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調研報告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義務教育質量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調研報告篇1我國義務教育的公益性和基礎性,決定了義務教育必須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要求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讓所有適齡兒童和少年平等地接受優質教育。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對確保教育公平,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和構建和諧xx,意義十分重大。近年來,我區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措施積極,成效初顯。由于錯綜復雜的原因,我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存在的差距和問題也不容低估。當前,務必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中,努力實現全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一、義務教育發展總體情況
(一)全區義務教育學校現狀
目前,全區有公立小學265所,1607個班,在校學生56898人。其中,農村小學234所,1068個班,在校生29266人,平均每校4.6個班,每班學生27人。在農村學校中,有村小176所,483個班,在校生8253人,平均每校2.6個班,每班學生17人,其中10人以下的小班占三分之一左右。有城區小學31所,539個班,在校生27632人,平均每校17.4個班,每班學生51.2人,其中55人以上大班額和超大班額占37%。全區有初中學校49所,676個班,在校學生32030人。其中農村初中33所,401個班,在校生13585人,平均每校11.4個班,每班學生33.8人。有城區中學16所,275個班,在校生18445人,平均每校17個班,每班學生67人。
(二)近年來xx義務教育發展主要舉措
1、財政投入向農村教育傾斜。按照“三個增長”要求,財政對教育投入從2001年8087.4萬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1.89億元。區財政每年投入1800萬元,在全市率先實現農村義務教育“三免一補”;每年投入1500萬元用于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每年投入500萬元,建立起了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等等。
2、通過“撤、遷、并、建、擴、改”等有效途徑,整合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以來,全區撤銷村小75所,遷建小學1所,合并初中3所小學1所,擴建初中16所小學156所。投資5300萬元,對165所中小學的10萬平方米危房進行了改造。
3、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在全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中,實施了學歷跨越工程,定期開展崗位業務培訓。對農村教師實施了地區補貼和工作補貼,財政為學校注入了醫保經費。對269名農村代課教師按政策規定及時轉為了公辦教師。
4、建立強校帶弱校的對口幫扶機制。有23所城區學校與46所農村中小學結為幫扶對子。
(三)xx義務教育發展基本評價
區委、區政府堅定不移地實施教育為本、科教興區戰略,營造了義務教育發展必要的政策環境、輿論環境和社會環境。教育投入持續加大,辦學條件快速改善,師資素質不斷提高,全區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群眾對教育事業發展的滿意度逐步升高。但是,目前城區居民子女“入學難”,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差等矛盾依然凸顯,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已成為xx當前熱點問題。
二、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突出表現
(一)城鄉義務教育發展差距過大
1、基本辦學條件懸殊
兩路、龍溪地區的多數義務教育學校,與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步發展,具有布局集中,規模大、綜合實力強等特點,基本辦學條件按照直轄市主城區要求,校園校舍建設高標準,設施設備高質量,功能齊全配套,學校處處散發出濃郁的現代化氣息。分布在1000多平方公里面積上的農村學校,散、小、弱是其主要特征,校園校舍陳舊簡陋,設施設備不配套,與城區學校形成強烈反差。
2、師資素質差異明顯
城區學校規模大,條件好,吸引了大量農村骨干教師“孔雀向南飛”,匯聚了大批高素質教育人才。據龍興鎮反映,2002年以來,該鎮教師調入城區學校任領導和骨干教師已達85人。城區教師編制充裕,學科教師配套,專科專任,專業水平普遍較高。城區學校經費充足,教師進修交流機會多,福利待遇好,專心教育,思想穩定。農村學校規模小,條件差,缺乏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的必要條件,骨干教師大量流向城區。農村教師編制少,學科教師不配套,在村小往往1師1班,在完小被迫多級多科上課,“萬金油”教師是農村學校的常態。農村學校經費緊缺,進修提高機會極少,福利待遇微薄,農村教師不安心農村,不安心教育,不求進取,已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發展一大障礙。
