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報告模板范文 調研報告完整版

調研報告模板范文 調研報告完整版

日期:2023-02-18 15:54:53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調研報告模板時間:2021-11-30 10:34:20 調研報告模板我要投稿調研報告模板  一、調研報告的介紹  調研報告不同于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是因為發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災情
調研報告模板時間:2021-11-30 10:34:20 調研報告模板我要投稿

調研報告模板

  一、調研報告的介紹

  調研報告不同于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是因為發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災情)才去作調查,然后寫出報告。調研報告的寫作者必須自覺以研究為目的,根據社會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調研計劃,即將被動的適應變為有計劃的、積極主動的寫作實踐,從明確的追求出發,經常深入到社會第一線,不斷了解新情況、新問題,有意識地探索和研究,寫出有價值的調研報告。

  二、調研報告模板(通用22篇)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調研報告模板(通用22篇),歡迎大家分享。

  調研報告模板1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進全州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范區、美麗云南典范,根據州委部署,州政協組成由胡志壽同志為組長,玉香倫同志、江建成同志為副組長的調研組,對全州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初步成果報告如下:

  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來,我州認真實施生態立州戰略,充分利用所具有的生態資源,氣候環境資源以及民族獨有文化資源,將環境保護治理、生態恢復與傳統文化中的生態觀有機結合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促進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持續發展。

  (一)生態效益良好

  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了加強。全州已建立國家、省、州、縣(市)四級1367.4萬畝公益林體系,累計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231萬畝和退耕還林27.2萬畝,新增造林地面積206.6萬畝,1669.6萬畝天然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全民義務植樹150萬株,完成中低產林改造15.99萬畝,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林樹種6萬余畝(其中景洪市2萬畝、勐海縣3萬畝,勐臘縣1萬畝),全州森林覆蓋率達78.3%。全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達1406.9億元,相當于同期gdp的10倍,單位面積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為9.73萬元/公頃·年,遠遠高于全國、全省水平(全國5.52萬元/公頃·年,全省6.77萬元/公頃·年)。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得到加強,保護區面積不斷擴大,保護區網絡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不斷增加。野生亞洲象的種群數量增加到約250余頭,印度虎回歸,桃花水母浮現等野生動物種類擴大,動物交流活動范圍不斷拓展。率先實施了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將野生動物對群眾造成的損失用責任保險的形式進行賠付,有效保護了群眾合法利益。

  跨境聯合保護取得成功。開展了瀾滄江—湄公河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建設及國際河流聯合保護,積極維護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生態安全。鞏固中老跨境聯合成果,推動與老撾、緬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聯合區域,構建國家綠色生態屏障。同時與老撾北部三省六縣開展邊境森林防火聯動,共同構筑一線森林防火墻。跨境聯合保護行動的實施,充分展示了在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方面責任的大國形象。

  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大力加強市政環境建設,實施城區道路改造、綠化美化、亮化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主要道路以及街道建筑特色化改造工程,景洪城市綠化覆蓋率42%,綠地率37%,人均公園綠地的面積達16.5平方米,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加快推進生態鄉鎮創建,全州31個鄉鎮中,被命名為省級生態鄉(鎮)的有29個,占93.5%,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鄉鎮的有1個,州級生態村116個。同時,被命名為省級園林單位、小區29個,各級綠色學校56所,州級“環境友好型”企業22戶。

  節能減排工作取得實效。淘汰了一批落后產能,拆除了紅塔水泥廠年產10萬噸濕法窯水泥生產線,依法關停并轉32家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搬遷重組11個膠廠。全州XX年單位gdp能耗下降1.7%,完成省定單位gdp能耗下降1.7%的目標。“xx”期間全州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在1000噸以內,化學需氧量減排5600多噸,超額完成省下達減排1700噸的目標任務。全州環境質量狀況明顯好轉,勐海縣、勐臘縣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均滿足《環境空氣資料標準》一級標準,景洪城區大氣質量滿足二級標準,pm10監測達標率為100%。景洪市城區環境噪聲質量等級“較好”。醫療廢物年處理能力990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52%,城鎮生活垃圾無毒化處理率達100%。境內八條主要河流水質均達ⅲ類標準,符合《云南省地面水功能區劃分類》。

  西雙版納州1982年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接納為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1995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個自然生態平衡的生態州;XX年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二)經濟效益顯著

  長期以來,我州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堅持保護優先,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以保護促發展,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大力培養壯大生態特色產業,在提升改造橡膠、茶葉等傳統產業同時,著力培育森林生態旅游、森林花卉、森林食品、森林藥材和野生特種動物馴養繁殖等生態特色產業,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跨越發展。僅XX年全州林業產值達118億元,占全州生產總值50%。主要林業產業有:

  橡膠種植面積431.06萬畝,干膠產量28.1萬噸,總產值41.43億元。其中民營橡膠種植面積285.46萬畝,干膠產量18.77萬噸,占干膠總產量66.8%。橡膠產業已成為全州種植規模最大,范圍最廣、整體效益最好、經營層次最高、從業人員最多的綠色生態優勢產業。

  茶葉種植面積75.54萬畝(其中古茶樹、古茶園面積8.51萬畝)干毛茶產量3.09萬噸,總產值15億元。茶葉產業已成為我州一大綠色生態特色產業。

  全州已建成國家a級旅游景區(點)17個,其中以熱帶雨林觀光和生態體驗為主的景區(點)有勐侖植物園、原始森林公園、望天樹、雨林谷等,這幾大景區(點)在全州旅游業發展中起著領軍作用。XX年全州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253.6萬人次,旅游業綜合收入達140億元。

  一批新興林業生態產業開始起步。全州共種植澳洲堅果1.4萬畝,咖啡5.02萬畝,熱帶水果34萬畝(其中香蕉29萬畝,其他水果5萬畝),石斛0.35萬畝(其中林下種植0.13萬畝)。部分產業已經產生效益,產業提速升級,越來越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社會效益凸顯

  進一步提高了西雙版納知名度和美譽度。西雙版納歷來以絢麗的熱帶雨林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獨特的區位優勢而聞名于世。隨著橋頭堡戰略的深入實施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穩步推進,西雙版納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越來越好,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越來越大,慕名前來西雙版納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科研考察的中外游客絡繹不絕,一個神奇美麗的西雙版納正走向世界,世界更加了解西雙版納、贊美西雙版納。美麗在哪里?西雙版納告訴你!西雙版納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生態旅游勝地,成為中國50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地方之一。

  進一步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生態文明意識。通過深入開展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廣大人民群眾生態文化理念進一步增強,生態文明素養不斷提高,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觀得到了傳承弘揚,促進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態文化有機結合,促進了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和邊防鞏固。通過開展以生態文明創建“進單位、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活動,使生態文明理念滲透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公民、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循環相生的良好氛圍,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通過實施與老撾、緬甸等周邊國家的生物多樣性跨境聯合保護、邊境森林防火聯動等行動,進一步加強了鄰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邊防鞏固和邊疆穩定。

  二、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利條件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州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和有利條件。

  (一)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明確把美麗中國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國家“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目前,我國正在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戰略,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生態補償等方面給予了更多的傾斜和支持,為我們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重要的機遇。

  (二)生態自然資源豐富。西雙版納是我國熱帶生態系統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是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是中國生物多樣性聚集區、國家級生態示范區、風景名勝區和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物種基因庫”和“森林生態博物館”等美稱。

  ——動植物種類繁多。全州有國土面積1.97萬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2385萬畝(林業用地面積1862萬畝,農地森林面積523萬畝),占國土面積83.2%,森林覆蓋率為78.3%。州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為402萬畝;州級自然保護區1個,面積53萬畝;縣(市)級保護區2個,面積86萬畝;保護小區4萬畝。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小區面積達545萬畝,占全州國土面積19%。在這片僅占全國1/500的國土面積上,有高等植物5000多種,占全國的1/6;獸類130多種,占全國近1/4;鳥類429種,占全國1/3,其中45種僅見于西雙版納。

  ——水能資源富足。境內有瀾滄江水系大小河流2760余條,河網總長1.2萬公里,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0.64公里。其中,較大河流有30余條,集水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瀾滄江一級支流有6條;較小的一級支流有5條;集水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二級支流有普文河。全州水資源總量達85.87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0.975萬立方米,為全國人均占水量的7.7倍。全州有中型水庫6座、小型水庫181座,庫容總量達3.4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富集。目前全州已發現礦種32種,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23種。其中已開發利用的主要有金礦、鐵礦、錳礦、銅礦、鉛鋅礦、煤礦等13種。全州共有采選礦企業163戶(其中規模以上11戶。按區域分:景洪市64戶,勐海縣51戶,勐臘縣48戶。采礦區面積達50平方公里,占全州國土面積0.3%,XX年全州共征收礦產資源規費1.2億元。

  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三)區位條件優越。西雙版納東部及南部與老撾接壤,西南部與緬甸交界,國境線長966.3公里(其中,中老段677.8公里,中緬段288.5公里)。素有“東方多瑙河”之稱的瀾滄江—湄公河穿境而過,將中、老、緬、泰、柬、越六國串連起來,昆曼大通道貫穿中、老、泰三國。據此,具有地處“三線”(北回歸線、邊境一線、大通道主干線)、一州連三國、一江連六國的特殊地理區位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州不斷加強與周邊國家友好往來,加大經濟貿易合作,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使西雙版納成為祖國西南邊陲一個團結、穩定、和諧、繁榮的邊疆民族自治州、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民族生態文化厚重。全州有常駐總人口114.9萬人,居住著傣、漢、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諾、瑤、壯、回、苗、景頗、佤等13種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74.4萬人,占全州戶籍總人口的77.4%。各民族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眾多歷史遺跡、佛塔、亭井、佛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村寨、民族節日、宗教信仰和民族風情,構成了獨特而又多樣的人文景觀。以傣族貝葉文化為代表的民間文化遺產挖掘、研究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令人神往。長期以來,全州各族人民秉承“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的樸素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優先,開發第二”的森林文化精神,創造了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態文化。這些民族生態文化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文明觀,為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范區、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典范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和社會基礎。

  三、制約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利因素

  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既有許多有利條件,又存在許多制約因素。

  (一)生態文明意識需進一步增強

  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在發展經濟中,始終堅環境優先原則,從而使得西雙版納這片綠洲青山常在,綠水長青,藍天碧云。但在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下,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甚至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暫時經濟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集體林、國有林,甚至水源林等生態保護地被蠶食,生態保護地逐漸縮小,威脅著當地生態安全。與此同時,由于過度開墾和林種單一等因素,導致環境質量下降,全州范圍內氣候變化異常,霧日減少,氣溫升高,濕度減小,自然災害增多,災害造成損失增大。

  (二)林業產業發展緩慢

  一是林業產業發展不平衡。我州林業產業發展中,橡膠、茶葉、森林旅游業發展較快,其他林產業發展較慢,形成規模的林下經濟項目不多,林業產業化程度低,林業企業處于小、散、弱的狀況。

  二是產業競爭力不強。科技創新不足,林產品加工大多處于初級階段,精深加工少,缺乏功能齊全的專業加工經營市場。

  三是林業效益差。全州有4.9萬畝疏林地,這些疏林地中活立木蓄積量小,無用的樹、低值的樹較多,珍貴樹種少,經濟效益較差。

  (三)環境保護綜合整治工作亟待加強

  一是工業企業污染減排力度需進一步加大。一些橡膠加工企業未按國家關于節能減排相關標準建設,廢水、廢氣、廢渣排放不達標,影響了周圍環境和群眾生產生活。部分采礦企業在采礦、選礦、運礦過程中,造成了對土地、山林、河流、道路、環境的破壞,但卻沒有按照邊開發、邊恢復、邊治理的要求進行復墾還綠,恢復道路交通,整治河流。有的還將大量的固體廢棄物隨意堆放,廢水、廢渣直接排入河中,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私挖濫采河道砂石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在流沙河、南臘河沿岸偷采砂石、亂采砂石現象較為突出。

  二是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需進一步增強。空氣污染、水體污染、臟、亂、差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市政公共基礎設施差,綠化率低,街道綠化美化沒有充分體現熱帶風光。

  三是農村面源污染不容忽視。在農業生產中由于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使土地板結、肥力下降、農產品質量降低,尤其是大面積種植香蕉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所造成的白色污染甚為嚴重。在日常生活中,長期以來許多村寨無規劃、無公廁,畜禽散養、農家肥、廢棄物、垃圾隨意堆放在房前屋后,公路兩旁,溝邊河渠邊,人畜居住混雜,生產生活廢水隨意排放等問題普遍存在,既影響了村容村貌又影響了環境衛生。部分村辦或農民自辦企、小手工作坊在加工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未經處理直接污染飲用水源或用于農田灌溉,影響著村民身體健康和農作物安全。

  四、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及主要措施建議

  目標任務:根據陳玉侯書記在州委七屆四次全會上“關于堅持生態優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講話精神,結合有關部門的工作意見,對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提出如下初步建議,以供參考。即:扎實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把我州建設成為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最高的地區;精選最有特色和最有經濟價值的珍稀樹種,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把我州建設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珍貴用材林基地;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把我州建設成為生態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主產地和加工區;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大力整治城鄉環境,在全省率先建成國家級環境保護模范州市;繼續推進生態鄉鎮創建,爭取全州31個鄉鎮全部建成省級生態鄉鎮,全州三個縣(市)全部建成國家級生態縣,把我州建成國家級生態州。通過三到五年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范區、美麗云南典范,讓美麗西雙版納更加美麗。

  主要措施: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任務,建議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需要。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美麗的自然、美麗的生態、美麗的環境作支撐。西雙版納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是全國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寶庫,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系到全州各族群眾的生存和發展,而且關乎全國生態安全,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為建設美麗中國添磚加瓦,為全國乃至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的要求。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僅期待安居、樂業、增收,更期待天藍、地綠、水清;不僅期待殷實富足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現象較為嚴峻,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突出。這就要求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發空間格局。這樣才能促進全州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

  (二)著力構建生態修復工程體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一要加強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保護。加強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規劃建設一批新的州、縣(市)級自然保護區,在現已建成545萬畝保護區和保護小區基礎上,再增劃州級自然保護40萬畝以上,力爭XX年各級保護區和小區面積達到全州國土面積20%以上。加強天然林、各類公益林、水源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把林地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劃定林地紅線,守住生態底線,特別要杜絕政府性破壞行為,絕不能因為目前的經濟利益,使森林資源以及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加強野生動物保護,落實野生動物造成農作物或其他損失賠償,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物各類違法行為。加強森林防火,避免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最大限度減少森林資源損失。鞏固和發展中老跨境聯合保護成果,積極推動與老撾、緬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聯合保護區域,構建國家綠色生態屏障。

  二要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西雙版納宜林地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勢,具有發展多種珍貴用材樹種的特殊優勢。州內有珍稀類用材樹種100余種,其中:柚木、西南樺、紫檀、望天樹等20種樹種在我州適生區域長勢良好,也是我州今后可以形成產業規模的珍貴用材樹種。目前全州尚有近30萬畝宜林荒山荒地可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林,有4.9萬畝疏林地可用來補種、改種珍貴樹種。有近40萬畝低質茶園和20萬畝低產膠園可采取套種和樹種更替的方式進行種植,加上城鎮園區、公路沿線和江河兩岸,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此,要充分利用我州資源優勢,按照“適地適樹”原則,采取“點、線、面”相結合方式大力發展珍貴用材林,把低值的樹、無用的樹變成高價值珍貴樹種,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點:就是在四旁地、校園小區、農村庭院、營區、景區、城市綠地內散種和在天然林中空地內種植。線:就是在公路沿線、江河兩岸種植。面:就是消滅現有荒山荒地連片種植,在疏林地、茶園、橡膠地內補種、套種、改種珍稀樹種。努力形成林路、林江、林水、林村、林城相依,點、線、面相結合的珍貴用材林森林生態體系。林業部門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提出明確工作目標,把任務分解細化到各縣(市)、各單位,設定工作進度表,加強業務技術指導,精心組織實施,確保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要創新林業發展機制,健全林權流轉機制,集中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參與植樹造林。加快非公有制林業發展,鼓勵和支持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個人在國有和集體荒山荒地上開展植樹造林,種植珍貴樹種,按照“誰種誰有,誰投資誰受益”原則,明析產權歸屬,發放林權證,把產權劃歸投資者,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并在資金、技術、種苗上給予大力支持,在稅收、土地等方面給予特殊優惠,努力形成國家、集體、企業、個人一起上的發展格局。

  發展種植珍貴樹種,建設珍貴用材林基地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孫后代的長遠大計。當前,林業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珍貴用材林面臨著新的機遇,我們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性機遇,按照做其他人沒有做過的事,做其他地方不能做的事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樹種,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珍貴用材林基地。

  三要加大珍貴用材林苗木培育力度。發展林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林木種苗是林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要牢固樹立“林以種為本,種以質為先”的理念,把林木種苗基地建設作為最基礎、最關鍵的工作來抓,作為工作重中之重,抓超前、抓落實。每個縣(市)要打造1個生產規模化、管理精細化、設備現代化、人員專業化的林木種苗繁育基地,加快林木種苗良種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生產,為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提供數量充足、品種對路、質量優良的林木種苗。同時,要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示范作用明顯的種苗生產龍頭企業,努力打造一批高端、上規模、上檔次的林木種苗基地,把我州建成全省最大、全國知名的珍貴苗木、熱帶珍稀花卉種苗生產基地。

  (三)著力構建生態產品生產體系,大力發展林業產業

  要充分利用我州林地資源優勢和自然條件,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在堅持以橡膠、茶葉、生態旅游為主導產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加工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林業產業,促進林業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增加林業附加值,實現林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要大力發展林下特色種植:重點發展以石斛、砂仁、重樓、諾麗果、金錢草、黃金草等為主的林藥產業種植;以熱帶森林花卉、觀賞苗木為主的花卉產業;以蕨菜、竹筍、刺五咖、臭菜、辣木為主的蔬菜產業;以大紅菌、雞縱菌、香菇、黑木耳、雙孢蘑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采取林下種植和庭院種植相結合方式,擴大種植規模,引進精深加工企業,著力打造特色品牌。

  二要大力發展林下特種養殖:重點發展以亞洲象馴養為主的大型野生獸類;以鴕鳥、藍孔雀、野豬、豪豬、竹鼠、平胸龜、茶花雞、小耳豬為主的家畜、家禽養殖。加強技術指導,培育龍頭企業,擴大養殖規模,創立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產品品牌,把林下特種養殖作為循環經濟主功方向來抓。

  三要大力發展林果采摘及加工:重點發展對澳洲堅果、印奇果、諾麗果進行采收利用。

  四要大力發展森林資源采集及加工:重點發展木材加工產業,積極引進紅木家具精深加工企業加工制造高檔紅木家具,地板條等,形成產業鏈,增加林產品附加值。

  (四)著力構建生態環境安全體系,強化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

  一要把節能減排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內容,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全面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加大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實施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努力實現節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

  二要加大城市污水處理和工業廢水治理,重點推進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綜合整治,加大城市煙塵、粉塵、細顆粒物和汽車尾氣治理力度。強化危險廢物和危險化學物品監管,實施生活垃圾無害化管理,控制固體廢物污染,著力解決臟、亂、差的突出問題。加強水資源管理,積極開展瀾滄江、流沙河、南臘河等河流綜合治理和水源保護,加強對孔雀湖、白象湖監管,讓廣大市民永享江河湖水之利,遠離江河湖水之害。

  三要加強礦山污染治理。嚴格執行《西雙版納州礦產資源規劃》和《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關于切實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加強礦產資源開采管理,嚴厲打擊“亂占、亂批、亂管、亂收、亂賣、亂采”六亂現象,堅決取締和關閉違法違規開采礦山礦點。對目前尚未審批的礦山礦點,原則上不再批準開采。對已開采的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督促礦山企業實施好環境恢復治理。有關部門收繳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保證金,要及時投入到礦山恢復治理上,積極推進綠色礦業發展。

  四要加強城鄉環境整治。大力加強農村水源地建設和保護,確保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大力推廣先進農業科技,科學合理施用農藥、化肥,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生產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生態食品、有機食品。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治理,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推廣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嚴格環保準入,開展清潔能源、清潔生產利用,防止污染源向農村轉移,確保農村水源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繼續開展生態鄉鎮創建工作,力爭全州31個鄉鎮全部成為全省生態鄉鎮。

  (五)著力構建生態文化體系,提升廣大群眾生態文化素質

  一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棄人類破壞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為,構建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關系,樹立熱愛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文明理念。

  二要培育節約文化。充分認識自然資源的稟賦和有限性,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不以索取自然為代價換取過度消費,形成節約優先、集約利用、適度消費的文化取向,形成以勤儉節約為榮,奢侈浪費為恥的良好社會風尚。

  三要培育綠色消費理念。大力倡導清潔生產、綠色消費,以綠色消費帶動綠色生產,以綠色生產促進綠色消費,引導公眾改變不良的消費方式。建立鼓勵綠色消費的政策措施,完善綠色消費體系,形成多樣化的綠色消費結構,拓寬綠色消費渠道。

  四要培育生態道德。弘揚生態文化,要從學校抓起,從娃娃抓起,要在全州中小學校開設生態文明建設課程,讓青少年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和習慣。

  (六)著力構建支撐政策體系,建立健全長效體制機制

  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和增長機制,確保生態文明建設長期、穩定、有效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支持政策,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州、縣(市)財政要將生態文明建設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并按比上年增長10%的幅度安排。二要完善金融和稅收扶持政策,加大對林下經濟,珍貴用材林發展等生態產業金融信貸力度,加快建立林權抵押貸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態產業貸款財政貼息、保險保費補貼、稅收優惠政策等。三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拓寬社會融資渠道,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外來資本參與我州生態文明建設。四要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扶持,力爭把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列為國家珍貴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范疇。

