持寬厚關愛的溝通心態;“小疑獲小進,大疑獲大進”,能夠努力培養出有懷疑態度,批判思維與創新精神的學生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教師不斷尋求的!

  對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態陳震老師認為有境界為上,借鑒王國維先生對于境界的經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調,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無優劣。教知識,教方法,教心態可以成為教育的三種境界,對于成長中的人來說,知識,方法,心態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層次是知識獲得,高層次是心態培育,只要能夠有效整合,就能促進終生的和諧發展。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有品質的生活姿態是內涵多元的,閱讀是良好的通道。讀書可以愉悅身心、提升自己。讀書讓生活更有品位,讀書使人內心更加寧靜,讀書使職業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傳承與引領者,讀書不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職業的要求。一位教師只要愿意與書為伴,堅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態度,就能尋覓到心中的清風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讓每一點感動在心中融化,讓每一點感觸在心中發芽,并將思考記錄筆端。陳震老師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為我們提供了工作與生活姿態的良好范本。

  讓我們以溫潤的內心,尋覓著教育中的清風明月,成為溫暖的教育者!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4

  去書店走走,翻翻書架上琳瑯滿目的學前教育書籍,雖然有很多優秀的書籍,但是很難有心動的感覺,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該何去何從。忽然看見了這一本書,本想著這就是一本理論性很強的書,或是某個孩子的母親寫的與孩子在一齊的成長事例。但是翻開后,看到里面的插畫和那些簡潔明了的對話、推薦,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畫上正反兩面的比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們的家庭以及孩子園老師多多少少都會有相應的不恰當的語言。也許那些語言在平日里我們感覺很正常,但是在比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贊賞性或是接納性、共情性語言的力量。即便我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也更愿意聽到這樣的語言。當然書中所說的不僅僅僅是語言,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

  讀了這一本書,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當我每一天讀了一點點后,我會充滿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來,我覺得我找到了恰當的和孩子交流或是處理問題的方式,我想要盡快的用這些珍重的方法和孩子們快樂、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園的完美時光。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總會遇見一些問題。書上看似簡單的對話,在實施的過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發生的情境不一樣,書中的語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認為這些簡單的語言很好“說”,但是在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真的很難,正如書中提到的,我們生活中很多說話的方式已經成為定性,想要改變很難,老師或是家人需要練習。其次,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態度。生活只有一次,時刻只去不回,孩子們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們有一個美麗的童年,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對待他們,去傾聽他們的每一句話,去發現他們的開心或是難過的瞬間。我們是師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瑣事很多,有時我們難免會不耐煩。但是你的一點點疏忽,都可能讓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傷痛”。如果你有什么不開心的事,能夠和孩子們說一說,他們能夠感受到你的難過,但請你不好以此為借口推開他們。

  這一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雖然對于本書的領悟還不是很透徹。但是其中關于“學會贊賞孩子”讓我有了一點小小的“驕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贊賞的力量。

  禾禾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孩子,又是男孩子,相對別的孩子而言,他各個方面潛質的發展都比較慢,加上他之前沒有上過托班(托班下學期轉來,但是由于經常生病,很少入園),對于孩子園的生活適應性不是很強,不大參與班級的各種活動,每一次吃飯都要老師喂,即便老師喂,他也不大吃,有時候吃幾口就吐了。他的脾氣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飯不會吃,無論老師怎樣喂都不吃。由于他剛生下來就做過心臟病手術,老師也總是給予他個性的照顧。這學期開學后,他各方面潛質的發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飯仍需要老師喂。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師表揚了他,他很開心。第二天吃飯的時候我發現他很愿意吃飯,雖然有是仍需要老師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飯的時候都會“悄悄地”表揚他。有一天我看見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飯,我立刻走到他的身邊稱贊他,“我們禾禾吃飯越來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著點了幾下頭,我伸出大拇指給了他一個“大拇哥”。我發現他不僅僅吃飯主動了,在別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看到老師主動笑瞇瞇的叫老師好,園里的老師都稱贊我們班的“小不點”長大了。

  看著禾禾的每一點進步我都很開心,我意識到了“稱贊”的力量。但是稱贊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詞語來評價孩子的言行的。孩子們對于這樣的詞語并不受用,他們很可能認為你是在敷衍他。剛入園的時候,由于缺少實踐經驗,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稱贊他們,在區角游戲的時候,我看見孩子搭出好看的房子,我總會對他們說,“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們還很開心。但是兩三次后,孩子們就對我的稱贊不給予回應了,有時只是沒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讓我覺得很“尷尬”。對于孩子們這樣的回應,我開始反思,是他們不在乎老師的稱贊,還是對老師的稱贊“麻木”了?在和孩子們的接觸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對于老師的稱贊、表揚還是很在意,只是老師不恰當的“稱贊”會讓孩子產生懷疑,比如在搭積木的時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揚孩子們搭得好,而沒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們對于這樣的稱贊,會產生懷疑“老師是在夸我嗎?我搭的真好嗎?沒有具體指向性的稱贊會讓他們“疲憊”。因此,我會練習如何有指向性的稱贊孩子,我會在平時的活動中靜靜的觀察他們的表現,然后去想一想該如何去稱贊她,在下一次的活動中能夠有效的對孩子進行稱贊。

  贊賞是完美的,是孩子們喜愛的,并且用心想要得到的,但是我也糾結過,徘徊過:稱贊是又次數限制的么?要有怎樣的度呢?

  有一次,我們一個孩子的奶奶來對我說;“老師,這天下午你能給我們家淇淇發一個小貼畫嗎?我們家淇淇已經念了好幾天了。”淇淇是一個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現都很好,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愛她。她經常得到老師的稱贊或是小貼畫,但是在經歷了一件事情以后,我開始思考要不好高頻率的稱贊她。一天早晨來的時候,孩子們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著,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齊,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沒有出現破了青了的狀況,看著淇淇有點怕怕的眼神,我只說了句,“慢點哦”。中午吃飯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濕濕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請她回來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對于這樣的狀況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時在孩子園老師全是正面的稱贊,她不能理解老師指出的不恰當的地方,是不是要進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稱贊孩子的時候,我“故意”忽視了她。每當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師稱贊的眼神的時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糾結,她的確做的很好,我要繼續忽視她么嗎?在一次次的糾結中,我發現自己錯了。正如大人們愿意得到別人的稱贊一樣,我們渴望別人稱贊我們新買的裙子漂亮、新剪的頭發好看一樣,孩子們也渴望得到別人的稱贊,尤其是老師。每一個孩子都就應被稱贊,他們每一點進步、每一點好都期望老師看見,而老師的稱贊正是老師對他們的“反饋”。對于淇淇的這種狀況是我做的不夠好,由于淇淇是一個乖巧的女孩,因此平時她有一點點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都會假裝沒看見,正是老師這樣的行為才讓淇淇“哭”了。因此,對于孩子不恰當的行為也應當及時給與回饋,不能應為她是乖乖女,就“放縱"她,這樣對于別的孩子不公平,對于她也不公平。老師的稱贊或是指出孩子不恰當的地方,都只是針對孩子當下的行為,而不是針對孩子本身。

