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走進生活作文四篇三年級 有關走進生活作文四篇題目

有關走進生活作文四篇三年級 有關走進生活作文四篇題目

日期:2023-03-02 10:29:01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有關走進生活作文四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

有關走進生活作文四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走進生活作文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走進生活作文四篇

走進生活作文 篇1

  有時候,讀孩子的作文,因 為假、大、空,因為沒有兒童的語言,沒有生活的味道,沒有真 切的感受,包餃子、炒飯、洗衣、騎自 行車、學游泳、釣魚、第一次煮 面條…… 材料雷同,事例相仿,陳舊的材料,年復一年抄、編、套,學生有 習作的興趣嗎? 捉雞、捉老鼠、人蚊大戰、 用假幣、讓座……有幾件事真 正在孩子身上發生了,對寫進習作卻沒有的“事”,為什么我 們會熟視無睹? “

  讓每個人都自由表達 !潘新和教授在他的《語文: 表現與存在》一書中提出: “在語文教育中, ‘以人為本’的 ‘本’,就是言語生命。除此之外 沒有第二個‘本’。”他認為,言 語生命的屬性就是“言語”。簡單地說, “言語”是每一個生命 個體的本能。只要是“人”,就需 要交流—— —口頭的或書面的。 我的理解是:習作課堂應該順應兒童的“口頭表達”及“生活 表達”的愿望而設計,不要過 多、過早地讓條條框框限制了 孩子“說”與“寫”的自由。讓每一個人能“涂鴉”式地自由表 達,最終達到“人人想表達,人 人可表達,人人能表達”的理想 境界。 問題是,為什么兒童的習作沒有自由地表達?眼前的生 活總是難以走進兒童的習作? 孩子的表達總是極具成人的味 道?

  新建的商場,廣場的雕塑, 影視院的喧鬧……沒有學生關注;無數次小發明、小制作比 賽, “又見炊煙起”的“六一”兒 童節,沒在習作中定格;新課堂,學生自由交流,合作表演,那些細節,那些猶豫,那些驚 喜,學生沒有寫進習作…… 無數個回眸的眼神,我們 不曾覺察,稍縱即逝的生活就這樣靜悄悄地在孩子的筆下滑 過,是老師沒有引領,還是學生 難以發覺?對生活的熟視無睹, 是孩子的問題,家長的問題,教材的問題,考試的問題,還是語 文教育觀念問題?對此,我們無暇 顧及,只想往前走一小步—— — 尋找“生活”走向“習作”的策略,改變可以改變且一定要改 變的現實。 我想成為一名“兒童” 成了一名“兒童”,我就會 用兒童的視覺觀察“我”的生活,關注兒童周圍的一切。只有 這樣,才能用兒童的語言將自 己的真切感受轉述出來。 對生活熟視無睹,就找不 到要表達的生活點。下雨了,刮風了,如何讓孩子自由地表達? 我一次次觀察,又一次次揣摩 開放的命題,于是,有了這樣的 表述: 你經歷過真正的狂風暴雨,那是暴雨中的車燈閃爍,是 狂風中的樹枝搖擺,是車上落 滿的殘枝敗葉,是雨傘吹翻的 無奈瞬間……寫出你的親身經歷,寫出你的親眼所見,寫出你 的真切感受。這不就是“我”開車遇到大 雨后所看到的真實景象嗎?這 不正是孩子眼中的精彩畫面嗎?這不就是值得記錄的大自 然奇觀嗎?更重要的是,這就是 孩子細心觀察的見證,是他們 從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重大 改變呀!我想成為生活細節的發現者 優秀的兒童習作,不僅僅 是材料的新穎,結構的圓潤,語 言的巧妙,更重要的是細節的描寫。我認為,細節,就是生活 中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是最 能觸動人的不經意的動作。兒 童習作教學必須引導他們關注生活中的細節,讓那些微不足 道的生活細節成為點燃習作激 情的導火線。