  采取多種途徑加快人才引進和培養。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科技人員繼續培訓,選送一批優秀中青年科技人員到林業大專院校學習升造,進一步提高他們專業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改善他們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充分調動他們積極性,進一步激發林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另一方面要從州外引進和招聘一批高端創新人才,加強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合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撐。同時,加大后備人才培養,每年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定向招收一批新生到林業大專院校就讀,讓他們畢業后回到家鄉報效西雙版納,建設美麗西雙版納。

  建立健全污染控制、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方面政策和規章制度,按照政府主導、企業自律和公眾參與的原則,明確政府、企業、公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相關責任。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行政,完善執法監督機制,加強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充分發揮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監督作用,加快推進全州生態文明建設。

  (七)著力構建堅強的組織保障體系,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有堅強的組織保證,各級各部門、各縣市要從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戰略高度出發,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到重要的位置,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共同部署,共同推進。州、縣(市)要分別成立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發揮好生態立州戰略領導小組作用,統籌協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同時,建立相應的辦事機構,核定人員編制,明確工作職責、落實工作任務,加強業務指導。積極探索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評價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并把考核內容作為干部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之一,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因行政不作為或作為不當,完不成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的,嚴格問責;對因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生態事故的,按有關規定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調研報告模板2

  一、基本概況

  我鎮轄21個行政村,7個居委會,25037戶,行政人口90028人,其中農業人口63990人,勞動力36877人,耕地面積95443畝,國內生產總值77729萬元,其中:一產21851萬元,財政總收入4833萬元。我鎮是典型的農業大鎮,從人口構成來看,全鎮農業人口占71%以上;從經濟構成來看,全鎮GDP的28%來自第一產業。

  五里村轄8個村民小組,534戶,人口1915人,勞動力938人,區域面積6000畝,其中耕地面積3600畝,村級集體年可支配收入12萬元;新民村轄12個村民小組,1033戶,人口3298人,勞動力1961人,區域面積5500畝,其中耕地面積4393畝,村級集體年可支配收入20.2萬元。

  二、取得成績

  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農民增收問題。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我鎮用全新的理念,積極創新,不斷探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新措施,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黨在農村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我鎮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農村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一是發揮能人效應,帶動農民增收;

  二是發展勞務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三是提升生產能力,推動農民增收;

  四是推進項目建設,拉動農民增收;五是搞好兩權改革(林權和泵站經營權改革),促動農民增收。

  從對五里、新民2個村的調查來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惠農政策執行良好。通過各種媒體、干部宣傳,農戶對黨的惠農政策達到了家喻戶曉,并且執行情況良好,如:涉農補貼、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免交學雜費等,讓農民得到了實惠。

  2、村容整治初見成效。對境內12條縣鎮主河道均建立長效管理機制,與保潔人員簽定協議30份。增加基礎設施投入,添置2臺垃圾運輸車,新建垃圾房15個、垃圾池253個,改造垃圾池338個,整治河塘125條,長度138.7公里,疏浚土方58萬方。衛生廁所比重有所上升,五里、新民村分別達84%、87%。

  3、基礎設施得到完善。五里、新民村有線電視入戶率分別達72%、87%,程控電話普及率分別達85%、90%,新民村自來水入戶率達93%。實施通達工程后,鎮村硬質化道路進一步延伸,達到了村村通。中心村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其中新民村中心村建設成效顯著,該村以開展“三村聯創”為載體,繼續完善中心村的服務、輻射功能。以村部為中心,按中心村莊建設規劃,凍結建設用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中心村莊的服務功能。目前,中心村莊入戶達510戶,自來水受益人口達1800多人,有線電視、程控電話入戶率分別達95%和96%。加快道路升級改造,實現道路硬質化。共鋪設道路13公里,其中:水泥路面8公里。村內建有水廠、幼兒園、老年活動室、衛生室等公益性設施,電力設施配套齊全。

  4、基層民主建設加強。堅持依法治村,切實加強以財務公開為重點的村務公開工作,實行民主選舉,搞好民主理財,強化民主監督,進行民主決策。實施“四個一工程”,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不斷增強村務公開的透明度,從而改善了黨群、干群之間的關系,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上級的肯定,促進了基層民主建設。

  5、社會治安明顯好轉。結合“四五”普法等工作,著重宣傳與農村、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并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入淺出,做到家喻戶曉,進一步提高廣大干群的法制意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多年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成績突出,無集訪事件、無刑事案件、無安全事故,多次受到上級組織的肯定和表揚,為打造平安范水、和諧范水貢獻了力量。

  調研報告模板3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是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按照全國人大農委舉辦研討培訓班通知精神,xx省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組織專題調研組,先后赴遂寧、內江、宜賓、瀘州市,深入到8個縣(區)近20個村(社)就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聽取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情況匯報,與村社負責人、農民代表、業主代表等進行座談交流。總的來說,我省新農村建設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精心安排部署,相關部門開拓創新、大力推進,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主動作為,近年來各項工作進展順利,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一、我省新農村建設基本情況

  xx省委、省政府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的總要求,以農民增收為核心目標,以新村建設為有效載體,以產業發展為重要支撐,堅持規劃先行、產村相融、分類指導、農民主體、合力推進,推動城鎮鄉村院落合理布局、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整治、科教文衛廣電同步跟進,走出了一條產村相融、成片推進的新農村建設路子。去年,省委、省政府還作出建設“幸福美麗新村”的決策部署,力爭到20xx年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新農村。截止今年6月底,全省累計新建成新村聚居點10972個、涉及農戶112.3萬戶,改造提升和保護修復村落15354個、涉及農戶90.3萬戶,啟動幸福美麗新村試點示范村建設1242個。全省60個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縣累計建成新村聚居點2033個、新農村綜合體218個、“1+6”村級公共服務中心2307個;連片發展種植業603萬畝,規模養殖戶23.7萬戶;累計硬化農村道路18297公里,農田水利渠系建設17589公里。

  (一)堅持規劃先行,推動城鎮鄉村院落合理布局。早在XX年我省就編制印發了《xx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XX年-20xx年)》和11個分項規劃。各地也按照城鄉發展一體化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要求,編制和完善了新村建設發展規劃。在布局上,堅持新村建設規劃與小城鎮規劃、現代農業園區規劃、新農村示范片建設規劃有機結合、科學銜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鎮、中心村、自然村空間形態;在項目上,新村建設規劃與現代農業產業項目、土地整理項目、新村基礎設施項目、扶貧開發、旅游開發項目等科學對接、有序實施;在建設上,村落民居規劃充分體現農村特色、地域特征、民俗特點,有鄉土氣息、鄉村情趣、鄉情鄉愁。

  (二)注重產村相融,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把產業發展放在優先位置,堅持產業先行、產村相融。統籌新農村建設示范縣與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重點縣建設,培育成規模、上檔次、有市場的特色優勢主導產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循環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實行一三聯動、農旅結合,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如瀘州市江陽區西岸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建設了蔬香園、異果園、漁歌園、玫瑰花園、生態植物園等觀光休閑“五園”和農耕農俗文化長廊、農耕文化體驗區、婚紗攝影基地等景觀景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消費,實現了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江安縣大力發展生豬產業,引進企業采取“六方合作”的方式,即“企業帶動、農民參與、協會統籌、金融支持、保險兜底、政府幫助”,通過“公司+家庭農場”的養殖模式,帶動發展年出欄500頭商品豬的養殖戶500戶,讓農民也能通過發展現代化養殖業增收致富。XX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895元,比上年增長12.8%。今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5411元。

  (三)創新籌資機制,努力增加新村建設資金投入。在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上堅持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多方投資、共建共享。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省財政每年對60個示范縣投入6億元;從XX年開始,每年投入新村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20億元。今年上半年,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各類新農村建設資金達75.7億元。

  二是積極開展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試點,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融資等多種形式的農村產權流轉。如蓬溪縣推出“土地流轉經營收益權+擔保公司”、“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地上建筑物”、“政府增信+銀行授信”等四種貸款抵押新模式,搞活了農村金融。威遠縣推行農業bot模式,避免土地“一租了之”,讓農民享受規模經營帶來的收益。

  三是用財政支農資金撬動社會資本。通過整合支農資金,將其集中用于為農戶和其它農業經營主體融資貸款提供貼息、擔保,充分發揮放大效應和杠桿作用。如宜賓市翠屏區推進支農資金股權量化改革試點,由區政府、合作社和川茶集團共同成立公司,農民自籌資金加財政補貼占股47.8%,如此一來財政補貼便從過去給農民或企業的一杯水變成了一口源源不斷的水井。

  (四)推進環境綜合治理,逐步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空間。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圍繞農民生活生產需要,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電力、廣播、電視、寬帶入戶連網,改廚、改廁和沼氣建設大規模推進,極大地方便了農民群眾的生活生產,讓農村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如宜賓市積極開展“五化一處理”,即:“衛生潔化、污水凈化、庭院美化、村莊綠化、村內道路硬化、垃圾集中收集處理”,探索推進新村規劃生態環境評價工作。遂寧市全面推行農村垃圾“戶定點、組分類、村收集、鎮運轉、縣處理”新模式,全市65%的村莊實施了建筑立面清理和風貌塑造工程,75%的村達到了“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四化要求。

  (五)堅持同步跟進,努力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緊緊圍繞建立城鄉統一的保障制度,加快城鄉制度接軌步伐,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一是結合連片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開展以村級組織(村兩委)活動場所和便民服務中心、農民培訓中心、文化體育中心、衛生計生中心、綜治調解中心、農家購物中心(即“1+6”)為主要內容的村級公共服務活動中心建設。

  二是加強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食堂、寄宿制學校、教學用房和農村教師周轉房進行改善建設,大力提升農村辦學條件。為進一步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促進教育公平,省政府從XX年起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工作。

  三是深入推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加快建立城鄉一體化的醫療救助、婦幼保健、計劃生育補助政策,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籌資補助水平,縮小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差距,新農合參保率達99.2%。

  四是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加強社會救助,完善農村社會低保救助機制,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水平,加快推進農村廉租住房建設,逐步擴大農民工工傷保險、醫療保險覆蓋范圍。

  五是著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把農村文化傳承融入新村建設全過程。如遂寧市蓬溪縣常樂鎮拱市村建了4000平米的村級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引來有名的書畫家、攝影家、詩人進行創作,極大地豐富了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新村規劃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一是部分規劃做得比較倉促,沒有很好將新村功能定位、區域布局、產業支撐、文化品位和建筑風格等綜合考慮,規劃不全面;一些規劃沒能按照城鎮化進程作相應調整完善,村莊布局不能對應農村人口轉移等變化,造成部分農民住房閑置和資源浪費;一些居住點選擇不夠合理,耕作半徑大,遠離產業發展。

  二是在規劃建設上復制城區模式。一些新建聚居點,規劃設計和建設方式簡單套用城區模式,有的搞鋼筋混凝土和城市園林花草崇拜,滿地都是與農村格格不入、與農民毫不相干的.園林、草坪、水景、廣場、雕塑等人造景觀,弄得村不像村、城不像城。

  三是新村建設規劃人才短缺,特別是既懂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又懂新村建設規劃的人才奇缺,新村建設規劃執行和指導難到位。

  (二)農民新村建設主體意識比較淡薄。

  一方面,一些地方群眾缺乏主人翁意識,投資投勞積極性不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既搭臺又唱戲,大包大攬,讓農民成為局外人、旁觀者;有的地方違背農民意愿,大拆大建、集中建房,打著節約土地的旗號,實則暗藏著支撐土地財政的玄機,無端盤剝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有的地方工商資本強勢進入,搞大集中,建小產權房,剝奪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發展權。

  (三)資金投入不足,資源配置存在偏差。

  一是建設資金壓力大。新農村建設涉及產業發展、農房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等多個方面,任務面寬量大,資金需求量多,群眾集資積極性不高,建設資金需求與政府財力和農民自身投入能力之間存在很大差距。

  二是資金整合難度大。目前,中央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大多按行業劃撥到地方,到基層很難整合使用,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不高。

  三是資源配置上沒有處理好“錦上添花”與“雪中送炭”的關系。一些地方不惜重金,在基礎好、條件好的地方搞示范,集中資源塑造“形象”、打造“亮點”,忽視最需要投入幫扶的邊遠山區、落后地區,造成區域之間差距不斷拉大。一些地方在新農村建設中只單純注重農房修建,忽視農民的生產生活,出現農村“外表光鮮、內部寒酸”的情況。

  (四)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仍然較為突出。

  一是農村面源污染比較嚴重。由于部分農戶不能正確使用農用化學品,施肥結構不合理和施藥不當,使得土壤受到嚴重污染,而且通過地表徑流污染水體。同時,處理使用后的農用塑料薄膜和秸稈多采用焚燒方式,嚴重污染大氣環境。

  二是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亟待改善。在中心場鎮以外的廣大農村,一般沒有完善的供水系統,農戶直接從河道、池塘、山泉、淺井取水,水質是否符合飲用水標準大多沒有經過相關部門認定,多數沒有經過凈化和消毒處理就直接使用,存在諸多飲水安全隱患。

  三是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部分農村地區沒有建立完整的農村污水處理和排放系統,一些農戶直接將污水排入江河湖溪等。由于部分聚居點距離城市較遠,垃圾處理運輸成本過高,隨意丟棄垃圾現象比比皆是。此外,一些新農村示范片盡管建有供排水系統、垃圾庫、沼氣化糞池、公共廁所等,但維護和運行方面沒有資金保障,導致環保設施運營管理存在一定困難。

  三、幾點建議

  (一)從頂層設計上勾勒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路徑。新農村建設與深化農村改革緊密相關,既是重要的載體,也是深化改革推動發展的重要目標,建議國家在土地流轉、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農村公共服務、鄉村治理、戶籍制度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在政策上有更大突破和松綁,同時,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以促進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比如加快農村金融立法,保護廣大農村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發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農村金融和社會穩定。再比如放活土地經營權已成為新一輪農村改革重點,建議全國人大制定《土地流轉法》或國務院制定《土地流轉條例》,從根本上解決土地流轉的管理機構、管理程序、操作規范、合同簽訂、違約責任等問題。規范政府、農民和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的行為,有效解決土地流轉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使土地流轉工作的各個環節有法可依。

  (二)加大財政投入,完善資金運行機制和模式。

  一是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力度。要確保農業投入增幅不低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并且每年應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新農村建設。xx是農業大省,“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城鎮化率僅有45%左右,農村人口接近4500萬,且居住分散,因此新農村建設任務相當繁重。建議在資金投向上要向xx這樣的西部地區、發展滯后地區傾斜。

  二是進一步明晰財權和事權。在新農村建設中,哪些由國家投入,哪些由集體投入,哪些由農民投入應該進一步明確,并合理劃分各級財權、事權,從而調動各種主體、各級政府的積極性。

  三是注重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應清理歸并部分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重,對某些項目可只下達資金計劃,將項目審批權限下放,為地方支農資金整合創造條件。應盡早下達項目,及時撥付資金,加強使用監管,確保資金使用科學高效。

  (三)尊重群眾意愿,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民是新農村的建設者、受益者、管理者。推進新農村建設,要堅持相信農民,依靠農民,讓農民唱主角,努力激發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現在農村住房尤其新建聚居點空置率很高,除了規劃不科學,更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的想法和農民的意愿不一致造成的。因此,在新村建設中,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讓農民參與規劃、選址、建設、管理全過程,切實保護他們的知情權、參與權、話語權、決策權。對新村建設、產業發展、公服管理等項目,采取由下而上,讓民作主,自主決策,自主實施,實現農民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轉變,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同時,政府也要從中發揮導向作用。我們大英縣探索“申建制”值得推廣,新村建設由政府統一規劃,農民自愿申請,達到一定數量就開工建設,建設工程中始終依靠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四)重視產業支撐,持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要堅持產業先行、產村相融,形成產業促新村、新村帶產業的良好格局。

  一是大力調整農業結構。按照“種養加”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思路來考慮和規劃農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注重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發展上下功夫。

  二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要重點扶持一些有規模、有市場、有效益、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通過重組、合作等方式,發展壯大,做大做強。著力引進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產業關聯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品牌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建設水平和發展水平。此外,還要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促進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健全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

  三是創造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機會。加快推進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著力培育壯大農村產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讓農民群眾在家鄉留得住、有錢掙、過得好,就地就近實現增收致富。

  (五)堅持服務延伸,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把農村社會發展放到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下大力破解城鄉收入差距大和農民看病難、讀書難、養老難、衛生條件差、文化生活單調等難題。

  一是繼續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強化農村公共交通、集中供水、能源電力、廣播電視、網絡寬帶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廚改廁改水改路,進一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

  二是強化農村金融服務。就是要在農村林權、土地權、農村房屋所有權等確權的基礎上,推進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

  三是加快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要進一步推進農村公共教育體系建設,努力提高農民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事業建設,積極維護農民身心健康;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建立健全農村勞動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條件。

  四是努力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要加強環保知識宣傳,提高干部群眾生態觀念,形成全民參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要加大農村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要大力研究、開發和推廣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以及農村健康危害評價等方面的環保實用技術;要推廣科學施肥施藥,推廣生態農業模式,引導農民形成“綠色”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

  調研報告模板4

  為落實“生態文明建設”項目,我們對該項目進行了調查,以下是本次的調查報告:

  第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改善城鄉環境,建設生態家園

  1、開展生態示范創建工作。從2006年開始,縣逐步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以生態示范為載體的創建工作,推進環境綜合整治。自去年以來,編制了覆蓋全縣13.15萬農村人口的59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涉及整治項目資金1.6億元,爭取農村環境綜合治理項目資金50萬元。通過多年的創建,我縣已逐步實現了生態創建以點帶面的發展。

  2、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在建設生態宜居和內涵方面,縣創新經營城市理念,圍繞建設“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為目標,充分利用區位優勢,按照“三江六岸、山水特色”的生態型、現代化中等城市現代化城市,努力提高城市品位目標要求,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目前正在實施的百里綠色長廊項目和月亮灣建設項目是推進創特色、鑄品牌、成“一極”,建設“風景獨好”新的重要舉措。以百里“綠色長廊”建設為主線,與全縣特別是兩岸的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通過“綠色長廊”建設,依托兩岸的生態資源,把沿線的一產、二產和三產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發展沿線的休閑觀光農業、建設特色工業基地、進行鎮和村莊整治、建設國家濕地公園等項目,使百里綠色長廊沿線成為我縣紅色旅游、休閑旅游、生態旅游的基地。在建設過程中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在調研、謀劃、爭資爭項、規劃設計等工作中,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工作理念、思路以及措施辦法,百里綠色生態長廊工程建設指揮部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各成員單位的積極配合下支持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將不斷提高城市品位,人居環境躍上新水平。

  3、開展“三治”活動。縣從2011年12月開始,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一場“治臟、治亂、治堵”三治整治活動攻堅戰,重點清理城鎮周邊的垃圾死角等場所,整治亂搭亂擺亂放和清理垃圾廣告,全面打造一個干凈有序、整潔優美的人居環境。

  (二)注重科學發展,壯大生態經濟

  1、發展生態林業,構建“生態”。植樹造林及“一大四小”工程曾獲省級表彰,曾獲“國家油茶產業發展重點縣”和“中國宜居宜業典范縣”稱號。近年來,縣圍繞保護與發展的主題,全力打造農林產業基地,科學發展生態林業,森林資源持續增長,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現代林業建設成效顯著。去冬今春,我縣完成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新造林面積3.97496萬畝,其中工程造林15906畝、社會造林17843.6畝、封山育林6000畝。提升打造瑞贛高速精品段綠化10公里,抓好了206國道13.737公里通道林帶的補植補造工作,補植面積1059.5畝。全新打造周田“兩新”綠化100畝,栽植香樟、杜英全冠大苗6000多株。去年11月份,經省檢查驗收組核查,合格面積核實率在95%以上。實施了中幼林撫育項目13000畝、長防林封山育林項目6000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工業原料林項目5000畝,向上提報了2012年中幼林撫育項目14000畝、林業重點工程項目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各5萬畝。

  2、構建旅游網絡,發展生態旅游。近年來,縣確立了以景區為龍頭的旅游發展戰略,通過實施“旅游旺縣”戰略,充分發揮區位、交通、資源等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創新機制,著力打造特色品牌。現在重點推進生態長廊旅游區、地貌觀光旅游開發區、溫泉旅游度假區三大旅游項目建設。通過大手筆、大項目,逐步做大做強生態旅游經濟,打造旅游強縣。

  3、強化可持續發展理念,推進生態工業發展。縣通過抓技改、建園區,推進生態工業發展。

  一是嚴格執行產業發展規劃。工業園區今年完成了《省氟鹽化工產業發展規劃》和《臺商創業基地產業發展規劃》,并以兩個規劃為依據,實施分類管理,提升綠化低碳發展水平。

  二是制定《生態園區規劃》。今年初,工業園區聘請省公司咨詢公司對工業園區進行了生態園區規劃編制,將“兩基地一小區”納入了生態園區規劃范圍。

  三是全面落實環保“三同時”制度。嚴把“生態”入口關,嚴格項目規劃環評,尊重專家意見。

  四是大力提高園區綠化水平,近兩年投入資金500余萬元,對省氟鹽化工產業基地九二大道、工業園工業大道、南北大道、臺商創業基地沿江路進行了重點美化綠化,建成以錦順達公司為代表的花園式工廠5家。

  (三)強化監管力度,保障生態建設

  1、切實抓好污染減排工作。一是嚴把建設項目環保審批和驗收關。二是將減排任務分解到排污單位。三是抓好節能減排;四是嚴格環保執法。五是加快污水處理廠的建設。

  2、嚴厲打擊企業違法排污行為。一是按照環保部的部署,加強對“十五小”、“新五小”企業的整治。二是抓好礦山治理整頓工作,全面整治礦業開發秩序。三是抓好排污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嚴查企業不正常使用污染物處理設施、超標排放污染物等情況。四是加強對國控企業的監管,確保監管工作切實到位。五是抓好飲用水源保護工作,確保了飲用水源水質量100%達標。

