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后感13篇500字 百年孤獨讀后感13篇200字

百年孤獨讀后感13篇500字 百年孤獨讀后感13篇200字

日期:2023-03-15 05:35:09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百年孤獨讀后感13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百年孤獨讀

百年孤獨讀后感13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百年孤獨讀后感13篇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初次買回這本書大約是在兩年前,為了使自己的格調看起來更高而硬著頭皮嘗試走進這本書。然而,在翻看了大約半小時后,我便被這冗長的劇情、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嚇退了。于是,囫圇

  吞棗式地馬虎將書“翻”到封底便落荒而逃。想來,當初這樣的舉動許是對此書、對馬爾克斯的褻瀆。

  而今,再次翻開有些陳舊的書頁,帶著些許歉意和近乎贖罪的心態,竟是被它吸引了去,于是挑了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坐在朝南陽臺的靠椅上,獨自一人,一口氣將書讀到了底。

  我似乎有些理解了家族重復取名的傳統,叫“奧雷里亞諾”的人大多性格孤僻、且體態消瘦,叫“阿爾卡蒂奧”的又多是體格壯碩、行事魯莽。于是,重復的取名導致了家族命運的不斷輪回,推動家族的覆滅。其中一對在年幼時互換姓名的雙胞胎也頗有意思。盡管他們互換了姓名,但在長大后越發與匹配“對方名字”的模樣發展,最終在死后,因朋友們醉酒后的失誤,又把他們的棺材錯誤的埋進寫著“對方名字”的墳坑里。作者在此,或許是暗示了他們到死也沒能擺脫受姓名束縛的命運吧。

  布恩迪亞家族的不通人性、不懂愛情的通病將他們帶入了更為深刻的孤獨。上校和 17 個素昧平生的女人所生下的孩子無一例外遭暗殺,他深愛的妻子被毒死;阿瑪蘭塔害死了深情的意大利人;麗貝卡的婚后生活以丈夫被神秘槍殺告終;費爾南達為阻止女兒與族外人戀愛,派人殺死了男方,但她的孫女卻因為和近親通婚,生下的孩子長著條豬尾巴,被發現時正在被螞蟻蠶食……

  最后的最后,正如經過百年才被翻譯出的羊皮卷上所預言的那樣,小鎮遭受著一場颶風將正在翻譯這羊皮卷的最后一代奧雷里亞諾,連同整個家族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一并抹去…… 故事至此結束,留給我的是久久不能平復的震驚和良久的深思。我自覺無能對這樣的作品作出任何評價,有的,僅是完成閱讀的成就感、快意,以及對一個注定百年孤獨的家族深深的惻隱。

  百年孤獨讀后感范文 800 字左右【四】 買了這本書差不多有一個多月了,一直放在書架上,沒開封。一直沒時間看,后來聽一個微博上的朋友說,這本書很震撼,所以借春節假期之際,開了封。果然很震撼。對南美不了解的我,通過這本書可以知道個所以然。作者馬爾克斯通過對小說情節的肆意構造又讓其沉浸于現實之中,將拉丁美洲人的生活方式和細節與天馬行空的故事進程交融在一起,通過描寫一個小鎮(馬孔多)的興衰和盛敗過程彰顯出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進程,通過描寫一個家族的新生、鼎盛到沒落和消亡過程來展示整個南美人的風土人情和生活面貌。情節之離奇、過程之曲折,色彩之濃烈,結局之意外,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對全篇小說的孕育能力和掌控能力。整篇文章都被一種異樣的孤獨所籠罩,讓人窒息。很奇特,我對作者寫這篇小說的動機很感興趣,有機會,一定要查查資料,看看作者出于何種目的寫這篇小說。

  當我看完這部小說的時候,我竟然驚奇的發現這部小說與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首先都是描寫一個家族,而且極力將其所處的歷史背景淡化模糊,重點敘述故事內容和勾勒人物個性。其次,巧妙的將虛幻和寫真的寫作手法融合在一起,使整個故事情節無限伸展,無邊無際,使小說中的人物無限穿越,鮮活如生。最后相似的地方,就是人物眾多。每個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影子。再一次佩服加西亞.馬爾克斯,但對人物個性描寫還是 及不上曹雪芹,不同的是馬爾克斯寫完了,曹雪芹卻沒寫完,留下一個巨大的遺憾。

  印象中的南美是一個很獨特的地方,有神秘的瑪雅文化和原始部落,也有現代文明和工業革命。美麗而又富饒的地域和勇敢勤勞的南美人卻過著貧苦的生活。他們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沒有經歷過一二次世界大戰,但是發展卻遠不及歐洲和北美。從哥倫布發現他們之后,就變成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后來又成了葡萄牙人的殖民地,成了冒險者的天堂,同時把戰亂也帶進了這個地方。就如作者的故鄉一樣,到如今,也還在戰爭不斷。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有這樣一句歌詞唱到“孤單是一群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單”。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總不能明白其含義。后來反復琢磨設身處地去考慮,倒是有些懂了的苗頭。正是因為孤單,才使一群不甘寂寞的人兒齊聚在一起,彼此消磨著對方的時間,

  去寬慰自己的顫抖的心靈。而與此對立的,縱使這群孤單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在紙醉金迷中沉淪,自己內心的墻依舊把自己圈存在哪只有自己的密閉的空間內,所以他們注定孤單。

  正如同我剛開始對那句話的不了解,我在讀《百年孤獨》這本小說的時候,發現孤獨二字在文中出現的頻率并不高。但當我合上書本,再去細細品讀,卻又看到了隱藏在字里行間的隱藏著的孤獨,甚至乎那個時代的孤獨。

  孤獨之處首先體現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故事中的第二代貝麗卡,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阿瑪蘭妲以及從他們身上展開故事中聯系到的相關人物的結局都不約而同地體現出孤獨二字。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2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作品講述了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傳奇故事,以及馬孔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以來從興建、發展、鼎盛及至消亡是歷史,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百年孤獨》中的一家七代都是主角。第一代:好奇心旺盛,富于冒險精神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精明能干的烏爾蘇拉。第二代是為人魯莽大膽,好奇心重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和性格寡淡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等。其余的人也各具特點。一致的卻是“可怕”的孤獨。

