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和事业经理人的区别,事业经理人和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和事业经理人的区别,事业经理人和职业经理人

日期:2018-11-30 11:55:52    编辑:顾岭    来源:互联网

从经理人升级到高级经理人(朗讯,中国,经理人,接班人,职业经理人)

从经理人升级到高级经理人

从经理人升级到高级经理人(朗讯,中国,经理人,接班人,职业经理人)

从经理人升级到高级经理人 今年4月6日,朗讯忽然在美国宣布解雇其中国区现任CEO、COO、一名财务主管以及一名市场部经理的职务,所有员工都是通过海外媒体的报道才得知此事,包括当事人。事后,朗讯为新总裁开出的价码40万美元年薪,百万股票期权,但在几乎拜访了中国所有知名的职业经理人后,被寄予厚望的接班人仍没出现。

  通过消息灵通人士,记者得知了朗讯为中国总裁开出的价码。“按跨国公司总裁在华的普遍标准,年薪40万美元左右,如果业绩好,年底会有不错的花红,同时提供百万股票期权”。给出天价薪酬,自然有非凡要求。

  朗讯寻人的标准是—有在大型外企担任高级经理人的丰富经验,成绩卓著,对通讯产业了解,在业内有良好的口碑,有不错的政府关系……这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人士透露:“朗讯的希望是,通过任命一位有名望的新总裁,一举扭转此前的被动局面,恢复朗讯中国的形象。”

  实际上,这126天以来,朗讯一分钟也没闲着,几乎拜访了中国所有知名的职业经理人,但毫无进展。

  10月陆思博访华时有结果?

  “戚道协加盟朗讯8年,关赫德加盟贝尔实验室20年,要找他们的接班人确实有些困难。”业内专家评论,“符合朗讯要求的经理人几乎屈指可数,且目前的岗位都不错。我个人认为,朗讯恐怕很难在中国本土找到合适人选了。”

  这从侧面暴露了中国顶级职业经理人的缺乏,而朗讯中国过去在培养接班人方面显然也有问题。

  但事情真就这么搁置起来了?朗讯有自己的时间底线。

  按照惯例,最迟到10月份,朗讯全球董事长陆思博会访问中国,拜访政府官员与大客户。很难想象,当这位美国商界最有权力的女士抵京时,朗讯中国只能派出副总陪同。
猜你也喜欢:云南白药:能否再续百年传奇(云南白药,配方,神秘,散剂,药物) 2
云南白药:能否再续百年传奇(云南白药,配方,神秘,散剂,药物) 20世纪中成药中最神秘的莫过于云南白药,发明人曲折而坎坷的经历以及药物本身神奇的疗效,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2002年,云南白药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百年老字号再次让世人瞩目。在天然药物逐渐成为世界潮流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云南白药这个百年品牌与时俱进,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神秘的配方

  就像可口可乐公司那张神秘配方一样,云南白药的神秘配方带给了人们无穷的想象,也是它保持恒久魅力的秘诀之一。

  19世纪末,云南民间名医曲焕章根据明、清以来流传于云南民间的中草药物,苦心钻研试验,经十载临床验证,反复改进配方,于1902年创制出一种伤科圣药,取名“曲焕章百宝丹”,俗称“云南白药”,并进而演化为“三丹一子”(即:普通百宝丹、重升百宝丹、三升百宝丹、保险子)。而后,百宝丹的声誉由国内走向港、澳、新加坡、雅加达、仰光、曼谷、日本等地。1955年,曲焕章的家人将此秘方献给政府,由昆明制药厂生产,改名为“云南白药”。次年,国务院保密委员会将云南白药处方及工艺列为国家级绝密资料。1971年,云南白药厂正式成立。1995年,云南白药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品种,保护期20年,这也是国内享受此种保护仅有的两个中药产品之一。

  一直到今天,云南白药的配方仍然秘而不宣。作为中药国宝第一号,相信它的神秘面纱还会一直戴下去。

  产品立体化

  作为传统剂型,云南白药散剂已经不能充分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市场的扩展空间受到了局限。因此,云南白药公司从市场实际出发,不断开发云南白药的新剂型,先后从散剂开发出胶囊剂、酊剂、硬膏剂、气雾剂、创可贴等,使云南白药的内服和外用达到高效、方便、快捷,更适合现代人的需求。

  宫血宁胶囊为国内外首创,主要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症,大小产后宫缩不良,盆腔炎、宫内膜炎及避孕措施所致出血。是妇科止血、消炎的有效药物,已列入国家基本用药目录,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该药也属于云南白药公司独家产品。由于产品定位清晰,且患群稳定,因此销售额也呈稳定增长的趋势。目前,宫血宁胶囊已成为公司的第二大产品。 猜你更喜欢:临泉王冲林回忆往事(临泉,正式工,也没,学工,同学们)

临泉王冲林回忆往事(临泉,正式工,也没,学工,同学们)
  现在有许多青少年,把到工厂做工,到农村种地当成了一种落后、耻辱,受罪。这不能不说是这些年丑化贬低体力劳动的教育结果!盲目吹捧挣大钱,干大事的精英哲学,无形中也使年轻人养成了看不起普通农民、工人出身的父母的习惯,因为父辈们下了一辈子苦力,绝大多数人没有挣到大钱,没做成大事业,更没有什么权利和名气。
  照此下去,年青一代连父母的经历都不理解的话,还有什么民族的文化传统可言呢?
  说到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临泉王冲林想起三十多年前的一段“学工”经历。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高中快毕业的时候,为了让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当时恐怕做梦也没谁想过要考大学),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安排临泉王冲林们去工厂“勤工俭学”。临泉王冲林和班上的一些同学被分到了国棉三厂前纺车间,干的活是“摆管”,就是把机器纺线用的一种带纹路的锥型木管(也有塑料的)摆整齐,放进专门的箱子里供挡车工用。这是辅助工干的活,不要什么技术,只要手头快就行,有技术的活一般是正式工才能干。当这些一排排的管子上缠满线的时候,再从飞速旋转的纺锭上取下来送到布机车间,那道工序好象叫“落管”,是由正式工干的,二三十米长的机器一个人要管五六台呢。
  学工的学生也是三班倒,但没有工资,只是在上中班、夜班时每天有三四毛钱的“补助”。即使那样,同学们的责任心还是很强烈的,这不是吹牛!一方面是对工厂有一种新鲜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生活的追求。
  临泉王冲林和同学们的家大部分都在如今的化工路附近住,那时,家里有自行车的人几乎很少,往363电厂(现在的秦岭路北段)去的只有一趟12路公交车,晚上八点以后就没车了,虽说票价最低只有几分钱,也没谁舍得去坐,上下班都是“11路”,特别是晚上要摸黑走七八站路。吃饭有时自己带,有时到厂食堂买。饭菜与今天的物价来比,低的惊人:一份肉菜二角,一份素菜低到五分,米饭好象是一角吧。但说来可怜,干一天活挣的钱连填饱肚子都不够,按现在的劳动法来说那是对童工的剥削呀!不过,想想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很低,心理上也就平衡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