  3、加強環境監測。一是切實抓好縣內大中型企業污染源全年的常規監測工作。二是認真做好污染投訴的監測調查取證工作。三是認真做好環境監督監測工作。

  第二、存在的問題

  (一)輿論引導還不夠強勢

  一是沒有形成主流的文化輿論導向。干部群眾沒有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二是宣傳沒有突出重點,缺乏針對性。三是沒有充分利用好各種紀念日或活動日,運用電視、報刊等媒體進行綠色消費、生態城市等科普知識的宣傳。

  (二)生態經濟還比較落后

  生態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程度還比較低;品牌可持續保護和發展的意識亟待增強。生態工業方面,生態工業關鍵技術創新不足;節能工作剛剛起步,但宣傳不夠,未引起企業足夠重視;大多數企業規模小,力量薄弱,產品檔次低,單位產品能耗高,節能改造心有余力不足;生態旅游方面,仍然存在旅游新項目開發建設進展緩慢的問題;現有的、溫泉、地貌觀光旅游區由于投入不足,景區的檔次和品位都不高;而景區周邊村民關系太復雜,又直接影響到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三)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還須加強

  一是臟、亂、差的環境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現在廁所簡陋、人畜共處、柴草亂垛、垃圾污水隨意排倒是當前縣農村的四大“頑疾”。

  二是清潔能源還未全面推廣使用。近年來,縣雖然建成沼氣池幾千個,在這項能源的開發上,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在推廣使用時,卻受到了資金、技術、服務等條件的限制,這一清潔能源并未在農村全面推廣使用。

  三是農民作為生態文明村、省衛生村建設的主體意識不強。許多農民對于生態創建工作不理解,認識不到位,參與熱情不高,行動遲緩。

  (四)工業污染治理任務艱巨

  從總體上看,目前縣仍以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為主,資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總量較大。工業污染源中以工業廢水污染為主,而廢水中以工業園區污染較突出。污染物排放總量不斷增加,污染治理進展較慢,重點污染行業、重點污染源企業雖經限期治理,但仍存在結構性污染重,排污總量大、治污欠帳多的問題。企業生產力不斷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增加,污染治理相對滯后。由于小規模,零散選礦點多,選礦工具落后,環保設施不健全,礦山污染問題仍然較為突出。

  (五)執法能力和力度亟待強化

  縣環保執法力量不足,環境監察、監測設備相對落后,專業人員較少,離環保規范化建設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未能滿足新形勢的要求,環境管理能力跟不上經濟發展的要求,環境管理能力仍然薄弱。

  第三、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切實加強工作領導

  一要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機構。縣里要形成“縣委負總責,政府負實責,職能部門具體抓,相關部門協同抓,人大、政協督促抓”的工作格局;鄉(鎮)也應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

  二要建立工作責任考核制。要倡導“保住青山綠水也是政績”的政績觀,把生態建設和保護成效納入干部考核評價體系之中。縣委要制定全縣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量化考核內容和辦法,納入黨建工作之列,每年對鄉(鎮)進行嚴格考核,并將考核結果作為推薦選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

  三要強化資金保障。按照生態縣建設規劃,設立專項引導資金,建立健全有效引導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財政政策,完善“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二)建立健全管理體制

  一是制定規章條例,確保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步入規范有序的法制化軌道。

  二是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對生態資源進行統一管理、調度、調劑。

  三是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按照“林農得實惠、生態受保護”的要求抓好林改,最廣泛地動員林農投資投勞育好山、護好山、開發好山。

  四是充分發揮人大監督、政協參政議政的職能作用,建立起權力監督、行政監督、媒體監督與社會監督“四位一體”的監督體系。

  (三)構筑生態經濟格局

  一是突出資源培育,發展生態林業。通過產權明晰的林改工作,加快林業結構的調整,加大經濟林和林木資源的精深加工利用,減少資源消耗,凸現林業生態效益;

  二是突出綠色食品開發,發展生態農業。結合主導產業、區域特色產業,依托現有農業龍頭企業和安全食品基地等載體,本著因地制宜、相對集中、規模經營、提高品質的原則,抓好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設。促進農產品的就地加工和轉化,形成“閉合”式生態產業鏈。著力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實力較強的農業產業基地。

  三是突出生態保護,發展生態工業。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不斷改進工業生產模式,大力推廣節能降耗、污染較小的清潔生產工藝,逐步改造和淘汰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的工業設備,最大限度降低工業污染和原材料消耗。凡新上項目均要進行嚴格的“環評”,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嚴重污染的,必須堅決“砍”掉,始終把可持續發展貫穿于發展工業的全過程。

  四是突出資源整合,發展生態旅游。加快推進創建5A風景區、地貌觀光旅游開發區、溫泉旅游度假區和重點景區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生態保護與自然景觀的協調,強化包裝宣傳,規范經營管理,促進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

  (四)創建良好生態環境

  一是繼續強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組織開展以畜禽糞便污染、化肥農藥污染、農村改廁等為主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

  二是開展生態示范鎮創建活動。借助創建推進城鎮建設,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推動城鎮美化、綠化、凈化等公用工程建設,改善城鎮環境“臟、亂、差”現象。同時著力實施一批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藍天、碧水、綠地工程,營造良好生態環境。

  三是形成科學的區域開發格局。根據懷集縣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能力,進一步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科學區域開發新格局。

  (五)強化生態文明意識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廣辟宣傳陣地和渠道,培養全民的生態道德,樹立強烈的生態責任感,讓推進生態文明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

  二是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大力開展以“綠色企業”、“綠色家園”、“綠色學校”等為主線的綠色系列創建活動。

  三是引導群眾樹立生態化的生活方式,綠色消費,適度消費,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破壞。

  四是保障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知情權、決策權和監督權,開展獎勵環保違法舉報人活動。

  五是發揮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和動員工作。

  六是大力推進環境保護民間組織和環保志愿者隊伍的發展,在環境日、地球日、保護母親河等紀念活動中發揮引導者和主力軍的作用

  調研報告模板5

  今年初,縣委、縣政府提出用4至6年時間實現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的目標,并將生態文明村建設作為創建生態縣的基礎性工程來實施。為了促進生態文明村建設,縣政協課題組就此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初步成果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一年來,我縣生態文明村建設,緊緊圍繞“生態環境優美、城鄉結構合理、經濟實力增強、人民富裕安康、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扎實、有序推進,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是全縣54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村建設逐步推開,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各鎮村以改善鎮容村貌為突破口,積極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東邵渠、高嶺等鎮大力實施生態恢復工程,對廢棄礦坑進行整治,恢復植被和地貌。高嶺鎮完成生態林撫育2500畝,并對10000畝綠色速生豐產林進行科學補植,改善了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各鄉鎮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溪翁莊鎮“兩水”工程進展順利,日處理污水2500噸的污水處理廠和日供水5000噸的供水廠主體工程完工,年內將投入使用。西田各莊、十里堡等鎮各村通過改水改廁,推廣使用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有效地解決了污水亂排放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全縣生態文明試點村之一的白道峪村,投資200萬元硬化村路,栽植花草,營造生態景觀林;投資53萬元,改造飲水工程,讓全村群眾飲用上干凈水,部分村民開始以太陽能、沼氣作為主要生活能源,村容村貌和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通過環境綜合整治,一些村莊呈現出綠樹掩映、環境幽雅、空氣清新的生態新景象。

  二是農村生態經濟有了初步發展,主導產業已現端倪,涌現出一批生態經濟示范村。各鎮村結合本地實際,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一批村級專業化農產品基地初具規模。巨各莊鎮蔡家洼村投資xx萬元,建起占地500畝的巨龍生態觀光園,栽植10余種水果,是全市屈指可數的高標準綠色生態園區之一。它安排了300多人就業,人均可增收500元,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園”。

  三是農村生態文化建設逐步推進,人們生態意識有所增強。縣委、縣政府啟動了“生態縣建設百村行”活動,通過普及生態知識、科技知識,為創建國家級生態縣和生態文明村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各鄉鎮普遍開展了“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生態知識進農家”、“創建生態文明戶”等活動,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和綠色消費。溪翁莊鎮石馬峪村興起“環保大集”,全村男女老少人人撿拾白色垃圾,不僅有效地改善了村莊環境,而且增強了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馮家峪鎮與北京崇陽光田設備有限公司合作,共投資147萬元,完成了4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鎮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100%。隨著有線電視入網、村級健身公園、文化廣場和文化活動室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農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生態環境意識逐漸深入人心。

  二、生態文明村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環境綜合治理任務依然艱巨

  從整體看,由于落后的經濟狀況和傳統生活方式的`長期影響,我縣大部分農民生態意識薄弱,農村臟、亂、差的環境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廁所簡陋、人畜共處、柴草亂垛、垃圾污水隨意排倒堪稱當前農村的四大“頑疾”。如廁所多屬地坑式,無任何保潔措施,尤其夏季,不僅氣味難聞,而且成為蒼蠅的主要滋生地,加之糞便無專人管理,滲入地下,易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近年來,我縣農村養殖業發展很快,成為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項目。但個別村因場地有限,人的生活區和家畜家禽飼養區未能做到嚴格分離,人畜共處易造成各種傳染病的發生。盡管一些村對垃圾進行處理,但因工藝和設施簡陋,只是就地、異地填埋,并沒有從根本上杜絕垃圾對環境的污染。此外,我縣早已提出農業生產禁止施用化肥,但至今未能禁絕,化肥施用在部分地區還相當普遍,影響了區域環境質量。

  (二)因盜采鐵礦造成的植被恢復難度較大

  我縣北部山區鐵礦資源較為豐富。近兩年來,一些人把盜采鐵礦石作為“致富”門路。盡管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鄉鎮進行了有效治理和打擊,但盜采盜運現象沒有根本杜絕,庫北某鎮僅6個村就因盜采留下18個廢棄礦坑。盜采造成礦產資源大量流失,而且對地表、植被造成破壞,惡化了當地的自然環境。要恢復原來的地貌、植被,需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并要投入大筆資金。高嶺鎮為治理廢棄礦坑,已投入300多萬元。此外,由于采礦區多在密云水庫上游,盜采盜運鐵礦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將會影響密云水庫的水質,給密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三)農村生態經濟尚未形成強勢

  農村生態經濟只是剛剛起步。盡管大部分村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已分別確定了種植業、畜牧養殖業、林果業和水產養殖等主導產業,但尚未形成商品優勢和規模效益。近年來,雖然出現了“西白蓮峪柴雞蛋”、“生茂鮮菇”、“密水鮮魚”、“密云甘栗”等一批知名生態品牌產品,但無論是在首都還是在外埠,其市場份額的占有率都不高,有人曾形象地說,密云的農產品是“吃什么都有,賣什么都無”,因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高,農民還不能依托主導產業增收致富。作為農村二、三產業的主打項目山區民俗旅游業也是如此。我縣自1994年在京郊率先開發民俗旅游,經過XX年發展,已建成民俗旅游村35個,民俗旅游戶1500多個,從業人員近萬人。但近年來由于宣傳攻勢減弱,扶持力度不夠,規范管理缺位,加上自身基礎薄弱,民俗旅游內容單調,客源嚴重不足。據了解,目前,全縣民俗旅游戶還剩下800多戶,減少了近50%,作為山區農民致富主導產業的民俗旅游業形勢比較嚴峻。

  (四)農村清潔能源還未全面推廣使用

  全縣90%以上農村仍以煤、柴作為主要能源,品種單一,成本較高,加之農民用能設備落后,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縣就在農村推廣沼氣清潔能源使用,當時共建成沼氣池7000多個,其中絕大多數為戶用沼氣池,但由于缺乏規劃和扶持力度,使沼氣等清潔能源在農村推廣使用后繼乏力。據有關部門調查了解,目前,我縣使用沼氣等清潔能源的農戶僅有XX多戶,僅占全縣農村總戶數的5%,和先進地區相比,我縣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的政策和扶持力度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來,縣政府能源辦在西田各莊鎮白道峪等村推廣沼氣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全面推廣則受到資金和服務管理體制的兩大限制。在鎮一級,能源開發和推廣工作,有的是部門代管、兼管,有的則根本沒人管,缺乏明確的責任主體,也就缺乏工作的原動力。而在一些經濟發展薄弱村,由于受經濟狀況的影響,村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性普遍不高,清潔能源的推廣舉步維艱。

  (五)一些措施缺乏過硬的制度保障

  生態文明村建設拉開序幕以后,各鄉鎮和部分村根據環境整治的需要,相繼出臺了一些措施。有的鄉鎮購置了地埋式垃圾箱和垃圾清運車,組建了垃圾清運隊伍,但因缺乏過硬的制度保障,能否堅持持久,令人擔憂。因為,我縣有的鄉鎮方圓二、三百平方公里,行政村多達二、三十個,自然村近百個,且許多村地處深山區,交通不便,采取垃圾“村集、鄉運、縣處理”方法,不僅難度大,而且成本高,要做到全縣340多個行政村的垃圾日日清、處處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六)農民作為生態文明村建設的主體意識不強

  生態文明村建設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廣大農民的參與意識、參與熱情和參與行動,農民應成為生態文明村建設的主體。但是,我們在調查走訪中發現,許多農民對于生態文明村建設這樣一個對自己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將產生積極影響的重要舉措不理解,認識不到位,參與熱情不高,行動遲緩。例如,一些村在農民中推廣“三格式無害化污水沖式廁所”,當地鎮政府、村委會和縣推廣部門都給予了資金補助和物資支持,每戶農民只需投入100元、200元即可,但有的農民就是不干,認為“既然政府為我辦事,就得替我出錢”。甚至在自家改廁當中,還要政府為自己的勞動付工錢。

  三、關于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制定嚴格規劃,在實施中確保規劃的剛性

  建議縣政府邀請國內有關專家和本縣有識之士,根據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功能定位和鎮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特點及水平,編制全縣各村生態建設的詳盡規劃。詳規應體現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堅持高起點,分步實施,循序漸進,在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文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托主導產業搞建設。二是詳規要具有剛性,經縣、鎮人民代表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后,必須嚴格遵守,不能朝令夕改。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注意保護耕地和農民的實際利益,防止不顧主客觀條件和群眾意愿,用行政手段人為“造村”的現象。

  (二)通過綜合整治,打造良好生態環境

  一是要切實解決好垃圾污染問題。在總體上實施“村收、鎮運、縣處理”農村垃圾處理的同時,依據當地不同條件,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如邊遠山區、貧困地區可在解決好防滲漏的情況下,采取填埋的方式。還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確“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國內外資金、企業,包括激活民間投資介入本縣垃圾處理系統的建設。從長遠的觀點看,要對農村的生產生活垃圾進行資源化處理,做好垃圾分類,研究以垃圾制造有機肥料和發電等,達到變廢為寶的目的。

  二是切實解決好生活污水等無害化處理問題。根據投資少、工藝可靠、排放穩定達標的要求,采取建滲水井和微生物方法等小規模污水處理技術,杜絕戶戶隨意排放污水的現象。可在我縣主要鄉鎮和大村采取“人工合成濕地技術”。用這種方法處理污水,污染物去除率高,不滋生蚊蠅,有利于水體凈化,還能有效地防止污染地下水。它原始投資少,無動力消耗,運行成本低廉,污水處理結果達到中水標準。由于人工濕地與當地自然環境相互協調,可建設濕地公園,構成新的景觀。

  三是加大打擊盜采盜運鐵礦石的力度并搞好所破壞的地貌、植被的生態恢復。實行公安、地礦等部門聯合執法,對非法采礦點一律炸毀,對采礦機械一律處理掉。發動和組織當地村民參與對礦產資源的管理,有關鎮村應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推進采礦地區各村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種種植、綠色養殖、生態旅游等產業和項目,向荒山要糧、要果、要富裕。

  (三)因地制宜,構筑生態產業支撐

  每個村應根據全縣農業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緊扣農民增收這個中心,突出培育并強化生態農業、民俗旅游等主導產業,推廣農牧結合式、種養結合式、農林結合式,以及綜合式、庭院式等多種小型生態經濟模式,打造密云的“有機魚生產村”、“有機果品村”、“生態旅游度假村”、“休閑觀光村”。結合生態文明村的建設,加大投入和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民俗旅游村的檔次和水平。要利用國家有機食品認證的良機,開發本地高附加值的綠色食品。爭取村村都有主導產業,戶戶都有致富項目,并按照“一個產業、一個發展思路、一項實用技術、一套扶持措施”的辦法,推進廣大農民的持續增收,盡快實現小康目標。

  (四)以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構筑良好人居環境

  一是加大中心村的投入建設,形成良好的人居環境,吸引自然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今后,應由政府統籌規劃農民的住宅建設,以減少農民單家獨戶的投入,如地基、給水、排水等可作為公共設施工程統一規劃建設,節省資金和能源、資源消耗,提高公共設施的利用率。

  二是通過規劃設計,綜合開發,科學合理地安排居住的各種配套設施,盡可能地做到住宅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大力做好改廁工作,推廣水沖式環保廁所;創造條件,逐步使農村居民生活區與畜禽飼養區分離,杜絕生活污染和各種傳染病的發生;要大力推廣使用節地、節能、節水、治污等生態環境新技術,采用綠色環保建材。

  三是根據生態人居環境的要求,把村莊綠化與村莊建設、美化環境結合起來,逐步做到“村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目標,要盡可能選擇和采用本地特色樹種、花卉,在搞好綠化美化的同時,促進本縣相關產業的發展。農村道路硬化要因地制宜,具有滲水、集雨的功能。充分體現環保的特點。

  (五)以綠色消費為導向,開發可再生清潔能源

  政府統一指導農村再生能源開發,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采取縣內外招標或委托的形式,吸引技術實力雄厚、經驗豐富的專業能源公司參與密云的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按照“誰開發、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進行運作,在推廣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播放科教片、組織參觀、推廣太陽能和沼氣使用的示范典型引導農民。

  二是以養殖業的發展促進沼氣池的建設利用。

  三是成立清潔能源物業服務中心或在鄉鎮一級確定相對穩定的專(兼)職技術服務人員,經常深入農戶面對面指導,解決農民在建設、使用中遇到的困難與技術問題。技術人員可兼職經營沼氣池和太陽能設備配件業務,方便群眾購買配件。

  四是在完善好原建的基礎上大力抓新建,并充分考慮到財政的實際承受能力,防止片面追求數量。

  (六)在專項資金的投入和使用上注重實效,抓住重點

  為了確保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文明村建設的順利進行,縣政府已明確縣財政每年撥款4000萬元,五年共計2億元。有關部門在加強有效監管,防止濫用、挪用的同時,應科學安排好專項資金的使用,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對重點村、重點項目進行重點扶持,不搞撒“芝麻鹽”。應對改水改廁,垃圾消納、清潔能源推廣等關鍵性項目加大投資力度,做到投一筆便有起色,落一處便有效果,使有限的資金真正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鎮政府也要安排相應的配套資金,并吸納農民自有資金用于生態文明村建設。

  調研報告模板6

  一、產業發展現狀

  全縣食品行業涉及酒類、糧油加工、玉米淀粉、小食品生產、茶葉加工、調味品、魔芋精粉生產等方面。共有企業460個,從業人員1611人,年產值22870萬元,銷售收入20410.6萬元,上繳稅金595.6萬元萬元。其中:酒類企業5戶(2戶規模以上企業,3戶作坊式企業),有職工363人,年產值2220.6萬元,營業收入4180萬元,上繳稅金446.6萬元;糧油加工企業440戶,有職工1140人,年產值17800萬元;1戶玉米淀粉加工企業;小食品加工企業5戶,有職工30人,年產值200萬元;2戶茶葉加工企業,有黃金峽茶場和張趙茶廠,規模較小,年加工茶葉30噸;魔芋精粉生產企業1戶;醬油、醋、調味品企業2戶,大咸德調味品有限公司生產能力較大。

  二、龍頭企業情況

  1、XX縣秦洋長生酒業有限公司:建廠時間久,專業生產白酒企業,20xx年兼并收購XX縣謝村黃酒廠,為XX縣第一納稅大戶。20xx年企業有職工330人,生產白酒799千升、黃酒829千升,實現銷售收入1530萬元、工業總產值3427.8萬元,上繳稅金432.5萬元。企業在全市酒類企業中排名第一,其“秦洋牌”系列白酒占居全市白酒市場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安康、榆林、銅川等地為其傳統市場;其“謝村橋”牌黃酒,憑借謝村黃酒歷史,被專家譽為“西北第一黃酒品牌”,堪與“紹興黃酒”蓖美,后發優勢明顯。

  2、陜西朱鹮黑米酒業有限公司:20xx年XX縣朱鹮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破產倒閉,20xx年9月杭州新友貿易有限公司等四戶股東聯合出資,收購了XX縣朱鹮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破產資產,組建了陜西朱鹮黑米酒業有限公司,注冊資金3400萬元。20xx年企業有職工158人,實現銷售收入510.6萬元,產值530萬元,上繳稅金9.6萬元。目前企業已形成10000噸生產規模,產品分為五大類、19個品種,組建了5個營銷公司,銷售網絡遍布東南沿海市場。20xx年企業又在朱家村征地97.85畝為新廠址,計劃投資1.15億元,項目建成后可實現產值3.8億元、收入3.6億元、利稅1.3億元(稅2784萬元),并帶動13鄉鎮72個行政村3萬戶農民年增收5000萬元,新增500個就業崗位。打造特色品牌,把“朱鹮牌”黑米酒打拼成老百姓餐桌上的“第五瓶酒”,進軍人民大會堂,力爭成為“國宴用酒”。