  初次看這本書,立刻就被書里面各種復雜的人物關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唯一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為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說話,有的只執著于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并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地使得整個家族與世隔絕,瘋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他們卻有著堅毅的眼光,不經意言敗的態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我對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爾蘇拉印象最深刻。但孩子們卻無一幸免地走向孤獨的深淵,擁入孤獨那冰冷無情的懷抱。最后她仍然無法戰勝這種孤獨,死不瞑目啊。她的堅強使我震驚。家族中每一個人都被孤獨蠱惑著,慢慢地走向孤獨,一個個迷迷糊糊地走向孤獨的懷抱。可她并沒有放棄。直到她死,她也沒有放棄要把家人從孤獨那冰冷的懷抱中喚醒,幫助家人掙脫孤獨的懷抱。家族中其它女性也慢慢走向孤獨,只有她一直保持著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是被卷入混亂的生活當中,迷失方向,找不到自我。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繁華之后,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無論怎樣借由其它的活動來抗拒逃避,無論是《百年孤獨》里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實生活中,游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樓盤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復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很有趣啊,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沒有人會被綁在樹上直到生命終結……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村落里面。現實生活中也不會有家庭反反復復給孩子命同樣的兩個姓名,死者不會因為太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之中。故事是荒誕不經的,仿佛透過一層教堂彩繪玻璃窺視著一個家庭的是是非非。

  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這類東西,就像植物缺少土壤一樣,少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每樣事物都有它的雙面性。有陽光開朗的一面,也有冷酷無情的一面。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諾貝爾文學獎——《百年孤獨》就是這樣一本書,他向我們展示了孤獨的另一面。

  最令我感動的是奧利弗遇到強盜集團的那段經歷。奧利弗在路上走上了七天七夜,饑餓難耐,疲倦不堪。他遇到杰克一個小偷,杰克把奧利弗帶到了賊窩,小偷們想把奧利弗訓練成一個小偷。但奧利弗受盡折磨也不愿意,逃了出來。讀到這,我心中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他只有10歲,可他的堅強、勇敢、正義是我們難以相比的!奧利弗承受著痛苦,寧愿過著流浪的生活,也不愿意成為一個小偷。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生命的向往,是支持他前進的力量。

  看似荒誕的一個家族其實正折射出了拉丁美洲的歷史。這一個家族的孤獨與苦難也正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病苦與血淚。拉丁美洲神秘莫測的大自然,歷史悠久的古代神話,原始古樸的印第安習俗,混雜的種族和宗教,偏僻落后的鄉村生活,現代時髦的都市文明雨季激烈動蕩的政局,所有這些因素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夢幻的歷史與神奇的現實巧妙地融為一體。而正是這種神奇的不可信的現實,讓拉丁美洲處于獨孤的氛圍之中。

  當你真正了解那一段歷史,你會發現《百年孤獨》是一本透過哈哈鏡的折射的南美洲史詩,他所揭出的不是單純的生活,而是表層下面一些更深刻的東西,不被理解的人,無法聯合的力量。這種孤僻貫穿了這本書。正如書中最后所說,“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出現第二次了。”這正是作者對自己的出生地的希望或應說是絕望。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3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讓我有些懵懂,也許是第一遍閱讀的緣故。

  它到底想表現什么?作者因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這本書的內涵應該很深刻,它到底是什么?一個家族興衰的過程及結束的原因?還是告訴讀者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無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個世紀的真實再現?布恩地亞家族延續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中,并在其中終其一生。雖然布恩地亞家族歷經六世,也有過繁華與鼎盛,但自始自終沒有人能逃離孤獨。每一個靈魂都在孤獨中游蕩,家庭成員中沒有情感,沒有交流,沒有溝通與理解。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沒有人關心他人,沒有人關心身外的世界。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著,卻不知道為何忙碌。他們在忙碌中體味孤獨,甚至享受孤獨,最后在孤獨中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他們孤獨的表象一樣,但孤獨的緣由卻不盡相同。烏蘇拉的孤獨是理性的,這個百歲老人歷經滄桑,卻一門心思為家族的興旺而努力。她孤獨地奮斗著,爭取著,看管著,但直到老死,仍是一個人在努力。沒有人感謝她,沒有人支持她,沒有人繼承她,沒有人關注她,她的努力空前絕后,她的孤獨也成為布恩地亞家族中唯一理性的孤獨。烏蘇拉的丈夫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和二兒子奧雷良諾的孤獨是人性的孤獨。霍塞整天忙著搞科學試驗,發誓要讓愚昧、閉塞、落后的馬貢多小鎮富裕起來。他傾其財力、智力,但從未得到過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也從未想過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孤獨一生,最后因發瘋被綁到栗子樹上孤獨地死去。奧雷良諾一生發動了32次戰爭,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知道為什么要發動戰爭,也不明白不關心自己聲名顯赫,他最終把自己困在制作小金魚的工作間結束了一生。烏蘇拉的大兒子霍塞。阿卡迪奧的孤獨是動物性的孤獨。他的生活里除了情欲和霸道的占有,什么也沒有了,他身上沒有人性的痕跡。烏蘇拉的女兒阿瑪蘭塔的孤獨是愛情的孤獨。她心里有如巖漿般熾熱的愛情,也多次與愛情相遇,但每次都堅決地拒絕,用冰封住火熱的心,讓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獨中。在詛咒與怨恨中,在渴望與拒絕中結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地亞后代們重復著前人的故事,亦重復著先人的孤獨。

  雖然是初讀這本書,雖然書中情節瑣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虛,雖然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說的脈搏,不能很好地領悟它的宗旨,但還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之魂,這也應該是書中馬貢多小鎮的孤獨,是哥倫比亞的孤獨,是拉丁美洲的孤獨。讀著它,總是不由自主想起《紅樓夢》,想起它的繁華、熱鬧,但這繁華、熱鬧的背后是否也有孤獨在嘆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賈寶玉享盡榮華的孤寂,薛寶釵圓滑于世故的孤寂,賈元春表面榮華、內心卑賤的孤寂,王熙鳳兩面三刀的孤寂,賈氏家族表面興盛、實則腐朽的無奈,不都是真實地存在著嗎?不同的著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國情,卻有著同樣的靈魂——孤獨。也許孤獨對每個人而言都是與生俱來的,是永遠無法走出的。

  剛剛從西安回來,滿腦子還都是李隆基和楊玉環凄美的愛情絕唱,他們的愛情如絢爛的禮花開滿夜空,璀璨華美無與倫比,但開過之后呢?李隆基的孤寂又有誰能懂?

