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精選15篇)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日期:2023-02-20 04:17:00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時間:2021-12-01 14:19:27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我要投稿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教案的定義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時間:2021-12-01 14:19:27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我要投稿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教案的定義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老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精選1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會認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伯父、模范、巡警、懲處、抱負、胸懷、喝彩、帝國主義、燈紅酒綠、熱鬧非凡、風和日麗、耀武揚威、左顧右盼、得意洋洋、、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與同學合作朗讀課文的對話部分。

  3、在閱讀中能比較深入地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目標。

  4、開展一次綜合性活動,了解別人是怎樣成長的。

  重點難點

  1、理解周恩來小時侯是怎樣產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念頭的。

  2、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目標。

  課前準備

  1、搜集有關周恩來同志生平的資料。

  2、搜集反映20世紀初中國社會狀況的資料。

  3、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周恩來同志生平的事跡

  1、出示周恩來同志的照片,請同學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介紹周恩來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跡。教師根據學生的介紹作適當補充。

  2、周恩來同志能為共和國的締造和成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勛,是和他少年時代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周恩來同志從小就心系民族振興,立下從危難中拯救國家的遠大志向,刻苦學習。

  二、提示課題,范讀課文

  1、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是講周恩來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書課題)

  2、釋題:中華 崛起興起 (先由學生試說,教師補充)

  3、教師范讀課文。

  三、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學生練習讀課文,要求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順,讀不通順的地方多讀幾遍。

  2、自學生字,讀準字音。

  3、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語。用查字典詞典,聯系生活實際等辦法初步了解詞語的意思。

  四、通讀課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讀課文。

  2、了解課文中講了少年周恩來的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五、練習寫字,掌握字型

  1、學生說說每個生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師做示范和指點。

  2、學生練習寫字。

  六、布置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抄寫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聽寫生字詞。

  2、說說課文寫了哪幾件事。

  二、分段朗讀,體會思想感情

  1、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讓學生讀這一部分課文,想想周恩來的語言和心里想的幾個問題應該怎樣讀。

  (2)同座位的學生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仔細閱讀這一部分課文,想象當時的情景。

  想一想當時這位婦女、中國巡警、那個大個子洋人以及周圍的中國人都會說些什么?(學生分小組說一說,把當時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讓學生說一說“中華不振”的含義。

  (2)聯系全文的內容,想想周恩來一個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寫下來。

  3、學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1)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2)進行現場表演,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周恩來的遠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周恩來的讀書目的與其他學生讀書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讀課文,說說作者為什么寫周恩來的讀書志向之前先寫了同學們的回答,為什么具體寫了魏校長在聽到周恩來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學習課文第四部分。

  齊度最后一個自然段。

  三、聯系全文深入思考

  1、是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課文中的三件事之間是什么關系,文章又是怎樣把三件事連在一起的。

  四、積累詞語

  找出課文中的四字詞,讀一讀含有這些詞語的句子,然后寫一寫。

  第三課時

  一、拓展閱讀,理解詩意

  1、課件出示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一詩手跡的圖片。

  2、學生自由讀“閱讀鏈接”中的短文。

  3、教師提供詩的注釋,學生試說詩意。

  4、聯系課文內容談談閱讀后的感受。

  二、自主學習,小組交流

  1、自擬題目,把自己閱讀課文和“閱讀鏈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寫下來。

  2、小組內交流小習作。

  三、布置綜合性學習

  1、我們已經了解了總理小時侯的故事,讓我們通過各種渠道來了解更多人的成長故事吧‘

  2、分小組,說說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長的故事。

  板書設計:

  25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中華不振沉思振興中華

  (疑惑不解) (理想、抱負、目標)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2

  一、設計理念

  本課以“學會關心”為主題,在教學中力求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情景中打動心靈,在閱讀中生成感受,在活動中詮釋行為,提升感受。在實踐延續中積極體驗,付諸行動。讓學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是本課的教學目的所在。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讀故事、誦名人名言、開展模擬小比賽活動等方式,緬懷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樹立奮發圖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愛國志向。

  2、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把愛國情感落實在具體行動中,明確自己的責任。

  三、教學重難點

  通過學習,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為自己制定一份切實可行的成材計劃。

  四、課前準備

  PPT課件、錄象片斷、模擬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紙板7塊、名言小卡片、搜集有關我國誠信危機、環境危機、惡習危機、教育危機、健康危機、科技危機、文化危機的資料和言論。

  五、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揭示課題

  播放《你是這樣的人》樂曲,邊看有關周總理工作的圖片師邊深情朗誦:

  在這里

  我要歌頌一個人

  歌頌智慧和精力

  歌頌馬蹄蓮的純潔和質樸

  在民族迷失了道路的地方

  他以一個微笑

  解開了人民的疑惑

  他以神奇的魅力征服過所有的人

  他以革命家的力量和戰士的熱情

  使貧困的土地上開滿了花朵

  他的心臟和脈搏

  在人民的軀體里從沒有停止過跳動

  他就是把畢生獻給祖國和人民的一代偉人,我們人生的楷模——周恩來總理。周總理從小志氣高,在他12歲時就許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板書課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下面請同學們把書翻到30頁,讀讀鏈接橋里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師生交流)

  [設計意圖:用抒情的贊美詩和生動的故事讓一代偉人周總理自然地走進學生心田,使學生初步懂得一個人從小要有遠大志向,樹立報效祖國的理想。情景導入和故事的閱讀方式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

  (二)理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含義

  1、課件出示人民英雄紀念碑圖文

  教師:同學們,整理好衣服,佩戴好紅領巾,請肅立!請向一切為了爭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犧牲的英雄們深深鞠躬!

  2、師:如果在紀念碑上開辟一小塊緬懷者留言板,你會在上面寫什么?

  發小紙片,學生各自書寫。

  實物投影展示其中的部分留言。

  3、小比賽,每組一個模擬紀念碑的紙板,3分鐘之內,看哪組在上面寫出的中華英烈名字最多,寫得最工整。

  [設計意圖:很多時候,活動的教育方式遠甚于苦口婆心的勸告。比賽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滿足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有效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

  (三)了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實質涵義,學習榜樣的實際行動

  1、師:同學們,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歷來是一面旗幟,是我們國家和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人成就偉大事業和偉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振興祖國為己任,他們身上具有的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的真誠的愛和責任讓人感動。現在,讓我們走近,了解有關他們的故事。

  2、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26頁,讀讀“廣角鏡”里面的三個故事,看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大屏幕出示《聞雞起舞》文本,指名讀

  師生交流:故事里祖逖怎么做?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師小結:祖逖等一代又一代熱血之士為了祖國的安定繁榮,聞雞起舞,精忠報國。

  3、出示《人民科學家的忠誠》文本,指名讀

  師生交流:故事講了什么?錢學森為新中國國防事業作出了哪些歷史性的貢獻?

  出示并齊讀錢學森的話:“外國人能造,中國人同樣能造。”

  師小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了祖國的“兩彈一星”事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

  4、默讀文中故事《童弟周:生命的追問》,交流感想。

  劃出童弟周說的話,齊讀:我是中國人,我的最大愿望是讓中國快些富強起來!現在中國看到了希望,我得趕快回國去!