  3、洋州葡萄糖廠:建于,主產品為“漢洋牌”玉米淀粉,副產品有玉米胚芽油、蛋白粉、玉米胚芽餅、玉米皮等。玉米淀粉主要銷往陜西、云南、四川、重慶、廣州、武漢、長沙等地。蛋白粉、玉米胚芽餅、玉米皮是飼料的主要原料,主要銷往正大集團和希望集團。企業現有固定資產4505萬元。20xx年有職工306人,生產玉米淀粉24865噸,實現銷售收入5524.1萬元、產值6176.5萬元,繳稅金76萬元。

  4、雙亞糧油公司:建于,企業占地29900平方米,資產3628萬元。20xx年有職工42人,實現產值5059萬元。公司現已建成日產100噸高精度光電色選大米和精標聯產100噸小麥粉,及日產20噸掛面、五彩貢米等四條生產線,“朱鹮牌”、“雙亞牌”7大系列24個品種、40種規格系列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5、永輝米業公司:成立于,個人獨資企業,是XX縣稻米加工規模較大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主導產品為大米、黑米。20xx年企業實現工業產值1000萬元。屬陜西朱鹮黑米酒業有限公司黑米獨家供應商,計劃“十五”未產值突破6000萬元。

  6、XX縣宏瑋蘑芋制品有限公司:位于貫溪鎮周家店,企業占地6675平方米,是在原貫溪紙廠基礎上興辦的一戶民營企業,企業的主導產品魔芋精粉暢銷本省及四川市場,銷售前景廣闊。企業現有固定資產1070萬元。20xx年加工鮮魔芋3800噸,生產魔芋精粉310噸,實現工業產值1200萬元,創利稅110萬元。

  7、XX縣大咸德調味品有限公司:是一個具有150多年釀造歷史的企業,其前身“大咸德”醬園,始創于清咸豐六年()。企業主要生產黑米食醋、醬油、饞嘴醬、豆腐乳、料酒等五大系列30多個品種,年產量達6000噸,屬XX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xx年企業有職工人68人,實現銷售收入606萬元、工業產值776萬元,產品主要銷往本縣及鄰縣市場。

  三、產業特點和實施目標

  (一)這些企業在不同的行業領域圍繞為“三農”服務的目標,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其主要特點:

  一是推進了傳統農業向種植、加工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步伐。20xx年,轉化各類農產品資源13.8萬噸,總產值約1.8億元;實施訂單農業面積22萬畝,惠及農戶11.8萬戶;調動并激勵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推動糧、油、藥、薯種植業協調發展。

  二是推進了縣域經濟由傳統農業向農村工業化發展的進程。工業產值位居全縣工業行業首位。

  三是龍頭企業發揮了“領頭雁”作用實踐證明,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產業需要龍頭企業作載體,市場需要龍頭企業來拉動,發展經濟更需要龍頭企業的有力支撐。現在,全縣農產品加工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龍頭企業有4個,其中市級以上3個,縣級1個,規模最大的是洋州葡萄糖廠,年產值已超過6000萬元。20xx年,龍頭企業完成工業產值1.18億元,占總量的52%,帶動農戶數11.8萬戶,實施訂單農業面積22萬畝,收購、轉化本縣農產品資源5.37萬噸。龍頭企業的最大特點就是回報農民。洋州葡萄糖廠在本縣率先實施農業訂單三年來,支農、建農成績顯著,訂單面積內收購價比市場收購價高出5%——8%,受益農民普遍歡迎。20xx年稻谷市場收購價為0.8元/斤時,雙亞糧油公司訂單面積收購價為1.0元——1.05元/斤,平均每市斤高出市場價0.2元,每畝可為農民多受益150元左右。利達油脂廠菜籽優先優價敞開收購。龍頭企業以各自優勢穩步共拉農產品加工發展車,成為農產品加工產業的“領頭雁”。洋州葡萄糖廠、雙亞糧油公司服務“三農”成效顯著,得到省、市高度評價,雙雙跨入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行列。四是顯現了農民增收和轉移農村勞動力雙贏的效果農民增收主要反映在直接(工資)和間接(農產品變現)二個方面。工資方面:20xx年,全縣從事農產品加工業人數為6620人,其中本縣農民工6487人,年發放工資總額3800萬元,人均5740元;農產品變現方面:20xx年,全縣農產品加工業轉化本縣農產品資源7.8萬噸,支付農民現金0.87億元。農產品加工業惠及眾多農民,有效解決了農產品買難、賣難的歷史問題。

  (二)實施目標:

  —20xx年全縣食品行業產值要達到3億元;—20xx年產值達到5億元。

  四、存在問題

  農產品加工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客觀地存在著制約其發展的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這些不利因素值得我們去深思、去研究、去探討、去解決。

  1、原料基地建設滯后。

  如XX縣宏瑋蘑芋制品有限公司的原料魔芋,是本縣的鄉土物種,產量大,種植效益高,由于對魔芋種植的最大克星-軟腐病沒有特效藥可治,魔芋產業在這些鄉鎮就是發展不起來,企業原料供應緊張,對農民增收和企業發展十分不利。

  2、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方面存在薄弱環節。

  XX縣是正宗的謝村黃酒、黑米酒的故鄉,有明顯的地理標識,上個世紀代,由于假冒偽劣謝村黃酒、XX縣黑米酒泛濫市場,最終導致國有的XX縣謝村黃酒廠和XX縣朱鹮黑米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倒閉破產。

  3、整個產業潛能尚未充分發揮。

  糧、油加工業發展形勢平穩,薯、果、菜、藥加工相對滯后,具體表現在薯、藥年加工體現為工業產值的總額為1100萬元(不含黃姜),只占總量的5%,而果、菜加工能夠體現為工業產值甚微。面對我縣10萬畝薯類,16萬畝中藥材,10萬畝果品,15萬畝蔬菜的優勢資源,薯、果、菜、藥四大農業支柱產業可轉換為工業產值的潛能尚未充分發揮出來。

  4、產品結構優化不明顯。

  我縣農產品當前有18個品種,其中科技含量較低的傳統產品16種,占個數總額的87%,占產值總額的73%。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只有2種,占個數總額的13%,占產值總額的27%,這一高一低折射出了市場銷路窄,企業效益差,產品附加值低,工業產值增速緩慢的客觀現實。

  5、資源與加工對接出現矛盾。

  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從根本上解決了廣大農民農產品“賣難”問題,另一方面,資源與加工對接有矛盾,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原料供應上存在著“吃不飽”現象,最為突出的是洋州葡萄糖廠所用玉米,本縣年缺口達3.5萬噸。

  6、農業訂單缺乏約束力。

  訂單農業主要由洋州葡萄糖廠(20xx年訂單面積12.8萬畝)、雙亞糧油公司(20xx年訂單面積6萬畝)實施。

  合同是簽訂了,但具體操作基本上是松散型,種植方隨行就市,追求高價格,誰的收購價高就賣給誰;加工方雖然訂單內高于行情價敞開收購,但履約有難度,因本縣糧源不足,因此訂單內外都收,由于彼此之間缺乏監督機制,嚴格執行訂單農業還有一定差距。

  7、科技創新投入不足。

  據調查,我縣所有農產品加工企業基本無研發機構,20xx年,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用于科技創新方面的資金不足300萬元,特別是職工技術培訓、專利購買、新產品研發三個方面的投入更是與企業發展不協調,制約著企業跨越發展。

  8、融資難度大。

  金融部門流資貸款渠道越來越窄、難度越來越大、門檻越來越高是制約部分農產品骨干企業達產達效的主要“瓶頸”。如利達油脂廠經濟實力都很強,但一直缺乏流資而“吃不飽”。因流資緊缺,利達油脂廠達產達效率僅35%左右。

  五、做大做強XX縣食品工業產業的對策和辦法

  1、堅定不移地穩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大量的數據和不爭的事實說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是加快工業突破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更是農業、工業雙跨越的基礎。因此,作為經濟發展重中之重——堅定信心;抓好產業持續向前發展——堅持不懈;推動整個產業再上新臺階——艱苦努力。

  2、加快農產品加工產業戰略調整。

  一是優化產業布局,挖掘產業潛能。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依據現有龍頭企業建設若干個農產品加工基地:磨子橋建設為玉米加工基地;洋州鎮建設為稻谷、小麥加工基地和中藥材加工基地;戚氏鎮建設為油菜籽加工基地;龍亭、貫溪鎮建設為薯、菜加工基地。通過農產品加工基地的建設,形成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規模化。

  二是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引導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要有遠瞻眼光,不能一直停留在傳統式的農產品簡單加工上,企業要滾動發展,必須在產品升級上檔上下功夫。變性淀粉(洋州葡萄糖廠)、高檔稻米(雙亞公司)、色拉油(油脂廠)、魔芋粉食品(宏偉魔芋有限公司)等產品就是“十一五”期間農產品上檔升級的主產品。

  三是實施品牌戰略,積極扶持企業爭創名牌農產品。依靠名牌闖市場,依靠名牌提升效益,各相關部門要下功夫積極協調、扶持引導企業進行無公害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的研發,叫響“朱鹮”商標,在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基礎上,爭取在“十一五”期間有2個以上品牌產品在國內市場享有盛譽。

  3、食品工業發展的主攻方向:

  以“三酒”為龍頭,黑、白、黃三酒作為有XX縣地域特色的優勢產業,在縣域經濟發展戰略中處于優先發展的地位,受到歷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計劃到20xx年秦洋長生酒業有限公司產值要達到6000萬元,陜西朱鹮黑米酒業有限公司產值要達到1億元;20xx年秦洋長生酒業有限公司產值要達到1億元、稅金1000萬元,陜西朱鹮黑米酒業有限公司產值要達到1.5億元,稅金達到1000萬元。結合我縣農產品資源實際,可實施糧油為主,挖掘薯類,開發果蔬的農產品加工發展戰略。

  ①糧油:高度重視龍頭企業拉動整個產業的作用,

  一是引導洋州葡萄糖廠擴產上規模,到20xx年綜合能力翻一番;

  二是扶促雙亞糧油公司達產達效,進一步提高工業產值和轉化資源二者之間的實力;

  三是規范小型糧油加工企業的生產經營。力爭糧油加工產值20xx年達到3億元。

  ②薯類:以宏偉魔芋制品公司、廣為薯業公司為主要發展載體,以家庭作坊薯粉加工為補充,企業、農戶一體化,產品主要走“精”的方向,不斷提高紅薯、洋芋的“身價”,產值由現在的800萬元,20xx年提高到2000萬元。

  ③果蔬:有很大的潛力可挖。借助我縣10萬畝水果和15萬畝蔬菜,興辦與之對接的上規模、高起點的加工企業,大力提高農業產值轉化為工業產值的能力,推進農產品增值、增效。

  4、發展壯大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的發展代表產業的整體水平,是整個產業的“火車頭”。如何進一步發展壯大龍頭企業,應抓好以下幾點:一是扶,貫徹好、落實好縣上已出臺的“關于扶持發展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決定”,培育、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力爭在“十一五”末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群體。二是促,政府主要從政策資金、稅收、技術、資源等方面給予大力傾斜,促進龍頭企業生產經營健康運行。三是提,引導龍頭企業全面提高生產經營質量,提高管理創新水平,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在創新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四是建,在20xx年前,爭取再新建年生產規模500萬元以上龍頭企業4個,龍頭企業總個數由現在的4個增加到8個,年總產值能力由現在的1.2億元上升到2億元。

  5、大力推進科技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農產品加工、種植的主要推動力。積極推介、申報企業科技成果,爭取省、市科技專款扶持,宣傳組織新工藝、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鼓勱科研院所、農業學校(院)、技術推廣單位的科技人員以技術開發、入股和轉讓等形式與企業協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進程,加快高、頂、尖產品的開發步子。企業要提取不低于總收入的1.5%科研經費,作為科技工作保障,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實力。

  6、引入扶持和激勱機制。

  爭取各級財政扶持,扶貧資金、以工代賑、科技投入等要向農產品加工業給予傾斜。

  7、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政府:每年組織1—2次農產品加工業政銀企推介會,積極向金融部門推介好的加工項目,以爭取資金支持。金融部門:農發行、農行、信用聯社等涉農貸款主要金融部門,對發展前景好,生產經營有效益的企業尤其是縣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能夠給予貸款扶持。企業:入股、參股、經濟合作(協作)、吸納民間資金、申請金融部門貸款等多管齊下,緩解資金困難。

  8、加強領導。

  縣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相關問題,點面結合,上下聯動,全力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的大發展。

  調研報告模板7

  隨著地球環境的逐步惡化,綠色農產品和加工食品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食品安全面臨危機的今天,發展綠色食品意義更加重大。結合我市發展實際,與各位同仁共同探討綠色食品的發展途徑。

  一、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

  我市具備了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生態優勢、環境優勢、基礎優勢,經過十多年的不斷發展,基地建設日新月異,綠色產業不斷壯大,綠色產業收入不斷攀升,為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是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市綠色食品種植基地監測面積達到萬畝,產量達到萬噸,產值實現億元;獲認證面積萬畝,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萬畝,為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二是生產標準不斷完善。實行全作物、全面積、全過程的標準化生產方式;制定了綠色水稻、大豆、玉米等標準化規程;建立田間管理檔案;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萬畝;實施場縣共建,提高標準化管理經驗;保證綠色生產基地高標準、高水平。

  三是產業水平不斷提高。綠色(有機)食品加工企業發展到家,加工量萬噸,銷售收入億元。

  四是綠色產品不斷增加。綠色、有機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數量達xx個,其中綠色(有機)食品產品xx個、無公害農產品xx個;大黑魚、椴樹蜜獲得了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

  五是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達理山”、“云珠”、“吉之島”、“玉琳”、“馨悅”等農產品品牌叫響國內外;各大龍頭企業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大連等大中城市建有銷售網點,而且在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建有銷售機構,綠色食品知名度和國內外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

  因此說,我市綠色食品產業開發具有雄厚的發展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市委、市政府把打造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作為“六大產業基地”之一列入了我市“”重點工作,這對于我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為此,我們要逐步解決目前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展中的精深加工產品少、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監管薄弱等影響綠色產品質量效益等制約著今后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問題,從質量標準、發展格局、精深加工、品牌建設、監督管理等方面更加注重綠色食品的質量效益,不斷推進我市綠色食品產業大發展、快發展,為始終保持全省,乃至全國領先的位置而不懈努力。

  二、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建議

  隨著社會上食品污染事件的頻繁發生,人們對綠色、健康、環保食品的強烈追求,綠色食品的質量越來越成為人們追捧的熱點。因此,提高綠色食品的質量效益已經到了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關鍵和重要時期。綠色食品發展必須與時俱進,必須符合我市創建“六大產業基地”的總體思路。因此,我建議,我市綠色食品產業產業發展要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全省,乃至全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潮流,讓我市綠色食品產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一)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嚴格質量標準。注重質量標準是綠色食品開發的前提。

  一要加強環境保護,為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二要建立良好的產業基地,為綠色食品發展提供優質原料保證。

  三要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在種植環節、加工環節、銷售環節都要制定一系列標準,每一個環節都要嚴格按照標準進行操作,以此提高綠色產品的質量標準。四要嚴格控制化學投入品的應用。以有機、生物肥料替代化學肥料,以生物防治技術替代化學農藥防治病蟲草害。

  (二)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確定“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所謂“三位一體”,就是在適合綠色食品開發的地區建立起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三位一體”發展格局,伴隨環境和生產條件的改善,不斷提高綠色食品開發的檔次和水平。在我市的近郊區,要以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為重點,不僅適應各級政府菜欄子工程,而且滿足了城市居民對蔬菜質量的要求;在三縣(市),要以綠色水稻、玉米、大豆為重點,面向南方大中城市,定位于各大超市,提供高質量的綠色食品;在環境質量好,沒有污染的地區,要以有機食品開發為重點,面向國際市場,特別是發達國家綠色食品消費市場,促進有機食品出口創匯。因此,綠色食品開發要因地制宜,建立起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優勢突出的產業區、產業帶,形成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

  (三)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發展精深加工。發展精深加工是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的必要手段。從我市來看,綠色食品大多還是原字號產品,要進一步提高效益,就必須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大米要由原糧向蒸熟米、方便米、米糠油延伸;大豆要由色拉油向大豆蛋白、卵磷脂、異黃酮延伸;玉米由原糧向木糖醇、玉米粉、玉米糝延伸;蜂產品由蜂蜜向凍干粉、蜂膠延伸等等。同時,要特別注重改進產品包裝,做到精美、環保、方便,使綠色食品內在品質與外在形象達到完美統一,使我市的綠色食品真正體現出我省的優勢和特色,成為推得開、叫得響的拳頭產品。

  (四)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加強品牌建設。品牌是綠色產品質量檔次的象征。因此,要進一步搞好綠色產品品牌建設,在精心打造品牌、整合品牌和宣傳品牌上狠下功夫。首先要冠之以一個具有優美健康、過目不忘、豐富內涵的品牌名稱。例如,玉山市的綠色品牌均可以冠之以“綠惟美”品牌,在良好的質量的前提下,打造品牌。統一品牌,就是要把我市大米行業的眾多品牌,通過企業整合重組的形式,成為一個或兩個品牌,集中闖市場,實現利益最大化。宣傳品牌就是要像宣傳我市形象宣傳片那樣,在央視的黃金時段進行重點宣傳,宣傳我市綠色產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盡快形成馳名品牌或馳名商標。

  (五)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建立健全監督管理。良好的監督管理機制是綠色食品質量效益的保證。在我市應建立綠色產品可追溯制度,加強四個方面監管。

  一要加強質量監管。建立綠色食品質量追溯體系,嚴格備案農產品名稱、種植基地、收購日期、收購責任人、加工企業、生產日期、加工負責人、產地等信息,增強農戶和農業產業化企業綠色食品生產安全意識。建立綠色食品檢測中心,完善質量檢測體系,形成自檢、抽檢、年檢互相銜接、互為補充的產品監測體系。

  二要加強農資市場監管。推行農資市場準入制度,從源頭上切斷影響綠色食品發展的農資投入到生產中。

  三要加強企業監管。積極配合國家、省的企業年檢、產品抽檢,監督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確保企業按照標準生產、經營。四要加強信用監管。要引導企業樹立誠信理念,構建以企業信譽、產品品牌、信用記錄等為重點的信用機制;要保證綠色產品的質量,從而提高我市綠色產品的誠信。

  調研報告模板8

  一、xx旗番茄產業發展現狀

  xx旗具有太陽幅強,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空氣干燥等氣候特點,十分適合番茄的生長。生產的番茄紅素含量高、可溶固形物含量高、霉菌少。近年來,隨著新疆大型番茄加工企業東移我市特別是我旗,迅速推動了我旗番茄產業的發展,番茄產業已成為種植加工轉換的新興優勢產業。

  (一)、加工企業情況

  2018年河套酒業集團與番茄醬出口量居世界第二、第一的新疆屯河強強聯手,在我旗投資創建了內蒙古屯河河套公司番茄制品有限責任公司。經過三年的發展,番茄生產線由最初的2條線,發展到現在的3個公司6條生產線,生產加工能力和企業效益大幅度提高,產品遠銷東南亞、中東、非洲以及美、日、韓、俄羅斯等地區和國家。其中,屯河河套公司日處理番茄3000噸,三年來共加工原料39萬噸,生產番茄醬5.64萬噸。為改善產品結構,今年技改新建的小包裝生產線日處理設計生產能力400噸,共加工原料2.16萬噸,生產番茄醬5000噸;今年新建的中糧沃得瑞番茄制品公司日處理番茄2500噸,共加工原料9.6萬噸,生產番茄醬1.6萬噸;中糧番茄制品公司大包裝生產線,日處理番茄3000噸,今年加工原料14.89萬噸,生產番茄醬2.04萬噸。2006年這三個公司共實現銷售額9926萬元,創凈利潤613萬元,上繳稅金75萬元,出口創匯1250萬美元。在重點企業的帶動下,中小型番茄加工企業也得到快速成長。到目前,全旗番茄加工企業已發展到4個,年加工能力約46萬噸。

  (二)、基地建設情況

  為把番茄產業做大做強,我旗在2018年以一號文件下發了《關于加強番茄基地建設的決定》,并對200畝以上的育苗移栽連片種植,每畝補貼20元。為了確保農企雙方受益,由企業招聘11名原料員,210個合同主,負責基地管理和技術服務,基地全部實行訂單種植,執行最低保護價制度(三年最低保護價每噸分別為:220元、220元、240元),并為訂單農戶賒銷番茄種子、地膜、化肥。涉農部門也圍繞基地建設,通過科技培訓、綠無公害標準化科技園區建設等措施,推廣了番茄溫室育苗移栽、開溝起壟上架等新技術。2006年全旗建成番茄高效標準化示范園區8個,建設面積4000多畝,輻帶動面積6萬多畝。在、企業的共同努力下,農民種植番茄的積極顯著提高。2006年全旗番茄種植面積達到8.3萬畝,比2018年的4萬畝,增加了一倍多。番茄原料產量達到41.5萬噸,比2018年增加23萬噸。

  (三)、農民收入情況

  隨著番茄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番茄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按每畝平均產果5.2噸、每噸平均250元的銷價計算,番茄種植戶每畝收入可達1300元以上,除去每畝成本(指物質費用)400元,畝純收益約為900元。采用育苗移栽、開溝起壟種植的農戶畝收益在1500元以上,在110國道沿線,當地農民通過向廣東蔬菜客商出售番茄青果,每噸平均銷價600元左右,畝純收益更高達2700元以上。僅番茄一項,全旗22萬農民人均增收520元以上,效益可觀。

  二、當前番茄產業存在的問題

  我旗番茄產業經過幾年發展,已初步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但在發展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和企業共同配合,以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一)使用品種數量少,搭配不理想。雖然企業每年引進的品種在30個以上,但生產中使用的品種不超過5個。由于使用品種數量少,不能滿足不同地域條件下的種植需求以及不同加工用途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品種搭配不理想,造成成熟相對集中,每年交售高峰期企業無法及時收購,大量原料浪費和積壓使原料品質嚴重下降。且交售困難,影響了農民種植積極和效益。而早、晚熟原料短缺,造成企業開工不足,影響經濟效益。

