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學實訓報告1000字 土壤學實驗報告心得

土壤學實訓報告1000字 土壤學實驗報告心得

日期:2023-02-25 18:40:46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土壤學實習報告   土壤學實習報告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土壤學實習報告范文,歡迎閱讀。 土壤學實習報告【1】  一、實習目的  1、了解野外剖面

土壤學實習報告

  土壤學實習報告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土壤學實習報告范文,歡迎閱讀。

土壤學實習報告

土壤學實習報告【1】

  一、實習目的

  1、了解野外剖面點的選擇原則,并據此確定調查剖面的位置。

  2、掌握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層劃分的基本原則;學習利用常用工具(羅盤、剖面刀等)與方法進行土壤剖面形態觀察與記錄。

  3、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樣品采樣、環刀采樣的方法與操作。

  4、通過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并進行調查,從而獲得其不同特征。

  5、

  二、實習意義

  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通過實習的方式讓我們對土壤剖面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并可以做一些外業調查,同時為室內實驗準備原材料。

  另外,此次實習增進了同學間的合作精神。

  三、土壤剖面的確定和土壤樣品的采集

  由于我們班三個組研究的主題相同,于是我們分組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以求涉及更多的方面,進而使研究內容更飽滿,研究結果更具有概括性。

  四、樣品處理與分析

  1、測容重和含水量

  由于環刀取樣的限制,我們只取了部分土層的原狀土壤,并進行容重和含水量的測定。

  2、土樣的處理及速效鉀的測定

  (1)將采集的各層土樣過1mm和0、25mm的篩供以后實驗使用。

  (2)用醋酸銨浸提法測土壤樣品的速效鉀含量。

  3、用電位法測土壤樣品的ph。

  4、用稀釋熱法測土壤樣品的有機碳和有機質的含量。

  5、用比重法測土壤樣品的質地

  五、實驗結果與分析

  林木土層土壤含水量(%)速效鉀測定有機質含量測定ph質地有機碳百分比(%)有機質百分比(%)栓皮櫟荊條大a19、402904、487、727、97砂壤土大bc18、23600、190、337、53砂壤土槲櫟鷲峰a—2803、756、4656、74砂壤土鷲峰b14、72700、210、365、48砂壤土

  鷲峰c—600、170、296、83輕黏土

  采樣地點:校內。

  (二)實驗分析

  1、野外調查分析

  野外調查主要是通過目測及老師提供的調查方法對土壤剖面進行大致的調查,所得結論可能與室內實驗有所差別。

  但是野外調查所做的初步判斷能夠讓我們對所調查剖面有一個初步了解,依然具有重要意義。

  參照野外調查數據所得結論如下:

  (1)土壤剖面的緊實度從上到下逐漸增大,不同于農業土壤。

  原因是我們所挖土壤剖面為自然土壤剖面,受人為因素(如人及機器的碾壓)影響極小,由于重力的作用,上層土壤必定對下層土壤產生壓力,壓力由上向下逐漸增大,于是產生土壤剖面緊實度從上向下逐漸增大的結果。

  (2)同一地區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緊實度不同。

  大區地形差別不大,所挖剖面土壤的緊實度卻不同,這時植被的影響因素不容忽略。

  由于不同植被的生長所需環境不同,而植物的生長也在影響著周圍的環境。

  不同植物的根系對土壤的切割能力不同,代謝產生的有機酸不同,因此導致周圍礦物巖石的風化程度也不同,進而影響土壤的緊實度和石礫含量。

  (3)不同植被下土壤的質地不同。

  由于大區環境大體相同,土壤質地的不同同樣取決于植被。

  不同植被的含根量及跟的大小粗細不同,必然影響周圍礦物巖石的物理風化,而植物生長過程中釋放的有機酸的不同讓土壤進行進一步不同的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加上不同植物吸收的營養元素的種類和數量有所差異,必導致土壤質地不同。

  另外,植物生長所需水分不同,會導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含水量不同。

  2、室內實驗數據分析

  (1)土壤的含水量同野外調查結果大體一致,從上到下呈逐漸降低的趨勢,由于土壤顆粒的截留必然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2)同一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從上至下呈增高的趨勢,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容重又有所不同。

