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心态是怎样形成的
消极心态是怎样形成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天生”的。是受身边环境、教育的影响,潜移默化而逐渐形成的。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样的说法。
你是否患了“消极症”?人大致有五十四种消极情绪和表现,这里的“消极树”上,仅列举出常见的八种。
一个消极的苦果,便足以毁坏我们生活的某一个方面,甚至对整个人生历程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消极的苦果,皆由日久天长养成的八种人类习性所生发:
1、缺乏目标。这就是缺乏人生的目的和方向,缺乏自己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不知道自己想获得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不知道命运在自己掌握之中;不知道自己的工作会怎样,生活会怎样,家庭会怎样,财富会怎样;没有动力,没有激情,没有信心;看不到机会,无法把握自己的心态、生活、工作和学习,一如水上浮萍,东漂西荡,不知何去何从。没有懒惰的人,只有没有目标的人。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就是没有目标的人。因为连“梦想”都没有,哪还会拥有什么?
2、害怕失败。害怕失败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遭受过无数的挫折,于是,失败的恐惧感时常伴随着我们。这种恐惧感来自对过去“伤害”(遭挫折、被耻笑)的记忆,造成内心的胆怯和懦弱,从而产生消极的想象力和预期的失败感。当人们在作出一个新的决定时,心态消极的人往往想到曾经遭受过的失败景象,于是忧虑退缩,裹足不前。
3、害怕被拒绝。我们在生活中遭到过太多的拒绝,父母拒绝我们、老师拒绝我们、朋友拒绝我们,领导拒绝我们。我们听到过太多的“不”--不行、不能、不好、不可以……于是在内心深处留下了障碍。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被拒绝的种种可能就立刻出现。害怕遭到耻笑和打击,害怕失去自我信心的恐惧,妨碍我们开口求助,阻碍我们前进。
4、埋怨与责怪。人们一旦遇到问题和障碍时,总是找借口,找理由,其目的就是推卸责任,把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不利”都推给外界和别人。其根源是内心的渴求与现实不一致。在他们不能正视困难、面对自我,不能达到心理平衡时,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一种逃避行为,即把责任归咎给别人。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把握不够,总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是可怜者。
5、否定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面对不如意、不利的事物,于是夸大障碍,找借口来逃避,从不找自己的原因。这是一种懦弱、胆怯和无能的表现。
6、做事半途而废。不明白人生历程实质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这一道理,对事业没有坚强的信念和决心,不能坚持到底。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挫折可能带来的种种伤害。于是认为不可能实现,不可能达到,不可能成功,迅速放弃自己原有的努力。做事半途而废,主要还是由于“害怕”。(励志文章 www.txax.net)“害怕”是因为对自己没有把握,自认能力不够,自信不足,同时,总看到事物消极失败的一面,因而显得胆小、脆弱、忧虑、犹豫、找借口(推卸责任)。随着事态的发展,害怕的程度与日俱增。害怕承担责任,使心态轻易就超过承受的极限,于是开始推卸责任。推卸责任的最常见方式就是埋怨与责怪,以进为退,为自己开脱,似乎总是他人不好,他人不对,极端的情况便是否定现实,扩大障碍,以期用别人的同情来掩盖自我的空虚;一旦找到借口,便主动打退堂鼓,最终半途而废。半途而废一旦经常发生,成为习性,必然恶性循环,加重“忧虑、犹豫”的态度,从而更加胆小脆弱。一如《诗经》所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样,人生必然举步维艰,一事无成。