  課堂的精彩,就是生活的精彩,就是作文 的精彩,就是細節的精彩。天天 上課,重復的情景,卻有不一樣 的感受,我們的責任就是讓那些稍縱即逝的課堂鏡頭在兒童 的筆下定格。學生是孩子,他們可以圍繞一個詞,一道題,一幅 畫,一段音樂,一次表演做文章,他們只需要寫出課堂中的 細節,用細節反映自己的發現、 變化、驚喜與快樂。 我要成為兒童習作亮點的 擦拭人 發現兒童習作的亮點,可以讓“生活”更好地進入習作。 例如,我們可以從兒童習作中 的真實感受出發,找到他們表 達的意愿,從而淡化立意,淡化 “中心”。讓“語言”富有“情味”,讓 學生回到真實的生活狀態,回 到生活的畫面,回到對事物的 真實情感。有了真情實感,習作不一定優秀;沒有真情實感,再“優 秀”的習作也是無病呻吟。關于 這一點,潘新和教授的感慨更 深刻: “多少孩子的習作天賦和才情,對寫作的熱愛和喜好,從 心靈深處流暢出的珍貴的童真 和童趣,就是被哪些不喑習作 教學規律的老師‘負責任’地葬 送了。” 單有生活的材料不一定能 寫出好的習作,我們需要關注 兒童表達的語言,去發現習作 的亮點:或是材料選取的角度,或是習作中的細節描寫,或是 打動讀者的重點描寫,或是感 人的生活情節,當然,還有個性 化的語言及變化的篇章結構。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習作 的四平八穩,為的是考試得高 分;我們追求習作的“三段式” 結構,卻全然不顧表達的內容與情感。殊不知,真實的生活, 鮮活的語言才是習作制勝的法 寶。習作的課堂應 該是“生活交流”(內容)與“書面表達”(形式)的交替運行,是 教師與學生生命共同體的自然 融合。也就是說,沒有教師參與 的習作內容交流或沒有學生參與的習作形式修改,都談不上 習作教學效率的提高。 兒童的習作離不開技法的 指導,例如,分段表達,體現思 維的條理;細膩描寫,刻畫人物的形象;詳略得當,凸顯習作的 重點……我要強調的是,丟掉了孩子鮮活的世界,習作技巧 的指導就成了架在他們脖子上的枷鎖;淡忘了孩子純真的情 感,同齡人的優秀習作就成了 他們照抄照搬的樣本。習作教 學一旦走進了一味模仿和借鑒的胡同,其結果,不僅僅是孩子 不會習作,連教師也缺失了生 活的精彩。

  國內外對“生活作文”的研究,主要著眼于生活對習作的 促進作用和搜集生活素材的方法,對如何在課堂上將生活素 材與習作進行有效轉換的模式 及詳細方法研究還相對偏少。 從生活到寫作,是具有普適性的觀點,是基本的習作規律,成 人寫作如此,高中生寫作如此, 小學生習作也如此。不管哪個 階段的作文教學,一定離不開 “生活”。問題是,這樣的觀點究 竟如何落實到小學生的每一次 具體的習作過程中,滲透在具 體的習作指導過程中,這是一直困擾小學語文老師的現實問 題。可以說,習作的課堂不缺 “生活”的觀點,缺的是“生活” 向“習作”轉換的課堂教學模式 或課堂教學策略。習作的課堂,如何從統一、 規范,走向兒童的天性、自由、 差異和生命,有很多策略需要 探索。既要讓兒童的“生活”順利地走進習作,又要讓兒童習 作教學不停留在“無序”狀態, 我認為,有兩點是必須注意的: 第一是鼓勵學生大膽寫。這樣,一批有“言語天才”的學生可以 嶄露頭角,兒童的靈性、個性、 “野性”得到尊重,保護了孩子 的表達欲,營造了自由表達的氛圍;第二是大膽改。兒童生活 習作的修改與評講要講究“文 從字順”,為的是“達意”。一個 很淺顯的道理是,不能“達意”,便無法與人有言語的溝通—— — 口頭表達如此,書面表達也如 此。沒有溝通, “言語天才”的表 達也好,反映“野性”的習作也好,都是自說自話。

