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什么
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那么你知道中元節是什么節?中元節的來歷么?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中元節的來歷,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元節是什么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后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這一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元節的來歷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后,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后,已成為民俗節日。
漢人于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于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為三官大帝的誕辰。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則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道教《太上三官經》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云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于日常生活中復合儒、佛、道三教,成為農歷7月15日的中元節,民間則稱農歷7月為"鬼月"。
【中元節是什么】相關文章:
1.中元節是什么節
2.中元節是什么節日
3.中元節是什么節
4.中元節是什么節
5.中元節是什么節
6.中元節是什么節日
7.中元節是什么節
8.中元節是什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