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怎么吃薯类才能吃好呢?
首先,要有量的保证。
每天吃薯类食品(马铃薯、白薯、芋头)大约应在80克左右。其次是荤素搭配好,只要搭配好,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达到保持苗条身材的目的。在吃薯类时,要相应地减少主食的摄取,可按照薯类与主食3∶1~4∶1的比例控制。如果每天吃80克左右的薯类食品,可能有助于降低中风的危险。
其次,少吃土豆泥炸薯条。
对于快餐中比较多的土豆泥、炸薯条,在加工过程中被氧化,破坏了大量的维生素C,使营养成分大大降低。而对于炸薯条来说,易增加脂肪的摄入量,而且炸薯条的油很难判断是否是新鲜的,加上反复高温加热,产生聚合物,像有毒物质环状单聚合物是致癌物质,所以要尽量少吃。
薯类并非高脂肪
营养学家指出,吃薯类不必担心脂肪过剩,因为它只含0.1%的脂肪,是所有充饥食物中最少的,每天多吃薯类,可以减少脂肪摄入,使多余脂肪渐渐代谢掉。
吃土豆一定要去皮
但值得注意的是,薯类尤其是土豆,含有一种叫生物碱为有毒物质,人体摄入大量的生物碱,会引起中毒、恶心、腹泻等反应。这种有毒的化合物,通常多集中在土豆皮里,因此食用时一定要去皮,特别是要削净已变绿的皮。此外,发了芽的土豆更有毒,食用时一定要把芽和芽根挖掉,并放入清水中浸泡,炖煮时宜大火。
孕妇吃薯类要谨慎
另外,如果孕妇经常食用生物碱含量较高的薯类,蓄积在体内就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当然,人的个体差异相当大,并非每个人食用了薯类都会发生异常,但是孕妇还是以不吃或少吃薯类为好,特别是不吃长期贮存、发芽的薯类,这一点对处于妊娠早期的妇女来说尤其重要。
猜你也喜欢:你的世界从此干净(的人,温润,有时候,生活,征服) 一<
你的世界从此干净(的人,温润,有时候,生活,征服) 一
有的人,若离他近了,他便觉得你想利用他;离他远了,又觉得你瞧不起他;不远不近总归好吧,却觉得彼此隔着距离,不痛不痒。真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无聊透顶。
这样的人,渴望能遇到知己,又深恐对方不可靠。急切地想一层层剥开别人,却又想方设法捂住自己。你为他解开多少,他才肯相信你多少。倘若你真的一片赤诚,为他打开了全部,最终还是不能赢得他。因为,他又觉得你太过浅近,一眼望到了底。
——他把你的赤诚,当成了浅薄。
这样的人,你最好还是离他远远的。或者,干脆让其滚出你的生活。不是你做得不够好,而是在原本不可交的人那里,你永远做不好。还是一拍两散吧。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水只会越蹚越浑,泥淖只会越陷越深,不如一转身,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你的世界,从此干净。
二
坏人能钻空子,不是因为我们分不出好坏,而是在好人与坏人之间,有时候,我们往往选择的,是最需要的那一个。人终归是现实的。一个世俗的人,只取媚于欲望,而不臣服于崇高。也就是说,好人的好可以征服道德,征服伦理,征服审美,但不会征服私心。
忠臣和奸佞的人,他们的好与坏摆在那里。然而,历史上,多少佞臣活得如鱼得水,而多少直言进谏的人却掉了脑袋。昏君不买好人的账,他们只喜欢取悦于自己的人。
有的好,因为正和直,显得太锐利。有的坏,因为圆和滑,显得很温润。其实,紧跟在锐利背后的将是温润,而暗藏在温润背后的会是锐利。但,生活呈现出的事实是,表面的温润很快就打败了本质的温润。好斗不过坏,实在是因为坏装得比好还要好。
这个世界上的每一种好,只为懂它的人盛装而来。可是,浮躁的尘世,迷乱的人心,多少好,被辜负,被遗弃。所以,能有懂的人是那么重要。一个人,有多大的世界,其实就是身边有多少个真正懂你的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周遭那么喧闹,有的人却活得很孤单。
钟子期死之后,俞伯牙黯然摔琴。是啊,一个人无论有多少好,若遇不上对的人,不如深掩了这些美好,以最深的孤独,与这个世界静对。
三