走進生活作文 篇2

  生活是一本書,是一本有著豐厚知識的書。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太過關注書本學習而忽視了對生活的觀照。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的學問需要我們細致地體會。凡是,善于閱讀生活這本書的人肯定是一位智慧滿懷的人。本組課文就是為了吸引學生成為一個具有生活智慧的人。

  本組課文由《釣魚的啟示》《落花生》兩篇精讀課文和《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珍珠鳥》兩篇略讀課文組成。這四篇課文圍繞本單元的學習主題“生活中的啟示”,分別告訴我們:道德判斷也許很簡單,但實踐起來卻很難;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這樣;做人不能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確是一本永遠讀不夠,也讀不完的書,雖然書上沒有一個字,卻處處都是學問,就看我們善不善于去讀它。

  這四篇課文,雖情節性強,語言質樸簡潔,但含義深刻,學生不一定能真正讀懂,這正是本單元課文教學的重點所在。好在每篇課文,特別是兩篇精讀課文,都有直接點明文章主旨的重點句,我們可以憑借這些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不僅讀懂課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從生活這本特殊的書中有所發現,得到啟示──這也是本單元重點要培養的語文能力和需要落實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除課文之外,本組教材還在“口語交際?習作”“回顧?拓展”中安排了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讀寫結合學習內容。“口語交際?習作”要求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一件讓自己獲得啟發的事(或憑借課文提供的漫畫故事),以及給自己留下印象特別深的名言警句,聯系具體事例,寫清事情的經過和從中受到的啟示;“回顧?拓展”中的“交流平臺”“日積月累”和“成語故事”,既幫助學生回顧和整理了本組課文的重點語句,又補充提供了富有警戒意義的名言佳句,為學生積累感悟進一步打開了思路,豐富了材料。

  教材文本解讀

  《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記敘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由于離捕撈鱸魚開放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放回湖里,當時“我”對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喪”,但最后“我”還是依依不舍地把魚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師,功成名就的我,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深深體會到“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那個令人難忘的夜晚,使“我”獲得的是終身受益的啟示──那是一份無法用金錢換取的人生財富。

  課文回憶了十一歲時發生的一件事,事情按發展過程記敘的:從去釣魚寫到釣到一條罕見的大魚,從不肯放魚寫到依依不舍把魚放回湖里,最后寫34年后的感悟。課文最后一部分一些句子的含義比較深刻,這些句子內涵豐富,承載著思想和人文內容,學生受年齡、經歷的局限,領會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它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課文在敘事過程中插入了不少細節描寫以及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這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抓住課文這一特點,體會文中細節,解讀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變化,能促進學生對課文主旨的把握,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為略讀課文。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導人生,讓人終身受益的文章。文章從“我”回憶小時候,有一次隨父親登上高高的塔頂,看蛛網般通往城市廣場的街道,父親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給了我一把開啟心扉的鑰匙切入;隨后記敘了“我”人生道路上兩次身陷困境,面臨挑戰的時候,就是父親從小的教誨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條路試試”的靈感和勇氣,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實,讓人從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種態度,只要帶著希望出發,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頑強的意志可以幫助人克服許多困難,當再一次沖破艱難險阻,經歷了苦難后,通往廣場的路就會又多了一條。

  精讀課文《落花生》,是一篇敘事散文,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著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的主旨,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許地山始終沒有忘記父親對他的教誨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為自己的筆名,時刻激勵自己,做一個有用的人,并用行動實踐了這一心愿,成為優秀的作家。

  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寫種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寫母親提議過一個收獲節,并為過收獲節做了準備;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寫父親和我們邊吃花生邊議論花生,爸爸對于花生品格的贊揚,使我們對普普通通的花生產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學生把二、三兩段合并成一段理解也可以。文章在表達上頗具匠心:詳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時言辭樸實無華。盡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沒有什么華麗的辭藻和深奧的說法,卻給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從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尋味的道理。

