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1《死亡詩社》這部影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一開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嚴格,學生對老師神圣得尊重感,這是一所高校。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個小世界。
尼爾,是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兒子考上一所好的學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賺上大錢。他希望兒子一味地學習,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畢業之后能考上哈佛。但是尼爾在學校生活中,發現了自己演繹方面的天賦。他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于成功選上了校園話劇的主角,在父親不同意的情況下,尼爾完成了演出。本以為欣賞到他的才能之后,老爸可以一改執愿,同意他繼續演下去。
可是尼爾的爸爸認定了讓他好好學習,走父輩計劃好的人生,毅然決然地把尼爾帶離了劇場。當晚,悲痛欲絕的尼爾不想繼續這樣沒有靈魂的'人生,開槍自殺了。
基丁老師是一個相比之下不死板,很開放的一個老師。他鼓勵孩子們做自己,鼓勵他們張揚自己的個性。然而學校古板的高層并不能理解他這種想法,借助尼爾的死亡,他們辭退了基丁老師。基丁老師雖然被辭退,但是學生們深知老師的正確。
要做一個靈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規蹈矩,也不毫無根據地闖蕩。不靈活,可能是會像尼爾父親一樣親手把孩子送進了棺材。也有可能像尼爾一樣,想不開自我了斷。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深深地體會到那種古板教育的失敗,他們培養出的人才,于古人來說沒有什么本質上的變化,因為他們的思想是全然復制而來的,只有基丁老師這樣,挖掘出學生們內心中的那個自我,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
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2《死亡詩社》是威爾頓學校的一個組織,而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廷回校出任英文教師,也曾經參加過"死亡詩社"這個組織。
基廷給同學們講說了詩社的秘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查理,納克斯,米克,卡麥隆等同學熱烈的響應下,怯懦的托德也加入了進來,從此,"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在當年基廷聚會的地方和著優美的詩句,扭動起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著青春生命的激情。
威爾頓學校發生著悄然的變化,麻煩和不幸在這悄然變化中也隨之而來,尼爾參加的演出遭到父親極力的阻攔,納克斯暗戀上名花有主克麗絲姑娘。一切一切引起了校長的注意,由此有了令人不開心的結局。
在影片當中,我最反感的尼爾的父親在關涉尼爾的興趣。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有很多家長就是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自己的孩子,都不問孩子是否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對某一方面有感興趣,家長不要去扼殺孩子的興趣,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多的孩子被成人扼殺在搖籃之中,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基廷老師最好的一點是他真正的去了解學生,傾聽學生,也用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部影片中,我很喜歡這兩句話:及時行樂;認不是受契約束縛的奴率。
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3《死亡詩社》故事取材于真人真事,影片所有情節的打造都十分著力,讓觀者領會到探索生命本質的熱情,仿佛縱身一躍就走出陰霾,獲得新生,有時,想要的沒那么復雜。選擇就在你手中。我們的生命需要點癲狂。傳統與紀律強調的越深,往往越容易把人帶進平靜的絕望。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也許是基廷老師帶來的理由,要“荒唐”起來,不可循規蹈矩。否則就將面對被安排的人生。學會忍受拒絕的權利。就算錯,也錯的心安理得,因為那是自己做過的選擇,基廷先生的第一堂課便是帶領學生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抓住現在,前人的呼喚,生命沒有賦予一個人虛度的權利。荒廢的人生來自于失去的自我。
呼喚的聲音,輕微,卻如刺骨的寒風直追心底,麻木的靈魂霎時驚醒。還記得基廷先生,第一次站在講桌上說:“我為什么站在這里?因為我要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學會自我思考,盡管少不更事,學會獨自選擇,盡管感情用事。安德森學會了,并且不再盲從,他勇敢地站起來了,反抗世俗、卑鄙的束縛。他懂得堅持自我,去尋找真理的責任。社會總有一種屈從性在左右著人們的思維和抉擇,久而久之,便成了所謂的道德規范。
真正的現實就是人們在道德的掩護下自圓其說。面對問題,人們會找出各種解釋、各種理由,很少能從自身入手。叩問良心何在?基廷先生給予青年良心自省的勇氣。面對生活人皆是主宰。異于常人的路,一經開辟就注定會有坎坷,但我們堅信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
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4《死亡詩社》是一部外國勵志電影,它簡直是我從出生以來看過的最感人的一部電影。
電影講的是基丁老師教導他的學生們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的故事。一些學生們偷偷違反校規辦了“死亡詩社”,每天晚上跑出校門交流詩作,最后被一個叫“卡梅倫”的叛徒告密,詩社里的半數學生被開除,深受學生愛戴的基丁老師也被牽連,一起被開除。看到影片末尾基丁老師離開學校,跟同學們告別的時候,我的眼淚如決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的流了下來,太感動了。
真正的愛是什么?是無窮無盡的寵愛?是給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還是為他規劃一個錦繡前程?不,不,都不是!是給與他自己選擇的自由!
父母生下孩子,撫養他是父母的`義務,教導他是父母的職責。但如果像電影中尼爾父親和那些校規那樣處處約束孩子,那就不是教育,那與綁架無異。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誰都不能隨意操控別人。愛是無邊的,但愛的方式跟愛同樣的重要。電影中尼爾父親和學校那樣嚴苛的管束,名義上是對學生的愛護,希望他們不走歪路,而實質上卻適得其反。
影片最讓我感動和羨慕的是基丁老師,他總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啊!而影片的最后,那么優秀的好老師卻被學校無情的開除了,太可悲了。故事雖然是發生在很多年前的國外,卻很值得現在的我們好好反思。
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5元旦期間看了《死亡詩社》,覺得這個影片拍的很不錯,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為什么這部影片被當作教育影片被廣泛推薦給一線教師看,是為了向基丁老師學習嗎?基丁老師的教學方法的確很新穎并且值得借鑒,但他卻把好的教學方法用來教了不合適的學科和不合適的對象。
坦率地說,影片的悲劇結局基丁老師應該是負有一定責任的。基丁老師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藝術類,或者是如何寫作的課程,應該會是一位成功的老師,可是他的學生偏偏是要上耶魯,哈佛,將來成為牙醫或律師的未來社會精英,對于這些學生而言,外顯的激情是危險的。
這里又要提魯迅的“黑屋子”命題,把關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后卻沒有能力打開黑屋子,這豈不是更殘酷的事情?對此魯迅沒有給出答案,也許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難題。同樣,魯迅也是非常反對青年學生上街游行的,以免被某些勢力利用,充當了炮灰。對此我是同意的,有時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卻是正確的。
而基丁老師就是充當了“叫醒者”這樣一個角色,而當他的學生被開除,自殺,甚至到后來自己也被辭退時,他對此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悲劇發生。而最后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長!”的同學們,結局也會是被開除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是這樣的。
我想,基丁老師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激情,卻沒有告訴孩子們如何去掌控激情。對于這些青年學生來說,如何掌控激情,讓激情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發揮作用也許更重要。
【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相關文章:
死亡詩社電影觀后感01-12
死亡詩社電影觀后感五篇01-12
電影《重來》觀后感01-20
八佰電影觀后感12-23
電影《刮痧》觀后感12-10
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12-09
電影《海洋天堂》觀后感01-21
電影歌舞青春觀后感01-19
電影少年毛澤東觀后感01-19
電影天注定觀后感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