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范文(精選12篇)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范文(精選12篇)

日期:2023-03-14 11:53:48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范文(精選12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范文(精選12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范文(精選12篇)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1

  余華先生的《活著》是在大學畢業前五月份看的一本書,當時不知道為什么要看,但是就從圖書館的書架上順手拿下,現在才知道原來它在等《追尋生命的意義》,冥冥之中,終于等到你。

  《活著》的結局是福貴孤身一人牽著老牛在陽光下回憶過往,《追尋生命的意義》的結尾時弗蘭克爾博士從集中營走出來,同樣是全家去世獨自一人。

  我一直對生活很樂觀,即使是悲劇我也覺得悲劇之后終會等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不幸的是《活著》沒有,而《追尋生命的意義》做到了。

  二戰期間因弗蘭克爾猶太人身份,遭納粹逮捕,在奧斯維辛、達豪等集中營度過了三年艱難的歲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營死亡,不僅如此他每天還要經受著饑餓、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經被集中營摧殘地破敗不堪,但是,他仍舊堅持活著,直到最后從集中營走出來,而且還寫下《追尋生命的意義》。

  我一直在書中尋找弗蘭克爾所謂的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就好像在《活著》尋找為什么福貴要活下去的理由一樣,可是到讀完全書還是沒有任何線索,我不知道在全家都已經死去,自己也處在非人的生活并且沒有任何希望的時刻,他為什么能不去選擇死亡?

  帶著疑問,我閱讀了很多讀者的讀后感,大部分都是在寫那種所謂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義的東西,有的還涉及到了博士的意義療法,說實話,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尋找你為什么不選擇死亡的原因,你卻告訴我你要用你的悲慘經歷來治愈別人,從而走出集中營花了很長時間寫下《追尋生命的意義》。

  我從未經歷過死亡,但是我見證過瀕臨死亡的人,他們都還選擇繼續活著,不是茍延殘喘。

  在農村有很多中風的老人,身體大部分部位都動彈不得,但是他們依舊不做死亡的選擇,甚至那些兒女不聞不問的老人,他們依舊頑強地活著。農村講究“喜葬”,認為老人活到80歲左右沒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輩子積福積德。但是我又碰到過那些活到80多歲的老頭老太太,他們盡管疾病纏身,卻仍舊不選擇死亡。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蘭克爾的想法是類似的,但是我又找不出什么他們生命的意義所在,直到看到一篇初二的學生寫的書評,他說他最欣賞的就是開篇的第一句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人,都還有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我不知道會這樣的理解對不對,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義所在,就是能夠去選擇更好的選擇,在死亡與活著,顯而易見,活著是更好的選擇。

  福貴是個粗人,他不懂什么意義治療法,但是即便還只剩下一頭牛,他還是選擇活下來,因為只有活著才可以去回憶,有回憶才會重新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或者他活著的意義就是能夠憑借回憶來記起自己曾經幸福生活過。

  弗蘭克爾是個毋庸置疑的哲學家,能夠在集中營非人的生活中堅持活下來并且創立意義治療法的哲學家,他在書中提到在集中營殘酷生活中他經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與心愛的妻子對話,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義,因為只有活著,才能有下一次與妻子的遇見,即便是幻想,那也應該是屬于活著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離集中營,弗蘭克爾倒是不再去思考,因為太遠,不能作為生命的意義所在。

  余華在《活著》當中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余華先生總算有一個對于活著的回應。但是,最后弗蘭克爾還是沒有說出生命的意義所在,只是提供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第一,創造和工作;第二,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第三,受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生命的意義,能在創造和工作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幸福的,能在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快樂的,能在受苦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幸運的,所以正在苦難中的我們,要好好活著,不為自己,只為上帝在蕓蕓眾生中選擇賜予我們的那一份幸運。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2

  《追尋生命的意義》是一部令人鼓舞的杰作,本書作者奧蘭克爾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人,我深信信任何讀過此書的人,都能從他無比痛苦的經歷中,獲得拯救自己的經驗。他因猶太人的身份,被德意志納碎關進了臭名昭著的集中營,漫長的牢獄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別無余物。他畢生視為生命的手稿,被挺進隊員撕毀。他的雙親,兄弟姐妹、新婚不久的妻子,不是死在牢營里,就是被送進煤氣間。像這樣一個喪盡一切,飽受饑寒,隨時都可能死亡的人,憑借著超人的精神意志追尋著生命的真諦,不斷的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因此,他的話必然值得我們洗耳恭聽。

