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全冊教案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全冊教案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日期:2023-03-04 12:34:23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13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13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1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13篇)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三分鐘)

  同學們!今天,老師來是和大家初次合作,同學們想了解為什么由我給大家上數學課?這是我們老師抽簽決定的,第一次先抽教幾年級,一至五年級你覺得會有幾種可能性?抽到那個年級的可能性比較大?第二次抽科目,語數英你們說會有幾種可能性?哪一科的可能性比較大?

  真聰明!今天我們就利用數學課研究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

  (板書課題:可能性)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既活躍氣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又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的身邊到處是數學知識,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帶著快樂的心情學習數學。

  二、玩一玩:

  1、活動一——轉盤(五分鐘)

  同學們,看看老師帶來了什么?(出示轉盤)現在老師想轉動它,大家猜一猜指針最有可能停在哪種顏色上?(學生說)為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轉動轉盤,驗證。

  師:老師這里還有兩個轉盤,想不想再猜一猜?(出示兩個轉盤,學生觀察,判斷)

  班內集體反饋,重點讓學生說說可能性大的原因。

  設計意圖:在判斷的基礎上說明理由,是鍛煉孩子判斷說理的能力,初步讓學生體會為什么某些事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會不同,同時體會可能性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2、活動二——拋紙杯(十二分鐘)

  1)問:老師這里有一個紙杯,如果老師把紙杯拋出去,掉到桌面上,大家猜一猜會出現什么情況?(學生猜,引導學生補充完整三種情況)

  2)問:出現這三種情況的可能性一樣大嗎?(學生猜)

  3)師: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請同學們拋紙杯,驗證一下。

  活動要求:

  A、先獨立活動,每人拋5次,把拋的結果記錄在拋紙杯表格中。

  B、拋完以后,小組長匯總,把你們小組出現每種情況的次數進行合計。

  C、組長統計完以后,觀察組長記錄的表格,看看你會有什么發現。

  D、在活動過程中,注意小伙伴之間的合作,仔細觀察,認真操作,認真記錄。

  4)學生活動。教師參與到小組中,指導學生的活動。

  5)班內反饋。

  A、請學生在班內說說自己的發現,用出現次數的多少來證明可能性的大小。

  B、看到這種情況,你有問題嗎?(如果學生提不出,教師問)為什么紙杯躺著的可能性大呢?(讓學生說說)

  C、與我們的猜測怎么樣?看來,同學們的猜測能力很棒!

  過渡語:我們平時都玩過紙牌,現面咱們看一看紙牌中有沒有我們要研究的可能性。

  3、活動三——摸紙牌(六分鐘)

  第一步:摸紙牌

  1)教師出示盒子,內裝1黑桃2紅桃。“盒子里有1張黑桃,2張紅桃,任意摸出一張,會出現什么情況呢?那種花色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2)盒里再加3張梅花。“如果老師再放入3張梅花,任意摸出一張牌,會出現什么情況呢?那種花色的可能性要大一些?為什么”

  (出現三種可能性與牌的顏色有關)

  第二步:討論

  師:大家看,現在盒子里的牌,怎么樣?(2黑桃2紅桃)如果老師要摸出兩張牌,可能出現哪些結果?

  1)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小組內討論會有哪些結果,填在表格里。

  2)班內反饋:三種情況(黑黑、紅紅、黑紅)“哪種可能性比較大?”

  3)摸牌驗證。9個人上前抽牌驗證,組長紀錄。

  4)觀察摸牌記錄,說說發現。“觀察你們的摸牌記錄,是不是我們猜測的三種結果,哪種可能性最大?”

  第三步:練習(四分鐘)

  設計意圖:通過組織兩個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分析生活中的數學現象。人文性的教學內容能有效的接軌學生的生活現實、有效激發學生的已有經驗、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通過小組探究,學會合作學習,進一步驗證可能性發生的大小與什么密切相關,從而為推理和猜測提供理論依據,彌補各自知識上的缺陷。

  4、活動四———拋骰子(八分鐘)

  師:同學們真棒,都可以當猜測家了。可能性與我們的生活聯系非常緊密。

  來讀一讀這個小知識。課件出示“你知道嗎?”,學生讀一讀,說一說。

  瞧,在生活中,我們的孩子可都是有心人,那比賽中,會怎么樣呢?下面請同桌小朋友,一個當甲、一個當乙,進行比賽,以拋骰子決定勝負,每人拋一次,如果拋到骰子數大于2,甲勝,在這里打個鉤,如果拋到小于2,乙勝,在這里打個鉤,如果拋到2,重新來一次。

  請同桌小朋友一邊玩一邊填寫記錄表。

  活動結束,師:哪一桌小朋友愿意把你們玩的結果讓大家一起來分享?