  喜歡晚上一個人去體育館散步,不在于鍛煉身體,在于享受難得的孤獨。雖然人很多,但俱不在自己眼里、心里。可以撇開一切,審視內心,與自我對話。會長久默默地坐著,凝視灰黑色廣袤的夜空,享受它帶給我的靜謐、安詳、乃至神秘。心在夜空中孤獨地飛翔,此時的它才真正屬于自己。心在孤獨中沉靜,讓孤獨給心一次清新的洗禮。

  似乎有些明白了,也許這本書能成為世界名著的原因就是它把握住了人性中固有的、卻又常為我們所忽視的一種內在情感。人屬于社會,有群體性;人又是獨立的個體,孤獨是存在于靈魂深處的,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它可以讓我們冷靜,善思,讓我們浮躁的心有一份清涼。尤其是現代人,在這個喧囂的世界里更應該學會享受孤獨,利用孤獨。只是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是可怕的,因為它放大了孤獨在人性中的分量。它的孤獨折射出民族的孤獨,地區的孤獨。它的孤獨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和人為痕跡的,那是特定時期拉丁美洲的孤獨,是有害的,是令我們憂慮的。是人們,尤其是給它造成孤獨的國家、政治家們應該關注的。

  看著書桌上的《百年孤獨》,我知道,一段時間之后,我還會再次打開它,細細品味,相信那時自己會有更多的收獲。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4

  每樣事物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么就相當于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次看這本書,立刻就被書里面各種復雜的人物關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為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說話,有的只執著于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并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地使得整個家族與世隔絕,瘋狂致死。

  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他們卻有著堅毅的眼光,不經意言敗的態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為了對抗這種孤獨的畫面,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作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的深淵,最后她仍無法戰勝這種孤獨,遺憾終死。可以說,這一種孤獨應該是一種共性,可以從表面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深層次;這一種孤獨深入了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

  本書可以說是一部拉美歷史的興衰史,拉美土地上發生的種種事情的變遷:科技的發展,城市文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斗爭以至于最后安于命運的安排,從頭到尾,從每一個細節,既有著孤獨的基調,又不失言語間的寫實性,讓人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創造的情境里面,讀來津津有味。

  在書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對抗孤獨的方法,或是參加革命,或是遠航,或是暴飲暴食揮霍無度,或是終其一生沉溺于情欲,有些甚至聽起來就很瘋狂。這些看似枯燥的條列式的方法,作者卻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故事里,極端卻真實地表現了人性,表現了整個家族的特性。

  家族中的許多女性,最后也跟隨著成為了瘋狂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以及最后出現的阿瑪蘭塔烏蘇娜,她們一直保持著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是被卷入混亂的生活中。前前后后出現了不少牽扯到這個家族的女性,她們的改變究其根本還是兩種不斷循環的男性性格:奧雷連諾和霍阿華蒂奧。

  他們的循環推動著整個故事,并且使得整個家族的命運充滿了魔化色彩。從創立小鎮,經歷許多循環與波折后,又從同一個地方終結。就像繞了一個圈,最后還是回到原點。整個家族的這種循環,同樣也是整本書里最吸引人的地方。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繁華之后,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

  無論怎樣借由其它的活動來抗拒逃避,無論是《百年孤獨》里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實生活中,游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樓盤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復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有時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很孤獨,看著別人能拿到好成績在自己面前笑得開懷時,當別人訴說著和父母在假期的種種趣事時,即使近在耳邊,在眼前,卻好像離自己很遠,不能像他們一樣,所以很孤獨。而既然這種孤獨不能避免,為何不嘗試著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獨》里家族的人們不停地想抵抗孤獨,最后仍體力不支,被孤獨埋葬。這樣的結局誰也不想要。

  流淌了百年的歷史,最后仍被孤獨侵蝕。孤獨無法遺忘,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不會因有人陪伴而隱去。若是換一種方式,嘗試著獨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種驕傲的姿態俯視它,反正到最后總要有一個人的時候,不如獨自適應社會中的一切,獨自承擔責任,找到那種適應孤獨的感覺,不就不用害怕了嗎?

  孤獨并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于體驗人生,勇于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5

  一本好書的標準是什么,或者說什么是好書?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我的回答是:好書就是讀的時候能給人感想,讀后還能讓人念念不忘,忘不了。無疑,在我有限的閱讀書目中《百年孤獨》就是好書之一,可以說這本書在我心目中的排名穩坐第一把交椅的位置。

  高中時,懷著好奇與崇敬的心情買了這本鼎鼎大名的書,迫不及待地翻開閱讀。讀著這本書仿佛進入了另一個神奇的世界,里面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見不到的,我驚愕,驚愕也不足以表明讀時的感覺。但是很遺憾,讀到一半我沒有讀下去。究其原因,里面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翻來覆去地用幾個人名,完全把人給給弄蒙了,頭大了,看著壓根就不知道所出現的人物是哪一代的哪一個人,還不知道與其他人物什么關系。再加上里面的神奇之處太多,魔幻與現實之間你根本就分不清那是真的那是假的,還有敘事也不是常規敘事,常常正敘、倒敘、插敘、補敘交互使用,這樣讓人如墜五里霧中,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怎一個茫然了得。所以讀到一半,我遺憾放下。就這么放下了。

  再想想,這本書那么厲害,幾乎到了人人盡談,不談此書就算談盡千百書也枉然的地步,很多名家、大家都坦言受此影響,我在想,別人能讀的進去為什么我不能?況且書都買回來了,不讀不就白買了嗎?于是重拾起,讀,硬著頭皮讀,我就不信我讀不下去,就是一塊硬骨頭也要把它搓碎,就是帶著一股不服的勁兒讀的。當然,根據上次讀書失敗的教訓,這次再讀就拿出筆和紙,隨時記錄,出現一個人記下一個人,然后建設人物關系網,一代一代往下推,書就這樣看完了,七代人也被推了出來。第一代,開創馬孔多的祖先被綁在了樹下,最后死在了樹下。天哪,原來以為很混亂的七代人現在看來是如此之清晰,一點都不亂,不得不贊嘆馬爾克斯的天才,天才般的創作。