  書中處處流露著他真實的自我,有大多的感悟,值得我們去學習。

  1、意志和精神是任何抉擇的根本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有待抉擇的事情,隨時隨地都會有的,人無時不刻不在做出抉擇。而你的抉擇,恰恰決定了你究竟會不會屈從于強權,任其剝奪你的真我及內在的自由。從這個角度上說,一個人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其實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而非純是環境因素使然。環境只能影響人,但不能決定人。任何人無論處在什么樣的環境中,根本上都可以憑他個人的意志和精神,來決定他要成為什么樣的子。

  2、痛苦存在的意義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痛苦自應有其意義。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一樣,是生命中不可抹殺的一部分。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否則,在力圖自保的殘酷斗爭中,他可能因為忘卻自己的人性尊嚴,以致變得與禽獸無異;險惡的處境,提供他獲致精神價值的機會,這機會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棄。但他的取舍,卻能夠決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3、懂得“為何”而活

  一個人如果懂得為何而活的人,那么他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看不出個人生命有何意義、有何目標,因而覺得活下去沒什么意思的人,最是悲慘了。這種人很快就會迷失,而這種人一聽到鼓勵的話,典型的反應便是,“我這輩子再沒什么指望了”。因此,我們應該認清一個事實。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不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沉思來答復,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復。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于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不僅如此,每個人都必須認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間孤單而獨特的一個人。沒有人能替他受苦而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機遇就在于他賴以承受痛苦的態度。

  4、追尋生命的意義

  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職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體地去實現的。他的生命無法重復,也不可取代。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機遇去完成其獨特的天賦使命。生命中的每一種情境向人提出挑戰,同時提出疑難要他去解決,因此生命意義的問題事實上應該顛倒過來。人不應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么。他必須要認清,“他”才是被詢問的人。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復生命。

  縱觀全書,書中的故事,其實就是在探討人類最深切的問題。書中沒有干澀的說教和無病呻吟的吶喊,打動我的是那些赤裸裸的生存境況和閃耀其中的人性光輝。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3

  當長期處于一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人的所有價值都被摧毀,時刻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這時人們的心理會在高壓下發生什么樣的改變?這種痛苦無望的生活還有任何意義嗎?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以二戰集中營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自傳體的書中,講述了那種極端環境,給普通囚徒的心理狀態帶來的深刻影響,以及囚徒們為了自己和朋友能活下去,而進行的殘酷的生存斗爭。作為一名敏銳的觀察者和親歷者,他進一步從這些慘痛真實的經歷中,引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我們生命的意義在哪里?也就是,我們為什么而活著?

  在集中營中,囚徒的所有財產和權利都被剝奪,不僅饑寒交迫,而且隨時會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體弱有病的囚徒很快會進毒氣室,在這里,生命顯得格外渺小脆弱。可是據弗蘭克爾觀察,身體不那么強壯,卻有豐富的精神活動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來,他本人就是實例。對妻子的思念和愛,讓他在腦海中無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與她生動有趣地談笑。愛,超越了時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給擁有愛的人帶去了內心的充實和強有力的支持。“將我像封條一樣置于你的心上,愛,就會像死一樣強壯。”

  過去的甜美回憶,同樣能給困境中的人們帶來安慰,也許只是曾有過的微小的成功,也許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會,可曾感受到的喜悅和滿足,留在了這些回憶中,彌補和滋潤了人們在現實中的空虛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來的希望:將來,我們會再次擁有這些幸福時刻!

  為了活下去,囚徒們小心地節省食物,從死者身上“交換”衣物,調換轉移到其它集中營的名單(這更像是命運的賭博),冷漠地注視著其它人的痛苦和死亡。即使在這種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環境里,人們在動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卻神奇地保持了對藝術和大自然之美的熱愛,甚至感受更為強烈。“一位囚徒沖了進來,招呼我們去操場觀看精彩的日落。站在外面,我們看見險惡的云在西邊閃閃發光,整個天空布滿了從鐵紅到血紅、形狀和顏色不斷變化的云,……然后,在幾分鐘的寂靜后,一位囚徒對另一位囚徒說:‘世界多美啊!在艱難絕望的環境里保持對愛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尋找光明和希望,我想,這就是人之為人的特殊之處吧!也正是這種特殊性,反過來,給絕境中的人們帶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4

