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教案中班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教案設計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教案中班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教案設計

日期:2023-03-11 09:23:49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教案  地震是一種使人類文明毀于瞬間的巨大天災。它的發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以下是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教案,歡迎閱讀。  一、教學設計說明  在教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教案

  地震是一種使人類文明毀于瞬間的巨大天災。它的發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以下是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教案,歡迎閱讀。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教案

  一、教學設計說明

  在教學活動中,以教師播放視頻素材,學生搜集資料、交流匯報、發表看法、模擬體驗等構成教學活動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重過程、重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認知、形成自我保護意識、習得技能。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主開展組內實踐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 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對珍愛生命、學會自我保護的重要性的認識。

  2、通過引導學生對學校、家庭、社會生活各類危險的關注,幫 助學生逐步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形成正確的安全防范、自救意識。

  3、讓學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護知識和 技術,學會保護自己,為自己的建康成長奠定基礎。

  三、教學過程

  1、地球的構造(播放視頻課件)

  地球的內部好比一個煮熟的雞蛋,最外層相當于蛋殼的部分叫做地殼,平均厚度為 35.4千米,由各種巖石和土壤層組成。地球的中間層相當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約為 2900千米,由成分復雜的巖漿物組成,溫度高達1000 -2000℃ 。地球最內部相當于蛋黃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徑約為 3470千米,由鐵、鎳等很“重”的物質構成,溫度可達 5000℃ ,壓力高達幾百萬帕斯卡。多數構造地震發生在地殼的巖石層內,也有的發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學生匯報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地動。它像刮風、下雨一樣,是一種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是由于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或人為因素引起地球表層的快速顫動叫地震。所以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是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運動的一種表現。

  3、地震時刻都在發生(學生匯報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發生1500萬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發生。這些地震絕大多數都很小,只能用靈敏的儀器才能觀測到。能夠形成災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災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幾次。

  4、幾個常用的地震科學名詞(播放視頻課件)

  震 源: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 中:地面上與震源相對的地方,叫震中。震 中 距:地面上任一地點到震中的距離。震中 區: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稱為震中區,也稱極震區。震源深度: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或者說震源到地面的距離,叫震源深度。我們把地震發生在60公里以內的稱為淺源地震;60-300公里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為深源地震。目前有記錄的最深震源達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時,在地球內部出現的彈性波叫作地震波。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會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擴散一樣。

  地震波主要包含縱波和橫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為縱波(P波)。來自地下的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為橫波(S波)。來自地下的橫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橫波是地震時造成建筑物破壞的主要原因。

  由于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于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后一步。這樣,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后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縱波給我們一個警告,告訴我們造成建筑物破壞的橫波馬上要到了,快點作出防備。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學生匯報)

  大 地 震:震級M≥7級的地震 強 震:6≤M<7級的地震

  中 強 震:4.5<M<6 有感地震:3≤M≤4.5

  弱 震:3<M級的地震

  6、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課件展示)

  震級反映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響和破壞的程度,因而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點各不相同。烈度不僅跟震級有關,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種因素有關。

  四、教學總結:

  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本節課,在課前準備和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你的收獲和感想是什么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教案】相關文章:

1.防震減災常識大全2017

2.2017防震減災常識大全

3.最新防震減災知識競賽試題

4.最新學校防震減災知識大全

5.海洋科普知識競賽資料

6.水上安全科普知識匯總

7.地震科普知識競賽試題及答案

8.婦女保健科普知識競賽題

9.全國青少年科普知識大賽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