  讀過《百年孤獨》已經四年之久了,書中的情節現在還清晰地浮現在腦海。逢到別人問我這本書講到是什么內容,我都會嘚瑟地講述一些書中的神奇情節,作為例子,然后說,還是看書去吧,我講不好的。我奇怪于,這四年讀了無數的書,很多書讀過已經忘記什么時間讀的了,甚至把情節都忘的一干二凈了,為何《百年孤獨》依然頑強地躲在記憶的深處,忘也忘不掉?我只能說,這是一本神奇的書,神奇到我想忘掉我的腦子不干的地步。

  那么,問題是這本書有何神奇之處呢?我以為,首先,應該是它巧妙地融合了魔幻與現實,制造出亦真亦幻的奇景。我想,讀過的人都會記得人會長出豬尾巴、人可以與靈魂對話、人可以坐著毯子被風刮的不知所蹤、雨可以連著下四年多下的空中可以游魚…諸如此類的情節,這樣的情節大量出現,不勝枚舉。真的是太神奇了,現實中有這樣的事情嗎,沒有,是馬爾克斯為我們創造出來的。還有,不得不說,盡管里面大量這種神奇的故事,但讀的時候依然能感覺到他們是人不是神或妖魔,他們就活在馬孔多小鎮上,他們也要為生存而勞作,他們也要吃喝拉撒,也有煩惱憂愁,你會感覺他們也很弱小,他們也難逃一死。這樣開來,馬爾克斯很好地處理了魔幻與現實的問題,創造的世界如此之神奇。

  第二,就在于前面已經說過的,好像是閱讀中的一個障礙——一個家族七代人反復地使用幾個名字。馬爾克斯不會給他小說的人物取別的名字嗎,為什么反反復復只用這幾個名字?我覺得這正是我們所有深思的。表面看是增加了閱讀的障礙,但卻收獲了更大的效果,作家的用意是很深的。反復用幾個人名,讓人覺得,時間似乎是靜止的,沒有流動的,人還是原來的人,給人一種難以消除的滯重感。我覺得,深層次說明了,拉美地區百年來的緩慢發展,還有封閉守舊,幾百年了,依然原地踏步,這是很沉重的。還有,反復用幾個人名,增加了閱讀障礙,換言之也是增加了閱讀的挑戰,它似乎挑釁地對讀者說,我是非常難讀的喲,你可能不能把我讀完的。我第二次閱讀就有點受此影響,想證明自己能讀完,結果也真讀完了。

  第三,小說的敘事結構很獨特。前面已經說過,正敘、倒敘、插敘、補敘交互使用。到現在我還能背得出它的開頭:許多年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將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那時的馬孔多像一個還未開發的世界…之所以能背得出,是因為這個開頭太經典了、太厲害了。“許多年后”,這是站在那個時間點上說的?奧雷良諾上校為什么面對行刑隊?他父親帶他見識冰塊的下午是什么時間,有多遙遠?然后接下來的敘事又回到了馬孔多初建時候。這個開頭把過去現在和將來巧妙地連在了一起,時間自由穿梭游動,惹人遐想。所以有人就說,此開頭一出,后世作家竭力模仿,再也沒走出它的窠臼,實在太厲害了。不知道別人,反正我看的時候是被深深吸引了。一個開頭就這么厲害,可以想知它的內容了。正敘、倒敘、插敘、補敘交互使用,使內容看上去雜亂無序、天馬行空,仔細想想一點都不雜亂,甚至是清晰的很。這種敘事風格無疑給此書增加了不小的魅力。

  當然,《百年孤獨》的神奇之處是不勝枚舉的,這里只是淺淺地說一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三點。還有,建議大家都讀一下此書,感受一下此書的神奇。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6

  “生命中曾有過的燦爛,終究需要寂寞來償還。”當翻過《百年孤獨》的最后一頁,腦子里無法抑制的浮現出這句話。

  《百年孤獨》那浩瀚的卷軸,如同那那寫滿命運的羊皮紙卷,厚重的無法言喻。而那充滿魔幻主義色彩的文字又充滿著魔力。馬爾克斯·加西亞,他用自己細膩的筆觸,描摹了馬孔多——這一片樂土上的居民的生活。

  很多人對于《百年孤獨》的第一印象是:太深奧了,駕馭不了。我承認我也曾是其中一個。但當你開始潛心閱讀,這本書的晦澀深奧卻成為了你反復鉆研的理由。畢竟真正的經典不是我們隨意就能讀懂的,這樣的好書,就算讓我們讀上幾十遍也遠遠不夠。相比于他的另兩部作品《霍亂時期的愛情》與《枯枝敗葉》,這部作品中隱藏的深刻思想是其他兩部無法企及的。《百年孤獨》描述的不光是愛恨那么簡單,浩繁的卷秩,馬爾克斯賦予它的是一份歷史的悲愴,是對于生命的反思,對于世俗束縛的抗爭,以及對于自由的追求。

  這本書能獲得諾貝爾獎是無可爭議的。就像馬爾克斯自己說的:“當我開始寫作這本書時,沒有人可以阻止我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作家。”他成功了,他鑄就了一部真正的經典,一部足以流傳百年的巨作。

  當我們跟隨颶風的腳步,穿越馬孔多的白色房屋,穿越后花園繁茂的秋海棠與玫瑰花,穿越那躺著大帆船骸骨的荒原,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在這里生活了世世代代。七代家族,從誕生到滅亡,無論他們曾流浪到拉美的哪一塊土地上,來躲避家族可怕的魔咒,卻始終更改不了孤獨的命格,繁華銷匿,到頭來還是一場夢魘,正如同拉美自身的命運,跌跌撞撞追求獨立的路上,從來不曾平坦。

  就像烏爾蘇拉自己所說:“這個家族像是被下了一個可怕的魔咒。所有叫阿爾卡蒂奧的人都盲目熱情,所有叫奧雷里亞諾的人都冷酷睿智。”在整個布恩迪亞家族中,最光輝的莫過于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他的兒子,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了。前者帶領村民不斷摸索最終一手建立了馬孔多,后者一路為信仰征戰最終贏得顯赫聲名。而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最終卻在曾經的恐懼中不可逆轉地衰老和瘋癲,這個一手開創了馬孔多歷史的人,最后卻像野草一樣枯萎地無聲無息。他被自己的恐懼與孤獨綁在了樹下,沉默、衰老、直至成為了樹的一部分,被螞蟻吞噬,永遠的和這所白色的房屋在一起。