  尼采說,“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在維克多《追尋生命的意義》的這本集中營自傳小書中,敘述了奧斯維辛俘虜的苦難生活,以及表達“意義治療法”的積極態度。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個普通人的一生將要追尋其獨特的理想,普通人自有他所存在的意義。那假如是換成一個每天生活在集中營里的俘虜,失去了人身自由,經歷了各種磨難,那他的人生還要追尋所謂的生命意義嗎?而維克多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那些集中營的俘虜們的心理歷程與人生故事。

  初到集中營的俘虜,從受一段時間集中營磨難后的掙扎到冷漠,最后是麻木不仁的絕望心境。人性不能簡單地分為善與惡,尤其在極端惡劣的環境最深處的人性極其容易暴露出來,善與惡的邊界變得如此模糊不清。惡劣的生存環境往往扼殺生存的希望,人在絕望之中走向死亡。

  “每當看到獄友吸煙時,我們就知道他已經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勇氣一旦失去,幾乎不可能再挽回。”為什么人要活著?什么是人生的意義所在?維克多沒有直接給我們答案,也因每個生命體的獨特性而存在意義有所不同,但他闡述了三種方法:創造或從事能體現生命價值的工作,體驗愛與被愛,忍受并超越痛苦的積極態度。

  前兩者人們容易理解并接受,但忍受并超越痛苦,也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嗎?我們為什么要活著?活著就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采取積極態度。追問自己的活著的意義,便是一種自我精神上的升華了。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5

  最近讀了一本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寫的《追尋生命的意義》,感觸頗深。他以自身在集中營里的悲慘經歷,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關押在集中營里的囚徒對待生命的表現。也解釋了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營這樣環境中能生存下來,而有些人為什么又放棄生命!集中營里毫無人性可言,生活在里面的人,時刻都在死亡的邊緣,生病或者受傷,只要失去了勞動能力就會面臨死亡。這樣一個生與死只在一念之間,并且飽受各種折磨的讓人痛不欲生的集中營里,選擇放棄生命的不占少數,但是也有人一直堅持活著!心理學家弗蘭克爾總結為以下三方面。

  活著,只為過去美好的回憶。佛蘭克爾在進入集中營以前是一名醫生,每當他回憶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就感覺特別好。他想活著,哪怕集中營里的生活再痛苦,當回憶起那片刻的美好,便會整個人都興奮起來,多想一直這樣沉浸在里邊,更不舍的離開這個世界。

  活著,只為現在的愛與被愛。弗蘭克爾在集中營里的時候,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當他想起妻子,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對話,他愛著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著也一樣在牽掛著他。是牽掛,是愛,讓他一次又一次的堅持,直到活著離開集中營。

  活著,還有對未來的希望。有的時候,我們總會想明天會怎么樣?在集中營的他們一樣,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念頭,支撐著他們活下去。因為誰都不知道未來會怎么樣,但對于一個樂觀的人來說,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的,是希望和樂觀讓他們堅持活著。

  而如今生活在這個浮躁世界的我們,就真的明白我們為什么活著嗎?就真的去思考過生命的意義嗎?

  或許,當你靜下心來、閉上眼睛,想起兒時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是不是會覺得特別美好;想起每次離家時爸爸媽媽的叮囑,回家時他們高興的樣子,心里總是特別的溫暖;想起和朋友一起談理想時候的情景,對未來總是有那么多期待。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或許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

  或許生命的意義就是這么簡單,或許人本來就是這么簡單,或許這個世界也不復雜!思考生命的意義,才會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意義,才會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而追尋生命的意義,就存在于生活過程本身!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6

  《追尋生命的意義》,此書是一位舊友推薦給我的,拿到書時,我被它的紅色亞光封面驚嚇到了,舌根泛起了微微的鐵銹味。其中的黑色實心圈就像一個個無盡的深淵吸引著我去書中探索。本書的作者弗蘭克爾來自二戰時期的奧地利,他是一位心理與精神病學家,在飽受集中營之苦后,幸運地活了下來。他還大量引用集中營的經歷來完成此書。可以如此說,如果沒有二戰,就不會有這本書。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自傳(雖然他本人并不認為這是自傳),他將囚徒對于集中營生活的精神反應分為三個階段:初入,適應,及解放后。他對各個階段囚徒行為上的不同進行精神上的解釋,從而引出第二部分,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自古以來,許多中外文人學者都在思考一個宏大的命題,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我很清楚這本書是作者對于“意義療法”的論證,大部分都是在寫生命的意義的本來意義。不過我能從中得到一些思考,便通過此文來表達了。

  在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許多人都疲于奔命,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呢?