  師小結:人民不僅有權愛國,而且愛國是一種義務,一種光榮。

  5、六人小組故事會:介紹自己最敬仰的愛國志士和革命先輩,說說他們對自己的影響。

  請學生上臺說,對說得好的同學獎勵名言名句小卡片

  [設計意圖:感人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動孩子的心靈。讀英雄故事,講英雄故事這些直觀、形象的教育形式,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祖逖、錢學森、童第周都是關心國家命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典范,選用他們的故事,能促進學生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含義的理解。]

  (四)熟讀成誦,深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涵義

  1、剛才有幾位同學得到了老師的小卡片,誰愿意讀給大家聽,和大家共同來分享。

  指名說句子和意思,逐句理解。(出示句子和注釋)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宋.朱熹)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宋.范仲淹)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清.顧炎武)

  少年強則國強,

  少年獨立則國獨立,

  少年自由則國自由,

  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少年雄于地球,

  則國雄于地球。(梁啟超)

  2、師:這幾句愛國的至理名言給人以深刻的啟迪,請同學們多讀幾遍,認真背一背,記一記。

  學生自由背誦——指名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名言名句是我們中國文化的瑰寶。通讀誦讀教材“積累園”及補充的名言名句,能夠幫助學生深化主題認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的責任!

  (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貴在行動

  1、播放八國聯軍侵華,香港島被迫割讓給英國后又于1997年順利回歸的錄象片段。

  師生交流:帝國主義列強為什么敢在我們的國土上橫行霸道?為什么香港島曾經被迫割讓給英國?為什么又能于1997年順利回歸祖國?說說你所知道的原因。出示并引讀:

  ——:中華民族百年屈辱的歷史告訴我們

  ——:落后就要挨打。回顧過去,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在、開拓未來。不忘國恥,振興中華,這是歷史的重任,先烈的遺志,我們的責任。今天,我們需要努力的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讀書!

  2、師:在這和平安寧的時代,振興祖國的內容和任務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請說說你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吧。(點名學生談看法)

  3、小組合作

  請同學們在學習小組組長的帶領下,在黑板的指定圈內寫下自己的感悟。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的責任是:

  4、教師介紹我國今天在國際上的地位、懇切陳述我們面臨的種種危機:誠信危機、環境危機、惡習危機、戰爭危機、教育危機、健康危機、科技危機、文化危機等等。

  5、聽了老師的介紹,你還有什么想說的?

  6、同學們談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心動不如行動,讓我們馬上行動起來,為自己制定一份切實可行的成材計劃,寫在一張白紙上。

  (六)總結

  同學們,我們每一個人的命運都和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振興中華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責任,我們理所當然要盡自己所能,刻苦學習、儲備知識和能量,為了祖國的明天、也為了自己的美好未來而努力奮斗!

  [設計意圖:故事、名言只能讓學生懂得“落后挨打,從小立志報國”的道理,行動才是目的地。引導學生如何把愛國情感落實在具體行動中,明確自己的責任。讓道德教育真正進入學生的頭腦,學生的心靈。]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把握文意,了解12歲周恩來當時的所見所聞所思。

  2、讀正確詞語,理解“崛起、帝國主義、燈紅酒綠、衣衫襤褸、鏗鏘有力”等詞語。

  3、積累課文中的四字成語。

  4、在說文意的過程中感受少年周恩來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遠大志向。

  教學重點:

  學會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嘗試用多種方法來理解詞語

  教學難點:

  梳理“周恩來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課前準備:

  搜集有關周恩來的生平事跡

  一、提出學習目標

  1、交流有周總理的生平事跡

  2、把課文讀通讀順。難懂的字詞和句子多讀幾遍。找出、畫出生字詞。

  3、嘗試用多種方法來理解詞語

  4、交流在課文中積累的四字成語。

  5、概括“周恩來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6、感受少年周恩來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遠大志向。

  二、展示學習成果(20-30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

  1、學生輕聲自由地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能正確讀寫“崛起、帝國主義、燈紅酒綠、衣衫襤褸、鏗鏘有力”等詞語。

  2、同桌互相朗讀課文,形式自定。互相評議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讀。其他同學做評委,聽后評議。教師相機小結:讀書要正確、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讀,不錯讀。

  4、交流朗讀在課文中積累到的四字詞語并用各自的方式談理解

  (二)學文悟情展示(小組內)

  1、說說在閱讀中自己感受到少年周恩來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遠大志向。

  2、概括“周恩來在租界看到的事情”,并說說件事給你的感受最深刻

  3、朗讀展示

  三、激發知識沖突(適時進行)(5分鐘)

  1、通過讀課文,你感覺最深的是什么?

  2、學生交流。教師注意激勵學生。

  四、知識拓展延伸(2分鐘)

  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讀書的目的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4

  知識與能力

  1、重點認識一些字詞、

  2、通過反復朗讀,找出周恩來為什么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2、了解偉人的成長過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獲。

  教學重點

  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導入新課。

  1、本單元的主題是什么?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什么?

  2、交流搜集周總理的資料。

  3、同學們,你們來學校學習是為了什么?(指名說)

  4、周總理小時候為什么讀書?(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自讀要求:

  (1)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生詞。運用查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詞。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在書上標出來。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

  3、出示小黑板,認讀生字詞,指導書寫。

  三、讀通全文,全班交流。

  1、課文寫了哪幾件事?

  2、周恩來小時候為什么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4、學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

  四、有感情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課堂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聽寫詞語。

  模范、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

  二、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1、你從這部分中體會到了什么?你是從課文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帶著問題有感情地朗讀。

  2、指名學生朗讀這一部分。指導朗讀伯父與周恩來的對話。“為什么”?“那又是為什么呢?”要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

  3、分角色朗讀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讀。

  4、從本段可以看出,少年周恩來是個怎樣的人?

  三、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自己一邊讀,一邊想: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么?

  2、談一談:作為中國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體會“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

  四、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自讀讀文思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什么意思?

  2、讓學生聯系全文,體會周恩來從疑惑到靜思到立志的心理變化過程。

  3、學生想一想當時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寫一寫當時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寫的內容。

  5、你從本段學到了什么?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想自己讀書是為了什么?

  五、課外延伸。

  1、回憶自己成長的經歷。

  2、了解周恩來或別人成長的故事。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獲。

  板書:

  25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疑惑

  目睹 中華不振 振興中華

  立志

  教學反思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25課,我教學本課,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 ,以讀說感悟為主,讓學生明白周恩來立志讀書的原因,感受周恩來博大的胸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播種下愛國的情感、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學生能抓重點詞句、發揮想象,揣摩人物內心世界,深入體會文章內容。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展開想象、對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課文內容,并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閱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難點:了解當時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整體感知

  1.激情導入

  2.齊讀課題

  3.通讀全文,思考:周恩來為什么立下這樣的誓言?

  4.總結板書:中華不振

  二、精讀課文

  (一)小組合作學習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你從哪里感受到中華不振的?

  2.把相關語句畫出來

  3.在學習小組里面交流

  (二)研讀課文

  1.探究學習1-8段(學生找到哪里,老師相機處理)

  a、品讀詞句,初步感受中華不振。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

  ●通過哭訴著、得意揚揚的對比描寫體會中華不振。

  ●從洋人欺侮中國人后趾高氣揚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華不振。

  ●從當時婦女的穿著“衣衫襤褸”體會中國當時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難,體會中華不振。

  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他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通過“不但不…反而…”這組詞語體會中國巡警仗勢欺人、欺壓百姓,對中國人的生命漠不關心,感受中華不振。

  ●體會這是在中國的地盤上,國人當時根本得不到最起碼的公道,沒有地方說理、沒有地方申訴,感受中華不振。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從“緊握著”這個詞語體會國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憤怒壓抑在心中,想象他們當時是什么心情呢?

  ●從“只能”、“誰又敢怎么樣呢?”看出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人都沒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體會國人的無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華不振。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都不敢怎么樣,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通過對比句子體會反問句的語氣更為強烈,進一步體會國人的無奈和懦弱進一步感受中華不振。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借。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數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這段話主要讓孩子體會“闖進”,在中國人自己的地盤還要闖進來,說明這也是中華不振,這段話略處理。

  (老師相機處理回勾1—6段)

  導語:其實當周恩來剛到這里的時候伯父就告訴他沒處說理去呀,同學們現在你們能體會到伯父當時的心情了嗎?進入角色體會著讀讀當時他們的對話,想一想應該怎么來讀。

  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呀!”

