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環保走進我們的生活環保考察報告
人類只有一個可生息的村莊-地球。可是這個村莊正在被人類制造出來的各種環境災難所威脅:水污染、空氣污染、植被萎縮、物種瀕危、江河斷流、垃圾圍城、土地荒漠化、臭氧層空洞……作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們不能僅僅擔憂和抱怨,而必須行動。意識到那種無節制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環境惡化的根源,我們愿意選擇有利于環境的生活方式來善待地球:
節約資源,減少污染(Reduce)
綠色消費,環保選購(Reevaluate)
重復使用,多次利用(Reuse)
分類回收,循環再生(Recycle)
保護自然,萬物共生(Rescue)
善待地球的生活,是人人可以接近的綠色生活。綠色生活是一個綠色的信號,它刺激著企業界去發展綠色的技術;綠色生活是一個綠色的要求,它鼓勵著政治家去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政績;綠色生活是一個綠色的承諾,它提醒當代人去保障后代人生存的權利。
善待地球,是一種時尚,一種世界性和世紀性的時尚。當環保成了人人可以參與的行為和時尚,綠色,也就滲進了我們的文化與文明。在21世紀,環保行為意味著一個人的素質和教養,正如環境質量標志著一個國家的尊嚴和力量。
善待地球,也是一種回歸,向崇尚親情、崇尚自然的東方文明的回歸,那種無節制耗竭地球物質的文明是殘缺的文明,它會毀掉我們的自然家園,也荒掉我們的精神家園。物質文明若不與環境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結合,給人類帶來的將是短暫的滿足和永久的厄運。
善待地球, 又是一場變革,一場靜悄悄的、牽涉到每個階層每個家庭每個人的變革。它需要智慧去關注生存環境的變化,需要良知去阻止破壞環境的現象,需要熱情去傳播環保的理念,更需要勇氣來調整自己的生活價值和生活習慣,它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場社會變革,因為它的成敗所系,是人這個物種的生存或者毀滅。
中國正以歷史上最脆弱的生態系統,承受著歷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強的發展壓力。我們只有一條長江,毀掉了不會再來,我們只有一個家園,失去了不會再有。愛國的公民,請首先愛護這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請從一點一滴的環保行為作起。
愛國的公民,請首先愛護這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請從一點一滴的環保行為作起。在未來的世紀里,中國, 是由于可持續的發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還是因為自毀家園的短期行為亡國滅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整個民族能否建立起環境意識,取決于你、我、他,我們每一個人的行動。
保護環境,匹夫有責。
第一部分 節約資源,減少污染(Reduce)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正面臨著生態危機。只要我們改變既浪費又污染的生活方式,就能夠改善環境,減輕地球的負擔。無節制地消耗地球資源將使人類生存無法持續。
無論你從事什么職業,都有責任倡導和實施節約資源的生活方式;無論你多富裕,都無權揮霍地球資源,因為地球是我們從后代受手中借來的。當代人的`經濟尺度根本無法體現生態環境資源真正的價值。
節約,在這里不只是經濟行為,也是一種環保時尚。你會因關心地球、關懷未來而受到尊敬。揮霍,不再是體面與榮耀,而是自私和冷漠,因為你為了自己的享受不惜毀掉后人的生存根基。從“Reduce”——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做起,開始你的綠色人生!
第二部分 綠色消費,環保選購 (Reevaluate)
我們的每一個消費行為都潛存著一個信息。我們應該:Reevaluate——帶著環保的眼光去評價和選購商品,審視該產品在生產、運輸、消費、廢棄的過程中會不會給環境造成污染。我們手中的鈔票就像是“綠色的選票”,哪種產品符合環保要求,我們就選購哪種產品,這樣它就會逐漸在市場上占有越來越多的份額;哪種產品不符合環保要求,我們就不買它,同時也動員別人不買它,這樣它就會逐漸被淘汰,或被迫轉產為符合環保要求的綠色產品。如果每個消費者都能有意識地選擇有利于環境的消費品,那么這些信息就將匯集成一個信號,引導生產者和銷售者正確地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請珍惜你手中的“綠色選票”!
第三部分 重復使用,多次利用 (Reuse)
現代化生活中充斥著許多一次性用品: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桌布、一次性尿布、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刮刀、一次性筆、一次性照相機……一次性用品給人們到來了短暫的便利,卻使生態環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它們加快了地球資源的耗竭,同時也給地球帶來了災難。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應當成為新的社會風氣和新的生活時尚。選擇這種時尚雖然是生活小事,卻能體現我們的環境意識。因為我們不愿用向后代透支的資源,來營造自己一時的方便。
讓我們擺脫“一次性消費”的誘惑,走進“Reuse”-多次使用和永續發展的時代。
【讓環保走進我們的生活環保考察報告】相關文章:
自行車環保旅游考察報告12-24
企業環保口號08-22
環保名言警句08-19
環保手抄報:環保小故事五則02-04
環保的口號15篇04-20
有關環保的名言警句08-18
環保專賣店如何讓消費者青睞創業指南09-27
讓世界看到我們的改變07-06
環保廣播稿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