  (二)農戶勞動強度大,抵御自然風險能力弱。番茄人工采收費時費力,勞動程度大。一家一戶種植面積小,不能形成大面積連片種植,生產成本高。同時由于番茄成熟期,正到雨季,爛果、霉變等病害發生嚴重,造成減產減收。

  (三)成熟集中,加工受限,番茄成熟高峰期交售困難。企業種植安排不合理及農民種植盲目,造成番茄成熟收購高峰期時,按照企業的均衡供料原則,農民排隊等待交售時間過長,一般在24小時左右,有的長達到72小時以上。高溫暴曬,番茄爛果易產生霉菌和污染,不僅影響番茄產品質量,也損傷企農感情。

  (四)企業間的無序競爭。由于全市番茄加工企業多,布局密集,企業之間跨地域抬價收料,造成市場混亂,不可避免地使種植戶與加工企業間的利益聯結紐帶變得十分脆弱。

  三、加快推進番茄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加快推進番茄產業發展,就要在提高番茄產業質量上作文章,采取綜合配套措施,協調各方力量,分工負責,形成合力,共同抓好生產、收購、加工各個環節。

  (一)以原料基地建設為重點,提高番茄原料質量。現在企業已經意識到原料基地就是企業的第一車間,原料基地建設好壞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產效益,乃至整個產業發展的成效。企業應與當地和農技部門合作,緊緊圍繞原料基地建設開展工作,為企業的產業升級尋找發展方向和依托。

  一是要提高番茄產業的市場化程度。實行市場準入,引導基地農戶和龍頭企業面向市場,以市場為導向,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經營。

  二是要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企業要制定優質優價政策,使農戶在使用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技術后能獲得相應的回報,實現番茄的無公害化和標準化生產。業務部門要通過抓技術培訓和技術推廣,指導農戶進行施肥、除草和病蟲害防治,以此促進番茄種植豐產豐收。

  三是要針對品種較為單一的情況,應加大新品種的引進、培育和篩選,解決好品種老化和品種退化問題。我旗擬在頭道橋鎮建設一個萬畝番茄研發基地,已上報相關項目材料。同時,擬定種植發展規劃,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和技術投入,逐步形成旗、鎮、村、企業、農戶投入機制。

  四是要嚴格執行耕作制度、灌水制度、病蟲害防治制度、輪作倒茬制度。與小麥、玉米、豆科作物等非茄科作物輪作倒茬,輪作年限最好為2--3年,減少土壤中的病源基數,降低來年病源侵染次數。大力推廣開溝起壟栽培技術,解決灌水及降雨爛果問題。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治,減少病蟲害發生面積。

  (二)穩定番茄加工能力。根據全市番茄種植區域布局和生產能力,加工企業近期不宜盲目擴大生產能力。要在現有基礎上,整合資源、發揮優勢。企業之間要相互達成協議,形成合力,加強行業自律。尤其是避免出現原料供不應求時相互抬價降質搶原料,原料供大于求時相互壓級降價的現象,規范原料收購市場。

  (三)完善原料定價、收購辦法。針對因為原料供需而引起的企農利益矛盾,要改變現行由企業定價為主的做法。建議由、企業、協會組織代表,根據市場行情在種植季節前向農民發布產品收購指導價,加工季節要公布最低收購市價,并由協會對原料的交售進行質量監督,嚴禁摻假和壓級壓價,維護企農雙方利益。

  (四)企業加強收購管理環節。企業要采取有效措施,縮短交售時間,把番茄原料運輸收購時間盡量控制在24小時之內。特別是要減少農民排隊交售時間,提高進廠原料的新鮮程度。

  (五)調整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經濟效益。在市場,番茄醬主要銷往歐盟、東南亞等地。大多數是初級大包裝產品。產品銷售市場過于集中、終端產品少,價格低,番茄醬生產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60美元/噸。的產品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但要防止因低價銷售引起反傾銷。要在鞏固歐美、市場之外,積極開拓中亞市場。中亞國家對番茄醬產品有著穩定的需求量。加工企業要加強產品的研發能力和技術儲備,開發科技含量高、新品種的番茄制品,延伸番茄產品生產加工鏈,提高出口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改變目前番茄醬出口產品基本以大包裝、低價格銷售的被動局面。進一步開發分裝、小包裝、高價值、新的適銷對路產品,走市場多元化、品種多元化道路。

  (六)優化布局,為番茄產業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根據我市番茄產業發展現狀和今后發展戰略,抓住世界500強中糧集團來我市投資發展的大好機遇,建議市組織農業主管部門對全市番茄生產區域布局進行規劃,重點是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提高品質;由發改委、經貿委等部門對番茄加工基地進行規劃,控制新上項目。為中糧集團以我市為基地發展“總部經濟”,全面整合河套平原番茄產業奠定基礎,使我市在番茄產業化建設中實現更大發展。

  (七)協調農企關系,發揮番茄產業協會作用。

  要按照“引導不主導、指導不干涉、服務不包辦”的原則,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規范番茄產業協會運作。使番茄產業的生產經營模式由“公司+基地+農戶”向“公司+協會+農戶”轉變。企業要改變訂單方式,從和合同戶簽約轉到和協會簽約,使協會成為企業和農戶之間的橋梁。在信息咨詢、種植指導、價格協調、產品交售、調解利益糾紛、結算兌現等方面發揮作用。

  調研報告模板9

  按照全縣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和“創新業績,樹新形象”主題實踐的部署,深入開展以“解民憂、訪民情、促民風、謀民富”為主題的蹲點調研活動,以點帶面,加快我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鄉黨委、政府決定開展鄉領導班子成員“辦公日、住村周、調研月”活動。根據要求,我于XX年6月24日至30日蹲點xx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xx村的基本情況

  xx村與xx省的xx縣接壤,總面積7.32平方公里,轄3個自然村,人口1102人,耕地713畝。XX年,農民人均收入3112元。

  二、我鄉新農村建設取得成效

  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省、市、縣政府對于“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XX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2630萬元,同比增長18%,其中農業總產值達到1700萬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收入2454元,同比增長7%。積極發展糧食產業,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全鄉油菜面積擴大到300畝;菜園蔬菜生產面積,發展到500畝;成立了全縣首家早姜專業合作社—富源早姜合作社,帶動80戶農戶發展早姜300畝;發展葛根藥材基地110多畝。通過多種方式培訓,加大農民知識化培訓力度,全年勞務輸出3400人。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鄉村康莊工程建設、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移動電話、計算機逐步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

  (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農業信息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立足本地旅游資源優勢,積極發展以嶺上灣革命紀念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核心的旅游業,并以此帶動相關景點的開發和建設。村財鄉管的財務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政務、村務、財務公開不斷完善。抓好生產救災和扶貧開發工作,深入開展“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活動,積極引導、幫助貧困戶發展項目,落實貧困戶120多戶,扶持資金20多萬元。關注弱勢群體,積極開展農村弱勢群體幫扶和關愛農村老黨員活動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做到促一方經濟保一方平安。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干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農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把群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詢意見,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洲嶺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三、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洲嶺鄉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較多,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由于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雖然鄉里積極推行“農民知識化”工程,但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還較為普遍存在。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后。洲嶺鄉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干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干部沿襲于傳統工作思路,習慣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于應付。

  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

  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難以保證,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隨之減弱。

  四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后,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四、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洲嶺鄉的實際,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在各項政策上給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持。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優化,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村鎮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要有總體的規劃,對洲嶺鄉來講,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要嚴格規劃管理,循序漸進,逐步推進,實現新村建設目標。

  (五)繼承與發揚并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要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要繼承并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五、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調研報告模板10

  上河村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特別是每當早晨和傍晚,眺望群山,別有一番大自然的風韻,早晨千山初醒,朝云起岫,一眼翠,一眼藍,間或飄著幾朵云,珠花般鑲嵌其中。傍晚,夕陽映照重巒,霞光傾瀉萬山。轉眼間太陽落山,霞光消退,在暮色降臨山野的蒼茫中,峰巔卻凝聚著一片彩霞經久不滅。

  沿著近幾年修建的馬路走著,馬路很窄,僅容一輛車通行,卻也給村里人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再也不用擔心雨天道路泥濘,污了衣服,濕了鞋子。道路右邊是層層疊疊的良田,青翠中透著幽幽的綠,秀長的葉子,挺拔的桿子,飽滿的穗子,眼瞧著就是成熟的季節了;左邊又是一座山,瞅著也就一兩百米來高的樣子,爬上去卻能把人累的直喘粗氣。當然,這只是對我們這些身嬌體弱的學生來說的,農民伯伯們可是厲害的很健步如飛,即便是山路也是如履平地!

  前面就是村莊了,沿河而建,自上而下,占據了兩片連綿山脈間的狹長地帶,房屋錯落有致,因勢利行。

  一、村容村貌,農民對兩委的評價狀況

  由于上河村屬于丘陵地帶,房屋多依山傍水而建,比較整齊,不會這兒一家,那兒一家,村民住房較好,周圍也還是蠻干凈的,至少看起來如此。飲水比較衛生,只不過沒有公共垃圾點也沒有統一的排污管道,村民喜歡將污水還有生活垃圾倒入河中。

  村子的村民凝聚力、集體主義觀念強,農民對村務公開的滿意程度評價一般,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程度評價良好。對兩委工作的滿意程度一般,對黨員作用發揮的滿意程度評價一般。農民有事一般自己解決,主動找村委的比較少。

  二、村莊環境問題

  1、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這種發展主要是依靠化肥、農藥等化學物品投入的大幅度增長,導致土壤有機質降低、肥力下降。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還會對大氣造成污染,氮素化肥淺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氨的逸失,硝態氮在通氣不良的情況下進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氣態氮而逸入大氣,對大氣造成污染。

  農藥的大量使用還會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物種多樣性減少,使農村本來就較脆弱的農業生態系統更加脆弱。在使用殺蟲劑時,一些農業害蟲的天敵如:青蛙、七星瓢蟲、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蟲鳥,也由于食物鏈的關系或直接毒害而大量死亡,破壞生態平衡。

  2、城市污染向農村轉嫁加速農村的環境污染

  隨著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難以治理的企業遷移到農村,給農村環境帶來嚴重污染。由于工廠條件簡陋,設備不完善,使得大量的污水被直接排入河流和路邊灌水渠道,其后果造成了一定的水體污染。一方面,用于灌溉會使農作物生長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使河流中的水生植物及水生動物遭到了滅頂之災。此外,還有很多城市垃圾在郊外農村填埋或堆放,城市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不僅占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同時也污染了周圍的水體、土壤和大氣,極大的影響了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破壞了農村生態環境。

  3、秸稈焚燒污染嚴重

  每年的夏、秋季節是農村空氣污染最嚴重的時期。每年的農村有大量的秸稈被焚燒。秋季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收獲后,上未干燥的玉米秸被大量不能燃燒充分,產生大量的煙霧彌散于空氣中,使空氣中的二養化碳、一養化碳濃度急劇升高,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到了傍晚時分,空氣濕度加大、煙霧擴散減慢,全部積聚于低層,能見度大大降低。另外,煙霧還嚴重刺激人們的眼睛和喉嚨,使人流淚、喉嚨、呼吸困難,甚至嘔吐,嚴重時還會導致呼吸道疾病,極大的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三、調查中比較滿意的方面

  1、農民對政策的知曉程度比過去大大提高。黨的農村政策溫暖了農民的心。

  2、農民對求富得渴望非常強烈。要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呼聲很高,積極性也高。

  3、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觀念也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了。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民收入來源少,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農業轉型及市場變化影響;

  二是農民文化素質低下的影響;

  三是自然條件差,事實上,農民增收緩慢,主要體現在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增收緩慢;

  四是兩委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村中現象剪影。上河村地少人多,光是種植莊稼無法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所以很大部分農民都外出務工了。造成了村中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眾多的現象。在醫療保障方面,雖然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得到補償的金額最多只占總費用的30%。而且村中醫療室只有一個,村莊又大,有些老人小病寧可拖著也懶得去看看,因而存在著小病拖成大病的現象。

  3、村莊自然條件有限,難以開拓其他產業。該村農民收入來源有外出務工、運輸業、加工業、服務業、農業中的種植業、養殖業。從調查中可知幾乎沒有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范圍也有限。村莊地形復雜,山多平緩地帶少,沒有礦產資源。因此,很難開拓其他產業。

  五、調查總結

  雖然有些環境上的缺點,總的來說,村莊還是很宜居的地方。要想農村的各方面全面進步,經濟健康發展,還需要積極開展技術掃盲活動,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并且強化鄉鎮企業環境管理,控制工業污染。還要向向廣大農民宣傳公益意識、環保意識,從而在全社會營造人人關心環境、個個參與環境保護的氛圍,把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引導廣大農民革除陋習,倡導科學、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幫助農民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我相信,幾十年之后,中國的農村會成為新一代經濟發展的重點,人人向往的居住圣地。

  調研報告模板11

  20xx年8月份我榮幸的被組織錄取,光榮的進入了寺莊鎮箭頭村擔任村長助理一職。在短短的幾十天的工作中,我對箭頭這個產業轉型的村子有些許了解。在此將我個人觀點發表于下:

  箭頭村是一個有2100多人的中等村落,在前些年的時候是寺莊地區的第四大村,隨著出外求學人口的增加,箭頭村的人口也逐年呈現負增長,由以前的2300多人減少到現在的2100人,村民選舉時箭頭1500個選民,寺莊村1800個選民,而在以前兩個村落的人口差距僅為100多個。箭頭村擁有6個村民小組,在這個資源缺乏靠天吃飯的村子里,是經歷了由工業到農業的轉型變化,促使了箭頭村體制改革和勞動力的巨大變化。

  工業向農業轉型是箭頭村的一個亮點,也是群眾尋找致富的另一途徑。

  箭頭村從工業向農業轉型的過程中,福樂鐵廠的興衰直接影響到整個村子的變化,從村莊的經濟性質,人員分布,經濟收入,勞動力聚散及生產生活等方面,鐵廠自20xx年因各種原因倒閉至今,箭頭村發生了由工業到農業經濟體制的根本變化,從人均收入的減少和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從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增加和閑散人口的密集,從農民收入保障的降低和村委由盛及衰的沿革。充分可以看出,工業衰敗帶給人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據了解,箭頭鐵廠興盛階段,在鐵廠務工的人數達到300—400人。光外村務工人員也有100—200人。村里的機動四輪跑運輸鐵塊的也有很多。農民收入在6000元/年以上。在當時的經濟狀況和時代背景下,這樣的收入是非常可觀的!但隨著煤炭資源的日益減少,地下資源日益掏空,地殼下陷尤其給搞運輸為生的村民造成成本上升,成為極大的不便,原先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鐵廠,球攤廠隨之倒閉,村民的就業問題成了最大的困擾。原先在周邊區紅極一時的箭頭村迅速衰敗下來,從生活各個側面便可反映這一變化。

  隨著箭頭鐵廠的倒閉,箭頭這樣缺乏資源的前不臨城。后不臨鎮的分界村,在新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下,蔬菜溫室大棚種植和養殖業的催生和興起無疑是解決村民收入的又一新的途徑,據了解,現在村民勞動力的人員動態有以下幾個方向:

  1、自建蔬菜溫室大棚。

  箭頭村現有20余戶進行溫室大棚種植,按每家有三個大棚計算,總共有70—80個大棚,并且都是簡易的大棚,冬天溫室較少,農民的生產期限也固定在春天到冬初的這段時間,到冬天就可以安享天倫了。一個大棚的建設費用在6000多元,塑料薄膜的損耗大。以往的大棚年收入在20xx0元以上,而隨著蔬菜價格的不斷上漲,今年農戶的收入會更加可觀。但是蔬菜大棚是一個投資大,雇傭人員多,風險與利潤并存的項目,有許多農戶還是不能承受,以至于沒有敢于下口吃這塊"肉"。并且如果管理不好的話極有可能虧損!

  并且,蔬菜品種的單一和銷售渠道的限制和規模的小型化,使得這一看似不錯的農業新機制難以搞大搞活。我們都知道,蔬菜大棚的建設和技術都是從山東壽光縣種植能手李師傅那里學到的,他們的“一縣一品”的銷售渠道和種植方法可能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與之相比較的。但是箭頭村蔬菜種植僅僅停留在自給自足的境界,如果想更大,更快,更強,更廣的發展,還需要時間和財力的大力支持。

  2、苗圃的基地建設是今年的主要任務。

  箭頭村也在大力發展苗圃,現在的規模還在不斷的擴建中,從中贏利的農戶也是新型農業的受益著!

  3、石渣廠。

  周邊的石渣開采還是吸引了大部分的無業人員。

  4、城鄉工地。

  許多人都靠外出打工(即貼小工)掙錢,這樣的收入盡管不是很差,但是工作強度大,長期在外令人擔憂!

  5、村民獨自經營。

  新型行業的興起帶動了許多有膽識有魄力的人在外經營,但是只是少數人!

  今年箭頭村的工業有了新的項目。與泫氏鑄管簽定加工協議,與野川簽定煉鐵協議等。可能會解決村里的很多閑置勞動力,這樣的工業再次興盛也充分說明了,農業帶動工業,工業反哺農業,農業和工業是息息相關,互相制約,互相進步!

  箭頭村在農作物種植方面出現很大缺陷,種植品種單一,以單純的玉米為主,小麥,大豆,高粱,谷子的種植少了,致使土壤肥力下降,收入隨市場行情而定,投入人力精力大,回報小!不但沒有解決農戶的收入和閑暇時間,反而帶動了箭頭附近的一大批村落的農戶,單一種植。這樣是一個惡性循環,土地的使用能力會逐年下降,另人擔憂!

  從工業、農業、教育、衛生、副業等幾個方面來看,村子的基本狀況是相對來說平緩的發展,只有經過更深刻的調查和研討,發現新的經濟形式,創造新的經濟體制,發揮優勢,屏棄劣勢,才能促進箭頭村的新發展!

  調研報告模板12

  最近,我參加了市委組織部組織的對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進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訓學習,幾天的參觀學習過程中,我親身感受華西村如火如荼的發展氛圍,親耳聆聽了華西村率先發展的先進經驗,親眼目睹華西村新農村建設的巨大成就,感受很深,觸動很大。華西的巨大發展變化不僅讓我驚嘆,也讓我深思。更多的是華西村的發展經驗,讓我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一、幾點啟示

  1、要建設新農村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華西村經濟的發展,吳仁寶在其中發揮的核心作用,沒有吳仁寶,華西固然也能像其它農村一樣能得到發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變,恐怕很難。正是由于有吳仁寶這樣的好帶頭人,華西才先后實現了“電話村”、“彩電村”、“空調村”、“汽車村“、“別墅村”。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要有一個無私奉獻、信念堅定、能領著群眾共同致富的好帶頭人。

  2、要建設新農村必須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華西村正是立足本地資源,從發展小五金起步,逐步發展壯大。農村與農村的情況不同,經濟基礎也不一樣,資源優勢也不一樣,我們只有從實際出發,立足本地實際,找準符合本村的發展道路,才能走上富裕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3、要建設新農村必須必須要堅持制度創新。華西村從實際出發,制定了一整套具有華西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創造性地提出了提出“一分五統”(即村企分開,經濟統一管理、干部統一使用、勞動力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的發展建設大華西的新舉措,建立了“企業合作制、廠長負責制、經理監管制、工代議事制”的管理體制,對員工實行“首位高工資、末位淘汰制、違章辭退制”,在分配機制上,堅持“少分配,多積累;少拿現金,多入股”,這些創新理念和舉措,吸引了大批有識之士,來這里創業,使華西村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華西經濟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

  4、要建設新農村必須首先發展農村經濟。華西村在吳仁寶老書記的帶領下,經過四十多年的艱苦創業,把華西建成了年產值超過400億元,聞名全國的“天下第一村”。華西發展了,華西人富裕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濟實力,華西的村民才能過上幸福的日子。因此,農村要發展,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從發展農村經濟做起。華西的證明,只有走集體經濟道路,發揮集體的力量,才能在農村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二、今后工作的思考

  借鑒外地成功經驗,作為一名組工干部,我感受最深的是,當前我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建好班子,配強隊伍。華西村之所以能夠永葆先進,取得今天如此輝煌的成績,最關鍵的就是有一個好班子,一個好的領路人。我們要借鑒華西村的經驗,

  一是要在村級班子建設上,著力打造村級領導核心。

  二是要在黨員隊伍建設上,注重發揮黨員模范作用。在農村黨員中深化和拓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工作,在武廣客運專線等重點工程項目上發揮把好無職黨員帶頭作用。

  三是在后備干部培養上,大力培養村級后備力量,保障班子隊伍持續發展。通過建立健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長效機制,實現“制度管人、有章理事”,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和號召力。

  2、理順思路,強化管理。要通過強化制度管理,進一步推進基層的民主建設,

  一方面落實好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的“四民主二公開”制度。

  另一方面抓好黨內民主,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加強黨員干部與群眾的交流,暢通聯系渠道,讓群眾監督黨員,評價黨員,要廣泛收集當前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以及對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根據各村的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制定本區的發展目標規劃,力求使發展規劃科學合理、符合實際,達到群眾滿意。

  3、抓住關鍵,促進發展。目前,我區農村位于城郊結合部,正處于農村城市化建設的大好時機,近3-5年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期,要想實現持續發展,必須立足于當前,規劃好長遠。首先,做好群眾教育培訓工作。通過組織講課、技能培訓、學歷教育等措施,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工作,真正培育一批“懂科技、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讓群眾確立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規劃,克服“小富即安,小進即滿”思想,形成人人謀發展,人人思發展的良好局面。其次,依托處于城鄉結合部的區位優勢,鼓勵和引導群眾發展二、三產業,壯大區域經濟。圍繞區委提出的建設中部地區率先發展的現代化經濟強區的戰略思路,解放思想,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現好土地的最大效益。