不要指望别人改变自己的生活。譬如,天降一个能担当的领导,或增加收入,或改变心情。事实上,你发现,有担当的头儿太少了,因为,想升官的上司太多了。担当,就意味着风险。在这些人看来,他们顶上的乌纱帽永远比在乎一个普通的你重要得多。
这么说的意思是,好多人生,不是换一个领导就能改变的。一茬茬的人来了去了,你还是你,依然还在生活的泥坑里挣扎着。指望别人永远是不靠谱的。一个缺少了崇高支撑和责任束缚的社会,更多的人只会在有用和无用之间选择。世俗的世界,人性容易是猥琐的,不会有多少伟大可言。
不可否认,这个尘世有好人。问题是,这个人未必会仙临于你的身边,为你献祥呈瑞。你需要这个人,其实是需要一种改变。你在现实面前无力,于是,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这样的时运垂顾上。
生活的前方永远有希望,只是所有的希望都需要自己去创造。有时候,需要你踏实一点;有时候,需要再勤奋一些;有时候,需要你智慧一点;有时候,需要咬紧牙关挺一挺。及至后来,当人生活到华丽,你自会发现,其实,哪怕是时运,也是一个人通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邀约而来的。
造化从来不弄人。一味地依赖他人,只好听从生活摆弄。
文|马德 猜你更喜欢:和谐而美、灵动而秀 - 邓家大院游记(大院,院落,灵动,不
和谐而美、灵动而秀 - 邓家大院游记(大院,院落,灵动,不过是,的是)
当“大院”的名词充斥了各种报刊和广告牌的时候,我已无心去感受他的魅力了,只因商业化的包装改变了“大院”原有的古朴与纯真。
走进这样一座大院村落,是因为拍摄纪录片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怀疑的态度,仔细地去捕捉每个细节和印刻在飞檐、灰墙上的历史痕迹。内心的感受也正是在这仔细的捕捉中慢慢涌荡的。
与其他地方的大院相比(如果这样的比较算是合理),邓家更多的是生机,更多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已是传说中的夜不闭户在这里比比皆是,各座宅院的大门永远是开着的;到山上去砍柴,要是太多担不回来,就在柴捆上插一棵草,即使再长时间也不会有人拿;如果谁家里的主劳力出门或者生病了,邻居们就会来帮忙,不取一点报酬,你需要做的只是找机会再去帮助人家;大院里、小路上的狗儿们也都悠闲自得,经过它身边,也不过是不经意地抬眼一看,绝不多言。
邓家大院的门很多,三开间的正屋也要至少开七、八道门,只为方便。院落与院落之间也都有卵石铺成的道路相连,即使是铺到了别人家门口,那又何妨,整个村子都姓邓。村前还有一条据说是秦朝时铺就的“秦驰古道”,当地人则称“挑盐大道”。邓家大院的位置在过去是广东、广西之间互通的必经之地,盐商、小贩穿行于村落之间。是谁在这里铺了二十多公里的石板路已经无法考证,但为什么就只有二十多公里呢?想必是这里的先人早就懂得“予人方便、予己方便”的道理,常以和谐的心态处世。这也不难联想到邓家为什么能在深山之中留下如此规模的院落。
即便邓家大院是清一色的白墙、灰瓦,那是给外人看的,丰富的色彩则藏在自己的心中,头上是蓝天、堂前是红花、屋外是绿地。一切皆因和谐而美、灵动而秀。
和谐而美、灵动而秀,是一种境界。当古宅大院落于笔下、跃然纸上的时候,它不过是建筑物,只是或多或少的有些与众不同的特点,然生机与灵动在否?不敢直言。也并不是说画面上多了个看似天真的孩童、多了个憨态的村妇、多了个挑粪村夫就有了灵动。那不过是做作与刻意的拿捏,不但没有了灵动,相反倒玷污了这一片古朴的圣洁,仿佛村中只有看似天真的孩童、只有憨态的村妇、只有挑粪的村夫……
村中也刚好有远道的学生来写生,老师应该来过好多次,地形很熟。她指导下的学生都在表现自然状态中的古宅和院落,画面上有远山、有稻田、有狗儿。我问她为什么一定要到这么远的深山里来,她回答我,这里的古建筑比不上岳?楼,更比不上你们北京的紫禁城,但这里的绿你们那儿没有。
我是从?明山主峰下来后来到邓家大院的,山上的楠竹非常茂盛,正是春笋拔节的季节却很少看到嫩竹。原来当地的楠竹是分“当届”和“花届”的,“当届”生笋成竹,“花届”休眠。而楠竹制成的筷子是可以通气的,心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