  生命的意義是一種美好的狀態。

  匈牙利詩人斐多菲曾作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可見自由是比生命和愛情還要重要的東西。而對于集中營的囚徒們,別說自由了,就連基本的人權都被剝奪了,他們被迫與世隔絕,見不到自己的家人,甚至被關入毒氣室,面對死亡。難道這樣的情形下,囚徒們就失去了生的希望嗎?沒有,因為他們仍舊在尋找生命的意義。

  在這里弗蘭克爾提到了,內心豐富的人,往往會比較樂觀的面對人生的苦難。就如蘇東坡,被貶海南時,還能在羊肉的剩骨中剔出山珍海味,在奔波中履行為人民服務的義務;如司馬遷,在牢獄中,即使受到最恥辱的宮刑也不會輕易結束生命,因為他有完成《史記》的重大使命;又如熊頓,在與癌癥抗爭期間積極、樂觀,著成漫畫《滾蛋吧!腫瘤君》,給癌癥病房送來陽光。他們都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不是學識淵博,就是有某些未完成的使命,或是為自己而活,亦或是為他人而活,他們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

  作者弗蘭克爾,在進入集中營的時候,被沒收了一份重要手稿,他認為這份手稿的丟失,是他堅持下去的原因之一。他是個心理學家,深知“習慣于豐富的知識生活且思想敏銳的人,可能會遭受很大的身體痛苦,但是他們的內心則較少受傷害。”所以就算他不太健壯,也活了下來。

  生命的意義在于受難。

  托斯綏夫斯基曾經說過:“我所懼怕的只有一件事情:他們的難受沒有價值。”囚徒們所經歷的苦難是有價值的,他們承擔痛苦的方式是一種真正的內在成就。每個人都在不斷地面對挫折,但是如果一點點挫折都能把某人擊倒,那他的內心實在是太脆弱了。“沒有殺死我的,使我更加強大”,尼采如此說道。

  生命的意義在于愛。

  當一個人通過愛去了解另一個人的時候,你能發現被愛人的本質和特征,你會發現自己的重要性,從而升華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生命。被愛的人,會通過對方的愛,發現自己,能夠實現潛在的可能性。

  生命的意義不僅在于此,追尋生命的意義是每個人終其一生所要做的事情。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何不靜下心來好好地讀幾本書呢?也許在其中,你就會發現生命的意義。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7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呢?生命到底有何意義?我想每個人都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不同的人對于生命的意義一定有不同的解答,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也可能會對生命的意義有不同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明白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為什么活著的人,他們有更加強大的力量去面對生活給他們的打擊與痛苦。可見,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對我們來說是多么重要。

  仔細想想,生命對于我自己來說有什么意義呢?是為了自己快樂,或者是為了別人快樂?還是努力地去做一切事情,就是為了自己能夠舒適地活著?我們一無所有來到這世界,不管怎么努力,到最后還不是一無所有地離開,那些東西看上去屬于我們,可是實際上,它們是不屬于任何人的,因為你不能永遠地擁有一樣東西。這樣想來,作為一個普通人,就這樣平平淡淡地生存,似乎有那么一點無聊。不過試想一下,如果我是一名生活在納粹集中營里每日受盡苦難,連溫飽都無法滿足,甚至每一秒都活在也許下一秒就會消失在這個世界的不安和恐懼之中的俘虜,我又能堅持活多久呢?人似乎都有一種生存的本能,但是如果他靜下來開始思考活著的原因時,似乎根本無法解釋這種強烈的本能。生活這么艱難,充滿了難以預料的痛苦,然而大多數人還是選擇痛苦地活著,這究竟是為什么呢?《追尋生命的意義》一書的作者弗蘭克爾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出了他的答案。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對于自己身陷集中營的慘痛體驗的描述,也是他作為一個科學家的觀察總結。一個普通俘虜每天生活在集中營里,會有怎樣的心理歷程?這就是作者想要研究的問題。我著實佩服作者超然的視角和冷靜的頭腦。處在那樣艱難的一個環境中,連生命都受到了威脅,卻依然能夠立足內心,以專業的態度去記錄每一個要點,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