  他曾執著反復制作的小金魚,也在煉金室中被人遺忘了一段時光。而他的兒子,這個將布恩迪亞家族的姓氏寫進歷史的人,卻是整個家族最嚴重的孤獨癥患者。——或許他的溫情只為蕾梅黛絲存在過。馬爾克斯這樣描寫他:“他想永遠這樣待下去,守著她百合般的肌膚,守著她翡翠色的眼睛,聽她以對待父親的尊敬,每問一個問題都叫一聲‘先生’”布恩迪亞并不缺乏愛。他將所有的愛傾注于這個孩子身上,卻無力改變她的死去。命運讓他絕望,他便追隨信仰而去,追隨真理而去。他走上了與政府抗爭的路途,一路坎坷,燃燒了拉美的半壁江山。即使這樣的榮光披在身上,卻無法更改他最后悲戚的命運。

  庇拉爾是唯一一個看清了這個家族孤獨宿命的人,雖然她的紙牌從未為她帶來一個為她而停留的男人,卻算清了布恩迪亞家族的命運。她不是布恩迪亞家族的人,但她卻與這個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她爽朗的笑聲始終縈繞在布恩迪亞家族的院落中。她親眼見證了這個盛大家族的興盛與衰敗,在自己衰老的年華中,用一張張塔羅牌占卜早已注定的未來。

  梅爾基亞德斯,從一開始就出現在這個家族中的吉普賽人,是他為馬孔多帶來外界的諸多事物,同時贏得了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全部信任。“馬孔多永遠歡迎梅爾基亞德斯。馬孔多永遠對吉普賽部落開放。”當馬孔多的村民開始拒絕吉普賽人的帶來,他以一個領導人的身份如是說。他將梅爾基亞德斯視為至交,而梅爾基亞德斯手中難以看透的羊皮紙卷,承載的正是他們家族的秘密。

  當布恩迪亞家族最后解開了羊皮紙卷的秘密,最終的結局也就到來了。這個家族真正從這個世界上銷聲匿跡。這一幕幕場景,卻早在羊皮紙卷中描摹千百回,想到這里不禁讓人扼腕。“世上不會再出現第二個能夠忍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書的最后一句話這樣說道。

  整本書的內容錯綜復雜,但不難發現的是,在布恩迪亞家族最鼎盛的時期,突如其來的失眠、失憶,以及一個個下著暴雨的夜晚早已昭示未來。每個家族中人都有所感知,所以他們揣揣不安,一生禁錮。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云煙。”這近百年來的孤獨歷歷在目,卻無法細數,每一代人都被此蠶食,直至家族最后的衰敗,曾經的自動鋼琴、曾經的燈火輝煌,被枯萎的草木和被蟲蛀的門框代替,如此龐大的家族史永不能重寫。

  愛恨一百年,始終是一場得不到救贖的輪回。百年光陰,孤獨永隨。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7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后感,苦于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于理不出頭緒。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里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墻。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百年孤獨》的敘事結構不同一般,馬爾克斯采用了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的敘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仿佛一個循環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說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于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他們的孤獨并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于與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著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后為伍。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最后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征的奧雷里亞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里亞諾上校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爾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黛絲到喜歡熱鬧的奧雷里亞諾第二。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的,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坦;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里亞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黛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麗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爾卡蒂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總的來說本書的基調還是黑色的,結尾那句話“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的理解與書中的簡介不同,書前面的簡介說這句話代表的是積極,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我卻覺得這句話是為這個悲劇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獨歷史畫上句號。并不預示著以后的家庭就不孤獨,而孤獨其實是揮之不去的,誰也逃不掉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面對的方式有所不同,奧雷里亞諾上校采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愛情,可惜他的愛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叔本華的哲學認為,人生注定是無聊的,如果實現了理想,那么就會覺得無趣,如果無法實現理想,又很挫折,總是就是很郁悶無聊。解決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在宗教中尋求解脫,另一個是通過欣賞高雅藝術。

  人與人之間并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因為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希望與安靜和黑暗為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在會在無限的孤獨里被黑洞吞噬。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高大,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里亞諾上校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么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于此。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8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后感,苦于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于理不出頭緒。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后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后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后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里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墻。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后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征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于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塔;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我的奧雷良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于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里讓它保護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周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么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于此。

  是的,這是一種宿命。我們可能都在本能地逃避,比如兒童的嬉戲、少年的懵懂、青年的狂躁、中年的多彩以及老年的宿命,最后都無一例外的走向死亡。一路上所有的同伴、愛侶都是走向孤獨中的調味,互相的需要,互相的逃避孤獨的需要。

  一圈又一圈,當那個家族中宿命的帶豬尾巴的繼承人終于出現的時候,這本書也該完結了,因為這個圈終于圓滿了。“這本書是個奇跡!”我哀嘆!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就在抵制著一直翻到最后看結果的沖動,這樣的書究竟要以什么樣的方式結束?曾經有一本兒童讀物《xx》,時間可以被偷走,可以被儲存,毛毛在想盡一起辦法找回被帶走的時間,讓周圍的人從回時間的懷抱,而不是在如無盡頭的時間下行尸走肉,有了時間的流逝,才有了我們欣賞的友情、愛情和親情。所以,那是一本兒童讀物。而《百年孤獨》,就如那些被偷走了時間的人類,在一圈又一圈中走向宿命,那些奇詭的創想、激情的愛戀,都只是過眼云煙,最后都如羊皮卷破譯完后無可救贖的毀滅。

  百年是一人的一生,也是所有人包括地球的一生,我們這個星球就只是茫茫宇宙中孤獨的一顆,所有的尋找同類的手段只是我們打發時間的多種手段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我們希望找到同類,以擺脫這與生俱來的孤獨,等到找到了,才會發現孤獨也一直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中。靈魂、天堂、輪回都是我們在擺脫孤獨中臆想出來的詞匯,心底里我們都在尋找永生,以求找到擺脫孤獨的安息。而實際上,這永遠也達不到,百年又百年,最后就全部毀滅吧,仿佛從來沒有存在過。