3、生源質量區別太大
在城區,市場經濟競爭激烈,進校讀書已成為城區兒童和少年成長的迫切要求,渴望學習,安心讀書是學生中的主流,生源質量普遍較好。城區學校條件好,農村優秀學生和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大量進城“擇校”讀書。據區教委統計,2006—2007學年中,全區農村學生轉入城區學校達1419人。在農村,受市場經濟影響和農民所處環境局限,尤其在義務教育出口被堵和不暢的情況下,家長和子女產生了新的“讀書無用論”,忽視子女教育,學生無心讀書不在少數,農村學校生源質量一般不高。古路鎮中小學中,在校生有一半屬單親家庭、隔代親教育、暴力型家庭教育、溺愛型家庭教育的孩子。在洛磧鎮中小學中,留守兒童達到40%,個別學校高達60%。
(二)區域間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
1、城區街道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
城區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學校布局不合理,城區居民子女入學難矛盾過于集中。在兩路城區,16萬人口的雙鳳橋街道,布局中小學15所,配備教師936人,xx中學、實驗中學、實驗小學等多所名校在這里薈萃,優質教育資源在此處高度集中。按區政府規劃,市級聯招學校南華中學也即將入駐該地區,雙鳳橋街道義務教育屆時將錦上添花。擁有12萬人口的雙龍湖街道,配備了3所完小、2所村小,“入學難”壓力在轉嫁給回興和雙鳳橋兩街道之后矛盾依舊凸顯。21萬人口的回興街道,僅1所中學3所小學,招生已達極限,學校不堪重負,大量適齡兒童和少年不能就近就地入學,嚴重影響社會穩定,早已亮起了“入學難”紅燈。屬在建城區的龍塔街道亟待增設規范的公立中小學,“入學難”矛盾也開始顯現。
2、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圍繞中心鎮逐步遞減
全區農村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主要表現在中心鎮的中學、中心小學集中的優質教育資源多,吸引的農村生源多,“入學難”現象在一些地方開始出現。一般鎮和被撤銷的原鄉鎮政府所在場鎮的中小學校,集中的教育資源相對較小,華鎣山等邊遠山區鎮學校顯得更少,村小是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最薄弱的地方。這些地方學校的辦學條件普遍較差,往往留不住教師和學生。
(三)校際差距兩極化
強校更強,弱校更弱,是我區義務教育學校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真實寫照。城區重點中小學校,象強大的磁石一樣吸納了較多優質教育資源,一年上一個臺階,各自瞄準更高目標全力推進跨越式發展。地處兩路城區的五星小學,10.8畝地上承載著1874名學生,全部辦公室、功能室在強大的入學壓力下改作了教室,教師被迫擠在走廊里辦公,學生只能分兩批輪流上課間操。回興中心校1626名師生,擠在102平方米的食堂就餐,男女廁所共98平方米,分別10和14個蹲位,課間10分鐘休息時間里,學校必須安排男女各4名教師維持廁所秩序。龍山街道工農小學,實屬“都市里的村小”,70年代的亂石墻瓦屋蓋教室,已成c級危房,常有垮塌危險,教室旁邊廢舊物品回收站噪聲干擾教學,周邊環境臟亂差目不忍睹。城區有這樣薄弱的學校,農村學校差距更大。龍興中心校地處禹王廟和龍藏寺兩大寺廟之間,讀書聲、頌經聲,聲聲相和,三分之二的校舍是瓦屋蓋,只有校長辦公室有1部電話機。普福完小的教師仍在清代建造的寺廟里辦公。石船中學、梅溪小學、東山小學等一批學校因操場未硬化,師生體育活動長期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功能室不配套,計算機老化不能用……,農村薄弱學校太多。
三、義務教育發展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然現象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導致工業化、城市化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從而引導著教育資源向城區集中,優先發展城區教育。同時,由于生產力水平不高,教育資源十分有限,為了使現有資源效用最大化,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推進重點地區教育發展,加快重點學校建設,培育教育品牌,從而帶動整個區域教育事業的發展,這也是一定歷史階段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面廣人多,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扭轉散小弱的`被動局面,只能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二)認識上的偏差
