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圖》讀后感悟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50字以內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悟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50字以內

日期:2023-02-16 18:39:56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十四孝圖》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十四孝圖》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1

  人之初,性本善,總記得小時候被父母要求捧著一本彩版的《三字經》聽父母講如何做人,如何孝順,如何敬人做事。

  讀到《二十四孝圖》,不禁有感而發,雖已不是封建舊時,兒童也會被父母或尊長要求學一些孝道,百年之前,和魯迅先生一起讀閱做工粗糙的《二十四孝圖》,滿心歡喜的求知心被湮滅了,

  想那時只有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至打手心,和現在相比,我們除了課本還有許多課外讀物,想那時魯迅先生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將肉麻當做有趣,以不情為倫紀,污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可如果魯迅先生活到了今日,又會有怎樣的感嘆,或許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吧,在那時,封建的孝道雖然不可取,但卻讓人學會了尊老愛幼,也許有些禮節過于繁索,有些做法過于愚昧,也存在著虛偽和殘酷,但和現在有些人來說,已經善良了許多。

  人之初,性本善,同為中國一民,雖不同時期,在屢被批判的封建孝道中也有感人的孝子,在與舊時期改頭換面的今天仍然有許多不如古時的殘酷。

  走在街上,橋洞中,可見一位衣衫襤褸的兒童,老人,記憶中最深的是那位整天坐在橋頭的老奶奶,冬去春來,,送夏迎秋,季節變換,而她的衣衫不變,溫度變化,而她的親人的冷淡不變,她頭發花白,凌亂地披著,那不知是什么顏色的衣服也補了好幾個洞,她坐在橋頭,不知在看什么,不敢去想象,只怕自已也會平添憂愁,,腳邊的鐵盆,雪白的直刺人的眼,一枚兩枚的硬幣是她一天少得可憐的生活費……

  如果,我想是如果魯迅先生看到這一幕,還會認為封建孝道只會害人嗎?這里沒有孝,沒有親情,沒有善良,只有路人投去可憐的目光,這里沒有尊重,沒有幸福,只有被湮滅了善良的高等動物投去的一聲清脆,一枚硬幣打著轉打在盆中,也一定像釘子一樣打在老人心上……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這種善能繼續,那么《二十四孝圖》也不會顯得那樣虛偽,那么魯迅先生也不會大喊中國的劣根性了。

  人這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耳邊又響起了這流傳千年的精典……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2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

  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后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3

  每看見小學生歡天喜地地看著一本粗細的《兒童世界》之類,另想到別國的兒童用書的精美,自然要覺得中國兒童的可憐。但回憶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卻不能不以為他幸福,給我們的永逝的韶光一個悲哀的吊唁。我們那時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學因為專讀“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昨天看這個,今天也看這個,然而他們的眼睛里還閃出蘇醒和歡喜的光輝來。

  至于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著;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說明云,“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劉向《孝子傳》所說,卻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給了兩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沒有到三歲。結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黃金一釜,上云: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賞析:<>是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集,其中《二十四孝圖》給我影響最深。文中主要是批

  判封建孝道觀念,讀來勝讓人惶恐,不僅覺得就是觀念與當今所持態度不同的何止十萬八千里之遠。開篇作者反對“妨害白話者”,態度尖銳,亦使人想起魯迅先生是中國歷史上寫白話文的第一人,魯迅先生認為,勿徒的古書是束縛兒童想象力的。從“我的小同學因為‘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可見,那時的兒童對諸如此類的新的形式的書籍是多么喜愛,這就是白話。

  接下來,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選文分析了“郭巨埋兒”的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4

  古往今來,“百善孝為先”、“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等孝的名言俗語都流傳了下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兒女們,可什么才是真正的“孝”?

  在魯迅的'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圖》這篇散文講的就是孝。

  在封建社會中,孝極為重要,可那些孝基本都是建立在孩子沒什么意識或無條件地服從下的,這些都不能叫孝。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涂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涂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么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而在封建社會中,仍然有人奉承這種孝,這種復古的思想,這種永遠也跟不上思想潮流的習慣。他們認為前人流傳下來的就一定是好的,值得學習的,值得傳承的。他們的思想已經被格式化,他們始終在一個地方轉圈——復古。

  拋開封建的光環,真正的孝應該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愛,而不是去刻意地作秀或者是一昧地驅使。就像在現代的生活中,孝不是等你犯了錯誤或后悔了然后裝成很委屈的樣子,噙著淚花對父母說一聲“對不起”;也不是等你一夜暴富了之后就買這買那的送給父母;也不是在父母要求你做事時,你裝模做樣地瞞混過關,口中說著好了好了,其實心里想著該怎么樣升級打過別人……真正的孝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在力所能及的小事中,盡到自己的微薄之力,盡量去分擔父母的壓力,去承擔家庭的責任,去盡作為一個兒女應盡的義務,這才是孝。

  此時又想到書上的一句話,魯迅說:“我幼小時候實未嘗蓄意忤逆,對于父母,倒是極愿孝順的……以為孝無非是‘聽話’,‘從命’……”這樣的孝連魯迅先生都看不下去了,可是有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還秉承著這樣的思想呢?