  4、突出重點,統籌兼顧。

  一是進一步加快村級活動場所建設,進一步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

  二是要加強依法治村,進一步提高新農村科學管理水平,以明確崗位目標管理責任制為核心,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完善村務工作流程,努力建立程序規范、便民高效、權責一致的一整套依法行政體制機制。

  三是深入開展信息化建設,提高村級領導層的運行能力,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提高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的創新能力,通過信息系統和信息資源的利用,為村級經濟發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三、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思考和建議

  在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模式的探索方面,華西的經濟發展帶給我們很多好的經驗和思路,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1、長效機制問題。不可否認,老書記對華西村的巨大貢獻,在老書記的帶領下,華西村逐步發展壯大,規模在日益龐大,華西村合并了周圍的10多個村,村黨委現有31個支部,38名副書記,14個常委,10多名候補委員,村集體下設了50多家企業,人員結構和組織層次也在日益增多。老書記在華西村擔任了48年的書記,個人影響力、控制力應該來說是深入人心、舉足輕重,但是,個人的影響力和威信力在一個地方被過分的強調,當個人的控制力遠大于一個群體的控制力之后,不知道是否是一件正常或不正常、合理或不合理的事情,一旦老書記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不存在后,華西村是否仍然能夠平穩、健康的發展,以前所隱藏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個人、集體和私營經濟利益分配問題,華西中心村和大華西村之間的矛盾問題是否會有所爆發,老書記培養起來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是否有能力駕馭這些復雜局面。個人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建立一種更加長效的、科學的、合理的管理體制來保障村級經濟的健康發展,更多的應該體現出制度的、體制的控制力和影響力,而不是依靠個人的決策能力。

  2、激勵機制問題。目前,華西村成立的50多家企業中,絕大多數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都是老書記的子女或親屬,我們不過多的評價老書記的這種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是否可行,對我區是否有借鑒意義,但是,如何來保障村支兩委成員的正常、合理的經濟待遇、政治待遇,如何更好的發揮農村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既保障村民集體的利益不被侵犯,也要保障好村支兩委成員正常、合理的經濟待遇是我們新農村建設中應該探索和研究的課題。不至于因為村級換屆工作讓一些村上干部的辛苦和努力付之東流,挫傷了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3、環境問題。華西村的經濟發展我們有目共睹,華西村環境惡化趨勢,我們也不容忽視,作為農村,山清水秀的田園景色正在發生變化,華西村正在承受城市化、工業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型的毛紡廠、鋼板廠等工業企業的相繼建立,企業規劃的不合理,使得當地環境有惡化的趨勢,空氣混濁、水源變差,這對我區正在建設的新農村應該也是一個警示,我們在發展農村經濟應高起點規劃,高起點建設,更多的應注重環境資源的保護,注重人居質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農村經濟。

  調研報告模板13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關系到國民經濟全局;農村是否穩定,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農民能否增長,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新時期新形勢下,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明顯,解決“三農”問題也成為農業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幾年以一號文件強調農業農村工作,進一步說明農業農村工作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責無旁貸。通過對全市調研,對我市新農村的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一、成功經驗及做法

  (一)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特色農產品

  以“點”為中心,主要著手建設期限短、效益高、見效快的示范基地,實施基地帶動戰略。推行“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揮規模效應,實施定單農業,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農業產業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產業經營方式,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大力推廣“兩雜”良種,抓好新品種的試驗示范。樹立“糧食要增產、種子應先行”的指導思想,做好“兩雜”良種為主的種子調運和供種工作;大力發展優質稻和再生稻,為我市糧食生產開辟一條新途徑;調整油菜、小麥種植面積,擴大和發展薯類作物種植面積;積極發展無公害蔬菜和反季節蔬菜,逐步實現蔬菜生產基地化、技術規范化、專業化和規模化。

  (二)積極開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

  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要途徑,是建設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是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對自愿轉移的農民工開展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就業能力。積極推行勞動預備制度,組織農村未能繼續升學準備進入非農產業或進城務工的初中畢業生參加必須的轉移就業前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并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等級證書,為進城務工作好充分準備。

  做好農民工跟蹤服務和就業指導工作。主動參與農村勞動力就業市場體系建設,為學員就業創造條件并提供信息服務,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減少農村富余勞動力流動的盲目性,降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成本。建立農民工培訓人才資源庫,把各類教育培訓機構、中介機構、用人企業等各種資源組織起來,全方位開展農民工培訓轉移就業工作。20xx—20xx年,為使農民工向城鎮轉移,并設了竹加工、建筑裝璜、美容美發、保健按摩、機電、計算機、家政服務、汽修、旅游與酒店管理十大專業,對4000名農民工進行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培訓,現已全部培訓結束,大部分已實現轉移就業。

  (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發展沼氣生態農業建設

  沼氣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對沼氣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有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生活環境的改觀。實施沼氣建設,將生態農業和效益農業有機結合起來,開展“豬—沼—菜”、“豬—沼—魚”、“豬—沼—果”生產示范,對沼渣和沼液進行綜合利用,大大提高了農村經濟社會效益。通過經濟效益評價,每口沼氣池每年可為農戶節約用煤2.72噸,直接經濟效益每戶每年在475元以上,綜合經濟效益每戶每年800元以上。截至20xx年,全市已修建沼氣池5600口,絕大部分進行“一池三改”。

  (四)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繼續做好減輕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制定了農民負擔監督工作目標責任書,并與各鄉鎮和7個涉農部門簽訂了《農民負擔工作責任書》。認真貫徹落實《土地承包法》,加大宣傳力度,做到家喻戶曉,并切實加強對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熱情接待上訪群眾,及時解決上訪問題。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執行的新的財會制度的建立,規范農村財務制度,使減負工作落到實處。

  二、農村建設和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

  首先,當前我市農業農村生產連年出現“四個減少”,耕地面積減少,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糧食產量減少,人均占有量減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市耕地面積由于退耕還林、退耕還竹等因素,正在大幅度減少。

  其次,我市受自然條件、土壤肥力等因素制約,使得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空間有限,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布局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再加之基礎設施滯后,產銷銜接不緊密,農產品流通不暢,嚴重制約了農業產業化步伐。

  第三,鑒于赤水特殊的地理特征和地質條件,造成常規農業先天性不足,出現嚴重擠壓的格局,加之投入不足,管理體制不順,導致了農業適用技術推廣的滯后,給常規農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各鄉鎮五站合一建“農服中心”,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雙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管理不暢的現象,這使得農業行政部門協調難度加大,服務功能很難得到全面發揮。再加之鄉鎮工作頭緒多,農服中心工作人員經常抽調到其它部門工作,就使得農技干部無法專心從事農技推廣工作,農技推廣造成滑坡的現象。

  第四,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20xx年,我市實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專門成立領導小組,指導全市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進行組織協調,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引導性培訓的宣傳力度不夠大,使部分農民對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培訓過程中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薄弱,學員自身素質低,培訓的效果沒有得到最好的發揮;培訓與轉移結構不科學,學員培訓多數是就地轉移,向經濟發達地區轉移的比例較小;各培訓基地協調不夠,為完成各自任務,各培訓機構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整體,農業部門在協調上存在著很大的困難。

  第五,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急需解決,植物檢疫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在赤水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農民的生產和城鎮居民的生活缺乏基本保障。此項工作應提高到政府重要議事日程上予以啟動,除配套工作經費外,應配備必要的檢測檢驗儀器,對進入我市的農業生產資源和農產品進行檢驗檢測,確保群眾生活安全。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建議

  (一)深刻領會精神,切實加強領導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中發[20xx]1號)和中共遵義市委、遵義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大支農力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意見》(遵發[20xx]4號)文件指出,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主題,立足于建立促進農業增效的長效機制,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以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進一步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各級黨委、政府要深刻領會文件精神,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工作。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做到領導到位,措施到位。實行行政領導負責制,層層落實責任,把農業農村工作納入對下級政府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保證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二)加大農業經費投入。農村工作需要經常下到基層,隨時掌握第一手資料,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定期開展業務技術培訓,指導全市技術工作,使得工作經費嚴重不足。各級政府要大力支持農業部門工作,給予解決一定的工作經費。上級業務部門也要安排一定的項目資金,推動赤水農業健康發展,堅持政府推動和市場運作相結合,逐步形成政府投入為導向,其它投資為主體的主渠道投資格局。

  (三)大力推進優質農產品體系建設

  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計劃實施優質稻生產基地2萬畝,優質糯玉米生產基地2萬畝,建立優質農產品加工廠一個,全面實行“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格局。建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按照赤水的氣候特征和地理條件,建立城郊早熟型、高山延后型、交通要道加工型的蔬菜基地。建立專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促進我市農產品有效流通,推動我市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機構,組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推行市場準入制度,嚴把上市產品質量關,推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快速發展,提高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四)大力加強沼氣生態農業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積極實施國債和省沼建設項目,到20xx年共修建沼氣池1000口,普及全市各鄉鎮、各村組徹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積極推廣沼液和沼渣的綜合利用,在全市實施“三沼”綜合利用項目以及“豬—沼—糧”、“豬—沼—魚”、“豬—沼—果”等綜合示范項目。

  (五)實施培訓工程,提高轉移就業

  20xx-20xx年,對全市30000名農村勞動力開展引導性培訓,并對其中120xx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4000人開展陽光工程示范性培訓,并轉移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就業。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大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宣傳力度,周密部署,精心組織,進一步加強和各培訓機構的協調能力,整合教育培訓資源,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訓機構,改善教學培訓條件,建立一批起示范帶頭作用的農民工培訓基地。跟蹤做好農民工信息服務工作和就業指導工作,為學員的就業提供信息服務并制造條件,努力提高轉移就業率。

  調研報告模板14

  為了加快果品產業的發展步伐,把開縣建成全國錦橙第一縣,重慶市果品第一縣,以提高果農的經濟效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據農業局的總體布署和安排,結合果品生產的實際情況,由經作科、果樹站3名技術干部,分赴到花林、長沙、鐵橋、臨等鄉鎮,對果品產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規劃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于后:

  一、果品產業發展現狀

  開縣是三峽庫區乃至全國久負盛名的柑桔產業大縣,素有“桔鄉”、“金開縣”之美稱。果品產業是開縣農村經濟中農民致富、財政增收的優勢產業。近幾年,我縣大力實施“換掉柑桔劣種跨世紀、改善基礎條件上檔次工程”,對盤強果品產業,改善果品質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場競爭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產初步實現了布局合理化、基地規模化、生產化。

  (一)有宏大的生產規模。開縣果品產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先后建立起以長沙鎮為中心的柑桔生產基地鄉鎮22個,面積27萬畝,年產量8萬噸;以鐵橋為中心的伏淡季優質水果生產基地11個,面積10萬畝,產量2萬噸。果品產業常年產值突破1億元,占全縣農業產值的10%,已成為重慶市果品生產大縣。特別是“渝開”牌優質錦橙名聞遐邇,2002年已獲“綠食品”標志使用權,形成了以“渝開”牌錦橙為主導品種的傳統優勢柑桔產業。

  (二)有較多的優良品種。1998年“白橋會議”之后,果品產業加緊實施高換工程,加速劣質品種改換,積極推進果品產業化,堅定不移地走優質、高產、高效的發展道路。截止2002年,全縣累計完成柑桔高換790萬株,共引進、推廣錦橙、臍橙、夏橙、血橙、椏柑、雜柑等名、優、特、新品種品系50多個,20多個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種,果樹良種率達60%,果品優質果率達55%。

  (三)有較高的生產效益。90年代以來,成功地實施了長柑桔帶建設項目、重慶市柑桔高接換種項目、果品品種改良示范基地項目和錦橙標準化基地建設項目。通過實施,果品產量、質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產值800萬元,改良實施區域農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長沙鎮長沙村改良的優質錦橙和臍橙,銷售收入較2001年增收60萬元。隨著良種柑桔的逐年推廣,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逐漸顯示出來。

  (四)有知名的品牌。我縣是全國聞名的錦橙生產基地縣,開縣錦橙曾連續六年獲全國柑桔鑒評錦橙組第一名,“渝開”牌錦橙先后于1999、2001年獲農業博覽會金獎,2002年已獲“綠食品”標志使用權。開縣錦橙、紐荷爾臍橙、太田椏柑被推薦為全國柑桔產業結構調整良種;開縣“鐵橋牌”優質梨已名揚川、渝兩地。加入wto后,三峽匯源果業集團等龍頭企業的推動,將使我縣優質水果生產更具有廣闊的前景。

  (五)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本縣境內地形以丘陵低山為主,立體氣候明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5℃,年降雨量1220毫米,相對濕度80%,日照時數1463小時,無霜期306天。我縣海撥500公尺以下的耕地占70%,土壤以紫土為主,成土母質氧化鉀含量豐富,ph值6.5左右,土層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強。因此,發展果樹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六)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在國內市場上,我縣與“三北”地區和京、津、滬、渝等國內大中城市建立了長期的較為穩定的產銷關系,縣外年銷售量柑桔7萬噸以上,梨主要銷往“渝——萬”干線為紐帶的周邊區縣;在市場上,我縣每年向俄羅斯、蒙古、等國家和地區出口柑桔5000噸左右。入世后,我縣以“渝開”牌錦橙為主體的開縣柑桔將搶灘國內市場,優質梨、李等伏淡季水果也將在整個渝東北市場覓得更多的機會,開縣水果將有著更為廣闊的市場銷售前景。

  二、果品產業發展規劃

  2003年至2007年,全縣果品種植面積發展12.5萬畝,其中:柑桔發展8萬畝(錦橙3萬畝,夏橙5萬畝),優質梨2.5萬畝,桃李等2萬畝。到2007年,全縣果品種植面積發展到50萬畝,產量達20萬噸,產值2.4億元,實現果品生產增加值1.77億元,稅收1939萬元。其中:柑桔發展到35萬畝(錦橙22萬畝,夏橙5萬畝,紅桔4萬畝,臍橙、椏柑等4萬畝),產量16萬噸,產值2億元,增加值達1.5億元,稅收1664萬元(錦橙產量5萬噸,產值0.7億元,增加值0.5億元,稅收560萬元);優質梨發展到5萬畝,產量1.2萬噸,產值1200萬元,增加值877萬元,稅收96萬元;桃李等發展到10萬畝,產量2.8萬噸,產值2240萬元,增加值1637萬元,稅收179萬元。

  三、果品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發展資金。按照縣委、縣打造錦橙第一縣、重慶市果品第一縣的發展要求,需果品產業發展資金2.5億元,就目前看,資金投入較少。一是農民不原出錢發展果品生產,全縣在縣外打工的農民達30多萬人,每年打工收入達2.4億元,其資金主要用于農村房屋建設和發展三產業上,用于發展果品生產的資金較少;二是鄉鎮近年財政較困難,在果品產業發展中,很少有資金安排;三是據了解,今年縣上安排的扶貧資金用于果品生產的發展資金只有75萬元,較去年少一半,退耕還林政策也只有2萬畝(其中柑桔1.5萬畝,優質梨0.5萬畝);五是去年縣上安排用于柑桔高換的扶貧資金,經過縣上有關單位驗收后,至今部分鄉鎮資金還沒有到位。

  (二)部分鄉鎮認識不到位。部分鄉鎮領導對果品產業發展認識不夠,認為年年都在抓果品生產的發展,但“賣果難”現象仍然突出,沒有真正將果品生產工作作為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硬仗來打,對今年工作及“屆期”規劃思路不夠清晰。如里片區縣上規劃發展優質梨,但該片區的個別鄉鎮領導認為縣上硬規定發展優質梨,而農民認為這些區域不適宜種植優質梨,愿意種植柑桔,因此這些鄉鎮領導對發展優質梨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對縣上規劃的任務難以完成。

  (三)部分鄉鎮規劃不成片。前兩年雖然新植的柑桔、優質梨面積比較大,但由于沒有集中規劃成片,而是分散種植,不利于田間管理;加之建園的基礎條件差,管理技術沒有到位;特別是去年其他部門從縣外引進的優質梨種苗質量差,導致果樹栽植后成活率不高。

  (四)果樹栽后管理不力。有些干部沒有督促、指導果農按照科學技術要求抓好果樹生產的管理,施肥、保果壯果、病蟲綜防、樹盤覆蓋、果實套袋、人工授粉六大實用技術落實到位差,特別是今年少數鄉鎮出現了柑桔高換樹不能下砧的問題。

  四、果品產業發展中的對策

  (一)借鑒工業思維模式。用工業思維謀劃果品業,著眼于經濟全球化,按照技術高新化,生產化,產品標準化,商品品牌化的要求,把果園辦成“綠工廠”,使農民成為“產業工人”,全面提升果品產業升級。

  (二)推行企業化運行機制。按照引導,業主開發運作的產業化運行機制,在果品業發展中積極推行企業化管理。要主動與三峽匯源果業集團等企業建立合約關系,為果品加工爭取訂單。大力爭取有一定資金、技術實力的工商企業、私營業主到我縣落戶,從事果品鮮銷及批發市場建設。壯大果品生產者及運銷協會、農村合作社的生產、經營能力。

  (三)探索綠食品生產模式。果品業本質上即是一個生態型產業。“豬——沼——果”生態模式實用強,經濟、環保效益高,頗受果農的歡迎。要進一步合理利用果品業發展的自然資源,注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增值,大力引進環保技術,開展環境綜合治理,按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開發生產綠食品。

  五、果品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落實果品產業發展資金。縣應設立果品產業發展資金,安排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農村移民開發、生態環境建設、退耕還林等各種農業專項資金應集中使用。同時,建議縣委、縣及時安排和兌現今年果品產業發展資金,以確保果品產業的穩步發展。

  (二)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匯源三峽果業集團已落戶萬州,并計劃在我縣長沙鎮建立分廠。建議縣上應盡快與匯源三峽果業集團聯系,早日在我縣建立加工分廠,以確保果農生產的水果不售銷路。

  (三)建立果品產業激勵機制。建議縣上政策,凡機關、事業單位承包或參與果品生產、經營的干部職工,原單位一切待遇不變,并可領取本單位的獎金,同時對承包50畝以上的干部職工,在項目資金上應給予扶持。

  調研報告模板15

  近年來,我旗著力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深入實施京津風沙源工程等生態建設項目,大力開展全年禁牧、春季休牧、劃區輪牧工作,通過合理利用草牧場,加強了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力度。經過不懈地努力,全旗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已得到初步遏制,生態環境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

  一、生態建設取得的成效

  XX年以來,我旗累計投入資金34961.7萬元,治理面積1112.39萬畝,其中飛播造林61萬畝,封山育林70.56萬畝,農田防護林0.5萬畝,林木種苗1.01萬畝,人工種草0.4萬畝,人工造林31.03萬畝,圍欄封育656.53萬畝,劃區輪牧271.68萬畝,基本草牧場1.31萬畝,飛播牧草12.5萬畝,暖棚16.67萬平方米,飼料機械1700臺,水源工程758處,節水灌溉489處,小流域治理5.87萬畝,生態移民864戶4130人;XX年開始認真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每年投入資金1億元,在10個嘎查實施禁牧416萬畝,在61個嘎查實施草畜平衡3709萬畝,政策涉及全旗7個蘇木鎮、71個嘎查、5300個牧戶1.8萬余人;通過圍欄封育、“三區四帶五個基點”建設,全旗打草場面積達到732萬畝,占可利用草場總面積的18%,正常年景打貯草總量超過2億公斤;加強草牧場制度化管理力度,全旗圍欄化草場面積達到3848萬畝,占可利用草場面積的95%,其中實施劃區輪牧面積達到2802萬畝,占全旗可利用草場面積的69.1%,劃區輪牧和季節性輪牧工作已成為我旗投入成本最低,保護成效最好的亮點工程。堅持不懈地抓好牧區“兩項基本制度”的落實,著力改變傳統草牧場利用方式,不斷降低利用強度,有效推動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全旗放養牲畜總數由XX年的168萬頭只壓減到146.6萬頭只,牛和馬分別增加58%和52%,山羊和綿羊分別減少54%和15%;通過治理和合理利用,全旗林草植被蓋度增加了30%—50%,其中:森林覆蓋率由0.74%提高到2.67%。全旗草牧場植被平均高度、蓋度、產草量由XX年的23.2厘米、41.7%、81.2公斤/畝提高到XX年的35.1厘米、54.7%、88.8公斤/畝,分別提高了11.9厘米、13%、7.6公斤/畝。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自XX年啟動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以來,我旗高度重視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始終將該項工作放在全旗各項工作的首位,全面實施“圍封轉移”和“兩轉雙贏”戰略,落實草畜平衡和“三牧”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扎實有效地推進。

  ——堅持科學的指導方針。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建設與保護并舉;堅持“三生結合”(生態、生產、生活),“三效”統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堅持以工程建設為支撐,以科技為動力;按照集中連片、整村推進的要求,科學合理安排項目布局;轉變畜牧生業產經營方式,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牧業增產,牧民增收。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的認識水平。開展廣泛宣傳活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和憂患意識。使人們認識到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加強政策宣傳力度,調動群眾積極性,鼓勵群眾參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動員全社會力量投入到項目建設中;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認真落實各項政策,在產權明確的前提下,堅持“誰建設、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采取多種形式增加投入,使生態項目建設發揮具大的現實及深遠的歷史意義。

  ——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造林、種草質量。積極推廣科研成果,把生產適用技術落實到生態建設的全過程,加強科技培訓工作,提高科技人員的技術水平,鼓勵各類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深入基層開展技術攻關和有償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和技術咨詢,大力培育和推廣適應區域特點的優良品種。