  無論是在高中或是大學,我常常一個人在路上,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騎著腳踏車去游玩,看著別人三五成群時,心中總會淡淡的一笑,又會有點淡淡的憂傷。當我看到那段話:對于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里讓它保護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周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心里頗為感動,我似乎也習慣了這一份孤獨。孤獨不可怕,可怕是忘了回家的路。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9

  在拉美文學百余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詩人聶魯達對人性的思考,委內瑞拉文學家卡斯帕斯對自然和諧美德贊嘆,都曾深深地感染過人們。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說,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復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復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此文來源于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復的發生著。聯系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征了什么。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著無窮的神秘,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秘的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云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作者憑借其深刻的政治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拉丁美洲百余年的歷史,并不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個不斷重復的怪圈。這也就是為什么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總是在不斷重復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此文來源于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后說:“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歷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歷史是重復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老布恩迪亞,即家族的創始人,和他的妻此文來源于烏蘇拉,帶領他們的親眷和朋友歷盡艱辛來到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那個時候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尚未命名,而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從未想過要確立統治者來管理這里,他們過的是一種類似于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經歷了創業的艱辛也體驗到了收獲的歡樂,他們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文明并為他取了名字:馬貢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布恩迪亞漸漸的喪失了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氣。不只是由于自己預感到了什么還是只是單純的無意義行為,老布恩迪亞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征著他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

  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這兩個人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奧幼年時即與馬戲團出海,十余年不歸;而奧雷良諾則走上了軍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幾乎影響全國的內戰。而內戰的起因則是由于政府將強行管理馬貢多這個“世外桃源”。這象征著在文明的初創后,即開始了對壓迫的反抗。奧雷良諾,即書中的布恩迪亞上校,是一位有著傳奇經歷的人,他帶領部下經過無數次戰斗,終于使政府坐在了談判桌的對面。可是他所爭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當他發現這一切時已經錘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戰斗來捍衛人們的自由卻發現自己已經力不從心。終于他也陷入了循環燒制金魚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傳著。美一代的成員都經歷了歷史長河中波濤洶涌的時刻,又漸漸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奧曾見證了壟斷資本的興起和剝削的兇殘。而之后的奧雷良諾則見證了自給自足的農業在這片處女地上最后而短暫的繁榮。原始的繁榮很快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侵入和自給自足的消亡。當家族的男此文來源于死去時,這個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敗,直到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在羊皮書卷中發現這一切只不過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才恍然大悟。而這個百年世家也終于在這個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會出現。

  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說“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這個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是普通的人有著永恒的智慧,抑或是歷史循環的真諦?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擔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復。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0

  前幾天讀完了哥倫比亞當代著名小說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長篇小說《百年孤獨》。這部小說被認為是魔幻現實主義的成功作品之一,因此,馬爾克斯便也成了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

  這部小說是眾多作家和文學老師們極力向文學愛好者們推薦閱讀的一部作品,小說從結構到內容都給了我們一個絕對的新鮮感。剛開始閱讀時有些吃力,但越讀便越漸入佳境,那種你沒有體驗過的文學魅力便顯現出來。

  對于外國的文學作品,我一直認為其作品的被接受程度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翻譯人員的努力,這部書的翻譯可以說相當不容易,如何用我們本土的語言將一部外國的魔幻小說表現充分,既要有文學性,思想性,還要有觀賞性,這的確需要很多的努力。如今,讓中國的讀者能夠很輕松地接受這部經典作品,要對那些翻譯家說聲謝謝。

  著名作家溫亞軍在給我們上課時說,要想在文學的道路上走得更長更遠,就一定要讀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就一定有他的經典之處,不論是結構還是內容,寫作手法還是時代意義,都是我們學習的扛鼎之作。

  孤獨本身就是一個經典,孤獨是心靈的自我淘洗和慰藉,是夜晚一首哀怨的詩,是人類和社會都不可避免的精神品質。人不可能孤獨百年,但靈魂會。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讓一個孤獨的神話以另一種美麗的方式呈現出來,那就是在孤獨之外的信仰和幻想。之所以把它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那就是作家把現實用魔幻的語言和故事表現出來,這里當然也一定存在某些不可言說的社會現實問題。比如書中描寫的戰爭,屠殺,頹廢,落后等等,一看便知都是在現實社會當中存在或發生過的,作品以很大篇幅詳盡地描繪了這方面的史實,并且通過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的傳奇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不覺悟都被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

  布恩地亞家族一代代繁衍,“他們盡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這些相似一代代重復,卻一代代被淘汰,總走不出孤獨滅亡的怪圈,直到最后一個家族的徹底消亡。

  這種孤獨讓親人間缺乏溝通,缺乏信任,缺乏關心,從而產生了絕望、冷漠和疏遠感。這種孤獨不僅彌漫在布恩地亞家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民族精神,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七代人最終被孤獨吞沒,這種孤獨該是多么可怕!

  小說的第一句話被眾多作家視為獨一無二的經典開場:“許多年之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去帶他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種一開頭就采用從將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是小說結構方面的獨到之處,也被一些國內作家所模仿。比如莫言,余華。

  1982年,馬爾克斯榮膺諾貝爾文學獎而引發的拉美文學旋風席卷著中國的原野,這一時期文學的親歷者和見證人王蒙對此曾有過這樣的描述:“在這20年里,他(加西亞·馬爾克斯)在中國可以說獲得了最大的成功。別的作家在中國也有影響,像卡夫卡、博爾赫斯,還有三島由紀夫。一直到蘇聯的艾赫瑪托夫,捷克的米蘭·昆德拉,都是在中國紅得透紫的作家。但是,達到加西亞·馬爾克斯這樣程度的還是比較少的。”這樣的敘述結構給了中國作家一個耳目一新的感受,眾多國內知名作家開始模仿,更是在這種模仿的基礎上,奠定了自己在文壇的地位。美國比較文學家約瑟夫·T·肖認為:“各種影響的種子都可能降落,然而只有那些落在條件具備的土地上的種子才能夠發芽,每一粒種子又將受到它扎根在那里的土壤和氣候的影響。”這話何其到位。

  看完這部書,那種孤獨頹廢的氣氛一直籠罩著我,揮之不去。一個家族經歷了輝煌鼎盛,經歷了戰爭衰敗,經歷了心靈與肉體的折磨,總該是有所進步的吧。可在時間的往復循環中,孤獨讓一切無法保持生機,這種孤獨被廣義為社會現象,從人的身上可能更容易體現一些。我想這部作品之所以被中國文化所廣泛接受,也是因為中國的現實主義和馬爾克斯的主義有著及其相似的語境和社會氛圍以及現實文化境遇。