  “為什么?”周恩來不解地問。

  伯父對他說:“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么呢?”周恩來打破沙鍋問到底。

  “為什么?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么。

  ●抓住“打破沙鍋問到底”體會周恩來對此事的關注,讀出語氣來就可以。

  b、整合前面,進一步感受中華不振

  正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真正體會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

  c、通過資料補充升華學生情感,深入感受中華不振。

  2、導讀9—15段,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a.思考問題:從租界地回來以后周恩來他在想些什么呢?

  b.導讀課文9—15段,思考:你從這個呼聲聽出了什么?(周恩來的遠大理想)

  c.重點體會:

  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又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三、課外拓展

  1、教師小結。

  2、作業布置:

  ●課下讀關于周恩來的故事。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想想為什么而讀書?

  板書設計: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中華不振啊!

  編輯短評:本課重點突出“中華不振”的體會,逐層深入,由詞句──內容整合──資料補充,為體會周恩來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作了很好的鋪墊(王賀玲)。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6

  一、說教材

  親愛的老師們:大家上午好!今天與各位一起走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七冊第七單元的開篇之作。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親眼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周恩來志向的遠大,胸襟的博大。本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而且各層次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各層之間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

  二、設計意圖:

  讀了這篇課文之后我思緒萬千,我在想為什么我們泱泱大國,人口巨人,竟讓彈丸之地的矮子隨意瓜分,占領、宰割呢?為什么我們國人面對侵略者不僅逆來順受,茍且偷生,還紛紛為列強出謀劃策,甘當順民,甚至甘當漢奸,滅自己的志氣,長他人的威風呢?再看看今日,日本首相參拜xxx,韓國有人削指明志,而為什么我們中國沒有?為什么韓國人堅決不買日貨,而我們國人有那么多人做不到呢?包括我在內。當然我不是說買日貨就是不愛國。我在思考這些是不是與我們國人缺乏骨氣、缺乏志氣有關呢?是不是與我們部分民眾思想意識里只有一家一姓,沒有國家民族有關呢?再看看我們的學生自私成性,懶惰成風,有幾個懷著目的來校讀書呢?因此我希望通過這篇課文教學能使我的學生了解一下我們中國曾經所受的屈辱,在歷史中得到教訓,使他們反思為何中華不振。同時,希望我的學生能從周恩來遠大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中受到一點啟發,反思自己讀書的目的。基于這些思考,加上這篇課文記敘的事情發生在90多年前,學生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和周恩來總理的生平了解的比較少。在這種情況下,我指導學生課前搜集資料,為學好課文做好準備。并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言語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韻,讓課文語言在學生心理活起來,去觸動他們心靈。教學時,我圍繞“中華不振”這四個字,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找出體現中華不振的句子,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再補充租界的課外資料,激發學生作為中國人深藏于心的愛國情感。接著通過周恩來與別的學生的對比,及與其他愛國之士的對比,體會周恩來的遠大志向與博大胸襟。最后結合實際及周恩來的其他故事進行拓展延伸,讓周恩來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再高大起來。

  三、說目標

  基于以上的考慮,結合本單元在成長的故事中體驗成長的快樂,思考成長的問題,留下成長的足跡,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的新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語言文字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讀課文,感受少年周恩來胸襟的博大,志向的遠大;引發學生思考讀書的目的,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四、說重、難點

  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由于事情發生在90多年前,學生對于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甚少,因此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五、教材處理

  為了突破重難點,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分三課時進行教學,本堂課是第一課時,從課題入手,在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習1-8節,感悟“中華不振”的含義,體會周恩來立志振興中華而讀書的一大原因。

  六、教學流程

  請跟我一起走進教學過程,進行策略分析。在這里將呈現我的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我分四大環節進行教學。第一環節:了解學情,揭示課題課一開始,我就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每天腳步勿勿來到學校學習,我想問一下,你為什么讀書?這種以閑聊的方式既拉近了我與學生的距離,又能使學生思考讀書的目的。同時我也能了解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俗話說已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引導學生,教育學生。通過閑聊引出,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理—周恩來在與大家這樣大的時候,就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志,并且在他以后的人生中都朝著這個目標奮斗。從而讓學生心里的想法與周恩來的志向進行對比,使他們的心里出現一點點的波動。在此基礎上我緊接著問學生,什么原因使他立下這樣遠大的志向呢?這個問題,給學生留下了一個神秘的感覺,這樣就觸發了學生探秘求知的欲望,課堂氣氛的引線一下子就點燃了。第二環節:初讀感知,掃清障礙這一環節,讓學生帶著問題“什么原因使他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讀書呢?”與學習提示去讀課文。學生初讀課文后,及時檢查生字、詞語。找出文中的一個詞語來回答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本環節旨在掃除閱讀障礙,感知大意,總攬全局。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快速捕捉語言文字信息的能力,又使學生學習全文時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七、研讀課文

  感知“中華不振” 在這個板塊中,設計了二個教學環節,讓學生感知“中華不振” 1、在這一環節中,引導學生反得讀課文1-9小節,從字里行間找出體現中華不振的詞句進行主自探究,讀中體悟。重點抓住以下幾個部分讀中感悟:(1)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主要抓住“大不相同”來體會,外國人居住的地方燈紅酒綠,中國老百姓居住的地方會是怎么樣的?讓學生明白貧窮的中國土地上有一處繁華之地,但這繁華不屬于中國!這是中華不振! (2)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引導學生討論我們都知道軋死人受到懲法的,憑什么這個肇事的洋人還能得意揚揚呢?使學生明白洋人憑著就是他們國家強大;憑著我們中國的貧窮,科學技術的落后;憑著我們部分中國人的懦弱;更憑著中國政府的腐敗無能。就因為這樣洋人才如此目空一切、無法無天、慘無人道。就因為這樣伯夫才對周恩來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玩啊!”,“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3)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人不幸的婦女。先讓學生說說如果當時你也在場親眼目睹這一切,你會怎么樣?學生一定會說要為這位婦女打抱不平。再進行反問能行嗎?從而引出在當時的背景下即使你是一個有志之士,也無法憑著自己的力量主持公道。這一切原因歸于中華不振。因此當時有志氣的中國人也只能是緊握著拳頭,緊握著無奈,緊握著…………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有素,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學生探究理解基礎上,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設身處地的盡情發揮當時的情感,激昂處還他一個激昂,憤怒處還他憤怒。 2、補充材料,進一步感知中華之不振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體會周恩來的當時的心理感受。我讓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體會當時我國貧窮落后、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社會現實。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想。

  八、感知立志原因

  新課改要求中年級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或感受,并引導學生觀察社會,思考人生,為體現這一指導思想并突出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的宗旨。這一部分,我讓學生抓住“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一句,結合周恩來看到“中華不振”的現實和他在修身課上的話語等內容,推想一下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什么,讓他們寫一寫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來的內心世界。因為時間倉促,以上這睦只是我對這一課一廂情愿的一些初步設想。最后我想說的是,學生的語言是實時生成的,咱們的課堂而皇之也是實時生成的,正如崔巒會長所說的,我們教師只據學定教,順學而導,才能達到最后的教學效果。謝謝大家。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積累“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懲處、抱負、胸懷、帝國主義、燈紅酒綠、熱鬧非凡、風和日麗、耀武揚威、得意揚揚、振興中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感受“中華不振”的原因。

  二、教學重點

  學會根據人物及聯系事件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教學難點

  體會中華不振的原因。

  四、教學過程

  (一)感受人物形象,揭示課題

  1.出示周恩來的圖片,這個人是誰呢?