  看到孩子們一點點的進步后,我開始了了一個計劃:每一天一稱贊。一個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稱贊或許能讓孩子興奮一天或是好一陣子,我們不就應吝嗇我們的稱贊,孩子們每一天用他們甜美的微笑來溫暖我的心靈,我也就應用我的眼睛去發現他們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稱贊他們,為他們的每一天都帶來一絲甜蜜。每一天對每一個孩子進行稱贊可能對于一個新老師有一點困難,但是我想發奮的一點一點的做好,也許從此刻開始,我一天只能關注到10個孩子,慢慢的,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仔細的發現孩子的每一點細變化。站在孩子們的角度,恰當的有針對性的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孩子們是能夠感受到老師發自內心的.稱贊的。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5

  這學期讀完了朱校長贈給我們的有一本書《不做教書匠》,當時我剛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有疑惑:“一名教師,不做教書匠,那做什么呢?”但當我認真去細讀的時候,我覺得收獲頗多!

  對于才工作一年多的我,對于教師這份工作的理解還是膚淺,覺得教師這個職業沒多大前途,感覺人們對教師不重視等等。讀完這本書以后,我重新思考了這些問題,所以把這個感想也寫出來,好讓我時刻牢記著當初選擇教師這份工作是一個無悔的決定,我要做一名有責任有愛心的教師,積極探索未知,永不放棄學習,這將是我一生的追求!在《不做教書匠》這本書中,管建剛老師提出了做一名有方向感、約束感、責任感、上進感、奮斗感、專業感、親和感、智慧感的老師。這為我們剛到教師崗位的教師提供了方向和目標,為我們成為一個什么樣的教師提供了一種參考。人不一定能使自己偉大,卻可以使自己高尚,生活可以沒有燦爛,但不能失去執著。要照亮別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點燃別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種。時間在自己手中,我們要向成功奔去。

  老師從小都教過我們一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其實讀書我們要學的是珍貴的精神,要學的是一種執學的精神。在《不做教書匠》中,我們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樣熠熠發光的思想做教師,我們不期盼從書中可以搜尋到黃金,但是我們要追求一種精神,讓我們能夠不斷成長,思想能夠升華,也能夠更好地教導學生們。如今的教師我們應該不斷地發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質,才能讓教育教學煥發出

  生命的活力。

  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的小故事,這些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所以我覺得應該借鑒一些故事或者去找到一些適合的時候讓學生能夠明白一些道理,小故事,大道理,教育到學生,同時也告誡著自己。同時我們也要充實自己的閱讀,只有給自己不斷充電,積極掌握各個方面知識才能在工作中得心應手。比如書中的這個故事:有位哲學家讓弟子們在麥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顆最大的麥穗,前提是只許進不許退。結果,當哲學家說“時間到了”的時候,很多弟子兩手空空。因為他們總在比較中,總以為前面的機會還很多,沒有必要過早決定,于是一次次的錯失良機。直到此時,弟子們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麥穗,就有把眼前的那個握在手中,才是最實實在在的。 就如管老師說的:一個人的活法有很多種,歸根到底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精神立身或者富貴立身。選擇了教育就意味著告別了富貴立身,那么就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緊握自己手中的麥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這是一名教師必須具備的方向感。”

  作為去年才踏上工作崗位的我,我覺得管老師的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為此,我要做到: 1、多閱讀,與書籍為友。2、勤練筆,與思考對話。3、多思考,與思考為伴。

  我現在印象最深是書中所說z;“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把握未來。”既然選擇了教育事業,那么我們都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握自己,從而獲得一個充滿自信,永遠開拓發展的積極人生!

  用激情和思考點燃生命,放飛夢想的地方。每個教師都應該用自己的激情,來點燃學生的靈魂跟生命。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6

  去書店走走,翻翻書架上琳瑯滿目的學前教育書籍,雖然有很多優秀的書籍,但很難有心動的感覺,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該何去何從。忽然看見了這本書,本想著這就是一本理論性很強的書,或是某個小孩子的母親寫的與小孩子在一齊的成長事例。但翻開后,看到里面的插畫和那些簡潔明了的對話、推薦,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畫上正反兩面的比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們的家庭以及幼兒園老師多多少少都會有相應的不恰當的語言。也許那些語言在平日里我們感覺很正常,但在比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贊賞性或是接納性、共情性語言的力量。即便我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也更愿意聽到這樣的語言。當然這本書所說的不僅僅僅是語言,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

  讀了這本書,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當我每一天讀了一點點后,我會充滿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來,我覺得我找到了恰當的和幼兒交流或是處理問題的方式,我想要盡快的用這些珍重的方法和小孩子們快樂、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園的完美時光。但在實施的過程中總會遇見一些問題。書上看似簡單的對話,在實施的過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發生的情境不一樣,這本書的語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認為這些簡單的語言很好“說”,但在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真的很難,正如這本書提到的,我們生活中很多說話的方式已經成為定性,想要改變很難,老師或是家人需要練習。其次,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態度。生活只有一次,時刻只去不回,小孩子們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小孩子們有一個美麗的童年,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對待他們,去傾聽他們的每一句話,去發現他們的開心或是難過的瞬間。我們是師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瑣事很多,有時我們難免會不耐煩。但你的一點點疏忽,都可能讓你的小孩子留下小小的“傷痛”。如果你有什么不開心的事,能夠和小孩子們說一說,他們能夠感受到你的難過,但請你不好以此為借口推開他們。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雖然對于本書的領悟還不是很透徹。但其中關于“學會贊賞小孩子”讓我有了一點小小的“驕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贊賞的力量。