  師:你喜歡當甲,還是當乙?并說說為什么?

  (甲勝的可能性大,乙勝的可能性小)為什么說甲贏的可能性大,乙贏的可能性小呢?

  (甲拋到3,4,5,6就贏,乙拋到1才能贏)

  師:我們小朋友真聰明,從實驗中發現,甲只要拋到3,4,5,6就贏,有四次機會,乙只有拋到1才能贏,只有一次機會,結果是甲贏的可能性比較大,乙勝的可能性比較小。那你們覺得這樣的比賽公平嗎?(不公平)

  師:那你們能不能想個辦法,讓他們的比賽變得公平?

  小結:我們同學多會動腦筋啊,用自己的智慧,使比賽變得公平而有意義!

  設計意圖:學生在實踐中體會游戲的公平與否,學生可以從自身的實際基礎出發來解決,使學生發現問題并很好的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體現人文性,因為學生需要的不是復制別人的數學,而是去構建自己的數學。

  三、返回生活,鞏固延伸(兩分鐘)

  師:這節課的學習,你快樂么?為什么?

  師:小朋友今天學到的還真多,你能運用今天學到的知識說說生活中摸獎的現象嗎?

  師:那你想跟周圍摸獎的人說些什么呢?

  設計意圖:“你快樂嗎?”我們關注的不僅是學生學到了什么知識,而且更加關注學生情感的變化,用數學知識揭示生活中的現象,進一步體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價值。學生在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讓學生保持好奇心繼續去學習,這才是我們最理想的數學課堂。

  四、思考

  1、盒子里裝9個白球,3個黃球,1個紅球,閉上眼任意摸出兩個球,結果有幾種可能,請列舉出來。

  設計意圖:學生在前面的學習有了充分的感官認知,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讓學生把感官認知與理論結合起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對事物發生可能性的理性認識和思考。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比較分數的大小,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能力目標:能比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比較和初步對比、總結的能力,在引導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將例題交給學生去自學,探究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學生更容易理解。

  教學過程:

  一、創境激趣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下面我們就一起欣賞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講述(故事大意)豬八戒在取經的路上,忽然找到一個大西瓜,他剛要吃,悟空一個筋斗翻到了他的跟前:八戒,這個西瓜我們分開吃,你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2,(師板書:1/2)八戒聽了滿臉不高興,這個西瓜是我發現的,我要多吃,我要吃西瓜的1/4(師板書1/4)

  師:同學們說,八戒能多吃到西瓜嗎?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們必須解決一個什么問題呢?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比較一下分數的大小(板書課題:比大小)

  二、互動解疑

  1、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1)質疑:

  下面我們就來比較以下1/2和1/4(指板書)誰大誰小?為了直觀地比較出誰大誰小,請同學們四人一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紙分一分,涂一涂,發揮集體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說一說。

  (3)交流匯報。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右上圖)。

  ②小組選代表說出自己的小組比較的思維過程(師適當引導并小評)

  (4)小結:把兩張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紙,一張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剛才我們知道了把兩張相同的正方形的紙分成不同的份數,都取其中1份,這樣的兩個分數誰大誰小,而如果把兩張相同正方形的紙都分成相同的幾份,取不同的份數,這樣的兩個分數,哪一個大哪一個小呢?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體驗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辨認東、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在觀察主題圖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

  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并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小故事導入新課

  放寒假時小紅去了一個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園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該向東、西、南、北哪個方向走呢?

  二、愉快體驗,探究新知

  1、觀察主題圖

  (1)出示第2頁彩圖。

  (2)我們現在來到了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你們看見了哪些建筑物?愿意當小導游為大家介紹一下嗎?同桌之間互相解說。

  (3)指名上臺講。

  2、學習例1:出示第3頁彩圖。

  (1)圖上畫的是小明和他的學校,你能告訴老師他在干什么嗎?大家想和他一樣去我們的操場上認識這四個方向嗎?

  早上太陽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陽,我們面對的是什么方向?背對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學生相互說說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現在同學們像老師一樣伸開兩臂,我們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讓學生說說學校的東、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問學校的教學樓等建筑物在操場的哪一面?

