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簡單漂亮 論語讀書筆記簡單一點

論語讀書筆記簡單漂亮 論語讀書筆記簡單一點

日期:2023-03-07 08:25:19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論語讀書筆記簡單論語讀書筆記簡單1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就是《論語》里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么,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后一則告訴

論語讀書筆記簡單

論語讀書筆記簡單1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就是《論語》里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么,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后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就是說:幾個人在一齊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好處。

論語讀書筆記簡單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我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以前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就是說教師對自我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說,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樣敢當!我只但就是就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就是能夠這樣說的。

  在《論語》里對以前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宏的胸懷。他說:“人潔以進,于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就是說人家已經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贊許他的潔凈,對他的過去不就應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就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向點綴裝扮著

  孔子認為,學習務必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吾憂也。”也就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就是我們憂慮的。

  透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于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就是得益非淺!

論語讀書筆記簡單2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那里講的就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我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就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鉆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一樣,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就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就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就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就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就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必須與我們這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就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就是十分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就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就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能夠說就是盡到孝了。”那里講了什么就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樣。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就是貪污或就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就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就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帶給豐厚的物質不就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就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就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就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就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就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就是說幾個人走在一齊,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夠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就是至理名言,好處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必須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群眾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就是上曉天文,有的就是下通地理;有的就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就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就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就是因為它用心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務必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就是正就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

  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我,努力實踐,完善自我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禮貌、昌盛、禮儀之邦。

論語讀書筆記簡單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你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在適當的時機去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覺得快樂嗎?別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就是君子的風度嗎?

  “論語”,有些人念成“論(lùn)語”,也有念成“論(lún)語”,小時候上學時,老師教我們說,就應念第二聲“論(lún)語”而不就是第四聲“論(lùn)語”,其實,也不能這么絕對,念第四聲“論(lùn)語”時,“論”就是“討論”的意思,“語”就是“對話”的意思,念第二聲“論(lún)語”時,“論”就是修改,“語”就是對話,即把很多對話修改起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上學時,老師教我們的(當然課本上也就是這么寫的),這句話就應翻譯成“學習并且經常溫習,不也就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嗎?”此刻想想,這翻譯的好扯喲,并且邏輯上也講不通啊,誰說溫習功課就是一件高興的事啊!其實“時”在古代很少當“經常”講,翻譯成“適當的時機”更好,而“習”呢,翻譯成“印證練習”更好,而不就是“溫習”。所以,按傅佩榮的觀點,這句話應翻譯成“你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在適當的時機去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

  “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君”代表貴族社會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領導,天子、諸侯、卿大夫,都稱為君。他們的子弟稱為“君子”。之后孔子把這個詞的詞義擴大了,指一種德行完美的人。

  “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種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后在民間就把“子”當老師的稱謂了。

  “朋友”,同一師門為“朋”,志同道合為“友”。此刻的“朋友”就就是一般交往的人。就像“同志”一樣,志同道合才能稱之為“同志”,而此刻只要不就是“階級敵人”就就是“同志”,“同志”如今還有同性戀的意思,此刻很多詞都被用濫了。

論語讀書筆記簡單4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于這種說法以前也只就是聽說而已。當從電視上看到于丹講《論語》時,立刻被她那淺顯而又富有哲理的語言所吸引。電視上的講座幾乎完整的看了下來,隨后又買來書仔細地閱讀。之后才明白,平時常常用以提醒學生的幾句“格言”原先就是出自《論語》,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于丹透過白語化的語言,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使《論語》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就是為人處世的原則。在這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透過《論語》的解讀,能夠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因為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內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這個社會就應如何如何,要求別人就應怎樣怎樣,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應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

  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盡可能地用自我所能夠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并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就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就是大就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于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吾與點也!”的故事所闡述的正就是這個道理。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就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能夠照見自我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能夠直接的反映出你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能夠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說,這個世界上對自我有幫忙的朋友有三種,即所謂“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無論就是孔子的《論語》還就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就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我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我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就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我的內心選取潛力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心對自我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就是窩囊,而就是他能夠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就是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就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我,按照自我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我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就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就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就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能夠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我的方向。我想無論就是古賢圣人還就是于丹所想表達的好處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就是《于丹論語讀后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好處吧!

論語讀書筆記簡單5

  論語,就是記錄圣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后,你能夠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就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僅教會人們就應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的規范自我,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為圣人,就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就是在注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就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我,只憂慮自我不理解別人。就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系心靈的橋梁。大家都期望人與人的相處就應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就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復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就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一樣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就是強人所難嗎?人不就是從一個模子里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于就是我們之間有了“墻”,于就是你苦惱,我也苦惱。但就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么必須要他人明白,必須要他人理解?其實,應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應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就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尸”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樣捍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就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就是因為他們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我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我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我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明白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就是在理解別人,并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就是這樣的。

  理解不僅僅僅只就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就是同路人為什么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就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于就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我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努力改造自我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自我的價值,卻只就是追求理解。理解不就是牽強的,就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后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關系,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必須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么說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了解自我,只憂慮自我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論語讀書筆記簡單6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致,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面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就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明白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就是為了自我,這難道不就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持續愉快的情緒,做任何事就能夠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就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三個人一齊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必須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就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我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就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我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就應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就應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應要假若發現了自我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務必得勇于改過,不能故意不改,并裝作沒發現;做人,就就應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讀書筆記簡單】相關文章:

《論語》 教學設計05-08

《論語》六則教學設計07-02

《論語》十則教案08-06

論語十二章教案10-11

《論語十則》教案解讀12-07

《論語》語文教案要點12-01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設計10-03

2017年《論語》知識競賽試題08-27

走進《論語》教學設計(精選6篇)12-01

《論語十二章》教學設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