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鑒賞賞析《送楊少尹序》
《送楊少尹序》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贈序。文章開篇略述漢代疏廣、疏受因年老辭官回鄉時朝野送行的盛況,借以烘托楊巨源令人景仰的美好才德,并進一步想象他離京時朝野送別的情形,贊揚其功成身退,不戀名利的節操。全文意含蓄而文辭流暢,抑揚婉轉。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文鑒賞賞析《送楊少尹序》,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作品介紹】
《送楊少尹序》是一篇贈序。楊,姓。少尹,官名。名臣源,字景山,以能詩稱。唐貞元五年進士。長慶中,年七十,致仕歸。朝官作詩送行,時文公為吏部侍郎,為之序。
【原文】
送楊少尹序①
作者:韓愈
昔疏廣、受二子②,以年老,一朝辭位而去。于是公卿設供帳③,祖道都門外,車數百輛;道路觀者,多嘆息泣下,共言其賢。漢史既傳其事④,而后世工畫者,又圖其跡,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國子司業楊君巨源⑤,方以能詩訓后進,一旦以年滿七十,亦白相去,歸其鄉。世常說古今人不相及,今楊與二疏,其意豈異也?
予忝在公卿后⑥,遇病不能出,不知楊侯去時,城門外送者幾人,車幾輛,馬幾匹,道旁觀者,亦有嘆息知其為賢與否;
而太史氏又能張大其事為傳,繼二疏蹤跡否,不落莫否。見今世無工畫者,而畫與不畫,固不論也。
然吾聞楊侯之去,相有愛而惜之者,白以為其都少尹,不絕其祿。又為歌詩以勸之,京師之長于詩者,亦屬而和之。又不知當時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為家,罷則無所于歸。楊侯始冠,舉于其鄉,歌《鹿鳴》而來也。今之歸,指其樹曰:“某樹,吾先人之所種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時所釣游也。”鄉人莫不加敬,誡子孫以楊侯不去其鄉為法。古之所謂鄉先生沒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歟?其在斯人歟?
【注釋】
①楊少尹:即楊巨源。少尹,官名唐代州長官的副職。
②疏廣、受:即疏廣、疏受,西漢人,疏廣為太傅,其侄疏受為少傅。年老同時辭官,百官盛會歡送,封建時代傳為美談。
③設供張:即設供帳。陳設帳度舉行酒宴。祖道:餞行。
④漢史:指《漢書》。
⑤國子司業:國子監的司業。國子監,唐代最高學府。司業,學官,是國子監的副職。
⑥忝(tiǎn):有愧于。謙詞。當時韓愈任吏部侍郎。
【譯文】
古時候疏廣、疏受叔侄二人,因為年老,同一天辭掉職位離去。當時,朝廷中的公卿擺設宴席,在京都門外為他們餞行,車駕有數百輛之多;道路上旁觀的,有很多人為之感嘆并流下了眼淚,無不稱贊他們賢明。漢代的史書既記載了他們的事跡,而后世擅長繪畫的人,又畫下了他們的形象,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清清楚楚的仿佛是前不久發生的事情。
國子監司業楊巨源,正以他善于寫詩來教育學生,一旦到了七十歲,也稟白丞相離職回歸他的故鄉。世上常說古時的人和現今的人是不能并論的,而今楊巨源與疏氏二人,他們的思想難道有什么差異嗎?
我攀附于公卿之末,恰逢生病不能出去送行。不知道楊少尹走的時候,都城門外送行的有多少人?車有多少輛?馬有多少匹?道邊的旁觀者,也有為他的行為感嘆,知道他是賢者的,還是沒有呢?而史官能不能鋪張渲染他的事跡,寫成傳記以做為疏氏二人的事跡的繼續呢?不會冷落寂寞吧?我看到現在世上沒有擅長繪畫的.,而畫還是不畫,也就不必考慮了!
然而我聽說揚侯的辭歸,丞相中有敬重而憐惜他的,奏明皇上任命他為其故鄉河中府的少尹,以便不斷絕他的俸祿;又親自寫詩來慰勉他。京城中擅長寫詩的人,也作詩來應和。又不知道古時候疏氏二人的歸鄉,有這樣的事嗎?古人與今人相同還是不同,不得而知啊!
