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電子版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大全(非常全面)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電子版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大全(非常全面)

日期:2023-03-09 03:26:09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大全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是不是經常追著老師要知識點?知識點在教育實踐中,是指對某一個知識的泛稱。哪些知識點能夠真正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大全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是不是經常追著老師要知識點?知識點在教育實踐中,是指對某一個知識的泛稱。哪些知識點能夠真正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大全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1

  一、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2.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小農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

  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漸普及;

  ②農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

  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④歷代統治者采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4.阻礙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

  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

  ③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5.小農經濟的地位(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二、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

  1.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壟作法、《氾勝之書》、耬車、犁壁、耦犁、代田法、區田法、耕作制度以連年種植為主,開始出現兩年三熟制。

  2.魏晉南北朝:《齊民要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農書、輪作和綠肥種植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農業的發展。

  3.隋唐時期:水稻種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術;曲轅犁,中國耕犁已相當完善。

  4.宋元時期:精耕細作技術進入全面成熟時期;耬鋤;水旱輪作的稻麥復種制,標志著我國精耕細作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農作物品種交流非常廣泛;南宋時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東北、西北地區得到發展。

  5.明清時期:多熟種植;培育大量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玉米、甘薯高產作物;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農政全書》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2

  一、石氏星表和渾儀

  1、中國是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

  2、中國古代天象觀測記錄,是世界公認最悠久最系統的。

  3、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顆恒星的赤道坐標數據,對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5、為了更好地觀察天象,古代中國創制了許多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如渾儀、簡儀等。

  二、《授時歷》和四大農書

  1、夏朝時,我國就有了歷法《夏小正》,商朝改進為“殷歷”。

  2、元朝時,郭守敬編訂的《授時歷》,集前代各家歷法優點之大成,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 3、四大農書。

  (1)西漢汜勝之的《汜勝之書》;

  (2)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3)元朝王禎的《農書》;

  (4)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5)特點:是中國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農書。《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部古代農業科學著作。

  三、《傷寒雜病論》和《本草綱目》

  1、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2、東漢末年,張仲景的中醫專著《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提出辯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被后世醫家譽為“萬世寶典”。

  3、李時珍,寫成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對中藥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3

  一、素稱發達的古代手工業

  原始社會晚期 :手工業從農業中脫離出來

  夏商周時期 ,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 :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二、高超的冶金技術

  1.冶銅技術

  新石器時代:出現小件青銅器→夏:鑄造比較講究→商周:繁榮(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漢: 廣泛采用鎏金、鑲嵌工藝

  2.冶鐵技術 西周:已有鐵器→戰國:鐵農具推廣→漢代:鐵農具取代木、石和青銅農具,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煉鋼技術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鋼劍魏晉南北朝:灌鋼法16世紀以前中國煉鋼技術領先世界

  三、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商代燒制出了原始瓷器

  3.東漢瓷器的生產技術達到成熟階段,早期生產的是青瓷,后來又燒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

  5.宋代我國制瓷技藝大放異彩,涌現出一批名窯。

  6.元朝景德鎮窯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白地藍花的青花瓷。

  7.明清時期中國瓷器的高速發展,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燒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為有名,到了清代,還發明了琺瑯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琺瑯瓷

  四、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

  2.商代出現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織物

  3.戰國時期:錦、絹、羅、紗等絲織品產量大,質量高。

  4.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后,漢唐時期絲綢外銷數量激增

  5.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蘇州、杭州是最著名的絲織業中心。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4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

  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

  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

  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布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筑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并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

  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 代 制 度

  漢代 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

  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

  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

  ① 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

  ② 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于社會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為后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

  ②過于泛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志是《十二銅表法》的頒布。

  公民法:適用范圍僅限于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于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系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

  ②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 “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國家的最高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并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是正式確立的標志。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松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

  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 局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志著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5

  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其核心是國家政權的結構關系及其運作方式,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斗爭的產物。它的確立和變更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經濟利益服務的,是與國家的社會性質和發展相適應的。

