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職場拖延癥說再見的故事

和職場拖延癥說再見的故事

日期:2023-02-14 13:27:42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和職場拖延癥說再見的故事  時針指向7點,小米的鬧鐘照常響起,她熟練地按下“延后再響”鍵,翻個身繼續睡。如此反復了三次一直到7點半時,她才懊惱地一股腦從床上跳起:再不起來就

和職場拖延癥說再見的故事

  時針指向7點,小米的鬧鐘照常響起,她熟練地按下“延后再響”鍵,翻個身繼續睡。如此反復了三次一直到7點半時,她才懊惱地一股腦從床上跳起:再不起來就要遲到了,8點打卡。然后小米匆匆忙忙地洗漱,換衣服,拽著一個面包火速出門。

和職場拖延癥說再見的故事

  27歲的小米是一家公司的策劃部職員,上班后每天的生活幾乎都是在上述拖拉磨蹭中開始,她自嘲是“超級名磨”。到單位后,小米首先打開Word文檔,然而直至中午,文檔上依然空白一片。

  “桌面上貼滿了各種催人煩的deadline,十萬火急的任務這兩天必須完成。明知有許多事要做,卻總是暗示自己再等會兒,再等會兒。先收個菜,刷新下‘圍脖’,簽收淘寶的衣服……結果,今天又要加班了。”這就是小米工作日一天的真實寫照。

  “每天深陷在拖延的漩渦中無法自拔,雖然deadline腳步越來越近,心里焦灼萬分,卻依然磨蹭著怎么也開不了工;非要等到燃眉之時,才異常緊張地開始,每次過后自省吾身之時說再也不能這樣,但還是反復。”小米對“拖延癥”非常苦惱,工作中已經好幾次差點因此而誤事。

  從事文字工作的小張對這樣的經歷很有共鳴。三年來幾乎每次都是拖到最后一天甚至最后一分鐘才交稿。“時間緊張往往會逼得我文思泉涌”,小張在這種體驗的推動下,在確定選題之后,便悠閑地給自己沖杯咖啡,然后暫將寫作放一邊,開始看朋友的博客,MSN聊天,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而每次寫稿的`一拖再拖經常招致領導的訓話,這種滋味并不好受,但小張就是走不出這個圈子。

  其實如今職場上,“白骨精”們的拖延癥已經屢見不鮮。對職場拖延癥頗有研究的職場專家根據研究和統計推算出全球可能有近10億的人患有拖延癥。早在上世紀40年代,美國就有了“拖延癥俱樂部”,成員主要是律師、作家、記者之類。俱樂部里流傳著一個經典笑話:80%的律師死后是沒有遺囑的,因為他們拖拉了一輩子。

  據說世界名人如達·芬奇、拿破侖等也混跡在全球“拖延癥患者”圈。“告訴我、告訴我,有什么事是做完了的?”擁有畫家、音樂家、哲學家、建筑工程師等頭銜的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在其行將過世之際,曾懊悔地如此發問。

  拖延癥帶來的后果也不言而喻:耽誤工作,影響情緒,破壞團隊協作和人際關系。拖延癥甚至還會拖垮身體,一個很好的例子便能解釋這點:羚羊一天遇到獅子,它突然爆發出驚人的速度,逃脫了死劫。在應激狀態下,羚羊調動了超常能量,但這是傷身的,如果一天遇到獅子5次,羚羊會是什么下場?

  拖延癥的“病根”究竟是什么呢?德國研究表明,慢性長期的拖延行為,暗示著潛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亂;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拖延的人自律性不強:這些人通常習慣晚睡,喝酒和吸煙者也更多。同時還伴隨失眠、胃部問題,感冒和流感的機會也更高一些。同樣,他們即便決定要戒煙、運動、減肥等,也很難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其實拖延的人真的不是所謂的懶惰或者沒有責任心,拖延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一個事件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問題。拖延癥背后的心理學因素很復雜,比如害怕失敗,害怕成功,害怕被控制……于是他們去做一些有趣或有益的事情來逃避工作,甚至還會去做一些平時討厭的事情。”心理學家如此解釋。

  “不堪其擾”的小米最近終于鼓起勇氣找心理醫生就診,定期進行心理疏導。同時在心理醫生的建議下,小米和她的同事一起制定了工作時間表,聽取同事的意見合理地安排好每個階段的工作量,并請同事監督實施。而在特定的時間段里,小米把類似于QQ、MSN的聊天軟件,還有誘人的各種網頁全部關閉,取而代之的是柔和音樂的播放,可以使自己沉下心來進入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狀態。當任務達成之后,小米也會獎勵自己吃一頓美食或是買一個心儀已久的包包。

  一段時間內做事情井井有條之后,小米便開始回想比較這期間沒有焦慮、全力以赴的過程和以前紊亂緊張的體驗。小米還參加了一個知名社交網站上網友開辦的“戰拖心理成長會”,和“病友們”一起交流溝通,閱讀相關拖延癥的書籍,定期還開展座談會等各種活動,彼此監督。

  如今小米這位曾經的“職場拖延癥患者”在經過很好的心理疏導以及切實行動的落實之后變成了一位守時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