  禾禾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幼兒,又是男小孩子,相對別的幼兒而言,他各個方面潛質的發展都比較慢,加上他之前沒有上過托班(托班下學期轉來,但由于經常生病,很少入園),對于幼兒園的生活適應性不是很強,不大參與班級的各種活動,每一次吃飯都要老師喂,即便老師喂,他也不大吃,有時候吃幾口就吐了。他的脾氣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飯不會吃,無論老師怎樣喂都不吃。由于他剛生下來就做過心臟病手術,老師也總是給予他個性的照顧。這學期開學后,他各方面潛質的發展都稍稍提高,但吃飯仍需要老師喂。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師表揚了他,他很開心。第二天吃飯的時候我發現他很愿意吃飯,雖然有是仍需要老師喂,但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飯的時候都會“悄悄地”表揚他。有一天我看見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飯,我立刻走到他的身邊稱贊他,“我們禾禾吃飯越來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著點了幾下頭,我伸出大拇指給了他一個“大拇哥”。我發現他不僅僅吃飯主動了,在別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看到老師主動笑瞇瞇的叫老師好,園里的老師都稱贊我們班的“小不點”長大了。

  看著禾禾的每一點進步我都很開心,我意識到了“稱贊”的力量。但稱贊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詞語來評價幼兒的言行的。小孩子們對于這樣的詞語并不受用,他們很可能認為你是在敷衍他。剛入園的時候,由于缺少實踐經驗,我不知道如何和小孩子交流,如何去稱贊他們,在區角游戲的時候,我看見幼兒搭出好看的房子,我總會對他們說,“xx搭的真好!”起初小孩子們還很開心。但兩三次后,小孩子們就對我的稱贊不給予回應了,有時只是沒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讓我覺得很“尷尬”。對于小孩子們這樣的回應,我開始反思,是他們不在乎老師的稱贊,還是對老師的稱贊“麻木”了?在和小孩子們的接觸過程中我發現,小孩子們對于老師的稱贊、表揚還是很在意,只是老師不恰當的“稱贊”會讓小孩子產生懷疑,比如在搭積木的時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揚小孩子們搭得好,而沒有指出好在哪里,小孩子們對于這樣的稱贊,會產生懷疑“老師是在夸我嗎?我搭的真好嗎?沒有具體指向性的稱贊會讓他們“疲憊”。因此,我會練習如何有指向性的稱贊小孩子,我會在平時的活動中靜靜的觀察他們的表現,然后去想一想該如何去稱贊她,在下一次的活動中能夠有效的對幼兒進行稱贊。

  贊賞是完美的,是小孩子們喜愛的,并且用心想要得到的,但我也糾結過,徘徊過:稱贊是又次數限制的么?要有怎樣的度呢?

  有一次,我們一個小孩子的奶奶來對我說;“老師,這天下午你能給我們家淇淇發一個小貼畫嗎?我們家淇淇已經念了好幾天了。”淇淇是一個很乖巧的女小孩子,各方面表現都很好,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愛她。她經常得到老師的稱贊或是小貼畫,但在經歷了一件事情以后,我開始思考要不好高頻率的稱贊她。一天早晨來的時候,小孩子們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著,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齊,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沒有出現破了青了的狀況,看著淇淇有點怕怕的眼神,我只說了句,“慢點哦”。中午吃飯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濕濕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請她回來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對于這樣的狀況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時在幼兒園老師全是正面的稱贊,她不能理解老師指出的不恰當的地方,是不是要進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稱贊幼兒的時候,我“故意”忽視了她。每當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師稱贊的眼神的時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糾結,她的確做的很好,我要繼續忽視她么嗎?在一次次的糾結中,我發現自己錯了。正如大人們愿意得到別人的稱贊一樣,我們渴望別人稱贊我們新買的裙子漂亮、新剪的頭發好看一樣,小孩子們也渴望得到別人的稱贊,尤其是老師。每一個小孩子都就應被稱贊,他們每一點進步、每一

  點好都期望老師看見,而老師的稱贊正是老師對他們的“反饋”。對于淇淇的這種狀況是我做的不夠好,由于淇淇是一個乖巧的女孩,因此平時她有一點點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都會假裝沒看見,正是老師這樣的行為才讓淇淇“哭”了。因此,對于幼兒不恰當的行為也應當及時給與回饋,不能應為她是乖乖女,就“放縱"她,這樣對于別的幼兒不公平,對于她也不公平。老師的稱贊或是指出幼兒不恰當的地方,都只是針對幼兒當下的行為,而不是針對幼兒本身。

  看到小孩子們一點點的進步后,我開始了了一個計劃:每一天一稱贊。一個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稱贊或許能讓小孩子興奮一天或是好一陣子,我們不就應吝嗇我們的稱贊,小孩子們每一天用他們甜美的微笑來溫暖我的心靈,我也就應用我的眼睛去發現他們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稱贊他們,為他們的每一天都帶來一絲甜蜜。每一天對每一個幼兒進行稱贊可能對于一個新老師有一點困難,但我想發奮的一點一點的做好,也許從此刻開始,我一天只能關注到10個幼兒,慢慢的,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仔細的發現幼兒的每一點細變化。站在小孩子們的角度,恰當的有針對性的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小孩子們是能夠感受到老師發自內心的稱贊的。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7

  杜威在《藝術即經驗》一書中談到了“一個經驗”的概念,并將之界定為:“我們在所經驗到的物質走完其歷程而達到完滿時,就擁有了一個經驗。”該界定顯示出“一個經驗”至少具有兩重含義。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歷程”。二是圓滿性,即“達到完滿”。完整性和圓滿性共同構成了“一個經驗”的內涵。

  應該說,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大多能尊重幼兒對完整經驗的需要,比如。給幼兒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讓幼兒唱完一首歌,幫助幼兒完整地經歷一次科學探索活動,等等。然而,不少幼兒園在追求幼兒經驗完整性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幼兒所獲經驗的圓滿性。例如,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會不斷地催促幼兒完成其作品;為了在活動結束時讓幼兒得出答案,教師會縮減探索的時間,給予幼兒過多的直接幫助。等等。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表面上看來,教育活動是完整的,教師引導幼兒獲得了完成某一個教育活動任務的經驗,但這種經驗卻是膚淺的,不具有累積性。在有限的時間內試圖完成一個完整的任務,常常會在關注幼兒經驗完整性的同時,以犧牲幼兒經驗的圓滿性為代價。

  那么,如何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使幼兒獲得的經驗既完整又圓滿呢?