  1.王位世襲制:

  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破壞了民主推選部落首領的禪讓慣例,自己繼承父親的職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出現"天下為家"的局面。

  2.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并將封地和對周王的義務密切聯系,從而維系和鞏固了西周的統治。

  3.軍功授爵:

  戰國商鞅變法規定按軍功的大小進行授爵和賜給田宅,廢除了奴隸主貴族享受爵祿的特權,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專政的建立。

  4.皇帝制:

  秦統一六國后,確立皇帝至高無上原則,嬴政規定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國家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無論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

  魏晉以來,地主階級中形成了以門第高低為標準的選拔官吏的"做官看門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形成于魏晉,東晉時充分發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時消亡。

  6.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繼續沿用并使之完備。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相互牽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國家政府工作效率。科舉制的實行,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也使士族制度逐漸消亡。

  7.行省制:

  元朝為有效地管轄遼闊的國土,加強封建統治,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成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可以在中央統一政令的基礎上獨立處理省內事務。這一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

  8.八股取士:

  明朝沿用科舉制度選拔官吏。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能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的答卷不允許有個人的見解;文體死板地分為八個部分。八股取士鼓勵只知埋頭讀書,不講究實際學問的人,旨在為皇帝培養忠順的奴仆。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6

  一、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

  1、巴黎公社的建立:經過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2、主要舉措:參照課堂筆記(政治、經濟、文教)

  3、巴黎公社失敗的根本原因:法國生產力發展還不足以廢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4、經驗教訓:

  (1)成功地建立無產階級政權須具備成熟的社會條件,決非簡單地推翻舊政權即可一蹴而就。

  (2)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在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的領導。

  (3)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要建立工農聯盟,爭取廣大人民的支持。

  三、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1、經過:

  (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資產階級建立起臨時政府。

  (2)1917年4月列寧發表《四月提綱》,指出俄國的形勢需要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革命,通過無產階級政權去實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戰爭。

  (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裝工人、士兵起義,推翻了臨時政府,取得了起義的勝利。

  (4)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組成人民委員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2、意義:

  (1)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2)使俄國擺脫了封建殘余的束縛和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起新型的無產階級專政,開辟出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3)給各國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路。

  3、特點:

  (1) 革命理論:列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2)革命道路:開創了由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擴展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革命道路。

  (3)革命歷程: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度到社會主義革命,形成了兩個不同階段性質的革命。

  (4)革命方式:由設想和平奪權到運用暴力形式奪取政權。

  4、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的區別:

  (1)領導階級不同:

  二月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十月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

  (2)革命性質不同:

  二月革命是資本主義性質,未能改變俄國社會性質,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臨時政府”。

  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性質,無產階級專政上臺建立“蘇維埃”政權(蘇俄)。

  (3)革命對象不同:

  二月革命推翻對象是沙皇專制統治;十月革命推翻對象是“臨時政府”反動統治。

  (4)革命影響不同:

  二月革命后“臨時政府”倒行逆施,對內鎮壓工農運動,對外繼續參加“一戰”。迅速被人民推翻,湮沒在歷史中。

  十月革命后“蘇維埃”采取了對外衛國戰爭、對內鞏固政權、保障民生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蘇俄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社會主義國家。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7

  一、書法藝術

  1、漢字起源和演變:

  商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統一小篆—漢隸書—三國楷書(鐘繇)

  2、書法藝術發展

  1、秦漢小篆、隸書

  2、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書法藝術:王羲之 《蘭亭序》

  3、隋唐達到新高峰:張旭、懷素狂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楷書;書法理論

  4、兩宋: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態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強調個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繪畫藝術

  1、起源:新石器時代 壁畫,地面畫,陶器裝飾

  2、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圖》)

  3、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提出以形寫神

  4、唐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創造法度,雍容華貴

  5、宋代:山水畫興起:注重意境

  民間風情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6、明清:八大山人:風格奇特; 木刻版畫、年畫等

