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卓有成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日期:2018-11-30 08:48:38    编辑:赵暖陪    来源:互联网

成功CEO使会议卓有成效的关键因素(开会,会议,企业,组织,工作)

在一个大型的企业或组织里,

成功CEO使会议卓有成效的关键因素(开会,会议,企业,组织,工作)

在一个大型的企业或组织里,为什么总是由一批光说不练的高层主管来布局各种会议,而且通常都成为组织变革与进步的绊脚石?为什么只要一提起开会,就足以让人感到气馁和丧气?又为什么开了那么多的会议却始终看不见成效?有人直呼干脆不开会反而还能做点事,然而不开会行吗?但开会,又能行吗?难道说“卓有成效的会议”离我们那么遥远?

会而不议

平心而论,一场会议的品质良窳反映了一家公司的与会人员素质,而一次会议的成效与否则可以决定一家企业的盛衰!

所谓“会议”,顾名思义,是靠集会来共商大事,也是企业缺陷的一种补救措施。因为我们开会时就不能工作,工作时就不能开会。任何人不能既开会又工作。一个组织设计完善的机构,应该不须任何会议,但这样完善的组织在今日动态的社会里、巨变的时代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们之所以需要开会,乃是因为人人各有各的职务和工作,有赖彼此合作才能完成特定的任务。我们之所以需要开会,乃是因为组织的每一位都是知识员工、各类的专家,有赖大家集思广益,以解决问题或寻找机会。

每一次会议都会衍生许多别的会议,因而会议太多,以致粗糙,毫无生产性。若此,一家企业其花费四分之一以上的总时间在会议上时,便是一家不健全的企业。因为一家人人都随时开会的企业,必是一家谁都不能做事的企业,而这样的企业唯一的成就,就是成就一个人,那个人的名字叫做“CEO”。
猜你也喜欢:做人讲究外圆内方(的人,中庸,教他,不偏不倚,是一个) 你是怎样的
做人讲究外圆内方(的人,中庸,教他,不偏不倚,是一个) 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开朗的,还是内向的?古板的,还是不羁的?果敢的,还是犹豫的?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就决定了所擅长的领域不同。
  
  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球,那就失方圆滑了。方,是人格的自立,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对人类文明的孜孜以求,是对美好理想的坚定追求。
  
  取相于钱,外圆内方,是近代职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领袖黄炎培为自己书写的处世立身的座右铭。他在1946年调解国共冲突时,未尝不委曲求全,不偏不倚,从未与蒋介石拉下脸,而当蒋以教育部长许愿企图将他诱入伪国大泥淖时,黄却不为所动,回绝道:"我不能自毁人格。"维护了政治气节。
  
  中庸性格,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说的中和、中庸。
  
  "中庸"二字,用今天的话说,并不难理解。一个圆的中心是它的圆心;一个四边形的中心是对角线的交叉点。100里的路途,走到50里时,就是到了中点。但现实做事中,中庸要比这复杂多了。内容来自
  
  宋代程颐这样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里的中,就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就是平常、平庸。最和谐的做事从表现上看来往往很平常、很普通,就像围棋手不紧不慢地下着子儿。平常与普通又常常是持中的结果,就像数学中的正态分布曲线,越是中间区域概率就越大,事件就更平常。
  
  孔子是一个处世大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子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他不及子张矜庄,但可以教他随和。孔子具备了他们各人的长处又避免了他们的短处,他之胜于人,就在中庸之道。
  
  荀子也深知中庸之道,他认为,对血气方刚的人,就使他平心静气;对勇敢凶暴的人,就使他循规蹈矩;对心胸狭隘的人,就扩大他的胸襟;对思想卑下的人,就激发他高昂的意志。他左之,则右之;他上之,则下之。总之,一切以中和为尺度。
  
  如果你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可进可退、可方可圆,则你的做事就达到了化境,不论在何时何地,你都拥有一个和谐的状态。 猜你更喜欢:夏末蒙山游------心灵之旅(二)(大佛,蒙山,的是,佛祖,想做)
夏末蒙山游------心灵之旅(二)(大佛,蒙山,的是,佛祖,想做)

上午十点多,我们一行八人步入山门,左右连绵起伏的山峦列队相迎。

我们随着三三俩俩的人群不急不缓地行走在曲折逶迤的山路上。身边小溪如练,亲切地陪伴着惬意的脚步。树影婆娑、灌木丛生、奇异的岩石不时映入眼帘,随着轻风飘来的还有那油松和野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勾心动魄。

最令人挂怀的是那条不离不弃的小溪,从山门处一直上溯到大佛座下。且不论水质有多清澈,水底的石头有多规则,单它的多变就吸引了许多游人的视线。水深而阔者,幽深静默,感觉一位思想深邃的长者在沉思;水浅而细者,汩汩流淌,大自然的心声就这样被述说着;水落差平缓者,恬静安详,仿佛一个粉嫩的婴儿在酣睡;水落差悬殊者,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呼啸着掠过人们的身畔。我不得不惊讶于它的多变了。然更让人着迷的是,它缠缠绵绵、重重复复、有透明的情意,有隐约的暗恋,也有奔放的思想,如同一首悠长的抒情诗。

我在小时候就很喜欢这种溪流,如今再见,仍然深深地迷恋。就在不知不觉中,耳际忽隐忽现飘飘渺渺的声音。歌声?佛音?诵经声?猛抬头,仔细聆听,找寻出处,却发现蒙山大佛就在不远的山中,那声音确实就是佛音了!

于是,大家加快了脚步,总蹦来跳去的孩子们也欢呼着跑起来。

离大佛愈近,佛音愈清晰,让人来不及屏气凝神,只感到绵软闲适的音乐雨,舒缓地,悄悄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浸透;而后,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润在淡淡的柔柔的佛光里,和佛祖进行心灵的会话。一不小心,大家嗅到的不只是自然之气了,更多的是缥缈的檀香。我们沐着这淡烟疏雨,揣着一颗颗虔诚的心,走近大佛。

此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连绵的蒙山沐浴在柔和的?光下,蓝天上飘着的几朵白云投影在蒙山大佛的周围,大佛端坐在大山的一角,头顶青天,蒲稳地,雄伟高大;面慈目垂,安详平和,浑身散发着宽容和蔼的光晕。虽游人如织,香烟雾霭,却不见推搡挤压,也未闻吵杂之音。人人微笑,个个谦恭,连孩童都模样俊雅,双手合十,顶礼膜拜。如此和谐景象当得推崇,我在心里暗暗感慨,如果在纷繁的尘世间,大家都能文明礼让,笑对人生,是否可以在凡人的心灵世界里达成佛祖的心愿呢?

仰望佛祖良久,各种现实的烦恼和虚幻的想法如荒芜的野草疯长,不一而足。一番内心的增删斗争之后,尽兼散去,只留下安宁与平静,以及继续在艰难中跋涉人生的无尽勇气。

我回身背对着大佛,站在大佛脚下,学大佛的样子往下看,各个楼阁庙宇错落有致;苍松翠柏林立;红的黄的野花随处是;塔林肃穆,绿叶抒怀;游人虽多,井然有序;空中香雾缭绕,恍若仙境;真有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大自然的善解人意,大佛的宽厚仁慈让我感受到了尘世的繁杂与人类的渺小。那么,除了摒弃杂念,净化心灵,轻装上路,我还要做些什么呢?

我想做山中的一条溪流,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我想做山中的一朵野花,为自然增鲜添彩;我想做山中的一块岩石,日日聆听佛祖的教诲,感受人间真谛;我想做幽谷中兰馨一缕,香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