  一是分解。

  分解就是把原先過于龐大的“一個經驗”分解為一個個小的“經驗”。比如。要讓幼兒了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讓他們通過幾次活動分別來探索水的顏色、味道、流動,物體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對一首歌曲的學習,可以通過體驗理解歌詞、初步學會演唱、歌曲演唱與表演、音樂游戲與創造等幾個層層疊加的活動分步驟地逐漸達成。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每一次都獲得了相對完整的一個小的“經驗”。而每一個小的“經驗”的不斷累積便構成了既完整又圓滿的一個大的“經驗”。這就好比我們成人在讀長篇小說和看電視連續劇時的經驗歷程模式。

  二是留白。

  留白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動設計時間歇性地預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學安排的時間。有了在活動設計時有意識的留白后,教師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才有可能從急迫的教育任務中脫身,才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來觀察、分析幼兒:當教師意識到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活動計劃不一致時,才能根據幼兒現場的反應調整教育計劃,切實追隨和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使他們通過活動獲得深人、滿足的體驗。

  三是時間。

  充足的活動時間是幼兒獲得高質量經驗的條件。要讓幼兒的經驗完整和圓滿,教師必須學會放慢腳步,善于等待,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按自己的步調進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動時間,教師才可以不急于讓幼兒獲得某個既定的結論,幼兒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尋找結論,自己發現和修正錯誤。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幼兒才會體驗到挫敗與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動、喜悅、失落、難過等各種情緒,幼兒所獲得的經驗才會是飽滿、充實的,并在與原有經驗的匯聚中成為推動幼兒成長的重要力量。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8

  童年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完美的歲月,也許長大以后他不會記得童年發生的事情,哪怕僅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會記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長經歷都會影響他未來的認知、情感、思維方式。在現代一個高負荷的信息時代,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是孩子們所渴望的,是家長、社會應當給與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師應當配合的。

  讀了虞老師的《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并結合工作這幾個月以來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于孩子園的表演區

  一位學者說過,孩子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練。對于這句話我并不贊同,但是我認為孩子需要透過表演來感受、認知、明白這個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會以及其中的各種行為規范和準則。因此,孩子園有為孩子創設表演的機會和條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孩子園比較注重孩子的表演,在此過程中,我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將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動中?小班孩子年齡尚小,語言、動作、表情等發展尚屬于初始階段,我認為該階段孩子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能夠分為兩大類:一是根據教師帶給的素材進行表演。教師能夠透過準備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劇本,讓孩子去感受,從而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其中。在這類表演中,主角的選取應當尊重孩子的自主選取,并且隨著活動的進程能夠進行轉換、改變。一個劇本是否好,就應觀察孩子的表現。如:我們班有一個劇本大約一個月沒有進行表演了,一個孩子問我,“老師,我們怎樣不表演XXX啦?好久沒有表演了。”我問:“你還想表演那個嗎?”孩子很用勁的點頭,說,“恩!”因此,我認為,一個經典的劇本就應讓大多的孩子想要去表演。

  二、關于課程設計

  書中提到“在觀察和了解孩子的基礎上,設計貼合班級和孩子園實際的課程,就應是未來課程發展的基本方向。”因此,課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認為課程設計的關鍵是關注孩子的反饋。一個好的課程設計的基本范疇就應是孩子喜愛的、樂于參與的課程。然而,對于課程設計中,有效反饋和無效反饋是教師應當去思考的。作為一名新教師,在這個環節中仍有許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關于孩子教師知識

  虞老師認為,孩子園教師知識具有廣博性,但并不是淺顯的。孩子園課程所涉及的領域很多,音樂、美術、體育、語言、數學、自然、科技、社會、健康等方面的資料都是孩子老師的必備知識,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教師的知識就是淺顯的。對于孩子園老師來說,務必對這些資料進行深究,才能夠將深奧的知識簡單化、復雜的語言明了化。我剛入園的時候,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卡殼”的現象,和孩子說著說著就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怎樣的表達方式才能夠讓孩子明白我的想法。這些看似“淺顯”的語言其實是需要老師去思考、錘煉的。

  學前課程的主體是孩子,關注孩子才是學前課程的重中之重。學前課程應以游戲化的方式融入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在其中感受快樂。但并不是說就放任孩子,任何的活動都就應有相應的常規需要孩子去遵守,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好的參與活動。并且,孩子園的所有活動都需要家長、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只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夠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9

  看這本書時很多次有感動到極致的感覺,就像看一部特別好的電影。電影是虛構的,但這本書記錄的是真實的,這讓我對原本感覺缺乏感覺的生活,又萌生了一絲希望。

  或許擦亮眼睛,仔細找,感動還是能找到的,特別是我們還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領。則像一股細細的沙,慢慢流進心里,一點一點填補了石頭的縫隙,同時帶來一份柔潤,抹平石頭的棱棱角角。

  作者馬麗娟老師:中國第一批接受國際華德福?史坦納幼兒教育協會培訓的幼兒教師李躍兒芭學園資深教師,擅長教育管理,培養、提升教師團隊以及對教育感悟的總結。在10年不間斷地教育實踐和教育管理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教學觀察筆記及隨筆心得,最終形成本書。

  我帶著這樣的疑惑去讀這本書:

  我們天天都在講“要給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樣才算是給了孩子幸福?怎么樣才可以讓孩子感受當下的幸福?

  在書中馬老師給出了答案:

  馬老師的答案:

  幸福對于有的人來說就是,他能撅著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滾著一個破舊的輪胎在院子里撒歡似的跑上幾圈;能七扭八扭地縫一個布包包;能將豆沙醬包在面團里放進烤箱;能拿個大瓢給菜地澆水,給羊洗澡……

  我的理解: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就應該讓孩子享受他這個年齡段應該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給予孩子我們所理解的“幸福”。所以,當你看見孩子不顧剛穿上的新衣服,專注地趴在地上看螞蟻時,請你不要阻止他;當孩子不顧弄臟雙手玩泥巴時,請你不要指責他;當孩子天馬行空地給你描繪他的理想時,請你不要嘲笑他……因為,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在讀這本書時,有一些精彩片段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片段一:點燃心靈的蠟燭

  “我們要給予孩子機會,讓他們真實地學會一件事情,就像他們真實地學會等待一樣,孩子們才會真實地活在當下。”

  我的收獲:孩子們一旦學會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學會了,不會忘記的一種學會。如果我們讓一個小孩子很快地學會一件事情,那么相信他忘記得也快。因為,那是他人將別人的發現硬塞進孩子的記憶中,并不是孩子自己想真實地經驗它而記住它。所以,就如馬老師所說的“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點燃他們內心那盞不滅的蠟燭,保護好它,讓它燃燒得更明亮、更久遠。”

