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第四單元知識要點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里,大家都沒少背知識點吧?知識點也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重要的內容。你知道哪些知識點是真正對我們有幫助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歷史第四單元知識要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歷史第四單元知識要點1第15課三國鼎立
1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奠定了統一北方基礎的戰役。
2三顧茅廬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當時住在茅廬的人是諸葛亮。
第16課南方經濟的發展
1、南遷原因:北方多戰亂,民族矛盾尖銳。
2、南遷時間:從東漢末年開始,到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為止。
第17課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紀后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七年級歷史第四單元知識要點21.官渡之戰
(1)背景:東漢末期,占據河南一帶的曹操為取得政治上的主動,把漢獻帝從都城洛陽接到許,借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并招攬各種人才。在經濟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組織軍隊和流亡的民眾從事農業生產,勢力逐漸壯大起來。占據黃河以北的袁紹,兵多糧足,實力強大,曹操和袁紹都想吞并對手,稱雄北方。 (2)經過:200年,雙方在官渡進行決戰。曹操采取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術,偷襲袁軍的屯糧,燒掉全部軍糧,迅速殲滅袁軍主力,為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
2.赤壁之戰
(1)經過:208年,曹軍和孫劉聯軍在赤壁對峙。針對曹軍不習水戰、船艦連接在一起的'弱點,周瑜采納部下黃蓋的建議,向曹操詐降并用火攻,最終曹軍大敗。
(2)影響: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后,曹操轉而經營關中,掃平關中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劉備占領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發展,占取四川、云貴地區。孫權一邊把他的統治范圍延伸到福建、廣東,一邊又搶奪了劉備在湖北、湖南的勢力范圍。
3.三國鼎立
(1)建立: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吳王,國號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2)經濟: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孫吳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了海外貿易。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蜀漢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
七年級歷史第四單元知識要點3一、知識梳理
1.西晉
(1)建立:三國后期,魏國實力增強。263年,魏滅蜀。曹丕死后,司馬懿逐漸控制了魏國的軍政大權。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
(2)衰落:晉武帝的兒子晉惠帝昏庸無能。他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歷時16年,西晉從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離,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數以十萬計,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
2.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1)內遷: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斷內遷。原來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東遷入陜西關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而鮮卑族有一部分遷到遼寧,有一部分遷到陜西及河套地區。
(2)十六國:西晉滅亡后,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
(3)前秦的統治: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并統一了黃河流域。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銳意改革。那時候,前秦境內的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也有所緩和。
二、重難講解
西晉迅速滅亡的原因
(1)西晉統治者大多出身于大地主和大貴族,他們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極為腐化,在治國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2)晉惠帝時,發生了歷時16年的“八王之亂”,耗盡了國力,導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西晉迅速走向衰落。
(3)西晉統治腐朽,向內遷各族人民收取重稅,征兵派役,甚至掠賣少數民族人民為奴婢。這些暴政激起了內遷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
三、學法指導
對于本課重點內容,可以采用歌謠的形式進行記憶:西晉建立司馬炎,爭奪帝位八王亂。北方民族入中原,少數民族建政權。
七年級歷史第四單元知識要點4一、知識梳理
1.東晉的興亡
(1)建立: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隨后,鎮守長江下游的皇族司馬睿于317年重建晉王朝,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
(2)統治
①政治:司馬睿當皇帝,得益于王導為首的南北大貴族的擁戴。司馬睿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導的堂兄王敦。司馬睿舉行即位大典時,居然邀請王導共坐御床,時人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
②軍事:東晉初期,多次進行北伐,曾收復了西晉時黃河以南的部分地區。由于朝廷對北伐將領心存疑慮,多方牽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東晉最終未能恢復中原。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戰勝前秦,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相對穩定的局勢,使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江南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3)滅亡: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420年,東晉滅亡。
2.南朝的政治
(1)概況: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國南方政權更替頻繁,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歷史上統稱為“南朝”。
(2)繁榮: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約30年的時間里,賦輕役稀,江南民殷國富,社會比較安定。
(3)衰落:南朝的梁武帝蕭衍從地方起兵奪取帝位后,放縱皇室成員和官僚大地主盤剝平民百姓,政治日益敗壞。后來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建康失陷,江東最富庶的地區遭到燒殺搶掠,導致千里絕煙,人跡罕見。從此,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于明顯劣勢。
3.江南地區的開發
(1)原因:西晉末年以來,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江南地區不像北方那樣戰亂不休,社會比較安定。
(2)表現
①農業:在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耕地面積不斷增加,并興修了很多水利工程。農業生產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改進,包括推廣和改進犁耕,實行精耕細作,以及推廣選種、育種、田間管理和施用糞肥等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例如,水稻由原來的直播變成育秧移栽,這是水稻生產技術的重大進步;普遍實行了麥稻兼作,五嶺以南地區還種植了雙季稻,使谷物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還發展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等,實行農業的多種經營。
②手工業:南方的手工業也有了快速的進步。在繅絲、織布、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方面都有顯著的發展。
③商業: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同時促進了商業的交流和城市的繁榮。南朝時的建康,人口眾多,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
二、重難講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民族關系方面的特點
(1)封建國家分裂,政權更替頻繁,但最終趨向統一。
(2)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安定,江南經濟發展。
(3)民族融合形成一次高潮,長江、黃河流域民族間差異逐步消失。
七年級歷史第四單元知識要點5一、春秋爭霸
1.背景: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②諸候不聽從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強大的諸候。
③諸候之間不斷進行戰爭,爭當霸主。
2.春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a、齊桓公首先稱霸原因:
①齊國盛產魚鹽,齊國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優勢發展經濟。
②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并組建強大軍隊。
③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號令諸候。
公元前7世紀,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位霸主。
b、晉楚爭霸---城濮之戰,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3.影響:給社會帶來了種種災難;小諸候國被消滅了,出現了較大諸候國,歷史逐步走向統一。
二、戰國兼并
1.戰國七雄的形成:秦、齊、楚、魏、趙、燕、韓。
①組合:晉分三家(韓、趙、魏)。
②特征:七雄并立。
2.著名戰役:
桂陵之戰(齊魏);
馬陵之戰(齊魏);
長平之戰(秦趙)東方六國無力抗秦。
3.趨勢:春秋諸候林立----戰國七雄并立----秦一統天下。
【七年級歷史第四單元知識要點】相關文章:
七年級政治第四單元知識要點05-27
高二政治第四單元知識要點04-07
初二政治第四單元知識要點08-05
初一歷史第八單元知識要點07-04
歷史必修三第四單元知識點07-20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單元的知識要點總結09-14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總結11-18
歷史必修三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07-01
初一歷史第四單元知識點鞏固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