  (3)請4位同學面朝4個方向背對背站好,讓他們說說自己面對的方向。引導其他同學觀察和發現東西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南北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

  強調東西相對,南北相對。

  (4)回教室填寫例1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說一說教室里東、南、西、北各有什么(練習一第1題)?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說一說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說我做:5人一組,1人指揮,4人做動作。(1人指揮站中間,4人聽指揮站4個方向。)

  四、課堂小結

  今天大家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回家按照4個方向觀察房間的擺設,明天來告訴大家。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在圖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關系,并集體交流,使學生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2、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

  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布置課前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二、談話導入

  (出示課本情境圖)通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么?(指南針)

  三、親身實踐,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針圖)由學生匯報交流預習1收集的資料,教師給予歸納,并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后來又發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指南針現在的指示說說校園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花壇,東面是圖書館,西面是體育館)

  3、借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從“東”出發,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北,東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鞏固運用

  1、給出一個方向由學生討論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練習二第1、2、3題。

  5、練習二第4題:出示我國行政區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說說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漢的什么方向?

  五、全課小結

  1、這堂課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預習2: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簡單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被除數是幾十幾的數),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的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索口算除法的全過程。滲透轉化和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加深對口算除法的理解,發展數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口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被除數是幾十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口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被除數是幾十幾除法的算理。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練習

  60÷3=360÷9=80÷4=

  300÷6=2400÷6=4000÷5=

  2、想一想,填一填

  (1)84里有()個十,()個一。

  (2)46里有()個十,()個一。

  (3)62里有()個十,()個一。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來我們一起看看這道題。

  1、動手操作,理解算法

  (1)出示例題:

  把66張彩色手工紙平均分給3人,每人得到多少張?

  (2)讀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

  生:要把66張彩色手工紙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3)理解題意并列式

  板書:66÷3=

  3、學生自己試著做一做并說明理由,可以借助小棒圖。

  4、全班交流,說說你的想法。

  預設:

  生1:66就是6捆和6根小棒,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得到2捆和2根小棒,就是22根小棒。

  生2:我是這樣想的:把6個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十,6個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一,和起來就是22。

  師用多媒體演示分一分

  5、借助圖片,理解算理

  出示圖片1:

  60÷3=20

  6÷3=2

  20+2=22

  小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是:先用十位上的數除以一位數,再用個位的數去除以一位數,最后把兩部分合起來就是商。

  6、口算,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96÷3=46÷2=

  (三)鞏固練習:

  練一練

  64÷2=84÷4=77÷7=

  28÷2=69÷3=63÷3=

  210÷3=350÷5=8100÷9=

  420÷6=160÷2=1200÷6=

  (四)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布置

  作業:第13頁練習三,第5題;

  第14頁練習三,第7題、第9題、

  第10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數和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的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索口算除法的.全過程。滲透轉化和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加深對口算除法的理解,發展數感。

  3、情感與價值觀: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算理。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彩色手工紙10盒

  教學過程

  1、復習引入

  1、1、認識盒裝手工紙數目

  師:拿一盒手工紙,讓學生猜一猜里面有多少張?

  學生猜后教師打開演示:介紹每沓10張,每盒100張。

  1、2、師演示、生口答

  (1)1盒里面有()沓手工紙,10沓有()個十張;

  (2)2沓紙有()張,有()個十張;

  (3)80張紙有()沓;

  (4)2盒紙有()張,()個百張;

  (5)400張能裝()盒,有()個百張。

  【設計意圖】通過邊演示邊說想法,明確一沓就是一個十,幾沓就是幾十,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2、探究新知

  教學例1

  2、1、探索60÷3的口算方法。(課件出示例1)

  把60張彩色手工紙平均分給3人,每人得到多少張?

  (1)認真審題,獨立學習。

  說一說: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決什么問題?你會列算式嗎?(板書:60÷3)

  師:為什么用除法計算?(總數÷份數=每份數)

  想一想:應該怎樣口算?