  片段二:長著棉花糖腿的人

  “一眼看上去,一個孩子和另一個孩子并沒有什么不一樣,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通過孩子生活中的活動,我們會認識到,每個孩子狀態背后都有一些東西是我們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幫助到一個孩子成長,了解孩子狀態背后的一些緣由,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我的收獲: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原本走的路就會不一樣,正因為這樣的不同才使得每個人都具有他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然而,孩子是需要我們成人的幫助,才會漸漸地了解這個世界的。

  那么,作為教師,如何讓一個有困難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幫助,顯得尤為重要。而幫助一個孩子,不僅僅是指,對著孩子微笑,問他我可以幫助你嗎,實際上,幫助的意義遠不止這些,這是需記住的事情。我們不僅僅要蹲下身來看孩子,更要蹲下心來看孩子。

  片段三:“難相處”背后的秘密

  “從教育的角度看,我們成人要帶著一種敬畏和理解這個孩子的態度去感受他、幫助他。同時,還要看這個孩子的狀態是不是已經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幫助的范圍,不管從哪一個角度幫助,我們都有必要了解他狀態背后我們看不到的那部分東西。”

  我的收獲:面對這類孩子,我們需要的還不只是接納這個孩子,更需要深入地了解在他的生活中,成人用什么方式在和他交流,還有他的生活環境、飲食、作息規律等都是什么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建立一個適合他的生活環境和具有規律的生活節奏,還需要幫助他的人給他提供可以學習的情景。讓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對待一條金魚,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魚缸,如何與人一起做一個事情,如何表達自己……當他看到這樣的場景,會從中學習到怎樣真正地去照顧一條魚,會學會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漬,會學會協助同伴做一個事情,會學會在集體中表達自己的想法。

  讀這本書,我就像在看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字里行間充滿著溫馨愛與親切。看著故事里的孩子們游戲、學習、搗亂,看著看著我就會被這些小家伙感染,跟著他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學習,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長。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書里沒有深奧難懂的語言,沒有驚人的創見,沒有苦心的勸導,有的只是老師對孩子濃濃的愛,一種發現優點的眼神,一種可以溫暖孩子心靈的光,引領幼兒成長。透過馬老師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一個寧靜的世界,一個充滿力量的世界,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我覺得應該像她學習,用心去體會孩子,真心將自己的生活和孩子們融匯在一起。

  幼兒園老師,絕對不是我們以前想象的那樣,只是一個“能帶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樣,幼兒教育工作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工作經驗,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個人魅力,創造才華。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并不是僅僅有“愛心”就足夠的。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我要成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幼兒園教師。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10

  去書店走走,翻翻書架上琳瑯滿目的學前教育書籍,雖然有很多優秀的書籍,但很難有心動的感覺,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該何去何從。忽然看見了這本書,本想著這就是一本理論性很強的書,或是某個孩子的母親寫的與孩子在一齊的成長事例。但翻開后,看到里面的插畫和那些簡潔明了的對話、推薦,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畫上正反兩面的比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們的家庭以及幼兒園老師多多少少都會有相應的不恰當的語言。也許那些語言在平日里我們感覺很正常,但在比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贊賞性或是接納性、共情性語言的力量。即便我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也更愿意聽到這樣的語言。當然書中所說的不僅僅僅是語言,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

  讀了這本書,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當我每一天讀了一點點后,我會充滿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來,我覺得我找到了恰當的和幼兒交流或是處理問題的方式,我想要盡快的用這些珍重的方法和孩子們快樂、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園的完美時光。但在實施的過程中總會遇見一些問題。書上看似簡單的對話,在實施的過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發生的情境不一樣,書中的語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認為這些簡單的語言很好“說”,但在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真的很難,正如書中提到的,我們生活中很多說話的方式已經成為定性,想要改變很難,老師或是家人需要練習。其次,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態度。生活只有一次,時刻只去不回,孩子們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們有一個美麗的童年,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對待他們,去傾聽他們的每一句話,去發現他們的開心或是難過的瞬間。我們是師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瑣事很多,有時我們難免會不耐煩。但你的一點點疏忽,都可能讓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傷痛”。倘若你有什么不開心的事,能夠和孩子們說一說,他們能夠感受到你的難過,但請你不好以此為借口推開他們。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雖然對于本書的領悟還不是很透徹。但其中關于“學會贊賞孩子”讓我有了一點小小的“驕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贊賞的力量。

  禾禾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幼兒,又是男孩子,相對別的幼兒而言,他各個方面潛質的發展都比較慢,加上他之前沒有上過托班(托班下學期轉來,但由于經常生病,很少入園),對于幼兒園的生活適應性不是很強,不大參與班級的各種活動,每一次吃飯都要老師喂,即便老師喂,他也不大吃,有時候吃幾口就吐了。他的脾氣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飯不會吃,無論老師怎樣喂都不吃。由于他剛生下來就做過心臟病手術,老師也總是給予他個性的照顧。這學期開學后,他各方面潛質的發展都稍稍提高,但吃飯仍需要老師喂。有一次吃飯時老師表揚了他,他很開心。第二天吃飯時我發現他很愿意吃飯,雖然有是仍需要老師喂,但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飯時都會“悄悄地”表揚他。有一天我看見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飯,我立刻走到他的身邊稱贊他,“我們禾禾吃飯越來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著點了幾下頭,我伸出大拇指給了他一個“大拇哥”。我發現他不僅僅吃飯主動了,在別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看到老師主動笑瞇瞇的叫老師好,園里的老師都稱贊我們班的“小不點”長大了。

  看著禾禾的每一點進步我都很開心,我意識到了“稱贊”的力量。但稱贊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詞語來評價幼兒的言行的。孩子們對于這樣的詞語并不受用,他們很可能認為你是在敷衍他。剛入園時,由于缺少實踐經驗,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稱贊他們,在區角游戲時,我看見幼兒搭出好看的房子,我總會對他們說,“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們還很開心。但兩三次后,孩子們就對我的稱贊不給予回應了,有時只是沒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讓我覺得很“尷尬”。對于孩子們這樣的回應,我開始反思,是他們不在乎老師的稱贊,還是對老師的稱贊“麻木”了?在和孩子們的接觸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對于老師的稱贊、表揚還是很在意,只是老師不恰當的“稱贊”會讓孩子產生懷疑,比如在搭積木時,我只是一味的表揚孩子們搭得好,而沒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們對于這樣的稱贊,會產生懷疑“老師是在夸我嗎?我搭的真好嗎?沒有具體指向性的稱贊會讓他們“疲憊”。因此,我會練習如何有指向性的稱贊孩子,我會在平時的活動中靜靜的觀察他們的表現,然后去想一想該如何去稱贊她,在下一次的活動中能夠有效的對幼兒進行稱贊。贊賞是完美的,是孩子們喜愛的,并且用心想要得到的,但我也糾結過,徘徊過:稱贊是又次數限制的么?要有怎樣的度呢?