重經濟效益輕教育投入的觀念作祟。在我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有權決定學校建設命運的各級領導和開發商,往往經濟效益至上,拆除學校雷厲風行決不手軟,建設學校動作遲緩難上加難,致使部分城區義務教育發展長期陷入被動之中。單純追求升學率的傳統觀念影響。有關部門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法令不以為然,對本區域義務教育日益擴大的差距熟視無睹,對統籌城鄉發展中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缺乏實際思考和具體規劃,樂于錦上添花,忽視雪中送炭。
(三)財政投入不足
實行“三免一補”政策后,盡管區級財政堅持了城鄉義務教育經費預算標準一致,區級及以上政府制定的政策標準依法全部執行。但是,由于農村學校基礎差、底子薄、欠帳多,運行成本高,這種預算體制和政策,仍使農村學校發展舉步維艱。近3年,按照“三個增長”要求,區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尚差3642萬元。
(四)管理體制不順
城鄉學校布局規劃管理體制不順。現行體制處于城鄉分割狀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規劃布局,由區教委牽頭,區教委和鎮政府共同實施。城區在開發建設中,學校布局由區規劃分局牽頭、區教委和國土分局、所在街道配合;按照“誰開發,誰建校”的原則,由開發園區和開發商實施。由于不由區教委牽頭,未建立監管督辦和問責機制,在開發建設中,學校規劃建設可隨意調整和不建,無須經過區教委和所在街道同意。這種體制弊端是帶來城區“入學難”的根本原因。
區教委與鎮街、教管中心關系不順。全區義務教育學校體制上劃區教委管理后,區政府未出臺文件具體明確區教委、鎮街、教管中心各自具體的職責任務及權限,對各方工作配合缺乏界定。導致對教育投入和管理,由過去兩個積極性變成了一個積極性,“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開始顯山露水。鎮街教管中心只負履行職能責任,未賦予相應的管理權限,這種責權不對應的體制是否科學,究竟能正常運行多久?
(五)師資管理政策不完善
教師編制政策重城輕鄉。現行教師定編的標準是師生比,政策規定城區學校17個學生配備1名教師,農村學校22名學生配備1名教師。城區學校辦學規模大學生班額也大,農村學校規模小學生班額也小,該政策導致農村學校教師出現“超編缺員”這一普遍現象。現行人事政策只允許引進xx籍大學生,不允許面向全國全市公開選拔人才;每年下達教育系統新進教師人數少于教師自然減員人數,導致城區新建學校和城區缺編學校,面向全區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公開選聘人才,引導骨干教師紛紛離開農村,這是農村學校骨干老師嚴重流失的深層次原因。農村教師進修提高費用未納入財政全額預算,使農村教師個人消費成本增加,學校負擔加重,進修機會減少,素質難以提高。農村學校缺少增收渠道,使城鄉教師待遇差距過大。
(六)農村教育資源整合不夠
面對農村學校散、小、弱狀況,尤其是村小較多、學生太少、師資緊缺狀況,對大力推進寄宿制學校建設與撤并小規模學校掛鉤的顧慮較多,調查研究和宣傳解釋不夠,對盤活已撤銷學校的土地資源缺少打算,使有限的教育資源效用未能實現最大化。
四、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建議
(一)防止兩種傾向,校正思維航向
實現xx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要防止不以為然和急于求成兩種傾向。在區級機關和城區學校,往往是義務教育非均衡發展的受益者,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緊迫性感受不深,普遍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以為然。鎮村干部和農村學校師生,倍感城鄉巨大差距,對義務教育非均衡發展承受到巨大壓力,付出了一定代價,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之時,本能地涌現出急于求成的沖動情緒。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既要高度重視又要冷靜應對,只有沿著正確的思維航向前進才能成功。
(二)財政重點傾斜,扶持農村學校
財政在認真執行教育投入和教育預算政策的同時,應堅持公共教育經費向農村學校尤其是邊遠山區學校傾斜。要確保區財政將新增教育經費的70%用于農村教育,落實多渠道籌措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具體措施。學習借鑒區衛生系統財力向農村傾斜,集中財力辦大事的成功做法,加大對農村薄弱學校基本建設投入力度。深化中小學預算編制制度改革,建立小規模學校公用經費保底制度,全額預算農村學校建設和校舍維修、設施設備配置、教師進修培訓等專項經費。
(三)強化規劃建設,合理布局學校
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的要求,以及城鄉人口變化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積極調整全區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建議由區教委牽頭,區發改委、規劃、國土、建委、財政及鎮街配合,盡快制定xx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在規劃建設中,要注意將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與撤并小規模學校、盤活已撤學校土地資源掛鉤。在城區開發建設中,對學校必須堅持“先建后撤”原則。區政府應盡快出臺在開發建設中已規劃應建的學校,未經教育主管部門和所在街道同意,擅自不建和久拖不建者的問責制度。國土部門應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留足學校建設用地,凡教育規劃用地使用的審批及教育用地功能的改變,必須事先征得區教委同意。