  學生思考后,以小組為單位拿出一盒手工紙或小棒操作一下,把你的想法在小組中與同學說一說。

  (2)匯報交流、耐心傾聽。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

  預設1:60張紙就是6沓,先每人分一沓,共分掉3沓,剩下3沓再每人分一沓,剛好分完。這樣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張。

  預設2:60張紙就是6沓,6沓平均分給3人,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張。(課件演示)

  預設3:60里有6個十,6個十除以3是2個十,就是20。(板書橫式:6÷3=260÷3=20)

  預設4:30×2=60或2×30=60可以得出60÷3=20。(想乘法算除法)

  預設5:60—20—20—20=0共減3次,所以60÷3=20。

  預設6:20+20+20=60所以60÷3=20。

  【設計意圖】教材在這里的編寫意圖,是以直觀為支撐,形數結合。教師要盡量地多給出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充分的時間內親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在自主探索中運用新知轉化成舊知即表內除法的思想方法,化難為易,理解算理。

  (3)算法優化,理清算理。

  你認為以上算法哪一種比較好?為什么?

  請與預設3相同學生再說一說,理解后,其他學生與同桌再互相說一說。

  【設計意圖】學生口算除法往往喜歡這樣說:先不看“0”,算完后商末尾添上“0”。這是一種描述的語音,是一種機械記憶的方法,這樣的描述有時容易產生誤解。如有學生說出,教師千萬不可回避,應耐心幫助學生理清其中的道理:先不看“0”,算完后商末尾添上“0”(算法)。其實這種規律的總結是預設3(算理)的翻版。口算教學應讓學生充分理解算理,使學生盡可能用較為簡潔的語言表述計算過程。如60÷3表示把60看作6個十,6個十除以3是2個十,就是20;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算的,引導學生將整十數除以一位數轉化為表內除法。只有這樣充分地考慮到學生的后續學習,溝通前后知識的聯系,總結出來的方法才能真正地為以后的學習服務。

  (4)揭示課題、鞏固方法。

  師:剛才我們計算了60÷3=20(張),它就是口算除法。(板書課題)

  搶答題(卡片出示正反兩面)

  5÷5=4÷29÷38÷4

  50÷5=40÷2__________

  根據前兩組的規律,讓學生猜一猜后面每一組算式,口算后說出算理。

  同學們真厲害,下面有信心再解決一些問題嗎?

  600÷3=(課件出示)

  2、探索一位數除整百和整千數的商

  (1)你是怎樣計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匯報后集體訂正)

  預設1:6盒除以3,每人得2盒,2盒就是200。

  預設2:6個百除以3是2個百,就是200。(讓多名學生再說一說,如不理解可用教具演示。)

  (2)那么6000÷3呢?

  【設計意圖】在60÷3和600÷3的基礎上,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直接類推出口算方法和結果。

  2、3、引導小結:口算整十數、整百數和整千數除以一位數時,我們可以把整十數看成幾個十,把整百數看成幾個百,把整千數看成幾個千,轉化成表內除法再進行口算較為簡便。

  1、探索120÷3的口算方法。(課件出示例2)

  3個班上手工課一共用去120張彩色手工紙,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張?

  認真審題,獨立學習。

  說一說: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決什么問題?你會列算式嗎?(板書:120÷3)

  師:為什么用除法計算?(總數÷份數=每份數)

  想一想:應該怎樣口算?

  先思考,再小組合作交流,可利用盒中的手工紙或小棒邊操作邊說。

  匯報交流、耐心傾聽。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

  預設1:可以把120張看成12沓,12沓除以3是4沓,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生匯報師課件演示)

  預設2:可以把120看成12個十,12個十除以3是4個十,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

  (3)算法優化,理清算理。

  你認為以上兩種算法哪一種比較好?為什么?

  請與預設2相同的學生再說一說,理解后其他學生再與同桌互相說一說。

  (4)1200÷3呢?(板書)

  【設計意圖】學生已有第一節課口算除法的基礎,通過復習用簡潔的語言表述一位數除法的計算過程,學生會很自然地遷移類推出一位數出幾百幾十的口算方法,配上直觀操作演示,更加深了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在交流和復述中培養了學生數學表達能力。

  小結:在計算一位數除幾百幾十時,可以將幾百幾十看作幾個十的數除以一位數,把它轉化為表內除法。

  1、探索66÷3的口算方法。(課件出示例3)

  把66張彩色手工紙平均分給3人,每人得到多少張?

  (1)擺出準備好的66張紙或小棒,讓學生分一分,說一說是怎樣分的?