  ——加大工程管護的執法力度。生態建設工程是一項建設周期長的綜合性工程,它是造福于后人的工程,因此我旗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進行更好的管護,同時各項目實施部門及時督促有項目區的各蘇木鎮、嘎查建立管護組織,制定管護制度,廣泛宣傳,責任到戶、到人,依法管護,提高廣大群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將保護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人人有責的自覺行動。

  ——加強草原監理隊伍建設,提高草原管護水平。草原生態獎補機制實施后,我旗結合實際,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制定了《關于招錄全旗草原管護員的實施方案》、《阿巴嘎旗嘎查級草原管護員選聘錄用辦法》、《全旗草原管護員考試考核方案》等考錄方案,并在全旗范圍內進行公示,在全旗7個蘇木鎮共聘用嘎查級草原管護員188名、旗級草原管護員40名,充實草原管護隊伍,加大了對草原生態的保護力度。XX年3月16日起截止31日,對全旗188名嘎查級草原管護員以蘇木鎮為單位進行了專門培訓,頒發了“聘書”,簽訂了“合同”,并給每個草原管護員制作了“草原管護員工作實用手冊”和“草原管護員巡查日志”。同時對考試招錄的旗級40名草原管護員,重點培訓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草原執法、行政執法、勞動合同法等,并簽訂了“草原管護員勞務合同”,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目前草原管護員已全部上崗到位,開展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管護工作。

  三、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后,我旗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嚴格的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限量養殖標準,壓減了牲畜頭數,有效保護了草原生態。雖然國家給予了一定的補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牧民增收,所以提高牲畜個體產值是提高牧民收入的有效渠道。提高牲畜個體產值除了提高種畜質量外,保護基礎母畜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還沒有保護基礎母畜政策措施。所以建議出臺給予基礎母畜相應的補助等保護基礎母畜政策。如每頭合格基礎母牛每年補助800元,每只合格基礎母羊每年補助500元等。

  (二)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以來,項目區的管護問題越顯突出和重要,我旗按上級要求聘用一批牧民擔任了嘎查級管護員,也起到一定作用。由于嘎查級管護員工資低,工作積極性不高,沒有執法權等原因,未能發揮足夠的管護作用。建議在聘用草原管護員的工作中,由執法單位正式工作人員的身份招錄一批文化素質高、辦事能力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員,予以充實草原管護員隊伍,從而加強項目區管護力度。

  (三)目前,我旗草地生產力監測設備較落后,從而影響載畜量的測算。為使產草量測算更加準確,望上級支持配備更加先進的草地生產力監測設備。

  (四)近年來,牧民保護草場的意識不斷提高,通過牛羊育肥等現代化養殖來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增加收入的認識度也逐漸提高。但是,引領牧民走向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養殖道路上需要標準化育肥棚圈、儲草棚、水源井等畜牧業基礎設施,希望上級在這些基礎設施方面出臺新項目予以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我旗將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把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和我旗被納入烏珠穆沁沙地治理區域的有利機遇,立足于長遠發展,認真組織實施好京津風沙源治理、營林造林、草地治理、水利措施、生態移民等各類生態項目,以沙化、退化嚴重地區為重點,加強生態治理工作,建立完善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長效機制。針對我旗不同地區草原生態及土質的特點,采取不同的建設方式,北部地區以圍欄封育為主,南部地區以封山造林、飛播造林及人工造林為主,同時在全旗范圍內加強棚圈、水源井等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工作,繼續堅持不懈地抓好牧區“兩項基本制度”的落實,抓好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加強草地、林地和濕地的保護管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林草資源和生態環境行為,進一步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積極穩妥推進牧區人口轉移,不斷完善牧區人口轉移的政策措施,重點抓好牧區青年和學生的教育培訓,增強他們在城鎮創業就業本領,加強對轉移進城牧民的管理和服務,解決進城牧民的后顧之憂。穩步控制牲畜數量,放養牲畜數量控制在140萬頭只以內。爭取五年內全旗植被蓋度穩定在65%以上,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系統穩定性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提高,林草資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全面實現草畜平衡,草原畜牧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取得重大進展,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改善,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實現草原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調研報告模板16

  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而推進革命老區的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帶著思考,XX年5月11日至17日,我們XX年春季班一支部一行7位同志,按照中央黨校中直分校的教學部署和安排,來到福建省龍巖市,在這個被譽為“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里,開展了為期7天的實地調研。短短的七天六夜,我們走村入戶、上山進棚,行程近1500公里,先后在新羅、上杭、長汀、連城、永定、漳平的13個鄉鎮和22個企業、村莊和生產基地,參觀典型樣板,查閱文件資料、座談經驗做法,訪談干部群眾。調研中,我們結合中央的戰略部署和黨校所學的理論和知識,重點對閩西山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做法和經驗,以及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途徑和方式進行了學習考察和分析研究。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出制度安排和全面部署,明確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這一任務,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龍巖市位于福建省西南部,通稱閩西,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1997年5月撤地建市,轄新羅區、漳平市和永定、上杭、武平、長汀、連城一區一市五縣,總人口3萬人(略少于北京市海淀區328萬人),總面積1.9萬平方公里(略大于北京市1.68萬平方公里)。XX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0億元、增長11.2%;公共財政總收入249億元、增長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81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0578元。龍巖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是當年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龍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發祥地。龍巖人民為中國革命付出了巨大犧牲,做出了重大貢獻,全市在冊烈士2.36萬人,占全省烈士半數以上。龍巖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靈,雨量充沛、水系發達,礦產豐富、林木茂盛,森林覆蓋率高達76.23%,并因客家祖地和著名僑區而蜚聲海內外。但是,由于龍巖山區面積大、貧困區域多等特點,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面臨著較為特殊的困難。從自然層面上看,因閩西山大坡陡、土質疏松,雨水侵蝕造成的水土流失、崩崗紅壤等危害嚴重;從社會層面上看,因戰爭破壞、亂砍濫伐、稀土采挖、“四料”(木料、燃料、飼料、肥料)消耗、生活垃圾等,森林植被曾經遭受嚴重的人為破壞;從現實層面上看,經濟總量不高,發展相對落后,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產業發展較為滯后,工業排放治理難度加大,環境保護自身能力較弱,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雙重壓力突出。面對困難和挑戰,龍巖人民從未躺在功勞簿上等待觀望,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建設美麗家鄉的銳意追求,從始于20世紀40年代土壤保肥試驗做出的有益探索,到建國以后在當地黨委和政府領導下,龍巖人民開展的植樹育苗、封山育林、恢復植被的綠化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積極實施多項水土保持和生態治理的科學舉措,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堅守和努力,終于探索出一條治理開發并舉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調研報告模板17

  為全面掌握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一步總結經驗、查找不足,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市政協根據今年重點工作安排,成立專門調研組,于今年上半年對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后到環保、水務、城管、畜牧等部門和部分鎮街、有關工程現場進行實地調研,專題召開座談會,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問題,剖析原因,尋求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突出重點,逐步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我市先后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先進市、全國首批綠色小康縣、全省減排先進縣(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省級環保模范城市、省級園林城市,榮獲“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獎”。

  (一)生態經濟初具規模。持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工業化集群化程度不斷提高,培植形成了機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醫藥、能源、輕紡等支柱產業,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0%。第三產業繁榮活躍,旅游業提檔升級,干雜海貨等專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37.6%,我市被列入全省50個服務業重點城區。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市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二)生態保護扎實推進。深入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全市林地面積達到57.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4%。加強流域治理和水保生態建設,治理塌陷地1.2萬畝、水土面積168平方公里,治理區域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有力促進了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恢復保護了自然生態。

  (三)治污減排成效明顯。全面關停拆除機立窯水泥生產線,淘汰水泥產能490萬噸。萬元gdp能耗、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XX年下降21.4%、29.2%、12.5%,圓滿完成“xx”節能減排任務。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先后投資5.4億元建設了城市第一、第二和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大塢生物醫藥基地4處污水處理廠,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8萬噸,中水回用率68%,位居全國縣級市前列。投資1.3億元,實施了城郭河、界河入湖口等6處人工濕地建設,出境河流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關停小火電14.9萬千瓦,對29家廢氣企業實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鋪設供熱管網68公里,關停燃煤鍋爐76臺;建設了3家機動車尾氣檢測站,嚴禁超標車輛上路,減輕了機動車尾氣污染,城區大氣優良天數逐年增加。

  (四)城鄉環境有效改善。在城區主干道全面推行“水沖路面、機械清掃、人工保潔”三位一體的保潔方式,城區新建垃圾壓縮中轉站12座,新建改建水沖公廁100余座,完善了環衛設施布局。建設了垃圾處理場,累計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30余萬噸。強力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在14個鎮建設了垃圾中轉站,購置了壓縮轉運車、垃圾收集車,形成了“村收集、市鎮轉運、無害化、資源化管理”的垃圾處理模式。

  (五)安全體系逐步完善。投資XX萬元建成環境監控中心和監控網絡,46家企業和2家污水處理廠安裝了在線監測裝置,15家重點企業安裝了遠程視頻監控設備。在泉上橋、群樂橋、王晁橋及白龍灣斷面建設了4座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了自動監測、視頻監控、生物監控三位一體的綜合監管。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取締土小企業106家,實施了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家畜禽養殖場的搬遷整治工作,保障了全市飲水安全。

  二、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市雖然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當前生態問題日趨復雜化,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

  (一)生態保護意識還有待增強。一些地方的個別領導環境保護意識缺乏,在開發與保護上顧此失彼、急功近利,不惜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的、局部的經濟效益;少數企業和單位仍存在著重開發、輕保護的思想,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社會公眾愛護生態、保護生態的主動性、自覺性還不夠強,隨意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二)生態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服務業發展仍滯后于工業,三產增加值占比依然偏低,三次產業比例中,二產為54.6%,三產為37.6%,二產高出三產17個百分點。工業內部資源型產業比重仍比較大,重化工業所占比重達70.7%,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節能減排任務重,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大。

  (三)污染防治形勢還不容樂觀。

  一是大氣環境質量仍需改善。由于我市火電、焦化企業較多,加之城市拆遷面廣量大,導致大氣污染、揚塵污染仍比較嚴重。據監測,我市城區全年仍有150天pm10超標,冬季霧霾天氣時有發生。

  二是水污染防治形勢嚴峻。河流水質時有超標。5條骨干河流除新薛河水質較好外,另外4條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城河、郭河屬城市納污河污染較重。從目前情況看,我市河流斷面水質與環境標準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今年一季度,棗莊通報我市城郭河群樂橋斷面水質達標率為零,cod、磷、氟化物均超過地表水iii類水質標準,其中cod超標嚴重。河道治理任務艱巨。近年來,我市先后對荊河、小清河城區段以及北沙河、十河等部分河段進行了綜合治理,五條骨干河道全長167.6公里,已累計治理125.1公里,但是達到20年一遇標準的僅為42.9公里,尚有120公里需統一治理提高防洪標準,尤其是流經城區南部的郭河南支、北支尚未啟動治理,河道不暢,污水直排,垃圾遍布,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的形象和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分布在農村的小型河流、支流、坑塘等本應在改善周邊生態環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今多數垃圾成堆,變成了“垃圾河”。荊泉水源地保護面臨考驗。位于水源地保護區內的我市和山亭區少數污染嚴重的塑料加工、食品加工等土小企業死灰復燃現象嚴重,隱蔽生產,偷排污水,對全市飲水安全構成很大威脅。

  三是農業面源污染逐步加重。化肥、農藥用量偏大,利用率低,導致土壤中氮、磷等化學物質過剩、流失,農藥殘留于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對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一定污染。秸稈綜合利用率低,秸稈焚燒和亂堆亂放問題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對農村污染造成了不良影響。

  (五)造林綠化任務還十分艱巨。目前,我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24%,距離創建國家森林城市31%的標準,還有不小的差距。森林資源總量仍然偏小,部分山區仍有荒山未綠化;西部平原區森林面積偏小,農田林網帶斷網破;森林生態系統還不完善,生態防護功能不強。

  (六)農村環衛整治還任重道遠。我市的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才剛剛起步,覆蓋面還較小,目前460個居實行了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僅占市村居總數量的36.9%。尚未實行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的村居,仍然存在生產、生活垃圾隨意亂倒的現象,垃圾占道、垃圾入河、垃圾圍村的問題仍很突出。在垃圾中轉站建設、垃圾收集運輸設備購置等方面資金投入缺口較大,在目前各鎮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在資金投入上存在一定困難,亟需建立市、鎮街、社會多元投入的保障體制。

  (七)生態建設機制還不夠健全。

  一是生態獎懲機制缺乏。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生態補償融資渠道和主體單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轉移支付和專項基金兩種方式。資源開采企業對塌陷地、采石、采砂礦坑恢復投入不足,生態保護得不到有效的經濟補償,生態破壞缺乏應有的懲治,個人或企業破壞生態環境,政府買單的現象嚴重。

  二是污水處理管理體制不順。污水管理方面,當前是住建局負責污水處理廠及污水管網的規劃建設,市政處負責管網的排查維修,水務局負責納入污水管網的污水處理廠的巡查監管,市環保局負責排污企業和污水處理企業出水水質的監管,致使部分工作溝通協調困難,難以有效開展。

  三是生態環境監管能力薄弱。環保部門監察、監測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僅有20余名,難以承擔大量的環境監管工作任務;環境應急車輛、通訊、防護等應急設備十分缺乏,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差。

  三、加強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

  市委、市政府在3月底召開的生態滕州建設暨環境保護工作會上,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滕州和美麗滕州的奮斗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優化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確保萬元gdp能耗比,cod、氨氮、二氧化硫、nox排放量年均減少2.5%以上,出境斷面河流水質穩定達到三類水質要求,空氣質量二級天數每年增加10天,城市污水處理達到全覆蓋,實現全域城鄉環衛一體化,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城鄉美麗、文化繁榮、社會和諧、政治清明的幸福滕州。

  (一)優化產業布局,推進節能減排,構建結構優化、循環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要以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為方向,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要素支撐結構和空間布局結構,促進生態環境優化與經濟永續發展良性互動。

  一是積極發展生態效益型工業。要大力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計劃。推進機械制造、煤化工、新型建材、食品醫藥、能源、輕紡六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植玻璃深加工、不銹鋼制品、汽車配套、生物醫藥、家居裝飾、食品加工六個百億元產業板塊,促進工業經濟的規模實力和質量效益不斷提高。要策劃和引進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示范帶動作用的科技型企業,促進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速規模膨脹。要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嚴格執行環評、能評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上控制新增能耗及污染物。發揮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引導與倒逼作用,堅決淘汰重污染高耗能行業落后產能,為產業轉型升級騰出空間。要加大閑置土地清理處置力度,實施“零增地技改”,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產出率。大力推進清潔生產,運用稅收、土地等政策措施,鼓勵產業園區內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橫向耦合及資源共享,促進“廢物”的再利用、零排放。

  二是提升發展現代服務業。充分依托良好的人口、區位、交通優勢,努力做好“大旅游、大商貿、大物流、大市場”四篇文章,加快推進微山湖古鎮、魯班文化創意產業園、紅星美凱龍家居生活廣場、義烏·滕州商城等重點項目建設,不斷提升服務業發展層次,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三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要抓住我市被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機遇,優化區域布局、培育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要扶持培育壯大盈泰集團、東啟公司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區,按標準化整建制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要健全完善市鎮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體系,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要鼓勵引導廣大農戶特別是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發展標準化生產,建立一批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生產基地,重點培植壯大盈泰立體種養科技示范園等標準化種養示范園。要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種肥同播”、深施肥技術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要鼓勵扶持發展不施用任何化肥、農藥的高品質有機農產品生產,使農業“返樸歸真”,積極培育一批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

  (二)實施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環境,構建水綠山青、藍天潔凈的生態環境體系。

  一是進一步加強污染防治。要深化水污染防治,讓水質更加清澈。全面構建“治、用、保”流域治污體系,確保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四條河流斷面水質達到三類水質要求。要加快城區第三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確保今年年底前建成投入運行;抓緊開展排水管網普查工作,收集整理管網資料,加快維修城區破損管網,新建城區東部、北部管網,確保XX年底前城區污水處理全覆蓋。加快級索鎮和濱湖鎮兩處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增鋪西崗、級索、東沙河、官橋、東郭、大塢、界河、木石等8個鎮51.5公里的污水管網,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出水管網,確保正常運行。實施好總投資2.2億元的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等4條河流的1.5萬畝的濕地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郭河下游段治理、北沙河中游段治理、十河官莊攔河閘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綜合治理河道16公里,切實改善斷面水質和流域生態環境。要深入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讓空氣更加清新。加快焦化企業和燃煤電廠脫硫除塵治理再提高工程實施進度,開展新源熱電公司等3家公司脫硝治理。推進大塢生物醫藥基地配套設施建設,確保香料企業全部進入基地生產經營,統一治理污染物。加大熱力管網鋪設力度,增加集中供熱面積,關停供熱管網范圍內、重要路段兩側和鎮駐地的燃煤鍋爐。對建筑、拆遷等工地進行集中整治,切實減少揚塵污染。強化機動車尾氣管理,嚴禁未進行尾氣環保檢測或尾氣排放不合格的車輛上路行駛。要積極推廣秸稈還田、青貯氨化、秸稈沼氣、秸稈壓塊、秸稈發電等技術,建立完善的秸稈田間處理、收集、儲運體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要加大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力度。徹底關停小蓄電池生產企業。嚴格化學品風險評估和監管,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和管理,確保所有企業做到危險廢物安全處置。探索水泥jt窯固廢處置技術,提升固體廢物處置中心固體廢物處置能力。盡快選址建設糞便處理場,解決糞便隨意處置對環境的污染問題。盡快建設餐廚垃圾處理場,切實解決餐廚廢棄物環境污染問題。

  二是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要強力推進“森林城市”創建,全力打造“綠之城、水之鄉、文之邦”,努力實現城市園林化、鎮村生態化、水系風景化、山區林果化、農田林網化、道路林蔭化,力爭到XX年完成創建目標。要突出抓好城市綠化,積極實施北辛公園、杏壇廣場等增綠增花工程,開展林蔭路、林蔭公園、林蔭庭院、林蔭停車場等大綠化活動,真正讓城市三季有花、四季常綠。要抓好水系綠化,整合林業、水利、交通、農業、城建、旅游等項目資金,重點搞好“秀美荊河”建設,高標準搞好小清河市民休閑長廊建設,盡快啟動城郭河生態景觀長廊建設,貫通城市水系,完善配套設施,彰顯生態休閑親水特色。繼續抓好沿河、沿湖、沿庫造林,對五大河流兩岸和境內水庫周邊,建設護岸林、護坡林、水源涵養林。要抓好山丘綠化,大力實施荒山綠化、破損山體治理和山坡地經濟林基地建設。要抓好通道綠化,突出抓好京臺高速公路、東木路等道路綠化項目,提升綠化美化品質。抓好平原綠化,積極實施連片面積100畝以上的平原造林工程,大力開展農田林網化建設。抓好鎮村綠化,大力推進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旁”綠化。要加強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搞好生態濕地修復和采煤塌陷地治理,對生態退化嚴重地區進行生態修復重建。要加強微山湖濕地等風景名勝區、蓮青山等森林公園的保護和建設,在重要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區、重要土壤保護區等區域,規劃建立一批生態功能保護區。

  三是進一步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要搞好環境衛生專項治理,堅持集中整治和長效管理相結合,每年集中1—2次的時間,開展大掃除、大清整活動。各鎮街、各部門要組織發動廣大干部職工和群眾,對轄區內臟、亂、差問題進行徹底治理,在清臟治亂上有一個立竿見影的效果。要大力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盡快編制完成《滕州市城鄉環衛一體化總體規劃》,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全面推進“村收集、市鎮轉運、集中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力爭利用三年時間實現規范運作、全域覆蓋。要進一步研究推動城鄉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目前我市對生活垃圾的處理采用的是填滿處理方式,雖然成本低,但占用場地大,而且容易對周邊環境產生污染。焚燒處理垃圾可以處理實現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可以有效緩解土地緊張的問題。因此,建議我市盡快考察論證,早日新上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真正做到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三)強化宣傳教育,形成統一共識,構建善待自然、和諧文明的生態文化體系。要采用生態教育、環境宣傳、文化熏陶等多種手段,不斷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

  一是加強生態文明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積極宣傳環保國策,宣傳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曝光非法排污和破壞生態的典型案件,定期公布城市空氣質量和重點流域水質,通過宣傳引導和輿論監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是開展各種社會活動,提升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充分利用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樣性日”、“水日”等載體,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廣泛深入開展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提高公眾參與度。

  三是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繼續爭創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對照創建指標,不斷完善提高軟、硬件建設,力爭XX年創建成功。各鎮街要積極創建設國家級、省級生態鎮、環境優美鄉鎮、綠化示范鄉鎮。要積極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計劃,推進文明幸福村、環衛一體化示范創建活動,每年評比表彰一批先進示范村。要在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努力創建一批生態文明示范單位、學校、企業、社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廣泛深入開展。

  (四)堅持改革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構建雙向約束、權責清晰的生態制度體系。

  一是建立組織保障體制。建議成立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常務副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對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事項進行統一部署、綜合決策、協調行動。鎮街、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協作,形成工作合力。要改革環保管理機制,對鎮街環保所試行“垂直化”管理,由環保部門統一管理。對鎮街土小企業清理取締工作實行屬地管理,切實增強鎮街工作責任意識。

  二是建立目標考核機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鎮街年度目標考核指標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指標分解落實到各鎮街和有關部門,逐級簽訂責任狀,層層落實責任,把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重要依據。進一步完善鎮街差異化考核工作機制,在考核發展速度的同時,加強對發展質量的考核;在考核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考核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形成污染者付費、保護者受益、治理者獲利的機制。要積極爭取并用足用好上級生態補償資金,設立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保障改善民生等。特別對近年來新增生態公益林,全部納入市級生態公益林補償范圍,落實管護人員和管護報酬,強化管護措施,確保造林綠化成果。