  教材中配有插圖一幅,畫的是在一個天色不太好的夜晚,全家人聚在后院茅亭里過花生節的情景。桌上擺滿了花生做的各種食品,難得回來的父親正在和顏悅色地對孩子們說著什么。從畫面上看,作者“我”還很小,只有七八歲,可父親關于花生的一番評議,卻深深印在了他們姐弟們的心里。由此,再次印證了一個人從小受到嚴格的,積極的教育的重要。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貴之處,理解父親贊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從中體會出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體會文章詳略的合理安排,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

  《珍珠鳥》本文是一篇描寫生動、富有詩情畫意的狀物散文。課文以細膩親切的語言寫出了小鳥由“怕”人到“信賴”人的變化過程。課文前半部分寫了兩件事, 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對小生靈真誠的、無微不至的愛。第一件事,是為剛來家的小鳥,安排了一個安全的住處。雖然朋友把珍珠鳥送來時,它們已經有了一個“舒適又溫暖的巢”,但作者仍然精心為它們重新布置了一個幽靜的居室,使小鳥能在溫馨和諧中開始新的生活。第二件事,是珍珠鳥做爸爸媽媽了,作者決不去驚動它們,每天精心為小鳥一家添食加水,讓讓鳥媽媽和小鳥們無憂無慮地生活。

  課文后半部分,生動地記敘了小珍珠鳥與作者之間逐漸挨近,直至熟睡在他的肩頭,對作者真誠信賴的變化過程。在這一部分的敘述過程中,文章三次出現了“小家伙”這個詞,讓人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對雛鳥的喜愛之情:第一次:出現在寫小鳥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膽子越來越大時;第二次:是在寫小珍珠鳥跑到稿紙上,圍著作者的筆尖蹦來蹦去的發出“嚓嚓”的響聲的時候,作者說他“不動聲色地寫,默默地享受著這小家伙親近的情意”;最后一次出現在小鳥在作者的肩頭睡覺時,作者驚喜地發現“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而且“睡得好熟”。小鳥把他的肩頭當成最安全的地方,這種人鳥之間的真情,深深感動了作者,于是,作者于筆尖流瀉下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我們從中感悟到:無論是人與鳥,還是人與人之間,都需要真誠的信賴,信賴,是創造美好境界的基礎。

  本文語言清新、明快,像一潭清泉,與文章的意境融為一體,應引導學生好好朗讀,細細品味。體會作者對鳥的真誠、細膩的愛,認識珍珠鳥在“我”的照料和呵護下從害怕到親近、到信賴的變化過程是教學的重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是本文教學中的難點。

  學情分析

  1.經過四年的語文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學會了朗讀、默讀,初步學習了聯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來理解詞句的意思,能夠在閱讀中抓住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一定量的語言積累。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不斷豐富而提高,抽象思維能力也逐步發展。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閱讀和思考結合起來,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閱讀的樂趣。

  2.學生已經有了十來年的人生閱歷,他們對生活也已經形成了初步的看法。要讓他們全盤接受作者對生活的思考肯定是不現實的`。因為,作者的思考肯定是在他所在的時代與境遇下的,比如《落花生》一文,許地山提出了一種樸素為人的觀念,但是,學生卻認為現代社會人各有各的活法。所以,作者的思考只能是一個引子,引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引導學生對他眼下的生活進行思考。

  3.同時,因為這四篇課文的意蘊比較深刻,要注意體會文章中重點句子的含義,所以,學生閱讀起來可能會感覺到一定的困難,特別文章所講述的一些道理因為有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等因素的存在,所以顯得更加難以理解,所以,學生如果想完全理解這幾篇課文內在的道理是存在一定的難度的,所以,教師應該側重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和生活來理解。

  教學目標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抄寫、聽寫詞語,積累詞語。

  3.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4.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5.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6.能夠講清楚給自己帶來啟示的一件事情。

