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們的節日春節手抄報圖片 我們的節日春節手抄報圖片大全

2023年我們的節日春節手抄報圖片 我們的節日春節手抄報圖片大全

日期:2023-02-21 07:49:10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我們的節日春節手抄報圖片  春節是我們國家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歷史非常悠久,春節手抄報讓我們了解到更多的春節知識。下面是百分網小編帶來的春節手抄報圖片,希望對你有

我們的節日春節手抄報圖片

  春節是我們國家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歷史非常悠久,春節手抄報讓我們了解到更多的春節知識。下面是百分網小編帶來的春節手抄報圖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春節手抄報圖片欣賞

春節手抄報

春節手抄報

春節手抄報

春節手抄報

春節手抄報

  春節手抄報內容:春節森林防火標語大全

  1、 獻一片片愛心,護一棵棵綠樹。

  2、 造林千日功,火燒當日空。

  3、 十年樹木皆辛苦,一朝失火前功棄。

  4、 一杯美酒是一次車禍的序曲,一個煙頭是一場大火的前奏。

  5、 小小煙頭不算大,森林景觀它吞下。

  6、 萬綠成蔭久長時,星火燎原一瞬間。

  7、 火能帶來光明,也能卷走文明。

  8、 一棵樹木十年才成材 一根火柴瞬間可毀樹。

  9、 片片綠葉匯成萬頃綠洲,星星之火可毀濤濤林海。

  10、 退耕還林好國策,錦繡中華添綠色;  11、 若是大意著了火,毀掉千秋萬代業。

  12、 十年難育一棵樹,星火能毀萬畝林。

  13、 萬人防火不算多,一人疏忽惹大禍。

  14、 疏忽一時,火光四起,警惕一時,綠樹常青。

  15、 植樹造林,人人動手;護林防火,有你有我。

  16、 二木成林,一火成災;森林防火,重于泰山。

  17、 森林防火是全社會的共同職責。

  18、 綠樹成蔭,景美;好木為灰,心痛。

  19、 勤于防火,國興民安;疏于防火,必釀后果。

  春節手抄報資料:春節資料

  小年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祭灶

  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

  ,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

  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

  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后,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后者花梢。特別要制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寫春聯:臘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神聯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

  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谷豐登 ,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吃灶糖: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掃塵: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室外屋內,房前屋后,徹底進行打掃,干干凈凈迎新春。“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除夕

  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農歷年的最后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日子。由于農歷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這一天常常不論是二十九還是三十,習慣上都被稱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年夜飯以后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的習俗、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置天地桌

  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接神習俗。天地桌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主要為接神使用。一般無大祠堂之家特別重視,因為平時對祖宗神仙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要對先祖神仙大酬勞一次。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祠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還要掛畫像,與拜偶像不同,大都是表達對先祖敬意,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于院中。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算盤聲和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后,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后,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后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后,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于“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接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