  請學生說說對周恩來的了解。

  過渡語:是啊,周恩來是我們開國的第一任總理,是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是深受全國各族人民敬重和愛戴的領袖,他卓著的功勛、崇高的品德、光輝的人格深深銘記在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今天,讓我們走近少年周恩來,了解他成長過程中發生的事。

  揭示課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知道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嗎?題目是什么意思呢?(預設:如果學生不知道題目的意思可讓學生采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之”和“崛起”的意思,幫助理解題目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讀課文,讀準生字詞,讀通順句子。

  2.檢查字詞認讀情況。

  (1)帝國主義列強;租界;巡警;耀武揚威;得意揚揚;懲處。

  (2)模范;吵嚷;踴躍回答;鏗鏘有力。

  3.想課文人物及人物身上的事,結合課文題目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①默讀課文,思考在周恩來身上發生了哪些事情?

  ②小組交流課文中發生的事情。

  預設:如果學生對內容的概括很啰唆,帶有復述課文的性質,教師則應先肯定學生對課文讀得熟練,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哪些話可去掉不用說,哪些話必須保留,直至每件事情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如果學生能把幾件事情串連起來說則讓學生總結概括敘事性課文大意的方法,使學生明白要結合人物、事件、課題來概括。

  (三)聚焦“中華不振”,感受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1.過渡語:有人說:有志不在年高;也有人說: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們的祖先還教育我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什么原因使周恩來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預設:如果學生說到周恩來看到洋人欺凌中國人,而中國人卻無處申冤或者伯父告訴他不要隨便到租界去玩,教師都加以肯定。同時總結到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

  2.默讀課文,畫出體現中華不振的句子,寫上自己的批注。

  3.學生交流。

  (1)出示句子:

  他在沈陽下了車,前來接他的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為什么?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么。

  ①指導朗讀。(如果學生感情不到位,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當時情境和標點來領悟朗讀。)

  ②體會中華不振。

  ③詞語積累:周恩來不解地問。橫線上的詞語還可以換成什么?(預設:疑惑地;睜大眼睛;仰起頭)

  (2)出示句子: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

  ①引導學生體會“闖”字所蘊含的意義。(中國人是不能隨便進到租界里去的。)

  ②理解“租界”的意思。結合描寫租界特點的句子體會租界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③插入資料:

  據統計,中國自1845年英國從《上海租界章程規定》中取得第一塊租界,至1902年奧匈帝國設立天津租界。前后共有27塊租界,其中有25塊租借國單一的專管租界,2塊公共租界。

  各國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國7處:天津英租界、漢口英租界、廣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廈門英租界、鎮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5處:天津日租界、漢口日租界、蘇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慶日租界;

  法國4處: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廣州法租界;

  德國2處:天津德租界、漢口德租界;

  俄國2處:天津俄租界、漢口俄租界;

  意大利1處:天津意租界;

  奧匈帝國:1處天津奧租界;

  比利時1處:天津比租界:(1931年中國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2處: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成。)

  鼓浪嶼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麥、荷蘭、瑞典和挪威。)

  天津最高峰時有9個國家設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并入英租界。)

  ④讀了這些資料,你又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舊中國?

  (3)出示第8自然段:

  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著一群人,正大聲吵嚷著什么。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

  ①學生交流自己讀后的體會。

  ②插入資料:

  19世紀末,中國社會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國的狂潮,日本也不例外。1894年日本偷襲清政府派往朝鮮的運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由此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中,清朝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軍占領威海衛,同年日軍占領遼東。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告終。次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條約規定中方支付巨額戰爭賠款,并賠償日本軍費,向日本開放杭州、沙市、重慶等通商口岸。清政府允許日本企業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并且免收日本商品的關稅。《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開始由商品輸出和大規模武裝侵略轉變為資本輸出。1900年,西方列強為擴大侵略利益,組建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雖然遇到義和團的頑強抵抗,但義和團運動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侵略者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倉皇出逃,她一面加緊鎮壓反帝運動,一面派人與侵略者議和。于是李鴻章代表清朝與西方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規定:①中方賠償各國約9。8億兩白銀;②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外國使館界,由各國派兵駐守,界內不允許中國人居住……

  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破產,他們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③情景復現:

  結合當時的情況:這個婦女會哭訴些什么?洋人又會說些什么?中國的巡警會怎樣做?請幾位學生演一演。

  ④聯系上下文,想象寫話:如果你是周恩來,你想對中國人說些什么?

  ⑤交流寫話,釋疑解難。請幾名學生到臺前展示,師生合作評價。此處評價有3個標準:一是情感體會是否到位;二是語言表達是否恰當;三是書寫是否工整。

  ⑥指導書寫“巡”,注意筆畫“撇點”。

  指導書寫“嚷”,注意嚷的筆畫較多,橫筆、豎筆不要少寫,各部件擺放要合理。

  (四)課堂小結、設疑

  看著貧窮、落后的祖國,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洋人肆意地欺凌,而自己作為中國人卻無能為力,敢怒不敢言。12歲的周恩來又做出了什么決定呢?我們下節課繼續探討。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通過齊讀、分組、分角色的朗讀,讓學生理解體會周恩來學習目標、志向,并向其學習。

  教學重點

  1、掌握生字詞。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談話法、講授法、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學手段

  生字卡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們前進的目標,能把你的志向說給同學們聽一聽嗎?(生暢所欲言。)好!立志成才,從小做起。(師板書:15立志)今天,我們在這里認真讀書,就是為實現美好的志向而努力。早在1910年的一天,東關模范學校的課堂上,校長和一群孩子們也就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二、新課

  (一)自學

  初步讀文,掃清文字障礙,鼓勵學生自主識字。

  1、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出不認識的字,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

  2、指名讀全文,正音。學生評議,解決“華、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確讀音。

  3、同桌互讀。

  4、生字卡片測識字情況,將不認識的字貼在黑板上,并提醒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注意其讀音。

  (二)交流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整體感悟,綜合探究。

  1、自讀思考:課文有幾個自然段?你從每個自然段中讀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匯報xx讀文,交流讀文所得。自由組合學習小組,以不同的方式(如:齊讀、輪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等)讀文,自主學習中感悟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內容。組內匯報xx讀文所得,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質疑。學生以小組形式匯報xx學習結果,并提出組內未解決的問題。老師進行恰當的評價指導。

  4、說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意思。

  (三)誦讀

  通過誦讀,感受周恩來年少而志高遠的胸懷和對祖國的深深熱愛。

  分角色讀文。

  (四)識字

  1、測讀本課需認識的生字,尤其是黑板上學生不認識的字。

  2、同桌互測生字,全會讀得兩顆星,個別不會的得一顆星。課下互相幫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內容,書寫生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3歲的周恩來從小樹立了遠大的志向“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個真實的故事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是中國人,要為我們的祖國強大而發奮學習,為祖國的明天盡一份力量。這是一位偉人的滿腔熱情,你們能讀讀嗎?