  7.根據漫畫編故事,讓讀故事的人自己去體會漫畫的含義。

  整體構思及設計

  這四篇文章分別從道德實踐、成功方略、為人處事、人與自然這四個不同的方面介紹了作者對生活的感悟與思考。只有將課文納入一個完整的體系才能使每一篇課文都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會使每篇課文組合成一個集中的影響力模塊。本組整體教學的步驟如下:

  一、以話題為引,將文本教學納入話題的討論的情境中。

  通過這組課文的教學,我認為本組課文主要帶給孩子的是一種“今天,我們該怎樣生活”這樣一種理念。因此,我覺得,本單元的教學可以以這樣一個話題串起來。在學習之初,可以引導學生一起討論這個話題。先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己的看法。學生可以發現生活的方面是很多的,他們所談到的僅能是一個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概括出生活的各個方面(當然,最好是和課文內涵暗合起來,當然,也要超過課文所概括的幾個方面),接著,教師可以用這樣的話語來引導:同學們,我們究竟如何讓我們的道德在社會現實的種種考驗中立于不敗之地呢?讓我們來看一個精彩的故事,讓我們看看文章中的“我”和父親有沒有經受住這樣的考驗。將課文的學習置于這樣的大環境中,學生是很感興趣的。

  二、以閱讀為窗,幫學生搭建眺望生活的平臺。

  其實,本組每篇課文為學生眺望生活搭建了一個平臺。從《釣魚的啟示》中學生可以感受到道德實踐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實踐成功的魅力,其實,這是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會遇到的話題。《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告訴我們“條條大道通羅馬”,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成功的路其實也就是走自己的路。《落花生》講究的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學生可以從中享受到許地山那淳樸為人的思想。《珍珠鳥》給我們講述了鳥與人和諧相處的故事,學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最重要的其實是和諧,與人,與社會,與自然。

  因此,學習本組課文就像在某個地方參觀。只不過,這是生活的參觀,是精神的游歷。每篇課文就像一個展廳,有自己的主題,有自己獨特的味道。教師將學生帶入每個展廳,引導學生在這個場景里駐足、談論,最后栽著沉甸的收獲轉入下一個展廳。想必,學生肯定會沉醉在著如旅游般的語文學習之中的。

  因為每篇課文都蘊涵著一個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這些深刻的道理用書上的原話或者用自己的語言記住。

  三、走出書本為旨歸,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

  生活是需要我們體驗的,學生所學到的這樣一些生活的道理不一定能夠用到他們的生活中去,所以,教師還應該讓學生回歸生活,到生活中去學習,去發現生活、熱愛生活。課文中時刻注意書本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如《釣魚的啟示》一文課后作業第三題:“課文中有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如‘道德知識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請把這樣的句子找出來,并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理解。”編者在這里強調了生活實際。又如《落花生》一課的小練筆:“作者由落花生領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從身邊的事物中領悟到了什么?試看選擇一種事物寫一寫。”編者在這里強調的也是從身邊的事物中領悟到什么。本組的口語交際也是要求學生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選一件事情講講事情的經過,講講事情給自己帶來的啟發。本組的習作雖然是漫畫的形式,但是,漫畫的內容卻是日常生活小事,可見,教材的編寫始終在圍繞著生活這樣一個主題。

走進生活作文 篇3

  時代變遷了,電腦蒙上灰,攝影機蓋上了幕布,電視機也不常發出相聲的逗趣聲……很多事物都因為智能手機的誕生而改變。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鳥兒展翅飛翔,我和風兒姑娘撲個滿懷,她的左手輕松梳理著我的頭發,右手撫摸著我的臉龐,這真是一個散步的好時光,媽媽叫我一起去逛超市。

