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革命的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靜悄悄革命的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靜悄悄革命的讀后感1這個假期我重讀《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因為我在日常工作中時不時的翻翻此書,這個暑假使我再次有集中的時間閱讀本書,很高興。這次的閱讀和上次閱讀不同,因為我的閱讀出發點不同。上次閱讀是學校的布置任務,只是瀏覽了一下,是帶著批判鑒別的心態閱讀的,而這次是為了解決思想上的困惑,以學習、吸收的心態來閱讀的,收獲很多。
現在的老師不好當,不僅需要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還具備演員的表演才能。像我這樣的老師專業知識尚可,但不具備良好的表演才能,那么如何才能夠上好一堂初中物理課哪?我帶著這樣的問題來讀的這本書,從這本書中我找到了答案。佐藤學先生告訴了我們一堂課的設計不僅僅圍繞傳授基礎的知識,更要圍繞傳授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激發孩子對新知識探究欲望。基礎知識傳授基本上所有的老師都能夠做到,但是后者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我們要在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和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之間把我一個度,這個度把握好了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我聽過一部分人的課,總是感覺到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為了調動課堂氣氛,在知識傳授過程,過多的注重課堂氣氛的調動,是的學習氣氛看上去很活躍,但是沒有積極的引導思考,使學生的注意力過多的轉移到老師的表演上邊了,使學生的思考浮于表面,不能靜下來深入的思考。在上課中為了完成教學課堂教學內容,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學生沒有時間思考。這是一對矛盾,要完成獲取知識方法的傳授,必須需要相對不熱鬧的課堂氣氛;為了讓聽課的人感受到上課的課堂氣氛,又必須要熱鬧的課堂氣氛。我們的教學應該服從于哪一個呢?佐藤學先生給出了答案。我們的課堂應該以教給學生如何獲得知識的方法為目的進行設計,只要你的課堂設計上有了靈魂,就不要過多的關注形式;只要你在上課的過程中始終圍繞著這個靈魂展開教學,就自然而然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也就是先解決課堂靈魂,才能夠談教學細節的設計。佐藤學先生在講一次評課的經歷時很有感觸。講課的老師上完課后,一位聽課的老師對他說:這節課你怎么上成這個樣子,死氣沉沉。講課的老師很尷尬,佐藤學先生對提問題的老師說:你知道他這節課設計的目的嗎?提問的老師說不是很清楚,佐藤學先生說:那就先弄明白這個目的在提問吧。當然這節課佐藤學先生是認可的。
“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的課堂設計更應該關注“漁”而不是只關注“魚”。由于授課時間的限制,我們很多的老師都把注意力關注到“魚”上邊了。小學、初中正是獲得“漁”的關鍵時期,愿我們的而學校、老師放棄功利,傳授給學生更多的“漁”吧。這個“漁”多了,“魚”的學習自然也就有興趣了,也就多了。
靜悄悄革命的讀后感2剛拿到《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時心中十分害怕,因為類似于這樣的教育學著作往往有許多深奧的理論和生僻的術語,很難引起我的閱讀興趣。可當我粗粗地翻閱了一下后,卻驚喜地發現書中有許多精彩的案例和教學敘事,生動淺顯的語言折射出作者精辟的觀點,這些例子中還常常能看到自己課堂中的影子。我的閱讀欲望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對于作者佐藤學教授20年如一日潛心研究教學的精神,深感佩服。在文中,我讀到了佐滕先生的許多精辟之言,對照自己的日常教學,有許多共鳴之處,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以示感動。
書中提到了創造一個相互傾聽的教室。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教師往往想讓學生多發言,但實際上,仔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平時我們談的比較多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來認真聽老師講課,以及在課堂上老師要認真聽學生的發言,作出及時、有效地評價。沒特別提到培養學生之間的傾聽的習慣,以至于不少的時候出現了以下的現象“當一個學生的發言還沒完,旁邊的學生卻高高地舉起了手,大聲嚷到:“老師,我來,我來……”當教師指名一位學生回答時,其余舉手的同學都異口同聲地嘆起氣來,垂頭喪氣,腦子里裝著自己的見解,根本顧不了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當一個學生剛回答完,下一個又出現了重復的答案……”這種不顧同學的發言的現象,真的是隨處可見。書中所提到的“相互傾聽”不是只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還要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作孩子的最佳聽眾,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要學會傾聽,這是對學生的起碼尊重,也是了解學生的基礎。反觀自己的教學,雖然也在大聲吶喊“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并無蹲下身來真正傾聽學生的聲音。我看自己平時更多的是“引誘學生上當”,釣到“學生的答案”為目的,展開所謂的教學。一旦有了答案隨即進入下一環節,也不管其他的學生懂不懂,或者說不管學生是真懂還是碰湊巧碰到了教師所要的答案,反正已經有了答案,就“不管他三七二十一”進入下一環節,先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再說。當我們還在沾沾自喜地陶醉于自己的精心提問設計,當我們還在對著同行的課堂教學評頭論足時,我們恰恰忽略了學生這個主體,不是嗎?針對教材設計的精心提問,能引起多少學生的共鳴呢?因此,我想,以后有必要一改以前的一些在教學中的做法了。最起碼也要注意一下傾聽學生的發言,培養學生間的傾聽他人發言的好習慣了。啟程吧,不管結果怎樣。
靜悄悄革命的讀后感3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如,本書中對學的描述特別的意味猶長。學的簡體字上的三點互不相連,道出現在教育的癥結所在,以前的學的繁體字的上邊,道出了學習應該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學習過程,這正好話中的新課改下學習方式的偉大轉變。他還在書中談到: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應當以在教室里構筑一種新型關系為出發點,即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即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具體地說: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互相欣賞的活動的學習。也就是說,就是從個體出發,經過與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個體的學習。令我吃驚的是,他居然通過自己的實踐,將這種理想在學校的實施變成了現實,并取得豐富的經驗。可以說,這是我讀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專著。
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把我們的新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場革命,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和我國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個深刻的轉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觀、歷史觀上,日本的教師正在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著新的學習方式,但樂觀的伊藤學稱這種混亂局面決不是壞的征兆。
真正從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許就要有這種耐心和達觀的。在耐心與達觀時,伊藤學融入了學校和教師中。他說:教學是充滿活力的,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老師共鳴的話,那么,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他發現每個教室都有一個個固定的風景,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進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樣性和在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固有性,僅一般性地議論教學是非常空洞而沒有什么意義的。通過解讀一些小故事里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來重新審視每天的教學活動,并以此為切入點,向改革教室邁出新的一步。真誠傾聽,不僅聽學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時緩解學生心中的不滿、困惑、焦慮。
【靜悄悄革命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靜悄悄革命》讀后感03-30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05-12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04-20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09-01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06-21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作文08-08
《靜悄悄革命》讀后感15篇04-18
靜悄悄的革命有感10-21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15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