  (一)交流

  再次感知課文。

  1、有感情朗讀全文。

  2、學習了這篇課文,談一談你的感受,說一說你的志向。

  3、用“立志”造句。

  (二)寫字

  1、鞏固字音,理解字義。認讀9個生字并擴詞。

  2、交流識記方法。

  3、學習書寫。注意提示學生“且、顧、略、微”這幾個字的書寫要點。

  (三)練習

  1、與同桌讀一讀這些詞語,再選擇其中的5個聽寫下來。

  崛起 年齡 微笑 思索 恩情 其中 濃眉大眼 若有所思

  2、寫一寫:為而。

  練習設計

  1、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讀一讀周總理的格言。

  板書設計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從小立志

  周恩來xx報效祖國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15個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從語言文字中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訓練朗讀能力;體會過渡句、過渡段的運用,學會文章段與段自然過渡的方法。

  情感目標: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一、 導入

  1、今天我們進入第七組課文有學習,請一名同學導讀,其它同學思考:從導讀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師: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中都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故事,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在成長中思考為什么而讀書的故事。

  3、齊讀課題,初次看到課題時,你是怎么想的。

  預設(誰?這個人的志向真偉大……)為什么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4、是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你了解他嗎?資料匯報。

  二、 閱讀課文

  (一)

  1、和你同桌一齊讀一遍課文,并且交流一下你預習中的收獲。

  2、交流預習收獲,詞、字兩方面相機提示字形、字音、理解個別詞意。

  3、指名朗讀,思考:圍繞著少年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文中寫了幾件事?

  4、反饋

  5、這三件事的連接,作者過渡得很巧妙,你發現了嗎?(過渡句,過渡段)在哪里?

  (二)

  1、為什么而讀書?其它同學與周恩來的回答迥然不同,找出相關的段落再讀一讀,體會體會它們的區別是什么?

  (1)讀。

  (2)體會。

  預設(為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為祖國、民族的振興而學習)

  2、少年周恩來就已經立下了如此遠大的志向,請同學們想一想,使周恩來產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預設

  (1)(中華不振)。

  (2)(耳聞目睹租界里中國人受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

  3、根據預設

  提問:文中幾次提到“中華不振”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到的?周恩來又是在哪一次提到后沉思,而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的呢?

  4、在20世紀初,中國受帝國主義欺凌、壓迫之時,周恩來這樣有志青年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大志,那么在21世紀初,中國在世界已經有了一席之地,但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的今天,作為祖國未來,民族希望的我們,思考過“為什么而讀書”這個問題嗎?

  5、學生發言(預設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讀書)

  6、聯系今天的學習,堅實地走好每一步,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努力吧!

  三、 閱讀鏈接

  感受周恩來的臨別贈言和詩篇的含意,進一步感受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四、 綜合性學習

  1、回憶自己成長的經歷。

  2、了解別人成長的故事。選讀課文《真實的高度》。

  3、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報等方式匯報。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閱讀中能比較深入的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課前談話】

  1、介紹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2、請周姓同學介紹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介紹周恩來:

  師補充介紹周恩來資料(課件出示)。

  2、介紹名言:

  同學們,剛才周老師向大家介紹了我們周姓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周恩來。周老師還要向大家推薦周恩來12歲時說的一句話后來成了大家熟知的名言。請大家看黑板,(板書:課題)這里有一個字很陌生:崛。誰再來讀讀。這里的詞語是?誰先來讀給大家聽?

  3、揭示課題:

  同學們,周恩來的這一句話一直伴隨著他的一生。這一句話也曾激勵著我們無數的中華兒女奮發向上。也是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題目。現在,我們一起來讀。

  (學生齊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大聲讀讀課文,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順。開始。

  2、字詞檢查。出示課文詞語:

  伯父 租界 模范 闖進 巡警 吵嚷 婦女 懲處 喝彩

  帝國主義 風和日麗 熱鬧非凡 鏗鏘有力 振興中華

  三、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1、直奔中心,初讀感受:

  ⑴ 少年周恩來的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分別是怎樣說的?請大家默讀課文,動筆劃劃圈一圈。

  ⑵ (課件出示)朗讀指導:

  第一次回答時的語氣是清晰而堅定,第二次是鏗鏘有力。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練一練,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來。

  學生練讀。教師巡回指導。

  指名讀。

  學生根據提示語評價。

  理解:清晰、鏗鏘有力。

  齊讀感受。

  2、整體把握,演讀理解:

  ⑴ 周恩來當時在怎樣的情況下說這二句的呢?誰補充?

  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課堂好不好?請自由讀一讀這部分做準備。

  ⑵ 演讀:

  請一個同學演少年周恩來。

  3、對比分析,深入體會:

  ⑴ 現在誰來說說周恩來的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

  理解崛起。

  板書:

  振興

  ⑵ 同學們說的真好。我們和作者一樣都明白了,12歲的周恩來在這時候就已經知道了──(課件出示)

  引讀齊讀。

  ⑶ 看看“崛”的字型,你對中華崛起還有什么話要說?對山字旁的感受還有誰要說?還有其他的感受嗎?

  板書:

  不振

  四、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整體:

  請你靜靜地讀讀課文1~6自然段,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華不振?

  2、對話部分:

  ⑴ 指名:

  你從伯父的話中體會到了中華不振。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伯父的話,相信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出示。)

  ⑵ 研讀:

  ──“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你從哪里讀出了中華不振?

  那個地方是怎樣的一個地方?聯系上文說是?聯系下一句說是?

  沒事不要去,小孩沒有重要的事,就不能去。自己的地方外國人自由自在,自己卻沒有權利自由出入。可見──

  可見其他地方比較冷清、甚至荒涼。可見──

  朗讀指導。

  (語重心長、提示把“那個地方”重音。)

  誰來讀讀這句語重心長的話?是啊,那個地方是一個痛恨的,深深留在記憶里的地方。把它讀重一些試試。

  ──那里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你從哪里讀出了中華不振?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法律,現在外國人來了卻沒法說,可見洋人大于舊中國法律。可見──

  連小孩也被欺負,可見──

  在中國的土地上,出了事,不管對錯都糟殃,可見──

  讀到這里,你的心中涌起了一種怎樣的感受?你憤怒嗎?

  讀出你的憤怒吧!

  ──“為什么?中華不振啊!”

  也來讀讀這句。“為什么?”后面停頓長些,感情表達會更強烈。

  伯父的此時心情,僅僅是憤怒嗎?你來讀一讀。伯父還長嘆了一聲──

  朗讀指導。無奈,沉重。

  我們在這里也感受到了中華──

  ⑶ 你們想想,當時他們是這樣對話的?請你就近找同桌來練練這組對話。

  同桌角色朗讀。

  指名讀。

  ⑷ 男女角色朗讀感受。

  3、周恩來的疑問:

  你還從那里看出了中華不振?

  課件出示。

  范讀。齊讀。

  4、帝國主義句:

  你還從那里看出了中華不振?

  出示。

  齊讀。

  五、小結書寫

  同學們,周恩來并不是一生下來就有博大的胸懷,遠大的志向。12歲那年的遭遇,12歲那年的耳聞目睹,在他的心靈產生了震撼。所以修身課上,當巍校長問同學們為什么而讀書時,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他鏗鏘有力回答──

  (課件出示。)

  同學們,讓我們記住這句閃爍著強烈愛國熱情的話。請大家拿出書簽,把這句話工工整整地抄錄下來,也記在自己心中。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風和日麗、疑惑不解、衣衫襤褸、鏗鏘有力”等詞語的意思并且能夠在實踐中運用。

  2、通過反復朗讀,找出周恩來為什么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4、 了解偉人的成長過程,用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報等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獲。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初步談話,理解課題。

  同學們,你們現在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回頭看看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小時候為什么讀書?