(四)完善管理機制,鑄造教管合力
區政府應出臺專門文件,細化新體制下區教委、鎮街、教管中心和學校的工作責任、工作關系和相應權利,盡可能責權對應、權利義務對稱,從而建立起以區為主,鎮街、教管中心、學校職責明確,政令暢通,工作主動,配合默契的教育管理網絡。要堅決防止新的管理斷層產生。
(五)實施“治薄”工程,縮小發展差距
對義務教育發展薄弱地區和薄弱學校進行有計劃的治理,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最緊迫的任務。實施“治薄”工程,應通過規范程序確定義務教育發展薄弱區域和薄弱學校。凡義務教育“入學難”已危及地區社會穩定的,應確定為義務教育薄弱區域,必須優先治理。凡與標準化學校差距太大且師資、管理等問題突出的,可確定為薄弱學校,分輕重緩急有計劃地治理。要結合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制定“治薄”規劃,落實“治薄”專項資金,明確“治薄”目標任務和責任,嚴格督辦檢查,使“治薄”工程收到實效。
(六)統籌配置教師資源,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刻不容緩。按照城鄉統籌發展要求和農村學校現狀,建議城鄉學校教師統一按照1:17定編,村小按每班2人配備教職工。要完善農村學校教師向城區學校流動的條件和程序。大學生分配在農村學校3年以上,晉升中級和高級教師職務后分別工作3年以上,擔任中小學校級領導5年以上,經所在學校同意,方可向城區學校流動。英語、計算機、音、體、美、心理健康、綜合實踐等學科教師配備,應重點向農村學校傾斜。實行農村學校教師進修提高經費全額報銷制度;繼續執行有利于邊遠山區學校教師穩定的補貼政策;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指標應向農村學校傾斜;修建邊遠農村學校教師公寓,努力為農村學校教師創造安心教育、服務農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要針對農村教師實際,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引導他們自覺發揚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獻身教育、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作風。
(七)對口幫扶,以強帶弱
進一步堅持和完善強校帶弱校制度。對口幫扶,務求實效,必須防止形式主義。區教委在總結過去幫扶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應盡快制定xx區強校帶弱校對口幫扶工作管理規定,對幫扶工作目標任務、對口幫扶學校雙方的權利義務、幫扶人員素質要求及待遇、督辦檢查、獎懲激勵要有明確具體規定,要把對口幫扶工作作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大事來抓。
(八)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努力暢通義務教育出口
義務教育出口主要來自升學與就業壓力。在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不景氣和職教學生就業供不應求的新形勢下,暢通義務教育出口,關鍵在職業教育快發展大發展。xx應加快xx北部職教城建設,努力拓展職業教育新空間。要適應實施農民轉移工程,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需要,建立完善我區職業教育制度。對未考入上一級學校就讀的高、初中畢業生,一律納入職業學校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政府可根據財力變化狀況,從給予一定補助逐步發展為免費義務教育,同時提供就業崗位。
關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調研報告篇2隨著“兩基”目標的全面實現,荊州區教育跨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有學上”的問題已基本解決,“上好學”的問題成為突出矛盾。由于受地方財力、管理體制以及大的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義務教育出現了城鄉及校際發展不均衡和大班額、擇校等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均衡發展問題,已成為制約辦人民滿意教育的一個“瓶頸”,成為教育公平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因此,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東風,我們深入到荊州區各中小學,通過對教育資源、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現狀進行調研和分析,思考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措施,同時為領導決策提供具有參考性的建議。
一、我區義務教育中非均衡化的現狀
