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衛星》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失落的衛星》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我喜歡讀一些真實的故事,隨筆游記可能是我的第一選擇。輕松的同時還能足不出戶的讓自己的思想放飛到其他國度,既省錢又省力。
偶然間,在一檔每期必看的《圓桌派》節目中得知一本好書,隨即收入囊中。
茫然、徘徊、混亂是我開始看本書的直觀感受,后來我才知道打開這本書的正確方式——看地圖。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光是聽到這五個名字就需要分辨一會。這還不算,書中還包含了大量晦澀難讀的城市名稱,歷史人物等。如不是對照地圖閱讀,我很快就變成一只無頭蒼蠅,迷失在中亞五國的領土上。不過這也在另一個方面反映出本書作者為了能夠寫此著作而付出艱苦的努力。作者劉子超(畢業于北大中文系,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員)為了能夠更透徹地了解這五個神秘國家,自學當地語言并且用九年時間深入中亞旅行,探尋當地人的思想、歷史、生活,并通過閱讀世界各地為數不多介紹中亞五國的書籍,思維極其縝密地完成了這本隨筆旅行筆記。本書作者竭盡所能的把自己看到的細節活靈活現的呈現讀者面前,讓我們在看書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間。
看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亞的混亂與彷徨:1937年,斯大林將二十萬遠東朝俄邊境的朝鮮人流放到中亞的一個小鎮。至今他們的后代還留守在此,他們長著精致亞洲人的面孔,說著俄語,卻身在哈薩克斯坦。你問他們怎樣定義自己的國家——“你用什么語言思考,你的祖國就是哪里。”
劉子超在游歷過程中并不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流水賬似的記錄下來,而是通過對事物的'多元化的解析讓讀者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不僅如此作者還通過對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的細致描述讓我們可以身臨其境地以第一人稱視角去感受神秘、虛幻的中亞五國。多方位的描述讓我對其中的蘇聯搖滾教父:維克多—崔,以及作者多次提及的亞拉拉特白蘭地酒興趣倍增。這樣立體的寫作手法也給了經常寫游記的我很多創作上的啟發。
書中主要就是闡述中亞五國人民在各種人文、歷史、自然環境沖突下掙扎、生存、生活的現狀,這也正是吸引作者來到中亞的原因。
最后引用本書中一段話:“經歷過蒙古入侵、汗國爭霸、蘇俄重塑以及獨立后的混亂與復原,中亞又恢復了長久以來的模樣——像一顆衛星,徘徊在不同文明與勢力之間,校正著自己的方位。”
【《失落的衛星》讀后感】相關文章:
《失落的文明》讀后感01-27
失落的玫瑰讀后感11-28
失落的文明讀后感12-13
《失落的寶藏》讀后感05-22
失落的秘符讀后感01-18
傷心失落的話-失落悲傷的語句-失落心情的經典語句09-08
《失落的一角》讀后感11-23
失落的一角讀后感12-07
失落的情感緣何失落的愛情散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