  有一次,我們一個孩子的奶奶來對我說;“老師,這天下午你能給我們家淇淇發一個小貼畫嗎?我們家淇淇已經念了好幾天了。”淇淇是一個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現都很好,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愛她。她經常得到老師的稱贊或是小貼畫,但在經歷了一件事情以后,我開始思考要不好高頻率的稱贊她。一天早晨來時,孩子們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著,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齊,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沒有出現破了青了的狀況,看著淇淇有點怕怕的眼神,我只說了句,“慢點哦”。中午吃飯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濕濕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請她回來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對于這樣的狀況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時在幼兒園老師全是正面的稱贊,她不能理解老師指出的不恰當的地方,是不是要進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稱贊幼兒時,我“故意”忽視了她。每當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師稱贊的眼神時,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糾結,她的確做的很好,我要繼續忽視她么嗎?在一次次的糾結中,我發現自己錯了。正如大人們愿意得到別人的稱贊一樣,我們渴望別人稱贊我們新買的裙子漂亮、新剪的頭發好看一樣,孩子們也渴望得到別人的稱贊,尤其是老師。每一個孩子都就應被稱贊,他們每一點進步、每一點好都期望老師看見,而老師的稱贊正是老師對他們的“反饋”。對于淇淇的這種狀況是我做的不夠好,由于淇淇是一個乖巧的女孩,因此平時她有一點點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都會假裝沒看見,正是老師這樣的行為才讓淇淇“哭”了。因此,對于幼兒不恰當的行為也應當及時給與回饋,不能應為她是乖乖女,就“放縱"她,這樣對于別的幼兒不公平,對于她也不公平。老師的稱贊或是指出幼兒不恰當的地方,都只是針對幼兒當下的行為,而不是針對幼兒本身。

  看到孩子們一點點的進步后,我開始了了一個計劃:每一天一稱贊。一個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稱贊或許能讓孩子興奮一天或是好一陣子,我們不就應吝嗇我們的稱贊,孩子們每一天用他們甜美的微笑來溫暖我的心靈,我也就應用我的眼睛去發現他們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稱贊他們,為他們的每一天都帶來一絲甜蜜。每一天對每一個幼兒進行稱贊可能對于一個新老師有一點困難,但我想發奮的一點一點的做好,也許從此刻開始,我一天只能關注到10個幼兒,慢慢的,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仔細的發現幼兒的每一點細變化。站在孩子們的角度,恰當的有針對性的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孩子們是能夠感受到老師發自內心的稱贊的。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11

  《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是一本關于教師職業的生命價值的著作,讀完之后,我深深地感到教師這一職業不只是“育人”,從發展的角度講,教師如何“育已”才是對教育質量、教師的生命質量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可以說,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下,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教育創造,因此,只有教師,真正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教師,樹立起發展意識,才能將課程改革不斷引向深入。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迫切呼喚著教師的角色轉換,我們應在新的課程環境下重新審視自己,重新界定自己的職能,使自己逐步從“傳道、授業、解惑”的權威向與新課程同步成熟的“平等對話者的位置”作根本位移。

  一、由課程知識體系的傳授轉換為教育意義上的對話者。

  目前,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因此,學生的學習方式就要由原來的單純的被動式的接受轉變為積極的、主動的探究性學習。這樣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能就發生了變化。雖然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不可能被淘汰,但更需要的是教師應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尊重學生對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式的選擇,自覺放棄傳統意義上把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認識。教師就應充分考慮“人本意識”,以人的發展為本,讓學生積極開動思維,在膽猜想,大膽懷疑,去探求科學的真知。

  二、由教科書的被動執行者轉換為新課程的創造者。

  由于過去的課程編制的特點,教師只能是消極、被動地忠實執行教科書的內容,對教科書內容的自主選擇和重組的可能性極小。而今,在新課程的引導下,教師的創新精神將沿著新課程的成長而得到充分釋放,從而升華為與學生共建課程的主體,教學過程不再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

  三、由課程成績的評價者轉換為課程學習和發展的激勵者。

  過去的教學評價,比較注重其區別和選拔功能,教師扮演著課程評價者的角色,學生始終處在一種被評價和被測試的消極位置。而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從“關注人”的發展著眼,重視課程評價的教育發展功能,從而促進教師由評價角色轉向課程學習和發展的激勵者。因此教師必須具有嫻熟的駕馭課程評價的藝術。

  總之,今天的教育是為了孩子的明天,托起孩子的明天需要新的課程理念指引,也需要我們教師攜起手來共同做好教師角色的轉換,在新課程的改革大潮中更新觀念,加強反思,實現由現有教師向新型教師的轉化。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12

  近期,我認真研讀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它從一種專業的角度剖析了作為一位幼兒園教師應該具有的一種標準,非常全面、非常專業。讓我對自己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從而明白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作為一位有著二十幾年齡的幼兒園教師,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第一、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孩子”的專業理念。

  作為一位專業的幼兒園教師,要真切地熱愛幼兒教育這份光榮的職業。既然當初選擇了這份陽光下神圣的職業,我們就要努力認真地去踐行自己最初的選擇。幼兒園的孩子只有3-6歲,他們純潔、可愛、天真、活潑,他們小腦袋里有著諸多的“為什么”,他們的習慣各不相同,他們的能力高高低低,他們的發展有快有慢。當他們第一次踏入幼兒園的大門,他們會害怕、茫然、哭鬧、又對你似乎有一份依戀。因此,我們要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耐心傾聽、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把愛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小的環節,用我們的愛心、耐心和細心去呵護我們孩子、教育我們的孩子,把最美好的東西奉獻給我們孩子。