  (2)多名學生說后,教師課件演示,并填空。

  先分(),每份分得()沓,再分(),把單張的分成了()份,每份分得()張,分完后每份共有()張。

  (3)說明計算方法:66張手工紙有6沓(每沓十張)和6張,也就是66可以分成6個十和6個。先分整沓的,就是把6個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十,再分單張的,就是把6個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沓和單張合起來20+2=22,就是所求的結果。

  分步算式:60÷3=206÷3=220+2=22(板書)

  (4)引導小結

  都是“先分后合”把幾十幾分成兩部分:整十數和一位數。分別除以幾再相加。將新問題轉化為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

  【設計意圖】這是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每一位都能除盡的例題。學生通過邊分手工紙或小棒操作,邊說出口算步驟,讓學生充分理解算理。它采用的是“先分后合——化難為易”,將新問題分兩部分轉化成表內除法來解決問題。為了降低難度,教師以板書分步算式來解釋口算方法,這樣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為筆算除法打下基礎。

  3、課堂練習

  3、1、算一算,說一說。

  8÷4=()15÷5=()

  80÷4=()150÷5=()

  800÷4=()1500÷5=()

  9÷3=()24÷6=()

  90÷3=()240÷6=()

  900÷3=()2400÷6=()

  你是怎么算的?對比這兩組題有什么相同點與不同點。

  附答案:

  8÷4=(2)15÷5=(3)

  80÷4=(20)150÷5=(30)

  800÷4=(200)1500÷5=(300)

  9÷3=(3)24÷6=(4)

  90÷3=(30)240÷6=(40)

  900÷3=(300)2400÷6=(400)

  左邊這組題商的位數與被除數相同。右邊這組題商的位數比被除數少一位。

  3、2、解決問題。

  一共90人,先排成人數相同的9列,再圍成人數相同的3個圓圈。

  (1)每列多少人?(2)每個圓圈多少人?

  附答案:

  (1)90÷9=10(人)答:每列10人。

  (2)90÷3=30(人)答:第個圓圈30人

  又出示了一組“智慧島”習題。

  附答案:

  20元=200角200÷5=40(枝)答:可以買40枝鉛筆。

  20÷2=10(本)答:可以買10本。

  4、鞏固提升

  4、1、填一填。

  2、填出里()的數。

  3、解決問題。

  一只東北虎的體重是一只鴕鳥的4倍,是一只企鵝的9倍。

  請你自己算一算企鵝和鴕鳥的體重。

  附答案:

  360÷9=40(千克)答:企鵝的體重是40千克。

  360÷4=90(千克)答:企鵝的體重是90千克。

  【設計意圖】練習時要求學生靈活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探索規律,發現簡便的口算方法,正確口算出結果,注重培養學生養成驗算和反思的習慣。

  課后小結

  a提問: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b師生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位數除兩位數、除整百整十數的口算,這些口算內容,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同時又可以為后面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打下基礎、加強這局部口算練習,有利于提高計算能力。

  板書

  口算除法

  把兩位數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分別除以一位數后再相加。

  60÷3=20

  600÷3=200

  120÷3=40

  66÷3=22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掌握書寫格式,理解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算理,并能正確地進行筆算。

  2、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筆算除法的步驟和商的書寫位置。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數,應該與下一位上的數合在一起繼續除的道理。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120÷4280÷7300÷5540÷924÷284÷4

  93÷369÷3

  提問:口算24÷2時你是怎樣想的?

  2、計算:

  二、親身體驗,學習新知

  1、談話:我們已經學過了用豎式計算比較簡單的表內除法,現在我們學習稍復雜一點的筆算除法,既一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

  2、出示教科書第19頁的主題圖。

  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畫面內容,并用自己的話口述畫面的內容。

  教師根據畫面內容,編一道除法應用題。

  3、出示例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參加植樹活動,共種42棵樹,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

  (1)提問:分析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想一想這道題該會怎樣列式:(學生列式:42÷2)

  (2)42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誰會口算42÷2?怎樣想?得多少?

  (3)出示小棒,擺好42根小棒,怎樣把四個十和兩個一各平均分成兩份?要分得又對又快。

  (4)筆算:42÷2。

  教師:剛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說明同學們口算對了,如果這道題用筆算怎樣算?筆算除法的順序和口算一樣,要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怎樣用豎式計算除法。

  師一邊講解一邊板書:先寫除法的豎式,被除數十位上的數表示4個十,4個十除以2商2個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寫2,用除數2去乘2個十,積是4個十,表示從被除數中已經分去的數,把4寫在42的十位下面,4減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數已經分完了,個位上還有2,要落下來繼續除,2除以2得1,要把商寫在個位上,再用除數2去乘1,積是2,表示從被除數中分去的數,寫在上面落下來的被除數2的下面,2減2得0,表示個位上的數也分完了。

  提問:做筆算時,先從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寫在什么位置上?