中古以后的士大夫,往往依靠官俸來養家,罷官之后就無歸宿之處。楊侯剛成年,便在他的家鄉被薦舉,參加了《鹿鳴》宴而來到朝廷的。現在回到故鄉,指著鄉間的樹說:“那些樹是我的先人種的。”“那條溪流,那座山丘,是我小時候釣魚、游戲的地方。”故鄉的人沒有不對他表示敬意的,人們告誡子孫要以楊侯不舍棄故土的美德做為榜樣。古人所謂“鄉先生”,逝去之后能夠在鄉里社廟中享受祭祀的,大概就是這樣的人吧?
【解析】
這是韓愈為送同僚楊巨源告老還鄉寫的一篇贈序。文中把楊辭職歸鄉的情景跟歷史上有名的二疏具體進行比較,從而突出了楊巨源思想品德之美。寫汗注意前后照應,富于變化;并且反復詠嘆,言婉情深,作者的思想感情灼然可見。
妙在一起引事來陪,以下同不同,兩兩相形,不惟文有律,亦且有情。至相形處,妙不說煞,全從“遇病不能出”句生來。古人行文,純用虛托,不肯用一實寫,乃自占地步,不濫夸人處,不徒善作波瀾已也。《輯注》評:突引二疏作陪,又將自己病不能送,偷插一筆,頓覺溪山重疊,煙雨迷離。末段偏從楊君歸鄉,追思童時事,并把沒后可祭,就鄉人心中寫出,純是空中樓閣,宛如逼真情景。文章巧妙,莫逾此法,昌黎尤長,所以冠乎八家。時文則金正希多有。學者即此四首,可悟一切矣。
創作背景
楊君巨源是貞元五年進士,有詩名,官國子司業,年滿七十,即告老歸鄉。作者對此極為贊賞,于是作序相送,意在張揚其事,以振古風。
名家點評
南宋謝枋得《文章規范》卷一:文有氣力,有光焰,頓挫豪宕,讀之快人意,可以發人才思。
明末清初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一:送楊少尹,卻劈空忽請出二疏,又偷筆先寫自己病不能送,便生出無數波瀾。
明末清初呂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選·韓文精選》:但無此輕妙生動耳,如《南豐送周屯田》亦有斯意,然極重矣。
明末清初孫琮《山曉閣唐宋八大家選·韓昌黎集》卷三:送少尹歸鄉,卻從二疏說起,此是文章借陪之法。妙在一段敘二疏歸鄉時事,一段敘少尹歸鄉時事,平平提出。忽從‘遇病不能出’五字生出下文兩段‘不知’來。一段筆筆寫二疏事,其意卻遙遙帶合楊侯;一段寫楊侯事,其意卻遙遙帶合二疏。回環相生,莫測其妙。后幅寫出楊侯歸鄉,可敬可愛,情景宛然。
清代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二:羨楊少尹能全引退之義,卻將二疏來相形,言其事跡之同不同,未可知,而清風高節則無不同也。文法錯綜盡態,意在言外,令人悠然想見。末段遂言其歸故鄉之樂,賢于世之貪爵慕祿者遠矣。唐人詩云:‘相逢盡說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士大夫出處之際,可念也夫。
清代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昌黎先生全集錄》卷四:了語翻作不了語,最奇。
清代林云銘《韓文起》卷六:七十致仕之年也,楊侯原不得為高。增秩而不奪其俸,亦國家優老之典也,楊侯又不得為奇。至于贈行倡和,乃古今之通套,而不去其鄉,尤屬本等之常事。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卷三十二:反復詠嘆,言婉思深。
清代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八:巨源之去,未必可方二疏。公欲張大之,將來形容,又不可確言。特前說二疏所有,或少尹所無;后說少尹所有,或二疏所無。則巨源之美不可掩,而己亦不至失言。末托慨世之詞,寫出楊侯歸鄉,可敬可愛,情景宛然。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年間進士。任刑部侍郎時,曾因上疏諫迎佛骨觸怒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卒謚文,又有“韓文公”之稱。在文學上,韓愈反對駢文,倡導散文,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領導人,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雄奇奔放又曲折變化,其詩常“以文為詩”,追求奇險。于山水旅游詩,則另創一派,擴大了創作領域。有《韓昌黎集》。
【古文鑒賞賞析《送楊少尹序》】相關文章:
送楊少尹序原文、注釋及賞析10-18
送楊寘序原文翻譯及賞析07-01
古文鑒賞賞析《管仲論》06-28
古文鑒賞《喜雨亭記》賞析06-28
《吳山圖記》古文鑒賞賞析06-28
《酬成少尹駱谷行見呈》賞析06-22
古文鑒賞賞析《雜說四(馬說)》06-28
《送楊山人歸嵩山》賞析06-23
送楊山人歸嵩山賞析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