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时苦练内功,得意时努力绽放
文/一默
这代人压力太大,竞争激烈、时间紧迫,因此虽然不奢望一帆风顺,但总希望人生的路是笔直一道,哪怕中间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但始终是在前进——不走弯路、不停留原地、不浪费时间。只是可惜哪怕生活是电影,我们也没有大牌到自编剧情,于是意外总是会不断出现。其中最让人难受的,往往并不是失败和挫折,而是无能为力的煎熬。
所谓失意,就是这种感觉。不是一场巨大挑战后的失败,而是根本没有挑战的机会——无论现状在别人眼里看来是好还是坏,在自己看来都是没有希望的牢笼。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还是一个普通的基层销售经理的我,莫名其妙的牵涉到集团的内部斗争,而被派遣到一个总人口刚过百万的北方工业城市负责当地市场。由于当地消费水平较低,因此我的物质生活倒不见得有多清贫,但是精神上非常苦闷。
首先,我原来工作的分公司有非常好的信息交流机制,通过这种交流能学到很多新的战术和思想,同时通过实验和分享验证自己的创意,总之这种交流能让人快速的成长,并且有利于形成思维体系。可是在现在所在的地方,不仅与同行其他公司交流成为一种禁忌,而且内部同僚之间也讳莫若深,极少交流。在这样的地方待上一段时间以后,我感觉自己成为瞎子和聋子。
其次,与信息闭塞随之而来的,就是员工心态的僵化。这种僵化一方面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论是对业绩还是对收入都没有任何不满,对未来也没有更多的追求和期待;另一方面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抱残守缺——既然对现状没有什么不满,自然也拒绝接受工作方式上的任何改变。
可是,作为新上任的销售经理,尤其是作为还想有更多作为的年轻人,我毫无疑问是希望能通过一些改革来获得比前任更好的成绩。奉行个人努力可以逆转不利环境这种逻辑的我,在当时的环境下尝试作出各种努力,包括灌输新的愿景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奖惩制度以形成对行为的激励、设立试点部门以结果来带动其他人、招聘新员工组建新部门用鲶鱼效应来刺激老员工等。这些方法并非毫无成效,我所辖市场的业绩也是逐步攀升;但是,无力感仍然挥之不去——我最终发现我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公司,只要我的推动力稍微减退,公司马上恢复到原状。更可怕的是,我自己从这个过程中得不到任何能力上的进步,我感觉我的前进之路在这一站停滞了。
我终于承认,人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我所能做的,就是像西西弗斯一样每天重复着不能不做却徒劳无功的工作。这样浪费生命对我这样心性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可是我无法逃脱。后来我回头想想,自己当时的状态近乎抑郁症——幸好我当时不知道这个名词,否则很有可能陷入自我暗示的恶性循环。
有趣的是,经过几个月这种煎熬以后,我开始产生一种想法:无所事事本身也是一种成长。既然在工作上我做不了更多,那么我尽我所能做到极限就好。于是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身上——白天出门工作,晚上回到自己的住处读书,睡前出门溜达一个多小时,抽烟、思考。那半年我读书的量不大,但读书的认真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关于自己的现状和未来,关于自己的心性,关于行业和职业的发展,我进行了一轮又一轮苦闷无解的思考。
这种经历的价值在当时是体现不出来的,可是在沉寂了一年后我重新获得一个释放才华的机会的时候,我惊喜的发现自己虽然在具体工作的技能上跟以前并没有太大进益,但是性格却成熟了不少,在处理问题的全面性、柔和度上都有了不少的改变,也更能体会工作中处于不同角色的人的不同立场和想法。可以说招数还是那些招数,但是内力已经大涨。
沉寂一年的另外一个作用是,重新获得舞台的我不再把机会当做自己才华和努力必然的结果,而是把它当做上天的恩赐而格外珍惜。我把每一项工作的细节都做到臻于完美,对每一个同事或客户的困难都尽力帮助,对任何一个承担责任的机会都格外珍惜,因为我知道它们未必会再来。一年积累后的尽情释放让我大放异彩,我就像一个闭关后刚出山的江湖新秀一样吸引了很多的眼球,一下子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小角色成为行业内年青一代中略有名气的人。
之后,我又经历了一些起起落落,但这时我已经明白了起落之间的真意。人生的发展永远不可能是匀速或者一直加速,而是走走停停,偶有走弯路和掉头的时候。所谓“自知之明”的重要一点,就在于清醒的判断自己现阶段所处的状态,也就是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对周遭的环境和事情的结果具有掌控力。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什么,这个时候强迫自己逆势而为,不仅徒劳无功,让自己更挫败,还可能让自己的生存环境更恶劣;而当我们有能力去影响事情的结果的时候,如果无所作为,则是对自己生命和才华的最大浪费。