  只見媽媽一身輕便裝,手機往口袋里一攛,就出門了,我們來到超市,挑選了許多吃的用的東西,就來到收銀臺前。收銀員手握掃描槍先將所有的東西掃描一遍,對媽媽說:“您一共消費三百一十二元”。這時媽媽掏出手機,手指輕輕觸碰幾下就將手機對準掃描槍,只聽掃描槍與手機同時“嘀”一聲,媽媽便將手機收進衣服口袋,然后提起東西拉著我就出了超市。

  我帶著疑惑又跟著媽媽來到菜市場,只見媽媽在各各不同的食品攤位挑選完,又是一樣的動作,掏的是手機而不是錢包,可這回媽媽在手機上點開掃一掃,對著攤主懸掛的二維碼“嘀”,我隱約瞄見媽媽手機上跳出“付款成功”的提示。

  媽媽又拉著我來到了公交車站,她并不是專心的等公交車,而是一會兒看看手機一會兒東張西望,我不懂她要干什么……沒過幾分鐘,一輛白色SUV緩緩駛來,媽媽二話不說拉著我就上了車,車子開了十幾分鐘后就在我家小區門口停了下來,我們和司機告別后下了車,媽媽又是掏手機觸手機的動作……

  我忍不住了,問:“媽媽,你怎么買東西不付錢呢?還有開小車的叔叔是誰啊?他怎么會送我們回家呢?”媽媽笑瞇瞇的說:“媽媽錢包里沒有錢。有手機就可以啦,里有很多功能啊!”就這樣我看著媽媽沒有一分錢,高高興興出門,順順利利滿載而歸。后來,我才知道媽媽用的是微信支付,送我們回家的小車是媽媽用手機滴滴打車軟件約的快車。

  智能手機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可以代替時鐘、相機、電視、電腦等等……我們的生活、工作、娛樂已經離不開智能手機;沒有智能手機的生活無法想象。

走進生活作文 篇4

  今天一大早,媽媽就叫我起床,說:“今天我們要去體驗鄉村生活——摘桑葚。”

  到了摘桑葚的地區,只見大片大片的桑樹像綠色的海洋,像一片片的荷葉傲然挺立,微微地泛著波浪;一株株桑樹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在翩翩起舞;一個個桑葚像嬌嫩的小燈籠,在搖擺的枝葉間若隱若現。哇!樹上有好多桑葚,紫的、紅的、青的,我都不知道該摘哪個好?我摘了一個紫的放在嘴里舔了舔,啊!真甜!我又摘了一個紅的嘗了一下,哇!好酸啊。現在我知道要采什么樣的桑葚了。我左手提著籃子,睜大眼睛在底下四處尋找長得又大又紫的桑葚,右手快速地采摘,不一會兒就摘了半籃。一陣微風輕輕地撩開了幾片葉子,一串串紫色的桑葚就探出了腦袋。“哦,我明白了,原來它們在和玩我捉迷藏呢!”大概摘了一個小時,我摘了滿滿一籃,看著自己勞動的成果,心里美滋滋的。

  回到大姨媽家,便下起了毛毛雨。我看見了一位老爺爺在田里插秧,他戴著箬笠,穿著蓑衣,赤腳走在泥水里。這時我便明白了“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思。

  鄉村生活有著無窮的樂趣,有著愉快的笑聲,有著城里沒有的東西,有著……

  指導教師:邵聚良 教師評語:小作者采用了許多擬人、修辭和排比的手法重點描寫了摘桑葚的過程,觀察細致,情感豐富,筆觸細膩。詳細摘桑葚,略寫老爺爺插秧,詳略得當。小作者的精彩描寫,小讀者們是否也想走進鄉村體驗生活?

【有關走進生活作文四篇】相關文章:

有關走進生活作文10篇03-18

有關走進生活作文三篇03-16

有關走進生活作文五篇03-15

有關走進生活作文3篇03-15

【熱門】走進生活作文5篇03-20

【推薦】走進生活作文9篇03-20

【精選】走進生活作文4篇03-19

【必備】走進生活作文4篇03-18

走進生活作文合集八篇03-18

【精選】走進生活作文三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