  筆算除法,要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的上面。

  4、出示例題2

  四年(1)班和四年(2)班參加植樹活動,共種了52棵樹,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

  (1)先讓學生獨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式?

  (2)讓學生自行動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師:52平均分2份,讓我們一起拿出52根小棒來試著分一分。

  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還剩1捆,余下的1捆怎樣分?

  ②把余下的1捆拆開,與2根小棒合并起來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個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教師:用豎式該怎樣計算呢?我們在動手操作時,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數十位上的5,商是2,寫在被除數十位上面,還剩1(余1捆),余下的1和除數比較,余數比除數小,余下的1表示1個十,個位上的2落下來,1個十連同個位上的2合起來是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寫在被除數個位的上面,正好分完,余數是0。

  (3)比較例題1和例題2的異同。

  相同:都是從被除數十位上的數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要寫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數十位上還有余數,余下的數要與個位上的數合起來再除。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4)小結:一位數除兩位數商兩位數除法豎式的筆算方法,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還有余數,余下的數要與被除數個位落下來的數合并后,繼續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數要比除數小。

  三、鞏固運用

  1、完成教科書第20頁做一做的第1題。

  讓學生用競賽的形式開始練習,看一看哪一組算得又對又快,并要求學生說一說思考的過程。

  2、完成教科書第20頁做一做的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講評。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五、課堂作業:

  練習四第1題。

  課后習題

  完成練習四相關練習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學習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合理進行估算,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估算習慣。

  教學重難點

  了解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

  60÷6240÷8320÷4420÷7

  450÷9630÷7360÷6400÷5

  120÷3160÷4280÷4540÷9

  2、說出下列各數的近似值。

  1481938793

  二、親身體驗,學習新知

  1、引入新課

  (1)有124箱貨物,李叔叔三人開了三部車,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車行駛了4小時,平均每小時約行多少千米?

  (3)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讓學生根據除法的含義列出各題的算式。

  124÷3223÷4100÷3182÷4

  提問:請學生逐一說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說算式意思的過程中,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來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書第13頁主題圖,同時出示例題2

  教師:要求“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師:大約是什么意思?

  教師:怎樣進行除法估算?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匯報討論結果。

  第一種方法第二種方法

  124≈120124=120+4

  120÷3=40(或3×40=120)120÷3=40

  平均每人大約運40箱剩下的4箱每人還可運1箱,每人大約運41箱。

  引導學生對以上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進行比較:

  ①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都正確的。

  ②兩種結果雖然有微小的差異,但都接近準確值,不影響問題的合理解決,可以說,這樣的差異在本題的解決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3、讓學生獨立進行估算。

  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

  223≈200223=200+23223≈240

  200÷4=50200÷4=50240÷4=60

  平均每小時約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師:以上3種結果都對,說明汽車的速度每小時在50~60之間,當然以55最佳,因為它更接近準確值。

  小結:歸納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數看成整百(整十)或幾百幾十(幾前幾百)的數,除數不變,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進行計算。

  4、再現問題:

  (1)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組織學生討論:

  ①在解決第一題的時候,能將100估成120嗎?為什么?

  ②在解決第二題的時候。將182估成160合適還是估成200合適?

  5、教師小結:

  通過以上的討論,讓大多數人明白:在第一題中,只有100元錢,所以估算時不能將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題中,已知災民182人,在考慮所需帳篷數時,應將182看成200,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帳篷讓災民度過困難期。

  三、鞏固運用

  完成教科書第16頁做一做的第1題和第2題。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怎樣進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

  五、課堂作業:

  教材練習三的第3題和第4題。

  課后習題

  完成練習三作業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有余數的除法”例1,例2。

  教學目標

  1、利用學生已有知識,教學豎式計算表內除法,掌握除法豎式中的各部分含義。

  2、認識余數,知道余數的含義。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4、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從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點:能正確地將表內除法列成豎式來計算和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教具、學具:小方塊。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老師說算式,學生搶答。

  54÷6= 42÷6= 72÷9=

  2、最大能填幾?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學例題1

  (1)利用課件演示例1:提出問題,引出筆算。

  學校運動會開幕式即將就要舉行了,需要布置會場。小朋友先般來15盆花,他們打算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老師想請我們班的同學來分一分。

  (2)動手操作:請同學上講臺進行分一分

  (3)提問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15盆花有沒有擺完?想一想15里面有幾個5?

