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少數民族婦女的傳統手工藝
30出頭的李茂蘭和楊妹是黔東南州榕江縣踏石鄉宰勇村的苗族婦女,從小學習畫蠟,擁有同齡人最棒的蠟畫技藝,代表所在村寨最高水準。
她倆都沒有上過學,不會寫字和閱讀,所得知識是五六歲時就和母親學來。只要拿起蠟筆,那些藏在腦袋里的蠟畫圖案,在蠟筆之間開始指點心靈,頓時從指尖飛出,定格成永久的圖畫,表達愛和信仰。
2005年,在貴州省委、省政府大力提倡“多彩貴州”,打造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政策背景下,蠟畫技藝被激活。她們走出山鄉,把傳統技藝蠟畫,放在更大的世界擴展自己的價值。
如今,李妹和楊妹在貴陽一家民族產品店打工,每天坐在游客面前表演畫蠟,所畫的東西為老板所有,每人每月收入1000元。在公開的文化空間里,她們自由地表達,兩人畫一幅畫有時需要一個月。她們畫畫時常被打斷,游客對她們畫的東西很感興趣,有的看了,走了,有的買著,走了,但很少有人問她們畫的是什么,有何意思。
一對小魚想親嘴又不好意思,兩條魚長著羽毛的胖魚最終親嘴了,青蛙的房子長什么樣,兩個繞著彼此、看著彼此飛翔的鳥兒,蝴蝶成雙成對飛,娃娃魚在水里自由游動的姿態……她們心里其實裝著許許多多美麗的故事。
要結婚的姑娘都是做兩條三丈長的長條蠟染,上面畫滿自己最心儀的'圖案,到節日的那天,男方和女方各站一邊,拉著蠟染對歌,男方贏了,女方送一條蠟染畫給男方,領到女方家說親定親。如是男方輸了,就地焚毀信物。
李茂蘭和楊妹嫁到夫家時,給自己做了全套的蠟染陪嫁品,作為愛情信物被小心珍藏,無論世事怎么變遷,什么都賣了,陪嫁品也不會賣掉。像是自己的靈魂,直到生命的終止,放在死者頭下隨棺下葬。
年輕人不會做,也不再信仰蠟染連接的愛情,同齡的許多婦女已經不再畫蠟和制作蠟染。像很多地方一樣,面對現代化的困惑和搖擺,傳統技藝在消失,人們不再堅持自己的理想。
楊妹和李妹在短期內以自己的傳統技藝養活了家人。從長遠看,誰將繼承她們的技藝?寨子里的婦女,因為找不到市場,逐漸放棄蠟畫技藝,而她們暫時的工作并不能做到傳承手工藝和知識。追尋傳統蠟畫的意境,蠟畫和她們生活的自然生態環境、地緣文化的關系,蠟畫和她們未來的生計如何相連,變得很重要。讓文化主人自己去不斷發展,尋找到原生態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需要有人做的事。
【貴州少數民族婦女的傳統手工藝】相關文章:
“愛心鳥巢”手工藝制作大賽的策劃書11-29
兒童手工藝品的制作方法06-01
手工藝品制作方法11-13
小手工藝品制作方法11-13
銅線手工藝品制作方法11-12
兒童手工藝品制作方法06-01
牙簽手工藝品制作方法11-12
精致手工藝品制作方法11-12
巧巧手工藝制作大賽策劃書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