在失意时苦练内功,不仅仅是因为此时对其他事无能为力,更是因为这是难得的静心学习的机会。我们有很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因为忙于事务性工作一直没有时间去做,遇上难得的闲时,正好补上这缺失的一课。我看很多成功者在失意时(被贬、入狱等),都不约而同的做了两件事:读书、跑步。因为这两件事都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很重要;第二,得势时没时间做;第三,当下能自由的做而且是唯一能做的。
在得意时努力绽放,也不仅仅是为了补回失意时落下的时光,更是因为这是难得的机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生的舞台亦是如此。再好的功夫,都未必有展现的机会,因此有了机会就一定要做得精彩,不留瑕疵,在有限的机会中尽可能多走一步。此外,得意时的绽放给人留下的印象,很可能是把自己拉出下一次失意的力量。
有一位做投资的朋友告诉我,成功的专业投资者并非总是准确预测市场变化的人,他们也常犯错误。所不同的是,这些人能够在自己正确的时候最大化的取得战果,而在自己错误的时候尽可能的避免损失。无论这个说法是否真实,我觉得都可以适用于人生的其他方面。
- 失意时三句话安慰自我 失意和落魄是人生的劲敌 坚信自己:是水仙,总会绽放
猜你也喜欢:企业增长的四个线索(增长,创新,
企业增长的四个线索(增长,创新,沃尔玛,回报,驱动力) 沃尔玛的首席财务官约翰·门泽(JohnB.Menzer)最近表示:“我们曾经拥有快速的收入增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6%,但几年前我们开始目睹增长的放缓。我们知道大多数大型公司的销售量在200亿美元时达到峰值,而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峰值,因为我们相信不断提高的销售量能带动业务发展,这才是长期的价值驱动力来源。”至少到目前为止,沃尔玛一直坚信回报能够不断增长。实际上,它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沃尔玛的股票价格已经大幅上涨。
沃尔玛在市场上的表现说明,两个强大且息息相关的经济驱动力——技术创新以及人力和智力资本——在市场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也是最应关注的两个驱动力。创新和智力资本从两个方面有助于“实现回报不断增长”(increasingreturns):首先,发挥企业实物资产威力的杠杆作用;其次,推动企业进入新市场或新的行业部门。
从建立平台着手
战略学家们借用了一些工业时代的名称,把这个方法命名为“增长车间”(GrowthWorks),把它形象地比喻成“创新厂房”——其产出是一系列的增长平台。增长平台使企业能够持续创新,但此方法的核心包含着意义更为深远、对增长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回报不断增长的环境中,增长可以在企业不同层级中不断延伸,促进更多的增长。
“增长车间”法从创新这一最古老最神秘的组成部分着手。实际上,不断增长的回报最直接的来源无非是新产品、新服务或新的分销渠道、以及最大程度密切与客户的关系。大家都同意创新是很难加以培育的。但探索和发明有着明显的放大效应。
另一位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Romer)使得回报能够不断增长这一理念为商界所接受,他被《华尔街日报》尊称为“增长大师”,罗默的观点如下:“每一代人都低估了自己找寻新理念的潜力。很多机会有待开发,而我们却总是错过这样珍贵的机会,错过的可能性不减反增。”
然而,过于强调创新是增长战略的关键,也有不利之处:企业在实施创新方面养成了很多陋习,如认定传统的研发是全部创新内容的源泉;过于依赖并购;把创新视为毫无定式、不可管理的偶发事件。 猜你更喜欢:北漂(买了,很远,北京西站,北京
北漂(买了,很远,北京西站,北京城,铁票)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在流浪。
也许就是向往那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所以一个人买了一张从贵阳到北京的高铁票,收拾好行李就踏上了自己的流浪生涯。因为心生向往,所以心里憧憬着很多美好,早上的高铁,傍晚的时候就到了,但是当列车缓缓停靠在北京西站的时候他却慌了,他身上没有多少钱?不知道今晚要住在哪里?他不知道要去哪里?虽是初春,可寒冷依然席卷着整个北京城,街道上的人形单影只,仿佛只能看到一个对未来充满彷徨的少年,他拎着一个大的行李箱,他不停的走,不停的走,他没有方向,没有目的,但是却不肯停下歇息片刻。从早上一直到晚上,他一顿饭也没有吃,因为他知道那些东西都很贵,即使很饿,他也不会去问一下价格。走了很远很远,实在是饿的走不动了,他终于坐下休息,环顾了一下四周,刚好不远处有个小摊贩,虽然不知道那是卖什么吃的,但是那个应该不是很贵,所以还是不情愿的掏出了自己兜里的一些钱,买了一个饼,狼吞虎咽的几口之后又继续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