  (4)嘗試列式:如果用計算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15÷5=3(組)

  (5)加法和減法中,我們都能用豎式來計算,那么除法如何列豎式來計算呢?

  (6)(課件出示:豎式)仔細閱讀課本P50頁,看看這個豎式中的每一個數和符號表示什么意思?同時了解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7)練習:豎式計算(并說出各部位的名稱)

  27÷3=

  2、教學例題2

  (1)課件演示例2:同學們打算將班級聯歡會的會場用鮮花布置,同學們將校園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會場,還是每5盆擺一組,最多可以擺成幾組?

  (2)23盆花平均每組擺5盆,用什么方法來計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動手操作:讓學生小組合作,用學具代替23盆花來擺一擺。看看每5盆擺一組,能不能全部分完?還剩幾盆?剩下的夠不夠再分一組?

  (4)嘗試列式:23÷5=4(組)……3(盆)

  (5)認識余數:余下的3盆不夠再分一組,我們就把這3盆叫做余數,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余數的除法。(接著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6)觀察比較:看看例1和例2的豎式,比一比,從這兩道題的計算中你發現了什么?(發現了當余數是0,也就是沒有余數,剛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數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結余數的含義

  余數就是不夠再分而剩余下來的數,就像分5盆一組,3盆因為不夠分成一組,而是剩余下來的,所以余數要比除數小(板書:余數要比除數小)

  三、鞏固拓展,運用新知

  1、完成51頁做一做。

  2、現在從小袋子中拿出50個小方塊,平均分給8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個?剩余幾個?你會列算式和列豎式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

  四、歸納小結,結束全課。

  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五、板書設計

  有余數的除法

  1、余數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數要比除數小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用平均數知識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過程,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方法,發展統計觀念。初步感知“移多補少”“對應”等數學思想。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借助“移多補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三、教學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引入。

  以幻燈片形式出示教師家的書櫥。

  現在,我的書架上層有12本書,下層有10本書,我想請同學們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

  2、感知課題。

  (1)學生思考,想象移動的過程。

  (2)教師操作并提問:現在每層都有11本書了,這個11是它們的什么數?

  (3)教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板書:平均數)

  (二)探究新知

  1、引發質疑,探索新知。

  教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想通過這節課學習到哪些知識?

  預設:

  (1)平均數是一個什么數?

  (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出示例1,為了保護環境,學校四年級1班的一組同學利用業余時間收集礦泉水瓶,做環保小衛士。

  仔細觀察統計圖,從圖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什么問題?

  預設:

  (1)小紅比小蘭多收集多少個瓶子?

  (2)小明再給小亮幾瓶,他倆的瓶子就一樣多?

  (3)他們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

  你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你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瓶子數量一樣多呢?

  學生匯報交流。

  小結1:求平均數實際就是把多的補給少的,在數學上叫做“移多補少”。

  小結2:求平均數也可以采用計算的方法,用他們一共收集的礦泉水瓶個數總和除以人數,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

  (14+12+11+15)÷4=13(個)。

  【設計意圖】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解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礦泉水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掌握“移多補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數學方法。

  3、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移多補少和計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礦泉水瓶,看這個平均數13,它是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

  引導學生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

  小結:平均收集13個礦泉水瓶,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數量,是一個“虛擬”的數,反映了這組收集礦泉水瓶數的情況。

  教師: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過平均數嗎?舉例說一說。

  預設:

  (1)本周平均最高氣溫6攝氏度。

  (2)三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級2班五位同學平均每人捐10本圖書。

  (4)李莉同學平均每天上學路上花費15分鐘。

  【設計意圖】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并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實例,感受數學源于生活。

  (三)知識應用

  1、判斷。

  (1)某小學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元。

  ()

  (2)學校排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隊員身高會超過160厘米,有的隊員身高不到160厘米。

  ()

  (3)小明所在的1班學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強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強矮。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感受平均數的特點: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比數據中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

  2、選擇。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噸。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平均用水量的問題,鞏固所學知識,根據所求問題找準與總數相對應的份數。

  (四)全課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再看看開始想解決的問題:

  (1)平均數是一個什么數?