  想像一下書中描寫的場景:在冰天雪地中,穿著不能稱作鞋的“鞋”,雙腳長滿了凍瘡,饑寒交迫,還要忍受獄頭的打罵做繁重的工作。這個時候,俘虜們滿腦子想的都是怎樣在晚飯時間多得幾顆豆子,怎樣穿著這樣單薄破爛的衣服熬過冬天,怎樣避免被換到陌生殘暴的獄頭手下。這個時候的人的想法是多么的現實和卑微,毫無雄心壯志可言。然而他們除了小心翼翼地計劃著如何活得更久一點,還能想些什么呢?在痛苦讓人難以忍受的時候,作者會游離于當前的環境,在心里和摯愛的妻子聊天。我想那個時候作者是幸福的。正如作者所說:“能夠運用想像力從現實中抽離,是人獨一無二的本領,幫助人在極端惡劣的環境里存活。”

  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一個人被剝奪到只剩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他仍然有自由選擇用怎樣的態度面對環境,是積極地艱難地利用每一個條件活下去,還是放棄生的欲望,向命運低頭。態度的選擇,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嚴和意義。對妻子的愛以及完成這本書愿望就是支撐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在任何情況下,即使是在最悲慘的境遇中,生命始終具有其潛在意義。

  弗蘭克爾把人的主觀意志放在比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種方法去幫助病人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弗蘭克爾深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他將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總結成了三點:

  1、創造和工作;

  2、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

  3、受苦。我想他說得很對。一個人無論面對怎樣的環境,都能決定用什么樣的態度去應對。每個人都會有沮喪失意的時候,也不必為此感到羞恥。學會把自己從悲觀的情緒中拯救出來,自信自尊得去面對,真的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正如集中營里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種使命的人,他們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會是一個充實的人。我自己也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爾會產生的悲觀的情緒,的確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影響。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才不枉在這個世界來辛苦地走一遭。因為至少,我們的存在并不會因其短暫而失去意義。

  在書的第二部分作者介紹了他的意義療法。這個療法讓病人直接面對自己的缺點,有些自嘲的意味在里面。作者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一個出汗癥病人因為害怕別人發現他出汗厲害,拼命想在人前掩飾他這一病癥,卻因為緊張而出了更多的汗。醫生通過意義療法給他治療,建議他向人們坦白:自己是一個出汗大王。結果病人在經過一周的治療后就擺脫了折磨他四年的病癥。意義療法運用了逆理意向,就比如口吃病人想口吃時,反而不行了。正如作者所說,意義療法對于強迫癥和恐懼癥具有極好的治療效果,不過,它還是有自己的局限性。我想并不是每個病人都能夠承受這種療法,如果沒有把握好這個度,也許反而會加重病人的自卑感,從而適得其反。而且這個療法并不適用于生理性病癥的病人。如果一個病人是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出汗多或口吃等等,這個意義療法能起到的作用又有多大呢?

  不過不論如何,意義療法都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在實際的治療中,將各種療法根據病人自身的情況相結合也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每個人都應該關注自己生命的價值,而作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地去幫助人們追尋他們生命的意義。這一點值得讓人尊敬和學習,我想,這也就是作者生命的意義吧!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8

  關于生命的價值,作者提出要忘記自我:“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或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就工作而言,由于現代社會看重功利,很多人都是把工作僅僅當成一種賺錢的方式、養家糊口的途徑而已,卻忘記了工作中所能體現出來的個人價值。而通過工作實現個人價值,不是簡單的目標實現式的;而是心中有個目標,然后忘我地勤奮工作,這樣成功往往會不期而至,因為“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如果人們能夠充分認識到工作的價值(這里所說的“工作”是廣義的概念,比如周末去做一個志愿者也是一項工作),能夠認識到通過自己的工作可以為團隊、為集體、為一個大的事業貢獻出的綿薄之力,那本身將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

  而現實中,很多時候人們在工作中容易喪失自我,就像叔本華所講的那樣“人注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焦慮是因為擔心做不好而有壓力,厭倦是因為認識不到工作的價值而產生虛無感。所以,我想在現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靜下來想想,在工作中我能夠為這個團隊創造什么、為他人帶來什么,我能從中收獲什么、能夠得到哪些方面的成長與提高,這兩個方面的思考和總結有助于提高個人的成就感。但是,我需要重申一點,答案未必是高大上的,往往是很普通、很平凡的。比如一個交通協管員,如果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擺設,那么他將度過一天又一天無聊的時光;而另外一個交通協管員,每次看到紅燈亮起時在他的召集和勸解下安穩的人群,綠燈亮起時大家有序通過的樣子,覺得這種感覺真好,那么他工作一天之后回到家里心情都是舒暢的。所以,善于發現工作中點滴的美好,尤其是和自己相關的點滴美好(倒不一定是與自己的行動有因果關系),更容易讓我們工作得快樂些。