  7、民間繪畫興起原因:商業興盛、城市發展、文化普及

  8、中國古代繪畫的基本特點:一方面盛行注重寫實的宮廷和民間繪畫;另一方面出現了非功利、主寫意的文人畫;不求形似,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表現手法靈活、自由。

  三、文學

  (一)詩歌

  1、《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風雅頌;四言為主(現實主義)。

  楚辭:戰國屈原新體詩歌《離騷》(浪漫主義)

  3、漢賦:司馬相如(鋪成排比,文采華麗)

  4、唐詩: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視,常用散曲抒發愁悶情懷。關漢卿《竇娥冤》

  (四)小說

  1、唐代:傳奇《柳毅傳》、《南柯太守傳》

  2、宋代:話本

  3、明清時期興盛原因:商品經濟的發達和市民階層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三言二拍”;

  清:《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五)戲曲

  1、原始—漢唐:儺舞

  2、唐:梨園

  3、兩宋:南戲,形成完備的戲曲形式

  4、元代(黃金時代,標志戲曲的成熟):雜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戲之主):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

  4、清代:京劇,新的高峰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8

  高中歷史必修知識點歸納

  (一)政治—由奴隸社會到統一的封建社會:

  1、夏商周是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鼎盛時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基本制度。

  2、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統一趨勢的出現。

  3、生產力的發展,土地關系的變革,春秋時期的改革,戰國時期的變法,百家爭鳴理論促使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二)經濟—奴隸經濟到封建經濟

  1、夏商周奴隸社會的農工商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井田和貢賦制度是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

  2、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使用和推廣,井田向私田過渡,齊國的“相地而衰征”,魯國的初稅畝推動土地私有化;戰國時期的變法,尤其是商鞅變法徹底廢除了奴隸制生產關系,建立了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

  (三)民族—華夏族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華夏族,周邊的匈奴,東胡,戎,羌等,通過戰爭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孔子和老子分別創立了儒家和道家學派,反映了春秋時期奴隸制度瓦解的狀況。

  2、戰國時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別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發表對社會變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學,倫理和治國思想,對后代影響十分深遠。

  3、春秋戰國時期,天文歷法,物理和中醫有了相當發展,許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高中歷史必修知識總結

  一、商鞅變法的背景,目的,性質,內容和評價。

  背景:

  (1)經濟—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階級—新興地主階級和奴隸主貴族矛盾深刻,紛紛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階級統治;

  (3)政治—諸國爭霸,兼并富國強兵的需要;

  (4)理論—法家理論初步形成,要求改革變法加強集權;

  (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目的—富國強兵,爭霸天下。

  性質—地主階級的封建化改革。

  內容:經濟上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政治上廢特權,行軍功受爵,廢分封,行縣制;思想上燔詩書而明法令,加強思想控制;社會上令民為拾伍,實行連坐。—全方位地廢除了奴隸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確立了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

  評價:

  積極—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特權,促進封建經濟發展;加強新興地主階級中央集權;使秦國強盛起來,為統一六國奠定基礎。消極—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后世有不良影響。

  二、封建社會初期治國思想的演變和終結。

  演變:

  法家獨尊—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形成了多種學派,其中法家主張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權,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被秦國利用來作為治國的主要依據,建立了統一的集權國家秦朝,但法家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漢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漢初天下凋敝,西漢采用了黃老無為思想,恢復經濟,出現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權,出現了王國問題,威脅西漢統治。

  漢武尊儒—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張君權神授,天人感應。漢武帝采納改造后的儒學為治國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儒家為主(表),法家為輔(里),佐之以道的治國思想形成。

  認識:中國治國思想由儒法道佛組成。儒家有利緩和矛盾維護統治,法家有利加強專制集權,道家恢復經濟,佛道麻醉人民。

  高中歷史必修知識

  儒家思想的演變歷程、現代價值。

  (1)春秋創立—孔子提出仁,禮,主張以德治國,主張逐步改良。

  (2)戰國發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對苛政,保證農時,寬刑薄稅。

  (3)秦朝摧殘—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由民間轉入地下。

  (4)西漢獨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為封建社會的官方正統思想。

  (5)宋朝系統—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將儒學發展為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實際是為封建綱常辯護。儒學系統化,但也逐漸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書五經僵化了思想,李贄指責批判孔子,揭露道學虛偽;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提倡法制;顧炎武提倡經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樸素辨證,發展的思想,主張革新。