1、區域差距與校際差距較大。從中學看,由于市直學校的優勢對我區城區初中的影響和鄉鎮初中學校的布局調整,各初中辦學水平的差距并不是特別明顯,紀南、彌市、川店、八嶺等鄉鎮初中與城內的郢都中學、南門中學基本上能并駕齊驅甚至在某些方面還略有優勢,城南、李埠、太湖、菱湖等鄉鎮場初中辦學質量相對略遜一籌。從小學看,城、鄉區域之間的差距十分顯著。而這種差距,包括從硬件到軟件,從管理到質量,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城內學校特別是荊州小學,無論在哪個方面,與農村小學相比,都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荊州小學,有許多班級人數都在80人以上,大大超過了教育主管部門規定設臵的班級人數,以至于在開學報名時出現了“一人難進”的現象,而在李埠學區東岳廟小學,全校僅僅只有97名學生,許多班級只有10多人。
2、師資水平差距明顯。我區城鄉教師的資源配臵極不均衡,鄉鎮特別是小學師資力量較弱,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第一是質量偏低。鄉鎮教師的學歷達標率較低、職稱較低,相當一部分是由民辦教師轉正而來。這些教師由于條件所限普遍存在著教育觀念滯后、知識結構單一、教育教學方式落后等情況,難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有的甚至連基本的教育教學質量都難以保證。更令人擔心的是現有農村優秀教師仍不斷地流向城區,使本已不均衡的城鄉教育更是雪上加霜。
第二是年齡老化。由于歷史原因,鄉鎮已多年未補充年輕教師,現在許多鄉鎮學校特別是小學教師年齡嚴重老化。許多小學,教師的平均年齡都在40歲以上甚至更高。第三是學科結構失衡。主要是傳統學科多,新型學科少。英語、計算機課程教師緊缺,體、音、美等科目的教師嚴重缺乏。許多學校音、體、美、計算機課都沒有專職教師,只能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
3、政策的“雙刃劍”效應。近幾年來,隨著學校布局調整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等一系政策的出臺和實施,也對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學校布局調整適應人口結構變化,特別是農村生源急劇減少的情況非常必要,也是均衡教育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但在學校布局調整中,也存在著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減少教育支出,撤并的速度過快,結果導致學校班級學生數爆滿,一般的60——70人,有的甚至更多。從表面上,學生的學習條件有了一定的改善,而在更深層次上,如學生所受到教師的關注,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的人次與頻率顯然少了很多。如果讓我們選擇是坐在漂亮的教室里,還是有個可以用更多機會和時間與教師交流,我想,更多的人會選擇后者。因此,學校布局調整過度,致使班額過大,對均衡教育資源也有不利的一面。
二、近年來我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措施
1、合理調整學校布局。近幾年來,我區按照“相對集中、優化資源、改善條件、擴大規模、便于就讀、提高質量”的原則,撤并了一批規模小、布點較近的學校,實行規模辦學,使荊州區學校布局日趨合理。
2、合理配臵教師資源。近年來,區教育局十分重視這項工作,并且采用多種舉措:一是出臺了相關的政策,鼓勵城區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二是通過城鄉學校結對,互派校長掛職,互派教師任課,互相開展教研活動來促進城鄉區域教育的共同發展。
3、推進招生方式改革。全區取消了小學升初中考試,實行就近入學的政策。在城區中學,全部采取了“電腦編班派位”的辦法,各班之間平行,每班之內隨機。
4、實施農村中小學校舍改造工程。充分利用教育項目資金,全面實施農村中小學校舍改造工程,基本消除了農村學校的D級危房。興建了一批農村寄宿制小學,解決了許多“空巢”家庭的后顧之憂。在鄉鎮中學新建了多棟學生公寓,極大地改善了學生的住宿條件。
5、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近三年來,我區已建立了38所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項目學校,完善了優質教育資源庫,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學校的信息化建設,許多地理位臵偏遠的農村學校已經能同步享受到最現代化的教育資源。
【關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調研報告12-15
關于小學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自查報告08-07
小學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自查報告12-05
最新關于小學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自查報告07-29
鄉鎮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自查報告范文03-03
農村義務教育調研報告12-25
關于學校的發展調研報告02-19
學校發展調研報告01-18
關于牛奶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