  正是因為“封建思想”,它禁錮了人們思考的能力,將人們像畫地為牢一樣禁在一個圈子里,跳不出來,也接收不到潮流的思想,所以才會落后,才會更加聽信于封建。而做為現代人,我們更應該發揚魯迅先生的思想——對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給予的強烈抨擊。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5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搞笑”,“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之后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能夠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于不仁。因此之后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就應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6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宣揚封建孝道的書,但書中的故事真讓人匪夷所思。像其中的《哭竹求筍》,在我看來似乎有些不太真實,因為萬物都有它的生長規律,怎么會因為一個人而改變呢;像《臥冰求鯉》,一個人光著身子躺在冰上,無異于一種自殺,恐怕鯉魚未到,人先凍死了;像《郭巨埋兒》,埋兒養母,看上去很有孝心,實際上卻有違人性,違背了當時倡導的儒學;還有《老萊娛親》,一個老人去裝扮成一個小孩,想想都令人感到肉麻和惡心……這些讓人不得不“佩服”的孝道令人發指,讓人覺得“孝”是多么難啊!

  “百善孝為先”,人人都想做一個孝順的人,可是“孝”真的很難嗎?我認為孝其實很簡單。在家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算是一種孝;與父母說說話,聊聊天,也算是一種孝;遠在他鄉的游子思念父母,給父母送去一份問候與祝福,多回家陪陪父母,也算是一種孝……孝的方式多種多樣,誰說一定要做出一件大事才能證明孝,其實從一些小事也能看出一個人的心意。

  我在電視上曾看到過一則新聞,令我十分感動。在一個小鄉村里有一位老人,他的五個兒子都在外地工作,他每天只能與他的老伴相依為命。有一年冬天,他的老伴去世了。老人生了一場大病,生活都沒有辦法自理,整天都在胡思亂想。五個兒子請假回去看望老人后,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調回本地工作。他們每天晚上輪流照顧老人,陪老人說話吃飯,五年都沒有斷過。老人的病漸漸好了,沒有請醫生,也沒有用藥,人們都說這是孝的力量。

  孝不需要驚天動地,孝順停留在紙面或口頭上真的很容易,但這樣的孝是沒有重量的。兄弟五人輪流陪伴父親,五年從未間斷過,令我不僅僅是佩服,更多的是感動。這種堅持,是一種愛的傳遞,溫暖感人。孝心無關大小,不含深淺,只要用心去做了,就值得我們去尊重他們。

  “孝”是中華神州大地,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我們應該懂得理解長輩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長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愿中華美德——“孝”道世代傳承!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7

  《二十四孝圖》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魯迅由對反對推行白話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由自己小時候看的繪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候看到日本的小學生用的圖書,感慨自己小時候和現在的小孩子讀書是如何的枯燥呀。這讓我想起來了霍先生之前在公眾號發表的幾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寫的一些游記是非常歡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連續發好幾篇對于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還有對中國的一些意見,還記得當時自己還在微信上留言了,對先生所說的進行反駁。后來就對于先生發的文章開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魯迅先生在文章里發出這樣的感慨,不禁肅然起敬。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大多寫于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國的學者還是在發出:中國和日本還是有那么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愛國之心自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兩個跨越近100年的學者都扎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親身去體驗一下到底差距在哪里?

  后來文章中魯迅先生想起小時候一位儒者送給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圖》。魯迅在聽完這本書里所有的故事后,對于想做一個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突然感到一陣的共鳴啊。近幾日回家然后和爸媽聊了一下對于自己以后的規劃,想法和他們認為的完全背道而馳,心中十分的苦悶。他們想自己畢業就要回到縣城,按照自己所學的,在那里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對輕松的事情,然后看看能不能考教師資格證或者走走關系考個公務員。對于爸媽的考慮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為爸媽自小在家,對于自己,父母的愛從來不覺得奢侈,所以也不會太大的珍惜。畢業以后一直想著多賺錢然后追隨前輩的腳步。和父母吐露心聲后,他們大為不悅,一直說我太自私,勸我要看清現實。

  文章最后,他(魯迅)覺得自己小時候看不懂的問題,長大了知道又開始計較和后怕,覺得自己這樣的想法著實可笑。關于孝這個問題,自己一直也是搖擺不定的,小時候到高中都非常聽爸媽的話,但是到了現在,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們對著干,好像叛逆期延遲了一樣。很多時候都害怕家里突然打來電話講不好的事情,對于爸媽的身體也是非常的擔心。到現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這個字啊。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8