  第二、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專業理念。

  俗語說要給孩子“一杯水”,我們必須具備“一桶水”。一位幼兒園教師,要能科學地培養幼兒就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學會博采眾長,多閱讀相關的教育雜志、教育學、心理學,跳出幼教看幼教,這樣才能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和規范日常的教學行為和教學實踐,真正擔當起幼兒健康成長的啟蒙者和促進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以此為鏡,不斷前行。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13

  本書提到了77個經典的圖畫書故事,梅教授對每個故事都發表了自己獨到而經典的解讀。很慚愧,這些故事我只讀過一小部分,而且對于故事的明白也僅限于表面,在給孩子們講述時也是蜻蜓點水,照本宣科。有時自己也想思考:“這個故事是不是還有更深刻的資料呢?它還想向我們傳達一種什么思想呢?”但是好像總是尋找不到答案,因此漸漸的我也對圖畫書失去了原有的興趣。

  這些天,當我讀過梅教授的《閱讀兒童文學》之后,我才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平時被我忽略的圖畫書中竟有著如此豐富、精彩的生活,這些生活無處不影響著、改變著孩子們,從而讓他們更加的熱愛生活、珍惜生活。

  讓我印象頗深的是,此書中梅教授解讀的《爺爺必須有辦法》。這個故事在大班上學期的教材中也有,配合圖畫書來講解,孩子們十分喜愛。在聽完故事后,老師按照慣例又進行了總結,如廢舊物的利用啊,發展創造力啊,培養環保意識啊等等,這個故事就算完成了。而在梅教授的解讀中,這但是一個十分奇妙的故事啊。

  這本書寫的不僅僅僅是爺爺。如果約瑟同意把又破又舊的毯子丟了,而不是拽住了不放,那么爺爺有辦法又有什么用?毯子就沒有機會在爺爺的手中變成外套,直到漸漸地變成紐扣。故事寫了約瑟的愛惜。寫了一個孩子對于長輩的禮物和愛的珍視,這不是很多孩子都有的感情。恰好是孩子的幼稚,他們會沒有珍惜的意識,一條“毯子”被扔棄是童年很慣見的事,直到中年和晚年才悔惜,但是“毯子”不可能回來。品味著這些話,我被梅教授的獨特見解深深折服。而這樣一個珍重的教育契機,卻被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忽視掉了。

  梅教授還提醒我們,在和孩子們分享這個精彩、奇妙的故事時,必須別放下了欣賞每一幅圖里的普普通通的溫暖生活,屋里的情景、街上的快樂,很多的眼神、很多的笑容。看見了約瑟的小妹妹了嗎?他還有一個小妹妹呢。看見面包圈和那張開了嘴巴在說話的鸚鵡了嗎?它們是這個社區里的每一天的聲音和快樂,是孩子們每一天的太陽光和一輩子的惦念。看見屋頂上最樸實的瓦片和路上最經走磨的石頭了嗎?它們不聲不響地許多年地保護了溫暖,別處的人喜悅地走進那里,也把那里的期望帶去天下。他們(它們)是這個故事的環境,也是這個故事的原因,要不,這樣的奇妙故事就不會得在這兒出現了。

  梅教授說:“我們都是點燈人!”,其實他就是一位最好的點燈人,點亮的不僅僅僅是孩子的心靈之火,還有我們教師和所有關心孩子的人。我想這就是梅教授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我們所有教師的最親切的期望。這樣的期望是送給老師最真誠的祝福,也是送給孩子最精美的禮物。這是一本凝聚著深情和智慧的書,期望作為老師的我們,能把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我們也能把它帶給孩子。

  輕輕合上書的最后一頁,我暗下決心:從此刻開始,梳理那些以前讀過的兒童文學名著,靜下心來品讀那些還沒有讀過的圖畫故事,做好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的“點燈人”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14

  “一本書如同一朵花,打開它的時候,‘花兒’就盛開了。花開無聲,能否聽到,全屏有心抑或無心。”當我看到《聽那成長的拔節聲》這本書時,深深地被數名所吸引了,緩緩打開,細細翻閱,一個個精彩鮮活的案例、一段段富有哲理的語言,讓我陷入沉思。正如作者所言:“每一位教師在成長中都會經歷困惑、迷惘、挫折甚至失敗。然而,正是有了這些夾雜著痛苦的過程,我們才能享受四季的不同和美好,更是通過這樣的積累和積淀,我們才能不斷攀登、不斷收獲。”

  隨著閱讀的深入,品味著一句句話語,讓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成長足跡。記得06年第一次踏入幼兒園,看到一個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們時,我對自己說:“我要做個好老師!”但是真正步入工作崗位后,面對吵鬧的孩子、瑣碎的失誤,我開始茫然,尤其是第一次參與觀摩課,試課時被領導中途打斷,指導后再試,我就這樣含著淚把課試了一次又一次。

  自從加入了市實驗這個團隊,經常參加教研活動,我的教學能力、技能技巧都有所提高。記得那次參加觀摩課比賽,我選擇了音樂課《睡得甜甜》,當我把構思好的教案,拿給園長看時她卻用質疑的眼神看著我說:這是你完成的教案嗎?你知道一篇完成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園長的一席話,當時讓我無地自容,回來后,我就查閱了有關音樂教育方面的知識,虛心向老教師請教,當我第二次把完整的教案交到園長面前,她看后,滿意的笑了,鼓勵我說:認真準備試課,不要有壓力,我們相信你。第二天,我就趕緊準備試課,試了一次又一次。當時我著急的哭了,下午就該比賽了,沒有時間再試課了,怎么辦呢?園長看到我,不但沒有批評我,埋怨我,而是拍著我的肩膀語重心長的安撫我說:不要哭、也不要緊張,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經歷風雨怎見彩虹,把最光彩的一面展示出來,你就成功了!就這樣,這節課試了改,改了試,試了多少節,改了多少節,我記不得了。唯一記得的是每試一次課,我的思路就清洗一次、每試一次課我的教學技能就提高一點、每試一次課我對課堂的把我程度就熟練一點。就這樣,我這節音樂課從生疏到青澀,從青澀到熟練。我也因為這節課從起步到磨練,從磨練再到升華。每每想到這節區里獲獎、市里獲獎、省里獲獎的課,我都會由衷地會心一笑,感覺自己就像一顆嫩綠的竹子在噌噌地往上長。這一次的成功也是園領導無微不至的關懷、細致入微輔導的結果。園長就像我的母親,我就是一群孩子的媽媽,幼兒園就是我的家,我將在這里綻放光華。