  中國的宗教和神話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現實意義,比如《西游記》,《紅樓夢》,同樣不缺乏魔幻與現實的結合,只是中國的文化被壓抑了太久,被埋沒的太深,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重新開始復蘇和崛起,這時候接觸到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似曾相識感油然而生,當然是對中國文化的一個沖擊。

  從創作界關注馬爾克斯開始,中國便出現了一股勢頭強勁的模仿熱,從而催生了1980年代中期的“尋根文學”思潮,啟悟了韓少功、莫言、李杭育、王安憶、扎西達娃、張煒、陳忠實、余華等一大批作家。

  綜觀歷史,人類孤獨何止百年,從心靈周而復始的自責輪回,到不忍面對現實的傳統遭際,有多少人在不斷重復的“小金魚”、“裹尸布”上耗費一生,人們在時間的年輪中無法擺脫輪回的命運,使小說蒙上了不可逃脫的宿命色彩與魔幻情調。

  誰說孤獨只是孤獨者的專利,歷史是容易被遺忘的記憶,也是容易被憶起的過去,回過頭去看歷史的時候才發現,炎涼的不僅是時政和心態,還有靈魂深處的惡習和屈服。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一百年夠長了,可對于一個孤獨者來說,一百年又算什么呢?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1

  “許多年之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那時的馬貢多是一個有二十戶人家的村落,用泥巴和蘆葦蓋的房屋就排列在一條河邊……”但凡文藝青年或是想裝裝文藝青年的家伙想必都很熟悉這段話。在那個盜版書鋪天蓋地的年代,手捧盜版書的人們倒也多多少少受了些文藝熏陶——只是版本不一。結果馬爾克斯老爺子一怒之下,索性死后150年都不給中國自己的作品授權——當然那是過去時,不提也罷。

  坦率地說讀完一遍后我自己也無從下筆。可以說是作品本身太難懂,也可以說是讀后我整個腦子到處散落靈機一動的感想,理出來也不容易。作者想要表達的到底是什么?是一個家族循環往復無可挽回的命運,還是在嘆息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感?好吧我承認,以我的閱歷與智慧弄懂這些真的還有點難。一定要說些什么,也就是散亂的雜感,而且欲說還休不知所云。嗯,從哪里開始說起好呢?

  被海水包圍的馬貢多,孤獨中存活了百年之久的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歷經六代,悲歡離合斷斷續續如同梅雨一般糾纏百年。

  很有趣啊,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沒有人會被綁在樹上直到生命終結……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村落里面。現實生活中也不會有家庭反反復復給孩子命同樣的兩個姓名,死者不會因為太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之中。故事是荒誕不經的,仿佛透過一層教堂彩繪玻璃窺視著一個家庭的是是非非。然而讀完后又感到它是無比的真實——真實到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親眼目睹的一幕幕悲劇。

  故事的敘述有些混亂,那都是些循環往復的回憶,考驗著記憶力浮浮沉沉的混沌回憶。孤獨的回憶中每個人都是孤獨的,第一個何塞阿卡蒂奧,在孤獨中泯滅了自我。麗貝卡,則在同孤獨的對抗中連失敗的機會都沒有,出師未捷身先死。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遲暮之年看得比誰都清楚可為時已晚。阿瑪蘭塔,深知自己的痛苦卻無法逃離。烏爾蘇拉,明明人生一直浸泡在一碗痛苦孤寂的湯中卻毫不自知,守著一個慈母的美滿面具悲愴地活著,那家就是她的墳墓。

  這就是他們的人生,世世代代傳下的名字聯通家族遺傳的記憶,他們的命運變成了莫比烏斯環中爬行的螞蟻,不斷循環往復卻找不到出口,不斷尋找卻不知其實根本不用找。看書的時候我老記不住他們的名字:太相似,也太長了。不過想想他們都是家族中那只可悲打轉的螞蟻,不妨將他們當做阿卡蒂奧跟奧雷良諾好了,同名同姓,擁有一脈相承記憶的人本來就是同一個人吧,我想。至于那兩個換了名字的人物,或許搞錯墳墓也是他們最好的歸宿。

  “若干年之后,當他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時候,奧雷良諾第二一定會記得六月份一個淫雨連綿的下午,他踏進房去看他頭生兒子時的情景。”你看,只是回憶,真的僅僅是回憶而已。

  有人說布恩蒂亞家族如同傀儡之家一般運作著,沒有感情也沒有實體。我想,孤獨的心中也未必裝不下真正的在乎,畢竟那種東西,是愛因斯坦和薛定諤都沒辦法的事情。這個家族在黑暗中百年的孤獨與百年的等待,一定有些什么東西在維系著——絕對不是費爾南達家鄉那樣的昏色地帶。

  整本書想要表達的也許只是一個詞:循環。聯系到當時拉丁美洲歷史循環往復停滯不前的怪圈,再怎么遲鈍的人也多少會往這方面想想——畢竟文學作品源于生活。

  至于孤獨,那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命運與罪惡,想跑也跑不掉。

  其實人這一輩子從可以看到不同開始,就想嘗試著去理解人和事。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那些微妙而關鍵的感性差異,使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說獨立語言的生物。

  也許溝通和交流能在島與島之間建造橋梁,但橋梁的存在也終究拉近不了實際距離啊。

  很多事情,一旦發生了,就再也抹不掉了,那些事情會改變一個人,也許會成為一個人無法逾越的鴻溝。

  我們自己是不是也……?