  (二)同學介紹搜集周總理的資料

  (三)觀看錄像,感受情景。

  看有關周總理小時候的錄像資料,特別是講他在修身課上回答校長的情景。

  (四)檢查預習,反饋交流。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強調要求:

  (1)讀通課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詞語,借助工具書或者聯系上下文解釋。

  (2)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并在書上作上記號,待會在全班交流。

  (3)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幾件事?周總理小時候為什么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生字中“嚷、懲、鏗、鏘”是后鼻韻,“范、巡”是前鼻韻。“范、懲”是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

  3、反饋交流,詞語方面重點檢查“焦點、耀武揚威、得意揚揚、鏗鏘有力、諸生“等詞語的意思。

  4、學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

  5、課文寫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講12歲的周恩來剛到沈陽,就聽伯父嘆著氣說“中華不振“,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講周恩來在租界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敢怒不敢言,這使他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話的含義;第三件事講周恩來在修身課上,表明自己的心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五)學生反復讀課文,做到有感情地讀課文。試著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六)課堂作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風和日麗、疑惑不解、衣衫襤褸、鏗鏘有力”等詞語的意思并且能夠在實踐中運用。

  2、通過反復朗讀,找出周恩來為什么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4、了解偉人的成長過程,用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報等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獲。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初步談話,理解課題

  同學們,你們現在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回頭看看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小時候為什么讀書?

  二、同學介紹搜集周總理的資料

  三、觀看錄像,感受情景

  看有關周總理小時候的錄像資料,特別是講他在修身課上回答校長的情景。

  四、檢查預習,反饋交流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強調要求:

  ⑴ 讀通課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詞語,借助工具書或者聯系上下文解釋。

  ⑵ 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并在書上作上記號,待會在全班交流。

  ⑶ 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幾件事?周總理小時候為什么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生字中“嚷、懲、鏗、鏘”是后鼻韻,“范、巡”是前鼻韻。“范、懲”是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

  3、反饋交流,詞語方面重點檢查“焦點、耀武揚威、得意揚揚、鏗鏘有力、諸生“等詞語的意思。

  4、學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

  5、課文寫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講12歲的周恩來剛到沈陽,就聽伯父嘆著氣說“中華不振“,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講周恩來在租界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敢怒不敢言,這使他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話的含義;第三件事講周恩來在修身課上,表明自己的心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五、學生反復讀課文,做到有感情地讀課文。試著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六、課堂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后小結】

  這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思路,知道課文寫了哪幾件事。

  第二課時

  一、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從這部分中體會到了什么?你是從課文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2、指名學生朗讀這一部分。尤其要指導學生在朗讀伯父與周恩來的對話時,“為什么”?“那又是為什么呢?”要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要讀出疑惑不解的語氣。

  3、尊重學生自身的體會,不要強求學生所有的體會都一樣。教師相機的作出指導。如:

  從“為什么”?“那又是為什么呢?”體會到周恩來對這些事情的關注。“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體會到周恩來是一個善于觀察周邊的事情。

  4、全班朗讀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讀。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自由讀第二部分,思考: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景?

  2、學生讀完課文后,想象當時的情景,四人小組演習當時情景。給學生提供當時的情景:

  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警察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么?

  3、學生演完后,談一談作為中國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這樣欺凌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當時的社會現實:貧窮落后,受到列強的欺凌。深刻理解“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思考: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什么意思?

  2、讓學生聯系全文,體會周恩來從疑惑到靜思到立志的心理變化過程。

  3、學生想一想當時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寫一寫當時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寫的內容。

  5、讀這部分,你從周恩來小時候身上體會到了什么?

  四、課外延伸

  1、閱讀關于寫周恩來總理故事的書,從而進一步了解偉人。

  2、將你所了解的周恩來總理的故事用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學習的收獲。

  【課后小結】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閱讀,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少年周恩來的志向,并聯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來立下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系起來。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對話部分。

  2、明確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3、閱讀中指導怎樣把成長故事寫清楚寫具體。

  教學重難點:

  重點:閱讀中指導寫作。

  難點:明確少年周恩來立志讀書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同學們,我們學習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講的誰的小時候的成長故事?課文講了少年周恩來立志讀書成長過程中的哪幾個小故事?

  2、交流:疑惑不解——解開謎團——立志讀書(板書)

  二、新課學習

  導入: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并不是出于一時的沖動,他是在疑惑不解、解開謎團中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的,課文是怎樣把這三個小故事連起來寫清楚寫具體的呢?我們繼續學習。

  a、學習第一部分(1—6自然段):閱讀中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活動,讀懂少年周恩來心中的疑惑,學習把故事寫具體。

  1、引言:課文是抓住周恩來的什么方面的描寫來表達他心中的疑惑不解的呢?

  2、交流中學習。

  (1)角色朗讀對話。讀懂少年周恩來心中的疑惑:為什么那地方不能去?

  (2)引導朗讀心理活動的語句,讀出周的好奇。

  周恩來始終忘不了大伯接他時說的話,經常想:(指名讀)

  周恩來一次又一次地想:(齊讀)

  少年周恩來在疑惑中不斷地追問和思考:(齊讀)

  b、學習第二部分(7——8自然段):閱讀中抓住人物的動作和表情,體會少年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真正原因,進一步學習把故事寫具體。

  1、引言:周恩來闖進租界,看到什么事情讓他揭開了自己的謎團。請你用心讀課文7、8自然段,作上記號。

  2、讀文交流把握:

  ①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疑惑)

  ②衣衫襤褸的婦女哭訴洋人軋死自己的親人。(同情)

  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憤怒)

  ④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可悲)

  ⑤圍觀的中國人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理解反問句(誰也不敢怎么樣。)

  3、小結:婦女哭訴,洋人得意,巡警耀武揚威,中國人無奈,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中華不振”。周恩來看了內心很不平靜……于是回來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

  c、學習第三部分(第9—17自然段):角色朗讀中抓住人物語言讀懂周恩來的志向。

  1、自由讀課文,找出答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交流體會: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的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周恩來立志:為了振興中華而讀書。

  3、對話朗讀

  ①指名讀同學們的話,與周恩來對比——理解“抱負”、“胸懷”。

  ②引讀周恩來的話。

  a、這簡短的九個字在周恩來的心中重復了無數次。因此,當校長提問時,他清晰而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女生)

  b、這九個字是他今后的學習的動力,因此他鏗鏘有力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男生)

  c、這九個字更是他終生為之奮斗的目標啊!(齊讀)

  ③引讀校長的話

  第一次,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了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么而讀書?”

  第二次,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激動地喝彩:

  “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④合作分角色朗讀

  d、讀過渡句:學習如何把故事寫清楚。

  1、導語:課文三個故事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文中的三件事是由兩個過渡句聯系起來的,請你找出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讀句子,說說這兩個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四、閱讀鏈接:

  讀詩感悟周恩來遠大的志向和抱負。

  五、綜合性學習:

  本組課文主要記錄的是成長經歷中的故事,本單元的習作也是要求寫一個他人或自己的成長故事,為了開拓你們的寫作視野,豐富寫作積累,要求每個同學課外通過閱讀、詢問、寫信等渠道,了解別人的成長故事,回顧思考自己的成長故事,做好讀書筆記。

  板書設計: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疑惑不解——解開疑團——立志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課文結構嚴謹,層次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在教學中我做到:

  1、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本:

  從內容上看,本文涉及很多方面,諸如:沈陽的繁華、熱鬧;街道上燈紅酒綠;伯父的擔心與提醒;周恩來的不解與困惑;中國婦女的悲慘遭遇;周恩來的思考;課堂上大家關于為什么而讀書的討論和周恩來令魏校長為一振的胸懷和報負。這些看似沒有聯系的場景與事件背后卻有著一條內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這一切都是對“中華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設計讓尋找文中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來反映中華不振。學生雖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對“中華不振”都有了較深刻的思考。

  2、抓住重點內容,落實思維、語言、情感、價值觀等教學目標:

  本文重點事件是一個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周恩來在目睹了這件事之后,方明白這一點,以至于才有了讓中華崛起的志向。這一環節是讓學生體會中華如何不振的重點,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但由于課堂把握還不夠成熟,感覺朗讀還不夠到位。