  容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的孔隙度,可見土壤的孔隙度從上到下呈降低的趨勢,這一趨勢也符合土壤緊實度自上而下逐漸增大的變化規律。

  造成以上規律的原因同樣是重力和植物的綜合影響。

  (3)土壤速效鉀的含量從上到下大體呈降低的規律,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

  鉀素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之一。

  土壤中的鉀素可分為四種狀態:含鉀礦物(難溶性鉀);非代換性鉀(遲效鉀);代換性鉀;水溶性鉀(后兩種為速效鉀)。

  植物所能利用的鉀是以水溶性及代換性狀態存在的鉀,其中主要是代換性鉀。

  土壤中的速效鉀之所以呈現從上到下逐漸降低的規律,我認為能為原因有兩方面:第一,礦質元素的生物小循環。

  鉀被植物吸收以后運輸到植株的各個部位,最后隨著枯枝落葉返回土壤。

  由于土壤顆粒的截留,會導致土壤中鉀的含量從上到下逐漸減少。

  第二,植物根系在生長過程中要不斷地吸收鉀,因此由于根系的吸引作用,根系附近鉀的聚集也相應會多一點,而根系也主要集中在土壤剖面的上層。

  綜上所述,以鉀的循環為主,根系對鉀的吸引為輔的機制,導致了以上規律。

  (4)土壤有機質的含量自上而下逐漸減少,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

  造成這種規律的原因是:第一,總體上植物散落的枯枝落葉、動物及微生物的殘體所積累的有機質遺留在土壤表層之后,雖然會隨著雨水等向下滲,但由于土壤顆粒的截留,就會導致有機質含量自上而下逐漸減少;第二,不同植被散落的枯枝落葉不同、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不同會造成不同植被下有機質的含量的差異;第三,不同植被生長所需環境不同,同時對環境的影響也有差異,因此對土壤質地會有不同的影響,從而導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的截留能力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的有機質的分布規律。

  (5)不同植被下土壤的ph和有機質不同。

  ph沒有明顯的規律,猜想原因是不同植被的根系位置不同、釋放有機酸的量和位置不同、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也不同,以上因素綜合導致了土壤的ph的不規律性。

  土壤質地從上到下由壤土過渡為砂土或黏土,主要是不同植被的改造能力的差異引起的。

  六、實習結論

  同一地區土壤的各種特征的變化規律從上到下大體一致,但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特征有所差異。

  這種規律主要是植被引起的。

  植物生長過程中,從周圍吸收的營養成分不同,因而對周圍環境的改造程度有所差異,從而導致了同一地區土壤特征大體規律一致,具體有所差異的結果。

  土壤學實習報告【2】

  一、實習目的

  土壤圈是覆蓋在地球陸地表面和淺水域地的土壤所組成的一種連續體活覆蓋體,通過它與其他圈層之間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

  土壤是地球陸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它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結構的介質。

  土壤與人類關系十分密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物質資源大部分來源與土壤,故了解土壤,分析土壤,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維護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是提高人類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

  野外教學實習是土壤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習可以使同學們掌握土壤類型調查的基本方法,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掌握土壤剖面性狀觀察的方法,了解大明山和弄拉自然保護區主要土壤類型的分布、成土條件、剖面特征及改良利用措施和實現土壤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二、實習概況

  1、實習地點:武鳴縣、上林縣、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弄拉自然保護區。

  2、實習時間:xx年x月x日到xx年x月x日

  3、實習器材:鐵鏟、PH指示劑、軟卷尺、比色卡、土刀、標桿、蒸餾水等。

  4、實習人員:廣西師范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11級地理科學全體學生共120人和指導老師2人。

  5、指導老師:周興老師、羅獻寶老師。

  三、實習基本理論依據

  1、土壤剖面形態觀察分析

  土壤剖面是指從地面向下挖掘后露出來的垂直剖面。

  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點挖掘土坑,土坑深度按實際需要而定,標準剖面要一米寬兩米長,一直挖到基巖。