  談到工作,我其實很佩服你。你雖處于困境之中,但是你熱愛著你的工作,你沒有放棄,你一直在努力。由于心理上的一些困擾,很多時候,你承載的比別人要多,你所遭遇的內心的波瀾別人可能不理解。其實,我也難以全面理解,只不過我稍微學過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所以我能理解很多時候一個人想控制自己的內心是多么的難,而你無疑是一個堅強者。記得有次聊天,你告訴我,有時候你工作時心里根本平靜不下來,記憶力也很差,由于睡眠很差,白天工作的狀態一塌糊涂;有時候,由于內心的焦慮、低落,甚至從不遠的住處走到單位,都要花費很大的勇氣,每走一步都感覺很艱辛;有時候,由于內心不平靜,很難與別人打交道,很想逃避,甚至和熟人見面,打個招呼都是那么的困難,沒有勇氣面對人群、面對身邊的朋友和同事,……而這一切,你都在承受,你沒有放棄,你默默地用自己的雙肩勇敢地扛起來。我還清晰地記得,你告訴我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你深愛著你的工作、你的團隊、你的好伙伴們,你甚至有時候覺得對不起他們,他們關愛著你、幫著你、替你承擔著工作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你希望以后自己可以慢慢好起來,可以做得更多。所以,我真心佩服你,無論在多么困難的情況下,你沒有放棄自己的職責,沒有放棄自己作為團隊一份子的存在感或是榮耀感,這一點真的很贊。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9

  讀完了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思緒有些亂,也許是讓我觸動處太多,無從一一思考。但總感覺有東西要冒出來,雖然不成熟,但還是寫了下來。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以物質來衡量成功的社會里,但對這種成功的追求與獲得并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滿足,反而使人們心底的空虛感日益加強。常常腦海中會冒出這樣的問題“我這樣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生活能夠給予我什么?若像這樣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不知道目標,人就會逐漸地迷失在生活中,又因為目前社會人們生存壓力加大,競爭日益增強,人們會逐漸產生消極的觀念,抑郁的情緒。

  也許應該像弗蘭克爾提到的,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轉變,我們要這樣問自己“我們能夠給予生活什么”,明白生活對我們的期待,然后認真生活下去,讓生活來慢慢揭示答案。

  這讓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留給瑞德的信,“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許是世間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從不會逝去”。正是安迪對生活的希望,對自由的追求,才讓他在監獄里能夠默默承受冤屈而生活了二十年。

  另一點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弗蘭克爾提出的“人的存在的自我超越”的觀點,人越是投身于所愛的事業或人,對自己越是遺忘得多,他就越能實現自我。這可以從《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成功看出來,本是準備匿名發表的這本書比作者其它以真名出版的著作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越是執著于對成功的追求,反而離成功越遠;越是看重自我,追求自我的實現,那么就永遠實現不了自我,只有超越自我后,才可能做到實現自我。

  這與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提出的合作精神相似,在生活中的三個主要問題,職業、社會和性上,人只有對其充滿興趣,樂于合作,而不是把中心都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那么最終就會取得成功。

  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我想每個看到這本書的人,當想象若自己在這樣的集中營生活,肯定沒有幾個能夠相信自己可以活下來,但是實際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當初看《肖申克的救贖》一樣,沒有人相信安迪能夠用一把小錘子鑿出一條可以逃生的道路。

  人的潛力是沒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個人都有成功和飛躍的機會。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10

  一、作者沒有用大量筆墨放在奧斯維辛的酷刑、苛責及死亡,而是通過幾個事例說明了獄中生活的殘酷與磨難。

  獄中經常進行的“換營”,病弱及無力工作的俘虜被淘汰送往煤氣間或火葬場,淘汰的方法是全體俘虜群毆或分隊格斗,想想都覺得血腥;俘虜沒有名字,只有編號,這編號就刺在皮膚上,或繡在衣褲上,在換營隊伍即將離去時,如果有可能,每個人都會盡可能想辦法弄到另一個“號碼”來代替他加入換營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這些猶太人被關進集中營之前基本都是社會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這屠宰場一樣的集中營里,人被剝奪了尊嚴,道德就成為最沒用的東西,每個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盡可能活下去,為此不惜采取各種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為只會發生在文明的社會,文明的社會會催生文明的行為,惟愿世界越來越美好。

  二、什么樣的人能活著走出集中營呢?