  (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現在能解決了嗎?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1

  一、總體說明

  數學是為生活服務的。本單元解決問題,就是要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內容包括用乘法計算解決問題和運用除法計算解決問題。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運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和掌握需要兩、三步計算解決問題。教材通過實際生活聯系非常緊密、貼近度很高的生動例子,讓學生先從直觀的圖畫中了解信息,再運用了解的信息來解決問題,既培養了學生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運用乘法計算或除法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2)培養學生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生動的實例,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4)結合適當的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學設想

  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能運用數學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己觀察圖畫,了解和收集圖畫中的信息,再運用所學的知識,根據信息在小組中討論、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然后讓學生解決問題后總結和歸納生活中一般性的規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建議用5課時安排教學。數學廣角(單元教案)

  一、總體說明

  本單元的知識內容是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擴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主要內容包括:統計中的重復問題和等式中實物代換問題兩種類型。是在學生學習了統計和等式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統計中出現的重復現象和等式中通過實物進行代換問題。通過運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換思想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教學目標

  (1)理解統計中出現的重復現象,運用集合圖推算事物的數量。

  (2)通過實物代換,初步理解代換思想,推算事物的數量。

  (3)擴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

  三、教學設想

  根據奉單元知識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和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的特點。在教學中主要采用實物分析的方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能通過實物理解重復現象和代換思想,再通過適當的練習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使學生能充分理解,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本單元建議用2課時安排教學。

  集合的思想

  教學內容

  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108頁例1,練習二十四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能借助具體內容,體會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體會集合的思想方法。

  難點:用集合直觀圖來表示事物。

  教學準備

  CAI

  教學過程

  一、借助熟悉題材,滲透集合思想

  1、巧妙設疑,直觀感悟

  (1)談話:老師知道同學們有很多的興趣愛好,有的喜歡音樂,有的喜歡美術,有的兩樣都喜歡,老師想進一步了解你們,請允許我對其中的一個小組進行調查,好嗎?

  (2)(指定小組)分別在“音樂”和“美術”下面簽上名字,兩者都喜歡,兩邊都簽。

  (3)全班一起統計喜歡音樂和喜歡美術的人數。

  (4)(故作驚訝):咦,這個小組沒有這么多人呀?問題出在哪兒呢?

  (5)四人小組討論發現:統計過程中有學生既喜歡音樂又喜歡美術,是重復的,在計算總人數時只能計算一次。

  2、圖示方法,加深理解

  (1)(出示)先是兩個小組的集合圈,再把兩個圈進行合并。

  (2)讓學生說一說圖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義。

  (3)讓學生列式求出喜歡音樂和喜歡美術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說說想法。

  (5)師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適當小結。

  3、運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

  (1)情境出示課本P110第1 題。

  (2)學生獨立思考并解決。

  (3)同桌交流,重點說說想法。

  (4)反饋。(昨天和今天進貨的重復部份用重點號顯示)

  二、靈活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

  1、談話:小動物在討論在陸地上生活還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來了10種動物,有6種動物可以在陸地上生活的,有6種動物可以在水里生活。這里面有幾種動物既可以在陸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適當給學生介紹“兩棲動物”的常識,擴展學生知識面。)

  2、練習二十四第2題

  要求:(1)學生獨立思考并解決。

  (2)班內交流方法。

  三、全課總結。

  1、談談這節課的收獲。

  2、小調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學知識來解決。等量代換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2

  教學內容:16頁例2

  1、教學目標: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2.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抽象對算式進行估算。

  教學過程:

  一、聽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這個生活中的數學。引導學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題2,“你有什么樣的解答方法?”

  3、學生一邊說,教師一邊列示124÷3≈,讓學生明白解決問題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讓學生多說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簡潔。

  5、小結,總結加強。

  三.鞏固練習: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練習。

  四、作業:第18頁6、7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數除兩位數、除整百整十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迅速地進行口算、

  2、培養學生認真口算和檢查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用一位數除的算理,正確進行口算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1、口答

  (1)24是由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84呢?

  (2)42個十,90個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課:

  出示主題圖:

  根據你的觀察,你看看這幅圖里面有哪些數學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識解決途中提出的問題嗎?

  1、3次就能運完這60箱,趙伯伯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和你小組里的同學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們手中的工具幫助你說明你的思路。

  小組匯報:解題思路

  (1)想口訣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第一個問題輕松解決,第二個問題也沒問題

  2、王叔叔有600箱西紅柿,他也運3次就運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你是怎樣計算的?小組里面說說。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運240箱黃瓜,也運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運多少箱?

  240÷3=

  這題如何考慮?

  4、小結: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在計算時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訣,還可以用以前學的乘法運算來思考,還可以用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解決。只要能正確的計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課堂練習:做一做

  知識介紹:除號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