  (7)近代崩潰—在戊戌變法后開始受到批判,新學的傳播,科舉的結束都是對儒家的打擊;新文化運動中徹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年后儒家受極左思潮影響,被當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新時期以來,儒學對東南亞,東亞等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現代價值—和諧論;統一觀;重視德化;重視家庭人倫;民本思想。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9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1 課 發達的古代農業 ——精耕細作的特點與男耕女織的模式

  第2 課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領先世界,多種經營,是農業經濟的補充

  第3 課 古代商業的發展——不斷發展,是農業經濟的補充

  第4 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封建土地制度與維護自然經濟的政策

  第一課發達的古代農業

  一、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

  1、演變

  ①起源:距今一萬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

  ②原始社會:刀耕火種(火耕)

  ③商周:少量青銅農具,主要是“耜耕”或“石器鋤耕”,掌握施肥、灌溉、除草、治蟲等技術。西周:后世農作物多已具備。影響——人們從頻繁遷徙開始走向定居。中國農業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奠定了中國農業社會的基礎。

  ④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以施肥、灌溉為代表的生產技術的提高)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國內史學界一般把我國農業發展的歷史劃分為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三個階段。所謂原始農業是指人類社會早期最原始、最簡陋的農耕生產,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大致屬于這個時期。傳統農業則以鐵犁牛耕、精耕細作為其典型形態,整個封建社會都屬于傳統農業。至于現代農業一般是指近代資本主義工業化后出現的農業現代化,它首先發軔于西歐,然后向世界各國擴散。我國我現代農業一般認為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才開始形成,至今還在進程之中。

  1、耕作工具的進步

  (1)春秋戰國時,開始使用鐵農具與牛耕并逐漸推廣。

  (2)西漢時的耦犁與犁壁,東漢時已推廣到珠江流域。

  (3)隋唐時江東出現曲轅犁、犁評,標志我國耕犁已相當完善,一直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術的進步

  (1)春秋戰國時期的壟作法(當時世界上最先進耕作方法)。

  (2)西漢時的代田法。

  (3)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耕耙耱技術形成,南 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術。

  3、耕作制度的發展

  (1)兩漢以一年一熟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穩定的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極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宋朝以后我國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江浙地區。

  4、水利工程與灌溉工具的應用

  (1)水利工程:

  戰國了時期的都江堰 漢朝的漕渠、白渠和龍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時的翻車(人力) 唐朝時的筒車 宋朝出現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 明清時的風力水車。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10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一)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宮建筑、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王宮、衛城、王室陵墓、線形文字B、尚武好戰

  (二)黑暗時代:300年

  (三)城邦時代

  1.城邦的定義:前8~前6世紀,一種國家形態

  2.城邦殖民

  原因:多山多島、人多地少;航海業發達

  影響:促進發展,開拓眼界,為創造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自治

  政治類型:貴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發展歷程

  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貴族制:集體領導的任期制、選舉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

  2.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設置來體現其特點)

  3. 評價:創造了一系列民主運作的方式,有利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才智,為后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隸、他國公民和婦女沒有享受到民主權利,了這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估的暴力機器。第7課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一、政制發展

  1.共和制

  (1)貴族共和制: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

  (2)保民官的設置: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2)君主統治:公元3世紀,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銅表法》

  背景:共和國時期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維護了貴族利益。

  評價: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會》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對羅馬法的評價: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10-21

高中歷史重要知識點總結10-21

高中歷史的知識點07-04

2017高中歷史重要知識點總結11-08

人教版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10-21

高中歷史考試必備知識點總結11-26

高中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大全06-02

高中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框10-21

高中歷史必背的知識點總結11-26

高中歷史常考的知識點總結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