  還記得兩年前第一次參加市級基本功大賽,一上臺我就緊張得發抖。本來準備的比較充分,到臺上卻常常失誤。前兩項比賽結束后,我暗暗的給自己加油鼓勁。我在心里對自己說:我有信心,我有能力,我努力了,就是為了這一天的展示,即使不夠優秀也要微笑面對。最終我獲得了市二等獎。

  一個人的成功不只是個人付出艱辛,最主要的是同班間團結合作,互相學習,互相提高。就如三月份的“漪瀾講壇周年慶典活動”來說,它不僅僅是一個慶典,而且是來時走上舞臺展示自己的機會。一個月的時間要排練出三個精致、精品的舞蹈,難度真的很大!作為隊長,我不斷的給大家鼓勵,組織大家一遍遍練習,一點點扣動作,從剛開始的陌生到現在的熟悉,從舞蹈動作的生硬到現在的柔美,從排練時的分歧到演出時的默契。十八顆心僅僅地團結在一起,一起呼吸,一起起伏,苦和累我們熬過來了,我們體會到了辛勤付出后的喜悅,我們共同見證了團隊成長的過程。真是不受一夜風霜苦,哪得寒梅放清香。

  我想說,一個人只有經歷了,才能有深切的體會;只有付諸行動了,才能有所獲;只有堅定走下去,才能取得成功。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萬物生長,我也努力成長,就讓我們一同《聽那成長的拔節聲》吧!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15

  我認真讀過《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后才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其實,讀過此書之后感受頗深。很多時候成人自以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則教導孩子,而我們并沒有發現是我們有意識的闖入了他們的世界,破壞了兒童世界的法則,還沾沾自喜的認為我們是為他們好。其實,作為異物闖入孩子的和諧世界的我們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會的日常規律和相關法律教導孩子要怎樣做,而是要認真了解孩子的世界,讀懂他們的內心,當孩子們能夠安心放心的敞開心扉接納你的時候,你才能和他們成為朋友,開始發揮你來此世界的引導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這之前,一切都是徒勞無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為關鍵期,而孩子關鍵期的發展是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作為一名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孩子各年齡層發展關鍵期的方面的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正確的引導孩子,最大限度促進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長。孩子的不一樣年齡階段有著相對應的發展關鍵期。

  0--2歲:新生兒從剛剛出生就開始敏感的對待這個世界,無論從視覺、聽覺、口腔、手、還是行走和語言方面,都是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的關鍵期。當新生兒睜開眼睛的那一霎那他們就從視覺開始觀察這個充滿陽光的世界,這時的我們要為孩子帶給科學的視覺環境,這不僅僅僅單純的是為孩子鍛煉眼睛的潛質,更重要的是在視覺敏感期的階段的孩子的視覺與大腦發育與治理的發展都有務必的關聯。視覺是人腦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顯著影響腦部發育。這一時期的孩子開始用口認識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現象不斷出現。當我們發現吃手指的現象在孩子生活中發生的時候,要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絕對性的禁止。孩子在不會用語言表達的階段,他們用口去探索這個未知世界,從口到手這需要一個時刻過程。當我們在安全的條件下,采取滿足孩子口腔的味覺和觸覺,給孩子帶給較硬的食物的科學方法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會出現敏感期,到那時,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會悄悄的退居二線了。相反,很多孩子到了上孩子園的年紀還是出現吃手這一現象,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長的制止的原因。

  2--4歲:這階段的孩子到了上孩子園的年紀,由獨立個體成長到群眾生活。很多時候,我所在的小班經常會出現搶玩具在椅子上爬來爬去從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這些現象,最初的我是采取制止的方法告訴孩子們這些行為時不正確的,而不沒有深刻的反思到這些正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在自我意識的產生、空間感、和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發展。對待什么都是我的的孩子,我們要給他們充分的選取,不好譴責還自己的行為,若是強迫孩子歸還屬于自己的物品給別人,孩子會絲毫感覺不到安全感。在正確引導孩子的同時,要給他們足夠的權利自己決定。而孩子對細小事物的觀察,皮亞杰認為:兒童首先是透過簡單圖式發展認知和認識外在世界的。因此,兒童起初對世界的認識務必是從微觀開始的,并且外在世界在他們眼里也是微觀的。亮晶晶這一現象幾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一天都在上演。從開始的制止到此刻的別隨意丟棄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兒,我深刻體會到觀察細小事物對孩子的重要性。為孩子創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帶領孩子進行一節對亮晶晶的觀察教育活動課遠比經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學、實際且更能解決問題。針對每一年齡階段的孩子的發展狀況和哪些關鍵期在這階段發

  展對孩子進行了解,是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發展的一項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環節。不僅僅僅如此,很多時候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還會出現排斥一些孩子的個性現象,原來這正是孩子處在人際關聯的敏感期。這時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孩子的人際交往關聯的重要性。人際關聯很好的孩子和人際關聯很差的孩子的區別不是在他們喜不喜愛交往,而是在于他們的個人心理品質和社交潛質。行為表現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表現友好、用心的交往行為就會受歡迎,而那些搶奪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兒童。這時候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行為指導便顯得至關重要。但很多時候,這兩種孩子都會受到老師的關注,而經常會不記得受忽略兒童,不受歡迎,也不受排斥。這時,我會經常發動全班孩子進行記名字的游戲。那些孩子們都不記得名字的孩子在某一階段我會采取著重讓他們進行表演、回答問題等方式使其受到關注。雖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的人際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學的方法正確的解決孩子之間出現的問題。

  年紀再大一些的兒童,比如4--5歲的中班孩子會出現一些關于婚姻和性別方面的問題等,5--6歲的大班孩子會在秩序方面、文字符號和數的排列組合等抽象方面產生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最為兒童導師的我們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正確指導孩子走出困惑,不進如此還要重視家園教育,孩子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成長的沃土。但只依靠孩子園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很多時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但是當他們一旦意識到就會自己反省,他們有自我反省的潛質,而作為教師的我們,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錯誤,這是每個孩子在成長中的必經過程。老師的耐心教導,家長的支持配合,家園攜手共同教育為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心得11-19

幼兒教師的讀書筆記(精選10篇)01-22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窗邊的小豆豆》01-29

給幼兒教師的一把鑰匙讀書筆記11-06

幼兒教師教育心得01-29

幼兒教師教育心得01-08

幼兒教師工作座右銘10-23

幼兒教師師德師風總結03-05

幼兒教師心理培訓總結07-30

幼兒教師崗前培訓總結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