  挖出的表土、心土分別放置在兩旁,挖好土坑后,把向陽的坑壁垂直削平,用為觀察的一面,觀察上保持原狀,不要踐踏及堆放土壤。

  觀察剖面時,應先從上而下劃分若干層次(一般以層顏色、質地、松緊度、結構、根系分布等作為劃分層次的依據)然后按層次觀察土壤的形態、特征,并做好記錄。

  觀察項目主要有:土層厚薄、顏色、質地、結構、酸堿度、松緊度以及根系情況等等。

  2、土壤剖面觀察與描述記錄

  、各發生層次的形態特征與描述記錄

  ①土壤顏色

  顏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形態特征之一;是判斷和研究成土條件、成土過程、肥力特征和演變的依據之一;使土壤分類和命名的重要依據之一;既科反映土壤的成土環境,又是成土過程的結果和土層性質的外在表現。

  土壤質地

  含義:土壤顆粒的粗細狀況,即砂礫、粉粒和粘粒等級所占重量百分數。

  野外判斷方法:目視手測法。

  用手指捻摸或加水濕揉土條來判斷土壤質地。

  ③土壤結構

  含義:土壤顆粒在自然狀態下的膠結情況,或孤立存在,或者相互粘結在一起形成形狀和大小不同的團聚體。

  野外判斷方法:將原狀土壤拿到1m高度,自由下落,根據破碎行層的團聚體形態,判斷所屬類型:團粒狀、塊狀、核狀、片狀、單粒等結構。

  ④土壤根系

  植物根系的種類、多少和在土層中的分布狀況,對成土過程和土壤性質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土壤剖面的形態描述中,必須觀察植物根系。

  ⑤土壤PH值

  土壤溶液的PH值反應土壤酸堿性的指標,在自然環境中常見的土壤PH值變化處于PH4—PH10之間。

  大多數作物生長發育事宜的土壤PH值介于5.5—8.5之間。

  四、實習內容

  1、2013年6月16日中午12:00,大明山自然保護區,下雨。

  剖面一:大明山的海拔256M,是地帶性分布土壤,典型的赤紅壤。

  中國土壤分類有兩個體系:發生學分類和系統分類。

  根據發生學分類該剖面土壤叫赤紅壤;系統分類叫富鐵土。

  土壤剖面是研究野外土壤實習一個很重要的依據,應該學會通過土壤剖面來研究土壤。

  土壤剖面是指從地面向下挖掘后露出來的垂直剖面。

  為了節約時間和方便我們直接借用自然剖面挖新剖面觀察。

  剖面要具有代表性,挖土壤剖面時應該是向陽的方便觀察,剖面要垂直,剖面的上面土壤不能擾動,植被不能破壞,不要有人踩踏,因為會破壞原有的結構,影響土壤層次的厚薄。

  該剖面赤紅壤分層形成原因:赤紅壤發生過程當中,發生了強烈淋溶和礦物風化;強烈淋溶和礦物風化都會導致土壤的鹽基離子大量流失。

  降雨量大,約為1200—15000mm,溫度高,必然發生強烈淋溶和礦物風化比較徹底。

  母質是砂頁巖母質,母質的特性決定了該剖面土壤的特性是砂性粘性搭配比較合適,這個因素導致了淋溶比較強烈。

  該剖面的地形是山前坡地,剖面里有泥土有石塊,石塊的磨圓度不明顯,母質是原地風化的母質。

  因為是坡地所以水土流失大造成了淋溶。

  ④生物影響,鐵芒箕、血桐、芒草等分布密集。

  植被類型豐富,有高大的喬本、灌木和草本,由鐵芒箕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可知該地赤紅壤屬于酸性的,跟之前的分析相符合。

  因為淋溶比較強烈,會導致鹽基離子流失從而導致土壤變酸性。

  觀察土壤剖面,要觀察土體構型(即指各土壤發生層有規律的組合、有序的排列狀況,也稱為土壤剖面構型,是土壤剖面最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