  作者說他們中的精英都沒能挺過奧斯維辛的磨難。活下來的是三類人。

  第一類就是“酷霸”們。一般來說,這些人是俘虜中最殘暴的人,由納粹警衛挑選出來或者他們毛遂自薦,他們的個性恰恰適臺擔當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們還會被刷下來,因此他們格外賣力,打起人來,比納粹警衛還狠。因效忠納粹,他們在獄中的待遇格外好,成為俘虜們美慕的對象,只是不知道出獄后這些人境況如何。記得幾年前看過朗讀者》,女主角因做過納粹看守而受審,估計“酷霸”們后來的日子并不好過。人真的不能為了一時一事的好處,做喪盡天良的事情。

  第二類存活下來的人是那些為了生存毫無顧忌,或偷或槍,甚至不惜出賣朋友以自保的俘虜,因為唯如此才能活下來。這或許解釋3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談論獄中的經歷,因為不堪回首,因為再也不能接受過去的自己,沒有那段經歷的人是無法感同身受的。就連這本書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慮到真實性才是其最大的價值,作者才鼓起勇氣,公開陳述他的信念。

  第三類人是像作者一樣,盡快認清現實,適應環境而僥幸生存下來的人,如作者所言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為了讓納粹和酷霸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會被送往煤氣間,他每天用玻璃刮臉,腰桿挺直,以使自己看起來氣色良好,完全能勝任工作;作者還利用自己心理醫生的特長幫助酷霸,分析他在愛情和婚姻上的難題,提出治療建議,以此博得酷霸的關照,躲過3幾次被送往煤氣間的厄運;就餐時還能得到豌豆湯,得以度過了黑暗無光、忍饑挨餓的日子。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夾縫中仍能攻破縫隙,露頭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

  三、人的適應能力超乎我們的想象。

  被投入奧斯維辛的猶太人,入獄前大多生活水平較高,從他們入獄后被收繳的飾物就可以看出來。入獄后,最初的反應是震驚,等他們一步步被剝奪3人的所有權利,才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活著走出集中營成為他們的唯一的目標。為此他們忍受各種各樣的身心折磨:無。法刷牙、一件襯衫穿半年,直到毫無襯衫的樣子、一連幾天不能洗澡、用臭鞋當枕頭。而就是這樣惡劣的生活條件竟然治愈了作者的淺睡易醒癥。等俘虜們適應了這樣的生活之后,他們就進入了獄中生活的第二階段:冷漠,就是情緒死亡的狀態。因為冷漠是自衛的妙招。當有人死去,眾俘虜一哄而上,挨著那余溫未散的尸體,有的搶到一盤吃剩的馬鈴薯、有的搶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換下死者的木鞋,還有一個因抓到一根繩子高興萬分的,全然忘記3身邊的死者。

  人一旦冷漠,現實就變得模糊起來;俘虜們一切的心力和情感都關注在一件事上:活命。每天傍晚,當俘虜們由工地返回營區時,常常會松一口氣地嘆道:“又活。

  此時有些俘虜們開始在饑餓中畫餅充饑,談論自己喜歡的美食以消解自己的饑餓感,但這種方法事與愿違,被想象中的美食挑動起來的味蕾絕不滿足于每天只發一次的面包,這些人往往是最先掛掉的。反倒作者的做法比較英明:即使一片面包也分次吃完,在遇到任何難處的時候,他都會拿出一點面包來,放到嘴里大聲咀嚼,靠食物所給的安慰支撐下去。

  慢慢地俘虜們將獄中生活常態化了,他們開始了苦中作樂,以在絕望、孤獨的集中營生活中,遁入過往的生活,找到一個避難的港口。于是獄中出現了“宗教熱”、“招魂術”,大家聚在一起看夕陽,甚至還有藝術節,節目有歌曲、詩朗誦、講笑話。

  第一次聽說奧斯維辛還有藝術節,真的印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話:人無論任何境遇,都適應得了。

  四、意義療法的由來。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作者通過自己在集中營的親身經歷和自已的觀察,明3意義療法。他發現,即使在奧斯維辛這樣極端的環境中,人仍然有選擇的自由:盡管有人選擇做“酷霸“;有人選擇茍且,但仍然有人選擇將自己僅余的面包讓給別人,并行走在各房舍間安慰別人。這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行為讓作者明白: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一不能被剝奪。