  3、拓展文本,直面歷史與現狀,引導樹立報國之志:

  課堂上為學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資料,讓孩子們直面歷史,讓孩子們心海難平,讓孩子們心有所向,讓孩子們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初步的報國之情。并在行動中去努力落實。

  4、本節課原準備把課文的第三部分也上進去的,但又擔心時間緊促,所以就舍去了,造成了本課時文本內容較少而課外知識穿插過多,人文性過強而工具性弱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感覺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流還可以更深刻,課堂上沒有達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

  課堂粗糙,應不斷優化。請老師們指導。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4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課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先寫12歲的周恩來剛到沈陽,就聽伯父嘆著氣說“中華不振”,這使他疑惑不解;接著寫周恩來在租界里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都敢怒不敢言,這使他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話的含義;然后寫在修身課上,周恩來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跡: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最后寫周恩來在少年時代就心系中華的振興,立下遠大志向。

  課文各層次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文中寫了三件事,中間有兩次過渡。第一次是過渡句:“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疑惑不解,好奇心驅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看個究竟。”這句話承接的上文是周恩來在聽到伯父說的話之后經常想問題,說明正是這些問題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個究竟,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來闖入租界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過渡段,即課文的第9自然段。“從租界回來以后,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緊承上文周恩來在租界里切身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這一句話巧妙地把課文引入了下文對修身課上這件事的敘述。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志向,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系在一起;二是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的難點是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崛起”是興起的意思。上文寫其他同學的讀書目的是為明理、為做官、為掙錢、為吃飯,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則是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振興的大業聯系起來,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這樣軟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這樣的欺凌,要為祖國的興盛和民族的振興而學習、奮斗。與其他同學的志向對比著理解,我們可以看出,周恩來在少年時代就已經立下大志,顯示出與眾不同的遠大志向。

  (2)對詞語的理解。

  焦點: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點。這里指當時東北是帝國主義爭奪在華利益的一個重點地區,是民族危機極其深重的地方。

  耀武揚威:課文中指巡警憑借帝國主義的勢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顯x風。

  得意揚揚:課文中指那個大個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國巡警不給受傷害的中國人撐腰而顯得十分得意,神氣十足。

  鏗鏘有力:這里指周恩來回答問題的聲音有力、響亮而有節奏。

  諸生:這里是敬辭,總稱教室里的所有學生。“諸”是“眾、許多”的意思,類似的用法還有“諸位”等。

  胸懷:胸襟。這里指少年周恩來博大寬廣的內心世界。

  二、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模范、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三、教學建議

  1、課文記敘的事情發生在20世紀初,學生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和周恩來的生平了解比較少,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前搜集相關資料,為深入理解課文做準備。

  2、教學時,學生可以先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的生平事跡。學生初讀課文時,要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寫了哪幾件事。深入閱讀時,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少年周恩來的志向,并聯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來立下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引導學生感受少年周恩來博大的胸懷和遠大的志向。

  課文的第一部分,可以用指導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如,在讀周恩來與伯父的對話時,“為什么?”“那又是為什么呢?”要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體會周恩來對這些事情的關注;“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要讀出疑惑不解的語氣,體現出周恩來在疑惑中不斷地追問和思考。

  第二部分,周恩來親眼見到中國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這是他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遠大志向的直接導火索,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體會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而且引發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漸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課文中的情景。如,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么?再讓學生談一談作為中國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體會當時我國貧窮落后、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社會現實,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體會周恩來當時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先引導學生思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什么意思,并聯系全文體會周恩來從疑惑到靜思到立志的心理變化過程。從“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里,沒有搶著發言”,到“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生可以體會到周恩來絕不是出于一時沖動,而是在此之前經過了認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遠大志向,他的志向異常堅定,以后也不會有絲毫動搖。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一句,結合周恩來看到“中華不振”的現實和他在修身課上鏗鏘有力的話語等內容,推想一下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什么,讓學生談一談或寫一寫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來的內心世界。

  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在對比中理解,思考周恩來讀書的目的與其他同學讀書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學生體會到,為明理、為做官、為掙錢、為吃飯而讀書,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則是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的振興聯系起來。在這樣的對比中,使學生感受到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

  3、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中,“嚷、懲、鏗、鏘”是后鼻音,“范、巡”是前鼻音;“懲”的聲調是二聲,不能讀成三聲;“懲處”的“處”是多音字,在這里讀chǔ。要求會寫的生字中,“范、懲”是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巡”字中的“”是撇點,不能寫成半圓;“嚷”字的右半部分應寫得緊湊一些。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書寫的具體情況作適當的指點。課文中生詞的含義,可以讓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查字典和結合上下文的方法來體會,還應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四字詞語,抄寫、積累下來。

  4、教學后,可以讓學生談談課文哪些部分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暢談自己讀文后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想自己讀書是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認識,升華情感;還應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閱讀鏈接”中的文字,如果學生不理解部分詩句的內容,教師可以作一些講解。

  5、課文后面安排了綜合性學習的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回憶自己成長的經歷,一是了解別人成長的故事。安排本次綜合性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偉人、名人或身邊的人的成長故事,并在感受他人成長經歷的同時,汲取營養,獲得啟示,主動思考自己成長中的問題。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情況,幫助學生確定要了解的人物。在活動之前,應讓學生充分交流,并進行必要的方法指導。如,怎樣與長輩進行溝通,怎樣設計提問。

  另外,《同步閱讀》中選編了兩則周總理的故事《飛機遇險的時候》和《周總理的睡衣》,選讀課文中選編了一篇關于小仲馬的故事《真實的高度》,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并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體會。

  四、相關鏈接

  周恩來(1898—1976)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后赴日本求學。1919年回國,9月入南開大學,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1920年去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直任政府總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一屆副主席,第二、三、四屆主席。

  《大江歌罷掉頭東》注釋

  大江:宋代文學家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開篇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句。“大江”在這里泛指氣勢豪邁的歌曲。

  邃密:深入、細致,這里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稱社會科學為群學。群科,即社會科學。一說是各種科學。

  濟世窮:挽救國家的危亡。濟,拯救,變革;世,社會,國家;窮,瀕臨絕境,危亡。

  面壁:面對墻壁坐著。據《五燈會元》記載,達摩大師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們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都說是在看墻壁。這里用來形容刻苦鉆研。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4、通過反復朗讀,找出周恩來為什么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師:有一個這樣的人他活著的時候為人民鞠躬盡瘁地工作,為國家嘔心瀝血地奮斗;是他,在民族面臨重大苦難之時挺身而出;是他,在國家陷入極度混亂之時,力挽狂瀾,保存正氣。有這樣一個人當他離開這個世界時成千上萬的人們自發為他落淚送行,聯合國全體成員為他下旗致哀;有這樣一個人,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沒有留下一個后人,一分財產,一點骨灰,卻永永遠遠地留在中國老百姓的心頭上。他就是──周恩來!周恩來這個名字,陪我們走過了一百零五年的風雨歷程,在他逝世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我們依然深切地為他的精神所打動,這是為什么?這就是因為他有一顆愛國愛民的心靈,一個報效中華的偉大理想。今天咱們就來學習他小時候立下的宏偉目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二、理解課題

  1、請學生跟著寫課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之后,全體朗讀一遍課題。

  2、提問:

  這個課題里面哪個詞是我們不理解的?(崛起)請查查詞典,說說它有幾種意思?哪種意思更適合本課的意思?