  一般來說,人類定義“回憶”的方式由于是一種美化所以一向自我中心——與自己無關的事情記住了也只是故事,就算本來與自己有關、不過出于種種原因想起來就后悔,情愿和自己沒關系,情愿沒發生過的事情也會被自顧自從名為“回憶”的盒子里撿出去不加修飾地扔在意識角落假裝看不見。

  直到有一天出現毫無預兆的契機,像看陌生人那樣驚奇地重新發現躺在角落里的那個未加工半成品,以及為了它花過各種各樣力氣的,幾乎不認識的自己。

  像是雨刷刷過玻璃,一下子一切都明朗了。

  最后誰擺脫了布恩蒂亞家族的宿命呢?活著的人死了,死去的人依然沉睡著。但在那一刻,如同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虛幻一般,他們又在一起了。

  想到這些時候看到這樣的結局就好了。要是還能微笑,就好得不能再好了。

  搞不清馬爾克斯老爺子怎么想的,眼下我們可以正大光明地在書店買到正版《百年孤獨》裝文藝青年了。

  馬爾克斯老爺子說,這樣的家庭不會再在地球上出現。

  但愿如此。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2

  在拉美文學百余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詩人聶魯達對人性的思考,委內瑞拉文學家卡斯帕斯對自然和諧美德的贊嘆,都曾深深地感染過人們。而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說,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復出現和相同故事的重復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

  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延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復地發生著。聯系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征了什么。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

  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后說:“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歷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歷史是重復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老布恩迪亞,即家族的創始人,和他的妻子烏蘇拉,帶領他們的親眷和朋友歷盡艱辛來到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那個時候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尚未命名,而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從未想過要確立統治者來管理這里,他們過的是一種類似于自給自足的生活。

  他們經歷了創業的艱辛也體驗到了收獲的歡樂,他們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文明并為他取了名字:馬貢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布恩迪亞漸漸的喪失了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氣。不只是由于自己預感到了什么還是只是單純的無意義行為,老布恩迪亞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征著他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

  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這兩個人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奧幼年時即與馬戲團出海,十余年不歸;而奧雷良諾則走上了軍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幾乎影響全國的內戰。而內戰的起因則是由于F將強行管理馬貢多這個“世外桃源”。

  這象征著在文明的初創后,即開始了對壓迫的反抗。奧雷良諾,即書中的布恩迪亞上校,是一位有著傳奇經歷的人,他帶領部下經過無數次戰斗,終于使F坐在了談判桌的對面。可是他所爭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當他發現這一切時已經垂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戰斗來捍衛人們的自由卻發現自己已經力不從心。終于他也陷入了循環燒制金魚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傳著。每一代的成員都經歷了歷史長河中波濤洶涌的時刻,又漸漸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奧曾見證了壟斷資本的興起和剝削的兇殘。而之后的奧雷良諾則見證了自給自足的農業在這片處女地上最后而短暫的繁榮。原始的繁榮很快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侵入和自給自足的消亡。

  當家族的男子死去時,這個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敗,直到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在羊皮書卷中發現這一切只不過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才恍然大悟。而這個百年世家也終于在這個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會出現。

  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說“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這個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是普通的人有著永恒的智慧,抑或是歷史循環的真諦?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但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復。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3

  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作”的《百年孤獨》,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令人眼花繚亂。

  小說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表妹烏爾蘇拉近親結婚,烏爾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布恩迪亞于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迪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迪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迪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孔多。起初布恩迪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著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迪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阿瑪蘭妲烏爾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兒子,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小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自己。而這個帶尾的兒子,被螞蟻咬爛以后拖入了蟻穴。隨后,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一代一代“他們盡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每個人都無法逃脫被孤獨所折磨的命運。烏爾蘇拉在冗長的雨季中漫漫腐爛。阿瑪蘭妲一刻不停地縫自己和自己仇視了一生的麗貝卡的裹尸布。麗貝卡足不出戶瘋瘋癲癲地過了后半生。青年時激進熱血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晚年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

  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如書中烏蘇拉在非常孤單之時,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遺忘在栗樹下的丈夫,生而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對她的悲嘆卻是充耳不聞,她這些話好像是在講給一個死人聽,對于烏爾蘇拉來說,豈止只是剩兩人,其實只是剩她一個人孤獨的生存著。

  讓我印象很深的還有奧雷里亞諾第二和阿爾卡蒂奧第二這對孿生兄弟。繼承了父輩的名字卻表現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阿爾卡蒂奧第二像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那樣深沉而奧雷里亞諾第二則像何塞阿爾卡蒂奧那樣不羈——以至于烏蘇娜常常懷疑他們是否是在幼年時交換了名字。而最后兩兄弟死去時又搞錯了墓穴仿佛這樣才是正確的歸屬。

  然而依然有人逃脫了這個命運那就是美人兒蕾梅黛絲。她接受了所有的命運因此命運沒有愚弄她。她會滿不在乎的穿著寬大的袍子在家里走來走去。最后作者給她安排了一個近乎神話的結局——她牽著白色的床單飄向天空。白色的床單也許象征著高尚的靈魂。她擺脫了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而莫名其妙的“升天”

  每個人的孤獨都是不一樣的,烏爾蘇拉的孤獨是理性的,這個百歲老人歷經滄桑,卻一門心思為家族的興旺而努力。她孤獨地奮斗著,爭取著,看管著,但直到老死,仍是一個人在努力。沒有人感謝她,沒有人支持她,沒有人繼承她,沒有人關注她,她的努力空前絕后,她的孤獨也成為布恩迪亞家族中唯一理性的孤獨。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整天忙著搞科學試驗,發誓要讓愚昧、閉塞、落后的馬孔多小鎮富裕起來。他傾其財力、智力,但從未得到過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孤獨一生,最后因發瘋被綁到栗子樹上孤獨地死去。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一生發動了32次戰爭,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知道為什么要發動戰爭,他最終把自己困在制作小金魚的工作間結束了一生。烏爾蘇拉的大兒子何塞阿爾卡蒂奧的生活里除了霸道的占有,什么也沒有了。烏爾蘇拉的女兒阿瑪蘭妲心里有如巖漿般熾熱的愛情,也多次與愛情相遇,但每次都堅決地拒絕,讓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獨中。在渴望與拒絕中結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迪亞后代們重復著前人的故事,重復著先人的孤獨。

  這本書記載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孤獨的宿命圍繞著這樣一個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著他們相同的命運。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這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整個民族能夠團結在一起。布恩迪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原因。

  作者對于落后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場颶風對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每個人都固守著自己的一份孤獨,而這樣的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孔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于無形。

  其實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迎來美好的明天。同理,只要人人團結在一起,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加精彩、和諧。也不會不至于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讀后感】相關文章:

《百年孤獨》讀后感12-06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2-09

《百年孤獨》讀后感07-28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7-26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5-16

《百年孤獨》讀后感05-19

百年孤獨讀后感05-22

有關《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6-07

《百年孤獨》讀后感作文06-16

讀百年孤獨讀后感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