  捧著魯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會兒,半天沒憋出一句話來。雖說作者是中國現代文壇當之無愧的巨匠,但我總覺得他的文筆太過深沉晦澀。也許是我的覺悟低了些吧,連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圖。

  “百善孝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圖本是一本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兒童傳統讀物。而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就寫在于“反對白話文”的潮流爭鋒相對之時。作者以激奮起筆,貫穿了辛辣的諷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虛偽,表達了他的愛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魯迅的觀點。的確,新中國是需要像他這樣敢說敢做的人才,也的確很渴望一個去打擊封建殘酷的聲音。然而,對于他所言的觀點我卻意見相左。

  不得不承認的是,二十四孝的確有著一些像“哭竹生筍”“臥冰求鯉”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話的故事。也有一些極端一味的如“老萊娛親”“郭巨埋兒”。你可以稱之為荒誕,但它只是僅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還是好的。試問難道真的有人去學著文中那般臥在冰上,求著鯉魚的到來?有真的有白發老爺在故作軒狀嗎?

  古代不受孝道的極為少見,也算是屈指可數。倒是在如今的社會不孝兒女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長大,成人后卻對父母不屑一顧,冷嘲熱諷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貧,我想現代人也逐漸喪失了這種傳統了吧!

  孝并不像魯迅所言的那番“難到了幾十幾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熱騰騰的暖茶,看見你把家里打掃的干干凈凈,看見成績單上那喜人的成績。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讓父母舒展眉頭的了。可惜,有人連這一點小事也做不到,讓雙親頭上的白發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沒有錯,它的最終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順,更為懂事。儒家思想的確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們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發現它優秀的一面。因此原諒二十四孝吧!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9

  我在網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讓我深受感動。其中,有一則是“臥冰求鯉”,這則小故事在令我感動的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

  這則小故事講的是古代一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是,當父母生病時,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馬上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的母親使他失去父愛,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時,衣不解帶地侍候,還在冬天用自己的體溫來把冰融化,捉鯉魚給繼母吃。真是令我感動極了。

  古代的人們如此孝順。正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在構造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是,事實好像有點不盡人意,歷史寶貴財富并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他們認為只有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卻不體諒,不理解父母對自己所付出的辛勞,更不用提要他們孝敬父母了。他們可否想過母親十月懷胎的痛苦和父母親把他們從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人們的唾罵和拋棄。

  父母給我們的愛是無私的,父母默默地為我們操勞。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現父母臉上多了一條條皺紋,頭上多了一絲絲銀發。父母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精心的養育并教育我們,卻不求回報,父母對我們的愛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幫媽媽做做家務,給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吃,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們更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長大以后好好報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就像這則故事中的王祥那樣,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10

  今天,我觀看了二十四孝故事,這些故事深深感動了我。

  說說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位皇帝,他很有孝心。有一次,他的母親病了,他便開始照顧母親,怕宮女們照料不好,他每次上完朝就會帶著太醫去看母親。皇帝又要管理國家大事,使人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又要好好照顧母親。結果母親這一病就病了三年,而在這三年中,皇帝也沒有睡過一次好覺。

  看到這個故事,我不禁慚愧地低下了頭。以前,媽媽在家里突然胃痛,只好躺在床上呻吟著,我見了,心里雖感到著急,但每次都只會問一句:“媽媽,您怎么了?”當媽媽還在回答我的問題時,我一定會飛快地而且淡淡地回答一句:“哦!”然后沒有任何其他的回應,便轉身走開了。今天看了這位皇帝的孝心故事后,我覺得自己羞愧萬分,大家同時身為父母的子女,他能這么衣不解帶地服侍自己的母親,而我連耐心關心母親都沒有做到,何況照顧她呢?皇帝是一國之君,而我是平民,皇帝每天國事繁重,都還那么有孝心,有時間去照顧自己的母親?為什么我就做不到呢?中國有一句老話:百善孝為先,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孝其實很簡單,就算你只倒了一杯水給長輩,這也是一種孝順的表現;今天你離開家門時和父母主動打了招呼,這就是孝順;吃飯前,你輕輕地為父母盛了碗飯,這就是孝順;父母不舒服時,你的一句關切之語,這就是孝順;今天你的作業不需要父母操心,這就是孝順;考試中,你的成績有了丁點進步,這就是孝順。

  就算你做的事是那么的微小,但這也是孝心的一種體現。只要你肯去做,沒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相關文章: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07-06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05-25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09-02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散文12-10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范文10-30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后感10-30

《二十四孝圖》的讀后感300字08-26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14篇10-10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10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