  3、說說課題的意思。

  4、根據自己理解出來的意思再次朗讀課題。

  三、理解生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用筆畫出生字生詞,帶拼音的生字詞多讀幾遍,爭取把課文讀通、讀順。

  2、學習生字:

  幻燈片顯示:

  崛、帝、范、巡、嚷、懲、鏗、鏘。

  小組內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別容易讀錯、哪些字容易混?如果有哪個字特別不太認識,趕緊去請教別人,看看有什么辦法記住它。等一下,我們看看小組學習的效果怎樣?如果整個小組都讀認識了,那就請這個小組的同學都把手舉起來。

  3、檢測小組學習生字的效果。請一小組全部讀,全班同學判斷對錯。請二小組讀,如果讀對則全班跟讀。

  4、在認識生字的基礎上拓展課外詞語。

  (師:這些生字你還在什么詞語里面見過它?)

  提問若干同學。檢測學生自學詞語的情況。

  幻燈片出示:

  帝國主義、焦點、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諸生、抱負、胸懷、鏗鏘有力、喝彩、振興中華。

  5、生詞正音。學生跟隨教師鼠標朗讀一遍屏幕生詞。

  6、提問理解詞語的好辦法有哪些?

  (一查工具書;二聯系上下文;三請教別人。)

  7、本課出現的這些詞語,哪些是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的?

  (提問個別學生。)

  8、教師幫助理解比較難的詞語。

  (帝國主義、燈紅酒綠。)

  9、除了詞語之外本課當中還有一些比較長、比較難的句子。老師把它拿出來讓大家看看,讀好了這些句子,讀課文就沒有問題了。

  出示難句:

  ⑴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

  ⑵ 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⑶ 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指導朗讀。

  10、為了幫助大家系統地記憶這些生詞,老師用文字把它們串聯在了一起組成了一段話。這樣不但能夠提高我們的記憶效果,也能夠幫助我們培養寫作能力。

  出示:

  1910年東北是帝國主義爭奪的焦點。伯父的一句“中華不振”讓在模范學校讀書的周恩來感到疑惑不解。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他來到了燈紅酒綠、熱鬧非凡的外國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來是那些耀武揚威的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得意揚揚的外國肇事者,反而訓斥中國婦女。于是周恩來在心里立下了振興中華的抱負。當校長問到諸生為何讀書時,他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校長的喝彩。

  11、去掉疑惑不解、風和日麗、燈紅酒綠、得意揚揚、鏗鏘有力等形容詞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詞語的理解邊讀邊補充完整。

  師:如果還有詞語我們無法理解怎么辦?

  (呆會進入課文的時候我們可以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

  三、初讀課文

  (師:經過了剛才的學習我想同學們讀課文一定沒問題了。接下來,同學們打開課本讀讀課文,把我們讀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讀好的地方多讀幾遍,可以請別的同學幫你聽聽,讓他給您提提意見。)

  1、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2、展示:

  師:下請3個同學合作為大家展示一下。指名讀(1~6自然段)、(7~8自然段)、(9~16自然段),最后一段全班齊讀。

  (其他同學聽一聽,看看他們的字音、句子是否讀準確了,呆會咱們來評一評。)

  3、學生評價朗讀效果:

  對學生指出來的錯誤進行更改。

  (1到2名學生進行評價。)

  4、給課文做眉批:

  師:有個文人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接下來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筆,讀一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是講了一件什么事?把課文當中你特別有感受的句子勾劃一下,或者在旁邊簡要地寫一寫自己的感受。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課文中作個標記,等一會兒咱們交流。

  5、交流本文的主要內容。

  (如果學生有困難,可出示:什么人在什么時候做了什么事?幫助學生概括主要內容。)

  6、交流學生感受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問為什么有這種感受?

  (視學生反應情況交流1至2名。)

  7、交流學生有疑問的地方?能夠由學生解答的盡量讓學生給予解答,不能夠解決的把問題寫上黑板留下節課解決。

  四、寫字訓練

  1、打開課本124頁,看一看本課的12個生字。看一看,哪些字在寫的時候要特別地注意。

  (巡、嚷等。)

  2、教師示范。

  3、學生練習。

  (師:同學們把大家剛才提到的比較難寫的字或者你認為難寫的字在練習本上練一練,練幾遍你自己決定,練到你滿意為止。)

  4、個別評價。

  (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作品,學生進行評價。)

  五、布置課后作業

  課后咱們想想剛才老師在黑板上留下的作業,第二節課咱們交流。

  第二課時

  一、從題目入手,引出全文主線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與理解,我們知道課題的意思了。那通過上節課的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題目嗎?你是從課本上的什么地方發現這句話的?(出示兩句話,學生感受其語氣:堅定、鏗鏘有力)從讀中感受到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決心。這句話的意思與課題的意思一樣,這是課文給我們的一個提示,說明這句話是課文要表達的主要意思。那咱們一起認真地把這句話寫下來。

  板書:

  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當時的中華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板書:中華?)請大家閱讀第1~6自然段,想一想伯父與周恩來的一番對話。看看從伯父的嘴中,我們能知道些什么?(我們從伯父的嘴中知道了當時的中華是“不振”的。(板書:不振)

  3、自由練習朗讀伯父與周恩來的對話。談談自己的感受。

  4、男女同學分角色表演對話。

  二、分析課文的第二部分

  1、師:從與伯父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周恩來的種種疑問,終于有一天他決定自己親自去看看。請同學們快速默讀第7、8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像當時的情景。特別讓你感到氣憤的地方多讀幾遍,等下咱們交流交流。

  下列環節根據學生回答情況作機動處理:

  第7自然段:

  ⑴ (提問找到這里的學生)你從剛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從那些詞語里面感受到種界的繁華?哪些詞語感受到巡警的威風。

  (如果學生一時不會回答,那么老師引導:為什么會讓你氣憤?)

  ⑵ 全體學生帶著問題再讀句子。談談感受。

  (教師引導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原因在于“中華不振”。)

  第8自然段:

  ⑴ 這段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⑵ 出示:

  請你根據課文的內容想像──婦女會哭訴些什么呢?洋人會說些什么?圍觀者又會說些什么呢?

  (提問這樣想像的根據是什么?)

  ⑶ 帶著總結出來情感(婦女悲傷、洋人得意、圍觀者憤怒而無奈)再讀讀本段。

  ⑷ 總結剛才分析的結果,其原因還是在于“中華不振”。

  2、同學們,像這樣令人氣憤的事情在當時來說太多太多了。當時的那個“不振”的中華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請大家看看一組圖片。

  (播放相關圖片,加深學生體會“中華不振”的含義。)

  3、訪問看完圖片后的感受。

  三、分析課文的第三部分

  1、看到這樣的鏡頭,周恩來終于明白了中華不振的真正含義。那就是“國家落后,人民就要挨罪。”可是從租界地回來之后的周恩來并沒有因為明白這個道理而沾沾自喜,相反地他陷入了一片沉思。請大家齊讀第9自然段,想一想周恩來一個人沉思時都在想些什么?并把你想到的用筆記下來跟同學們交流。

  2、經過認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來的回答贏得了魏校長的喝彩。請問,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學的理想有什么不同?

  四、課外拓展,交流感悟

  1、正是因為少年周恩來就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到帝國主義的欺凌,就要振興中華,努力讀書。所以才有了后來的開天辟地的豐功偉績。請同學們看看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光輝而偉大的一生。

  (展示“周恩來光輝一生的圖片”。)

  2、(如果有時間)看完影片后,我想同學們一定深有感觸,就讓我們帶著對周總理的崇拜與感動把這篇課文從頭到尾大聲地朗誦一遍吧。

  五、布置課后作業

  1、討論:

  我為什么而讀書?

  2、抄寫本課的生字詞。

  3、完成課后練習第三題,找找四個字的詞語。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5篇

2.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4.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感作文

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8篇

6.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 抒情作文

7.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作文八篇

8.為祖國崛起而讀書作文

9.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立志報國_小學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