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秋節的來歷
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中秋節的來歷,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秋節的來歷 篇1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之后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簡單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此刻,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此刻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此刻《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的來歷 篇2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之夜,千家萬戶于庭院中對月設下香案,擺滿了時鮮瓜果,諸如西瓜、蘋果、葡萄、棗、梨、栗子等,還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頭之類。全家人還在香爐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樹。一切布置停當之后,全家人輪流向月亮朝拜。所謂祭月,是向月宮里的嫦娥遙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屬太陰,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婦女。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節來歷
中秋節來歷一
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我國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
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且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先開始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的演變稱為“中秋節”。
中秋節來歷二
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這個我們最熟悉了,先是后裔射掉了多余的九個太陽,然后上天賞賜他一個成仙的藥,他不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藥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后奔月亮去了。
至于嫦娥為什么吃藥,還有幾種說法,這里不表,后裔對嫦娥思念,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里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后來演變成習俗,也有說人們聽說嫦娥成仙之后,紛紛在月下設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
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由于這天時值中秋,所以,人們稱“中秋節”。
中秋節來歷三
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的收獲對于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常有祭祀土地的活動。
以前有春播、夏收、秋獲、冬藏之說,在秋季收獲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獲的時節,所以可能是由這延續下來的習俗。
中秋節的來歷 篇3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一輪皎潔的中秋皓月,在人們盡情地享受盡了其獨特的詩情畫意外,不免也會從心底里涌起一股淡淡的傷感。這到使我想起了那個月宮孤棲的嫦娥,那一個在我國流傳了千百年的神話傳說。據說在上古時期,天上有著十個太陽,灼熱的陽光把土地都烤焦了。人們無法生活。愛民如子的堯祈求天帝帝俊救民于水火。可這十個太陽都是帝俊的兒子,帝俊當然不愿意處治他們。但他看到如果再這樣讓這些兒子胡鬧下去,地球上的.生物從此就會全部絕種,權衡再三,還是派神箭手羿到人間去解決這些問題。羿接到命令后,就帶著妻子嫦娥一同下凡,并把九個太陽射了下來,解決了人間的疾苦。但這也同時惹怒了太陽的父皇帝俊,結果是將羿貶到人間,不許再返天庭。美麗女神嫦娥也受了無故的牽連,陪同羿經歷著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羿為了阻止死神的腳步和消除對嫦娥歉疚的心理,歷盡千辛萬苦,到西方的昆侖山上找到西王母,求的不死之藥,并帶回家讓嫦娥保管,待到規定的良辰吉日夫婦同吃后再返天庭。但嫦娥因受羿牽連而不能回到天庭,所以對丈夫多少產生了些怨恨,后來又聽說羿與河伯的妻子宓妃有過不正當的關系,一氣之下,在中秋月夜,趁羿不在家時獨自把靈藥吃掉。此時,嫦娥就覺著她的身體輕盈無比,而且如生著翅膀般地離開地面向天上飛去。
中秋節的來歷 篇4我國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北京就建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分別建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現在辟為了四個公園。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時代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宮廷的風俗后來逐漸傳播到了民間。
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了“中秋”一詞的記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但那時的“中秋”只是單純的季節時間,并無節日之意。到了唐代,古代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所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并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了。
在我國的傳統歷法中,一年分為四季,每季三個月,將每一個季節分為“孟、仲、季”三個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孟秋、仲秋、季秋等等,古代書法和國畫的落款,都是用某年孟春、季秋等,而不寫某日,就是這個原因。仲秋處于秋季三個月的正中間,所以,祭月的農歷八月十五日,正好處于秋季的中間(仲秋)和八月的中間,恰逢三秋之半,故稱之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百姓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又稱為團圓節。中秋時節,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時令。因此,后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從2008年起,中秋節被國家定為法定的節假日。
中秋節的來歷 篇5中秋節起源于中國,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等地的傳統節日。
按照中國的農歷,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為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按照中國的農歷,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民間中秋節有吃月餅、賞月、賞桂花、猜燈謎等多種習俗。中秋節起源于中國,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慶,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等地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中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中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節的來歷 篇6中秋節據說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祭月。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中秋節賞月的來歷
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于時,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鐘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臺寶鑒,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于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凈,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恰如古詩所云:“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民間賞月
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習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旅游人少的地方
1、河南郭亮村
令人驚艷的旅游地,一個退伍軍人張榮鎖帶領村人修建了一條公路。雖然你可能只為了拍攝或速寫一座農宅或者一條公路,但是莽莽太行山給出的背景把這些事物本身的光環無限放大。
地址:河南省新鄉市輝縣西北太行深處沙窯鄉
2、貴州馬嶺河
馬嶺河地處峽谷,峽谷之間跨越一座大橋,橋上可以看見峽谷中無數的河水漫開流到峽谷里,一縷縷飄渺的瀑布懸掛在整個峽谷間
地址:貴州省興義市境內
3、蜀南竹海
《中國國家地理》評選中國最美十大森林之一。當竹成為海洋的r候,你的心就可以在這些韌性十足的波浪上放飛了。在竹海最好乘坐一下當地人的滑竿,在顫悠悠的快樂里,讓身心完全放松。
地址:四川省南部宜賓市境內
【中秋節的來歷】相關文章:
關于中秋節的來歷日記04-03
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說05-04
2021中秋節來歷教案模板09-16
中秋節的來歷100字作文(精選20篇)08-29
關于中秋節的來歷100字(精選10篇)04-21
中秋節的來歷活動教案范文(精選10篇)08-24
餃子的來歷04-02
除夕的來歷04-02
座右銘的來歷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