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后,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功能放任自流,将多年形成的企业精神、价值观、经营哲学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加以珍惜,动辄以减轻企业负担、压低非生产性经费为名,大力削减和取消凝聚人心的各种文化设施和员工的福利待遇,有的甚至将用于培训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企业党校、政校、职校全部取缔,将企业的俱乐部、体育馆、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直接推向市场出租,对员工常年不搞任何提高素质的业务培训与教育,不开展任何文娱活动,致使企业一片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凝聚力减退。个别企业甚至将企业内的浴池也不保留,把员工只当成是简单的生产制造者,把员工与企业只维系在简单的劳资关系。
从资料中和在几家企业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管理、决策、经营上还处于新旧两种体制的磨合期,有的在转换当中陷入了更加混乱局面。虽然建立了新的体制,但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如何运行也还处在摸索阶段,缺少系统和规范。突出表现在,老“三会”(党委会、职代会、工会)功能被严重削弱与淡化。新“三会”(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又没有及时进入角色步入正轨。新、老“三会”在运行中时常出现磨擦或排斥,新、老“三会”都不同程度出现了形同虚设。改制后,一些企业一把手个人专断现象相当普遍,一言九鼎,决策缺少或者没有民主气氛,其他高层管理者以一把手的好恶,作为是非标准和价值取向。迎合一把手报喜不报忧,说一把手喜欢听的话,掩盖其矛盾与问题。各自角色不到位,责任意识不突出,似乎只有一把手是当家人,余者均是打工仔。
一些企业高层管理者严重脱离员工与实际。改制后,等级观念逐步加大,将管理层与一线职工的经济待遇明显拉大,货币分配向极少数高层管理人员集中。在经济效益没有多少增加的情况下,高层管理人员大肆挥霍企业资金,追求个人高待遇、高享受、高标准,搞权利特殊化,缺少权利制衡和监督的有效机制,企务公开停留在形式主义层次上,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缺乏实质内容。职代会成了摆设,有的勉强一年开一次走一个过程。分配收入不依据政策,不通过任何程序,企业老板自己给自己制定标准,一次分配收入竟然高出员工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员工对此议论纷纷,导致干群关系极度紧张。而企业二级法人单位的管理者也纷纷效仿,在用人、采购、经营等方面干脆形成了监督真空。这种管理上的倒退,实质是对原有的企业文化的一种背叛。
猜你也喜欢:人际交往中的“三杯水”(温水,放在,效应,人际交往,感到)
人际交往中的“三杯水”(温水,放在,效应,人际交往,感到) 我的同事大飞工作能力很强,每个月的销售业绩也都排在前几名。但是,他始终得不到升迁。对此,所有人都感到费解。
后来,我终于找到问题所在。比如,每月初经理让大家做月度计划时,他总是夸大其辞地声称自己可以签到几十个单子。虽然到月底大飞的签单量名列前茅,但是他仍然因为没有完成“计划”而遭到批评。他错就错在之前给了领导过高的预期,完不成自然受批评,就算完成了,也是理所应当的,同样得不到表扬。
无独有偶。我见过一个与之相反的人。一位年轻的公关组长代表公司来宣传产品,在座的都是一些行业里的翘楚,还有著名专家学者。她一上台就说:“无论是头脑学识,还是见识经历,我都比不上在座各位前辈。所以,我的演讲中难免有浅薄可笑的地方,还请多多包容,不吝指正赐教!”短短几句话就把大家的期望值降到了最低。
其实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给你三杯水,一杯冷水,一杯热水,还有一杯温水。当你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去时,会感到温水很热;而当你先把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去的时候,你却会感到温水很凉。同一杯温水,却让人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冷热水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这种冷热水效应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
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都会面临不同的处境,也可以巧妙运用冷热水效应。当事业上滑坡的时候,不妨预先把最糟糕的事态委婉地告诉别人,这样即使没有做好也不会招致厌恶;当要指出别人问题的时候,不妨事先做个铺垫,让对方有个心理准备,这样就不会引起强烈的反感,使他人体会到你的用心良苦。
总而言之,如果你不能送上一盆“热水”,那么不妨先用“凉水”打头阵,然后送上“温水”,同样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猜你更喜欢:冬日的早晨(窗子,寒风,顿感,立冬,可能会)
十几天都
冬日的早晨(窗子,寒风,顿感,立冬,可能会)
十几天都是阴雨绵绵。立冬才数日,已是寒风阵阵,身着保暖内衣,但还是冷意难忍!
早上起床,推开窗子,寒气迎面扑来,刚从被窝起来的我,顿感有些禁不住了,赶忙禁闭窗子,稍迟可能会感冒的!外面仍下着雨加雪,同时也夹杂雪儿,小雪儿随阵阵寒风,飘飘洒洒,随意落在她想去的地方!大地万物一片洁白,美丽的山村顿感寂静了许多,空气也清晰了许多!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今年周六,做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