  而恰恰是一個人的選擇決定了他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事實上,每個日子,每個時刻都在為人提供選擇的機會。寫到這里,我明白3吳伯凡每年讀這本書的理由,所有的生活內客都是有意義的:忙碌而積極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機會了解創造性工作的價值;悠閑的生活,使人有機會體驗美;而既缺乏創意、又忙碌的生活,則使人有機會提升人格情操。人生的痛苦也有其意義,就像集中營的生活,使體會生命的脆弱與堅強、人性的殘暴與悲憫。作者則將獄中所受的一切苦難看作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平靜地迎接每一場苦難。

  意義療法在現實生活中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其中一個例子,我印象深刻。一位夫妻恩愛的老先生因妻子去世郁郁寡歡,作者寥寥數語讓老先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他說:“你和妻子感情深厚,如果你先她而去的話,她會怎么辦”?老先生說:“她會很痛苦。”作者說:“對啊,現在你妻子不用遭罪了,由你代替她了。”老先生頓時覺得他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追尋生命的意義》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我們不該追問人生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我們要為自己的人生賦予什么意義?

  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于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不同使命。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11

  一口氣讀完了《敬畏生命》一文,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被種子強烈的精神感動了。

  我掩卷深思。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因為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誰不萬分珍惜它?但是查理?辛普森在自己非常年輕的時候,用自己弱小的身軀、微薄的力量,觸動了人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那一塊地方。這究竟是為什么?是他不懂得生命的意義嗎?不是,他對生命的意義了解得最清楚、最深刻。他知道,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絕不僅僅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的生命變得更美好,這樣的生命,才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生命。

  但是,現在,有些人卻不是這樣的。他們認為人的一生太過短暫,比不上行樂就會讓生命的火焰白白地燃燒。因此,他們拼命地追求錢財和快樂,完全不顧他人的利益。站在我們的身上,我們根本看不到閃閃發光的生命,只會看到黑乎乎的靈魂。有些青少年雖然不是這樣,但是他們追求享樂,談到穿的、吃的,他們的興趣愛好…他們只顧自己,這樣的生命難道有意義嗎?沒有。

  《生命的意義》一文,我深受啟發。雖然生命很短暫,但是,如果我們在短暫的生命里做出有意義的事情,就會讓我們的生命體現出價值,放射出光芒。生命中的人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有的人一不順心就輕生,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不負責任的生命態度。生命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我們決不能讓他白白流失!

  同學們,讓我們像查理?辛普森那樣用愛心為他人帶來溫暖和幸福時,我們的人生也將更有意義。生命短暫,愿我們的生命在有限的時間里創造出無限的價值。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12

  我懷疑醫生是否能夠用一般性的詞匯來回答這一問題。因為生命的意義因人而異,因時而變。因此,重要的不是一般性的生命意義,而是一個人在某一特定時間內生活的特定意義。用一般性詞匯來解釋這一問題類似于象棋冠軍提出這樣的問題:“大師,請您告訴我,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是什么?”除了某一棋局中的某一特定情境或某一對手的特定個性之外,不存在任何所謂最好的甚至較好的一步棋。

  人的存在也是這樣。人不應該尋求抽象的生命意義。每一個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擁有需要完成的特定的事業或使命。而此,他的個體不能被替代,他的生活也不能被重復。因此,每個人的任務與他實現這一任務的特定機會一樣,是獨一無二的。因為生活中的每一種情形代表了對于人的一種挑戰,提出了一種需要他加以解決的問題,生命意義的問題實際上被顛倒了。最終,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么,相反,他應該認識到,被詢問的應當是他自己。總之,每個人都應追問生命的意義;并且,每個人只有通過承擔他自己的生活才能向生命做出回答;他只有通過成為負責的人的人才能對生活做出反應。因此,意義療法從責任中看到了人的存在的真正實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感悟。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么,相反,他應該認識到,被詢問的應當是他自己。

  無論是誰,腰纏萬貫,亦或者平淡一生。很多一生都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義,碌碌無為,在歷史的潮流里翻不起一絲的波浪。但每個人都有他存在的特定的意義,每個人的生活不能被重復,獨一無二。驗證一句話,存在即合理。

  我想起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柯察金最后的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這是他的追求,也可能很相似我們的追求,或者與我們的不同。但對我們來說仍然有巨大的啟發意義。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問問自己。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07-14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06-25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05-17

追尋生命的意義范文05-01

追尋生命的意義隨筆02-01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范文08-25

追尋生命的意義經典語錄03-05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2篇12-08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2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