7、对未来悲观。就像下坡比上坡容易一样,人类似乎天生有“悲观”的倾向。要积极很困难,要消极很容易;要乐观很困难,要悲观很容易。悲观的情绪像瘟疫,会迅速传染开去。悲观与前面几大习性有关,可称做一种消极的“并发症”。因缺乏人生的意义与目标,必然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看不到美好未来;因“害怕”半途而废而无成就感,必定自惭形秽,因而得过且过,表现得十分自私;为了保持做人的最后一点点“尊严”,必然要以愤世嫉俗、牢骚满腹、猜疑忌妒、易怒等方式来发泄,以缓释内心深处的悲哀。
8、好高骛远。表现为不切实际的空想,也就是所谓的白日梦,他们会把成功寄托于一些不可能发生的荒唐想法上。比如,想象与某大明星结婚啦,自己的父亲是大人物啦,突然有一天,某人或某个失踪多年的远房亲戚叫自己继承巨额遗产啦,经常在这种“幼稚”的心态下生活,必然加重“侥幸”的心理,而不愿脚踏实地,拾级而上,奋斗成功。殊不知,要实现以上离奇的想法,也是要奋斗的。好高骛远者为了弥补“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掩饰内心的空虚、脆弱和恐慌,必然做人做事虚伪,处心积虑贪图虚荣,以暂时麻醉自己。
总而言之,上面我所说的一切,还是归咎于心态有问题。我之前经常提起的忧患意识,实际上也是一种心态不好的症状。
来源:八秩老翁创作励志博客
猜你也喜欢:品牌:行走在利益两边(
品牌:行走在利益两边(老大娘,蔬菜,品牌,青菜,葱花) 品牌这个词在中国已经热了很久,许多企业一心要做品牌,决策者和管理层却不能正确理解品牌,甚至把品牌当作谋取“短期利益”的工具,致使中国市场“品牌”虽多,却只能“各领风骚两三年”。基于此,笔者将从“利益”的角度来谈一谈品牌。
先看一个笔者亲身经历的故事。
品牌始于利益
大约三年前的一个夏天,笔者去菜市场买菜。我先去买了些肉和鱼,随后走进蔬菜专区。“货比三家不吃亏”,我便打算在蔬菜专区“巡视”一圈后再做决定。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一张散发着纯朴和真诚的笑脸,明显的是在用“微笑”同我打招呼。摊主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大娘,还没等我开口,她的问候就已飘然而至:“您好,这里先看一看,青菜很新鲜。”我也随之笑了笑。因为我不大熟悉如何区分青菜质量的好坏(消费者大多如此),见她说得很真诚,加之青菜的价值较低,购买的风险成本小,所以我简单看了看便称了两斤青菜。付完钱,我欲转身离开,老大娘忽然叫住我:“这葱花你拿去吧,不要钱。”我稍稍楞了一下,有点吃惊,紧接着她又说:“见你买了鱼,煮鱼时葱花用得着。”我连忙道谢,想了想确实需要,就立刻提出要先付钱,但老大娘坚持不收。于是,我也就只能再次道谢了。
之后,我偶尔会去菜市场买菜,尽管次数不多,但每次我都会记着去老大娘那里买一些青菜或别的蔬菜。同事因为我的故事,买蔬菜也都会选择“老大娘蔬菜”(暂且这么称呼)。难得的是她每始终能够保证蔬菜质量和服务质量,从未出现“鬼迷熟人”的欺诈现象。
现在反思这个故事,我和同事之所以成为“老大娘蔬菜”的忠实顾客,不只是因为“葱花免费”所带来的0.20元“超值”,也不只是“老大娘蔬菜”坚持如一的良好产品(蔬菜)质量,最主要的还是老大娘本人的真诚与朴实:在细微之处替顾客着想,发掘顾客的潜在需求,并尽力以最低的成本满足顾客的潜在需求,让顾客有着被关心的惊喜和感动。概括地说,忠实于“老大娘蔬菜”的理由是我们能够获得的精神利益以及相应的便捷。久而久之,“老大娘蔬菜”的口碑越来越好,“品牌”也就在一定的范围内充分传播开来。 猜你更喜欢:幸福那一刻(她说,不习
幸福那一刻(她说,不习惯,成了,他在,你在)
如果每天的午后,都有人来问候“你在干什么”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因为那一刻,你是被人想念的。
如果每天的问候,变成了习惯。有些天,没有了问候,就感觉苍白无力,思念成河……
有这样一个故事:他在高处,她在低处。却依然发现彼此性格脾气差不多,很聊得来,彼此仿佛找到了知音。谈工作,扯家常,聊人生,他总是以傻瓜相称,她说没人这么称呼,他说那就属于他一个人的称呼吧。她也就没多说什么。他曾说喜欢她,这只是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喜欢,于是没有压力,也没有尴尬,大家都不放在心上。彼此聊天很自在,他曾说她很像他,她说他很亲切,他在她心里就是良师益友。她很珍惜这份情谊,每天,他都会问“你在干什么”,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了他的模式,成了她的习惯。然而,当进入特殊时期,他会特别忙,也就不方便拿着手机聊天了,模式断了,习惯变成了不习惯。偶然一次,她说是不是忙的已经忘记了她了,他说是忙的都没空去想,说真话。她知道他确实忙了,于是也不想影响他,就这样二十天过去了,不习惯都要被变成不得不习惯了。她想说忙的忘记一个人,和忙的没时间去想一个人,区别在哪?
她相信他曾说过的所有话,她可以理解他,但她也相信他不懂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