  四是建立投入保障機制。各級財政要優先安排生態文明專項資金和工作經費,并逐年增加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等資金投入。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投入的綜合作用,采取財政貼息、投資補助等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擴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積極推行市場化運作模式,鼓勵各類主體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凡是可以引入市場機制、實行產業化的項目,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投融資機制。要改革環衛收費模式,借鑒泰安、薛城等地區水務部門代收垃圾處理費成功經驗,實行自來水代收,增收生活垃圾處理費。要加強環衛隊伍建設,各鎮街均要組建環衛所,配備領導力量和專業人員;村級配備專職保潔員,市、鎮財政給予工資補助,保證工資發放到位、隊伍長期穩定。五是建立應急防控機制。督促有關鎮街、部門、企業制訂應急預案,建設應急處理設施。加強危險化學品、造紙、醫藥制造等重點行業企業的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建立風險源信息庫。加強對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的監管監測,實行生態安全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調研報告模板18

  按照組織安排,今年7月至9月我到市鄞州區下應街道辦事處進行了為期近三個月的掛職鍛煉,任書記助理。掛職鍛煉期間,我按照領導的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加強實踐鍛煉,不辭辛苦,深入市鄞州區下應街道辦事處有關村莊,對該街道所在的市情、區情、街情及新農村建設有了較深的了解,并學到了很多先進的工作經驗和做法。所見所聞、所觸所感,讓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位于東海之濱,地處當今中國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計劃單列市,是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全市陸域面積981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975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68.09萬。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杰地靈,享有東方大港、商貿都會、文化名域、和美之城的美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唐宋以來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港20xx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列中國港口第四位、世界前十位。的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占全市經濟總量的90%以上,私營企業超過l0萬家,個體工商戶突破26萬戶。已連續幾年被評為“中國品牌之都”,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33件、中國名牌產品61個。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市內名勝古跡眾多,名家輩出,籍兩院院士已逾90位,居全國各城市之首。是全國首批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全國綠化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綜合競爭力連續幾年躋身全國十強。市下轄的三個縣級市、兩個縣、六個區。鄞洲區與中心城區東、南、西三面緊依,總面積l346平方公里,共轄18個鄉鎮、6個街道,戶籍人口80萬。20xx年,全區生產總值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10億元和145億元,蟬聯全省縣(市)區第二和第一:城鄉統籌發展水平榮列全省之冠;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比重達45%;名牌產品銷售比重達38%:十二年免費教育、農村衛生事業改革、社會保障全覆蓋等惠民措施在全省全國率先實施。

  下應街道地處市東南,緊靠市東部、南部兩大新城,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街道轄區總面積22.2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10個社區、1個居委會、1個漁業社,人口11萬左右,常住人口2.9萬,外來人口5.7萬。近年來,下應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借助市東部、南部新城開發、大建設的歷史機遇,圍繞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結合下應實際,大力實施競爭力提升、新農村建設、和諧區創建“三大行動綱領”,進一步加快推進經濟社會轉型提升,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20xx年全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8億元,同比增7.22%;完成財政收入4.6億元,同比增26%,總量、增幅均列全區第四,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為3億元;26個村社財務總收入2.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16217元,同比增長11.8%。

  在深入調查了解的基礎上,對照我鎮新農村建設的情況,經過認真思考,我認為鄞州區下應街道新農村建設的做法和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始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中心。

  下應經濟的基點是工業。汽車配件、五金機械、針織服裝、電子電訊器件、印刷包裝、生物制藥是下應工業經濟的特色。截止20xx年底,全街道現有規模以上企業69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實現工業產值67億元。街道現有9家高新技術企業,“五十強”企業數量位列全區鎮鄉街道、工業園區第三位,“雙五十”企業總數位列全區第四位。下應街道灣底村原是一個窮村,早在xxxx年11月,該村黨支部書記吳祖楣就清醒地意識到:要改變落后面貌,還得繼續變,要大力發展村級工業。從當時村里一家只有10來個人、生產銼刀的小作坊開始,到xxxx年企業改制前,小作坊已經成長為年產值6000萬元的大企業了。現在灣底村有7家企業,工業產品80%出口到歐美、日本、菲律賓、英國、瑞士等國家和地區。下應經濟的突破點是現代服務業。街道區劃調整以后,原先成熟的城市區域被劃出,街道一度出現了三產的“短腿”狀況。但隨著精品樓盤的推出、重磅項目的落戶,第三產業實現了突破性發展。20xx年街道整體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75億元,實現服務業增加值5.44億元,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由原來的13%上升到18%。滕頭村以房地產開發、園林綠化、生態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房地產公司在穩定現有市場外,進軍搶占、北侖房地產市場。園林公司已被國家建設部授予園林資質一級企業,綠化業務拓展到北京、上海、福建等全國20多個省市。發展是第一要務,沒有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我鎮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也應高度重視發展工業和三產服務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才能推動新農村建設。

  (二)始終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

  下應有耕地面積5000畝,該街道積極做好土地流轉工作,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旅游業。以灣底綠色生態農業為特色的都市休閑農業旅游圈已具規模,并不斷贏得市場認可。灣底每年都舉辦桑果節,去年灣底智能溫室大棚(華東地區單體最大,投資2300多萬元)、服裝博物館、旅游大樓相繼投入使用,使灣底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取得了雙豐收,去年灣底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近兩年的旅游收入均在1500萬元左右。滕頭村經過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建立高科技蔬瓜種子種苗基地、植物組織培養中心、農業觀光示范區等,初步形成集“精品、高效、創匯、生態、觀光農業”于一體的發展格局,村民直接從事農業的人數已降至勞動力總數的8%,20xx年實現產值2210萬元,創歷史新高。旅游區被授予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區”稱號,20xx年旅游門票收入2360萬元,綜合經濟收入達1.07億元。我鎮也要積極響應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號召,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揮我們自身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從而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突破。

  (三)始終把改善人居環境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在新農村建設上,該街道轉變觀念,創新思維,逐步做到從重點培育向全面推進演進,從重點工程帶動向群眾自發行動演進,從傳統農村向城市社區演進,從集中整治向長效管理演進,從結果公開向操作規范演進,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特別是把改善人居環境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灣底村原有8個自然村,村莊與村莊之間交通很不方便,并且村內住房破舊簡陋,環境很差,隨著村級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該村委托全國一流的上海同濟大學建筑設計院做新農村建設規劃,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20xx年下半年開始,先后投入1.5億元資金,拆掉了七個自然村,建造了二種型式的新村近10萬平方新房,別墅100套,五層高樓650套,目前全村99.5%的村民都已搬入了整齊舒適、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新村住宅小區。近年來,滕頭村先后投入8100多萬元,全面實施“藍天、碧水、綠色”三大工程,興建農家樂園、將軍林、音樂噴泉廣場、石刻窗花館等生態景點20多處,全村呈現出綠樹成蔭、碧水環流、花果相間、百鳥和鳴的江南田園美景,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0xx年還通過了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使村莊生態環境建設走上了國際化、制度化、規范化道路。作為我鎮來說,要結合實際,進一步轉變觀念,加大投入,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人居環境。

  (四)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該街道慈善扶貧基金達到1075萬元,企業冠名基金達3800萬元,創新設立行政村冠名基金達520萬元,三支基金均列全區第一。社會保障基礎進一步夯實,五大保險參保人數達87933人(次)。就業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開展農民就業上崗培訓,勞動力轉移就業率為90%。在各項社會事業上不斷加大投入,教育、衛生、文化事業都得到了蓬勃發展。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我鎮要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使廣大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五)始終把基層黨組識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保障。

  灣底村之所以各項工作年年有進步,事業年年有發展,面貌年年有改觀,村民收入年年有提高,關鍵的一條就是有一支求真務實、堅強有力、團結奉獻,能處處體現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領導核心—村黨總支。1994年黨總支提出約法三章,“先公后私、勤學實干、遵紀守法”,黨總支始終把集體的利益放在個人的利益之上;每個黨員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勤于學習、艱苦實干,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勇于與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作斗爭,在村民中樹立了黨員的良好形象,增強了全體村民的凝聚力。鄉鎮黨委和村黨支部是黨在農村的基層黨組織,是廣大農村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導者。我鎮要高度重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以“抓班子建設、樹班子形象、正班子作風、強班子能力”為重點,從鞏固提高鎮、村兩級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入手,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

  調研報告模板19

  20xx年10月8-12日,通過走訪座談,對城關鎮馬橋和劉竹園村的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和本人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的思考,報告如下:

  一、新農村建設基本的情況

  調查中發現,近年來,城關鎮黨委、政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始終以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為核心,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推廣先進生產技術,扎實開展招商引資,富有成效地推進了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如何進一步推動鎮域經濟崛起,全面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的總體目標,仍然是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一)基本情況

  馬橋村位于利辛縣城西約4公里,阜蒙河北岸,西和馬店鎮接壤,地理條件優越。全村共有人口4460人,轄23個自然莊,耕地面積4800多畝,村兩委班子成員7人,黨員64人。劉竹園村位于利辛縣城西,和馬橋村相鄰,全村現有人口2300人,耕地面積2748多畝,轄9個自然莊,村兩委班子成員4人,黨員35人。20xx年兩個村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群眾生活相對寬裕。

  (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態勢

  近年來,城關鎮黨委、政府對新農村建設非常重視,各項工作有序進行。一是鎮、村兩級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機構,制定了工作規劃,建立健全了工作機制,把三農工作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一起抓。二是深入開展了宣傳發動工作。通過調查了解,各個村都組織召開了黨員會、村民代表會以及群眾大會,對新農村建設的內容、意義進行了宣講。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很高。三是城關鎮黨委政府積極組織經濟條件較好的村兩委班子到外地考察學習,為新農村的建設規劃做準備。村兩委首先重點是加強人居環境治理,解決農民在飲水、行路、用電等方面的困難,搞好村莊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

  (三)基層干部群眾思想動態

  廣大基層干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十分擁護,熱情高漲。問卷調查表明,當問及當前村里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還有哪些問題需要上級政府解決時,有80%以上的農民提到新農村的規劃和村莊道路的建設,認為新農村建設非常重要;農民很樂意參加改善生產和生活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義務活動;95%以上的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表示滿意。但也有少數基層干部群眾,對建設新農村存在一些思想誤區:一是認識簡單片面。對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二十字的目標要求,狹義理解,一方面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大搞硬件建設,集中蓋新房,村村通公路;另一方面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從生產、生活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同步走。二是等靠要思想。認為中央提出建設新農村,肯定會撥錢下來,因此水渠堵塞了等上面撥錢修,通村公路靠找上面要錢建,農田整修等上面安排,社會事業發展等上面給政策,從而忽視了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村干部反映,農民目前最為關心、詢問的最多的就是,上面什么時候撥錢下來,撥多少錢。80%的農戶認為:將來村里統一蓋新房,現在自己建了新房要后悔的,想蓋不敢蓋、等著村里統一蓋,盼著上面拿錢蓋的思想比較突出。三是畏難情緒。認為新農村建設任務繁重,基層干部有四怕:怕群眾的思想難統一,難以合心合力;怕縣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設資金難以落實,擔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增加村級債務;怕公益事業難組織,直接受益的群眾熱情高,間接受益的群眾不熱心,不愿出錢出力;怕農民收入難增加,普遍感到缺乏特色產業支撐,缺乏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缺門路和項目。極少數農戶有四怕思想:怕惠農政策變,農資價格漲,農產品價格跌,會抵銷黨的惠農政策帶來的好處;怕公益事業要自己掏腰包,農民負擔可能借機反彈;怕盲目鋪攤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債務;怕干部瞎指揮,搞大拆大建,勞民傷財。四是急躁情緒。認為建設新農村只在喊口號,還沒有大行動,應該在三五年就見效,最好有個實現的目標、計劃。五是消極情緒。認為新農村建設只不過換個新提法、新口號而已,換湯不換藥,工作仍是按部就班,沒什么新思路、新舉措。

  二、面臨的主要矛盾與問題

  從這次調研的情況來看,新農村建設總的形勢較好,我們在發展經濟和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確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而又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鎮村經濟實力薄弱、牽引力不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薄弱,加之近年來鎮村加大了對重點產業發展、公益事業建設、基礎設施等項目的投入和建設,使得鎮村兩級債務沉重,發展經濟包袱沉重,經濟發展難以形成牽引力、向心力。

  (二)農民增收門路狹窄,增長點不多。農業增收既面臨著農業內部受資源約束,增收潛力不大的壓力,又面臨著農業外部就業競爭加劇的巨大壓力;產業結構調整緩慢,新型農業發展滯后,傳統農業只能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而不能根本上解決他們的致富問題。大部分農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雖然收入相對較高,但受群眾觀念、農民素質、就業門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動性強,難以穩定就業,也不是長遠之計。

  (三)產品不優,沒有品牌。在農產品種植過程中,不少農戶片面追求數量,而不注重產品質量,更不注重拳頭產品和品牌建設,盲目發展、機械效仿和低水平生產現象比較突出。

  三、對策和建議

  農業是基礎,農民是關鍵,農村是重點。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農村穩,則天下穩;農民富,則天下富。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首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一)必須進一步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要利用村廣播、會議、標語等手段,深入宣傳好信農村建設的意義、任務、標準、要求、政策,充分調動起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充分認識到當前制約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矛盾和問題,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振興鎮村經濟的中心任務,擺在一切經濟工作重中之重來抓,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致富農民,采取內外抓、綜合抓、重點抓,既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開辟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徑,又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著力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等特殊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好扶貧救助工作;既要立足當前采取見效快的具體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途并進,多管齊下,不斷開拓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不斷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二)必須進一步抓牢主線,鞏固和發展增收基礎。在現階段,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抓住農業結構調整這條主線,把調整的著力點從局部面積的加加減減轉到培育特色支柱產業上來,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以工業化的理念和經營方式來謀劃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速發展培育以設施農業、標準農業、綠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為體系的現代農業。積極推進種植、養殖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要走特色化發展的路子,把特色做大、做優、做新,做出品牌,努力把糧食、棉花、蔬菜、畜牧養殖等特色產業打造成為農民穩定增收的支柱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創建產業集群村鎮。

  (三)必須進一步創新機制,加強和培植市場主體。

  一是扶持種養大戶,培植農業生產主體。通過對一些市場意識強、科技素質高的種養大戶,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導、農戶投資的辦法,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引進優良品種,采用精細的管理方式,逐步發展狀大起來,使他們不僅是科學種養致富的典型,而且成為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馬橋村和劉竹園村共有種養大戶20余戶,在各方引導扶持下,效益顯著,使一部分村民為此走上富裕路。

  二是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培植科教、流通、農資服務的主體。要引導農村大戶、運銷能人、龍頭企業、基層干部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領辦農村專業服務組織和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村經濟的自主發展能力。

  (四)必須堅持以點示范,凸現新農村建設新亮點。要緊緊借助中央和省、市、縣加強新農村建設的強勁東風,以示范點建設為主體,全力提升示范點建設的規模化、規范化、科學化、配套化。

  一是要超前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設、環境美化、設施配套做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依據這一主體制定出新農村示范點建設的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整體推進。

  二是要高起點建設。對于新農村建設示范點要堅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對于各項配套建設力求高起點、高標準,避免重復建設和資金浪費,切實達到以點帶面、示范引導的作用,進而推動全鄉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當前要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狠抓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結合,科學統籌資金,加快農村道路、學校、醫院、給排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切實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

  (五)必須進一步加大轉移農民力度,不斷拓寬農民增收領域。近幾年,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的速度呈加快趨勢,務工經商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從調查情況看,農民在縣內務工的年收入一般在1萬元左右,縣外務工特別是在沿海發達地區務工的年收入一般在1萬元以上,文化層次較高又有一定技能的農民,年收入超2萬元。種田糊口敷日常、打工賺錢蓋新房,正日漸成為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因此,圍繞新農村建設今后幾年,要繼續重視農村勞動力資本開發,通過發展特色農業消化三分之一,發展非農產業吸納三分之一,發展外出打工輸轉三分之一。

  一是加強外出務工的組織引導。農村勞動力外出主要依靠親幫親、鄰幫鄰的方式,就業的盲目性較大。要結合全縣全民創業和勞務輸轉工程的實施,加強農村剩余勞動力輸轉,注重勞務市場和勞務中介組織的發育,特別要在勞動力務工集中的地方,以駐外辦事處和本地人在外創辦的企業為依托,提供農民工勞務信息和維權保障服務中心,讓農民出得去、能就業。

  二是大力發展非農產業。農村中小企業是農村工業化的骨干,農民就業的蓄水池。要進一步放活創業環境,鼓勵千家萬戶創業,發展農村小型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發展就業量大、市場有需求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為農民進廠務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農民增收開辟新途徑。

  (六)必須進一步加大新型農民培養力度,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實施失地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信息網和勞務中介機構,開辟轉移就業綠色通道。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突出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陣地建設,以文明村建設為抓手,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大力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進農村和諧穩定發展。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生態文化,豐富廣大農民文化生活,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

  (七)必須進一步強化政府服務功能,不斷完善農民新保障。統籌社會各方力量,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推進農村民生工程建設,繼續實施農村安全飲水水工程,推廣農村改廁、改水,繼續抓好鎮村規范化衛生所、文化站、敬老院建設。建立健全以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

  (八)進一步加強的領導,不斷強化組織保障。各級黨委、政府都要繼續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加大投入。縣直各部門都要自覺加強與鎮村組織的聯系,主動做好服務。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部門積極配合、村(居)干部群眾主動參與的領導機制,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各級黨員干部,必須義不容辭的關心支持新農村建設,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招商是第一要事、穩定是第一責任、落實是第一真功的意識;必須把狠抓工作落實和執行作為關鍵環節,做到思想上繃緊、時間上抓緊、落實上趕緊,在實干中求創新、在落實中出實績;必須大力克服形式主義,減少文山會海、迎來送往,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到發展上來,致力于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必須加強執行力建設,樹立大局觀念、協作理念、配合意識,堅持思想同心、目標同向、工作同步,決定了的事要堅決實施,部署了的事要強力推進,正在做的事要一抓到底。

  調研報告模板20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為了解我國農村建設情況,及時總結已有的典型地區建設經驗,認真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為決策部門制定更加具體詳細的政策建議,由我委農村經濟發展司與產業發展研究所共同組成聯合調研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調研。現將有關情況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農村建設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況

  xx市位于xx省南部,現轄18個縣(市、區),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283個鄉鎮。總人口845萬,其中農業人口677.56萬人,占總人口的80%;國土面積3.94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00.23萬畝。3475個行政村,49139個村民小組。20xx年,全市gdp達到398億元,人均4710元,工業增加值97.7億元,農業增加值114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38.35億元,增長22.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84億元,增長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53元。

  (二)新農村建設行動的發起

  加入wt0之后,我國農業面臨著在國際市場上如何保持競爭力的挑戰;農村稅費改革之后,鄉鎮機構面臨著職能轉變的問題;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村面臨著勞動力轉移的難題。為找出一條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從20xx年7月組織人員展開大規模調研,逐步理清了農村今后的發展思路:以科學發展觀整合農村工作的資源和力量,通過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該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三)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xx市于20xx年9月提出并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主要內容是“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創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設新村鎮為突破口,以“親民、愛民、富民”活動為切入點,以村鎮規劃建設、“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和文明村鎮創建為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根本,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突破口和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的新載體,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分類指導、分步實施、依靠群眾、整體推進。

  1、以村鎮規劃為龍頭,開展新村鎮建設。

  一是制定村鎮建設整體規劃。計劃用三年時間全面完成所有村鎮的規劃設計工作,嚴格按照規劃搞建設,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建立了科學的規劃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應的村莊建設管理辦法,形成科學合理的村鎮規劃管理體制,把村鎮規劃建設納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二是全面開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據各個村不同的實際情況,按照“環境整潔、道路暢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會和村民代表會制定“三清”的標準,發動群眾開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農村衛生環境的村規民約,實行村民自治,建立村莊環境管理長效機制。

  2、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發展新產業。

  一是完成了產業建設規劃。根據當地的產業基礎、資源優勢、區位特點、市場需求和農民意愿,按照每個縣抓2-3個主導產業、每個鄉鎮抓好l-2個主導產業的發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產業和六大區域特色產業的規劃工作。

  二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方面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注重抓好龍頭企業的建設;另一方面,切實加強主導產業基地建設,抓好產業化示XX縣、示范鄉建設,形成基地帶農戶,“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格局。

  三是建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通過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應用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農產品市場和信息體系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體系,有力地支撐農業的發展。

  四是抓好農產品品牌建設和農產品的標準體系建設。大力組織實施贛南的臍橙、會昌的米粉、大余的金邊瑞香、興國的灰鵝、石城的白蓮五個xx省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把全市主要農產品納入標準化生產的軌道,把果業、生豬建成產值過百億元的產業集群。

  3、以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為依托,培育新農民。

  一是以市場為依托,以先進和實用技術、務工技能和三產服務培訓為主要內容,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使18歲以上、45歲以下年齡段的農村勞動力基本掌握l至2門實用農業技術或務工職業技能。

  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培訓體系。整合現有的大專院校、職業學校、社會辦學力量和企業培訓基地等有效資源,構建農民培訓體系。現已建立縣、鄉、村各類培訓基地3929個,其中縣級273個,鄉級965個,村級2690個。建立農民知識化工程師資庫,提高師資水平,組織專家遵循“規范、實用、通俗、易懂”的原則編寫或選用培訓教材。

  三是完善培訓機制,創新培訓方法,提高培訓實效。各地職業技能培訓根據市場需求,廣泛開展訂單培訓、協議培訓;根據作物的生長周期和農業主導產業開展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工作;對村兩委干部、村級后備干部、農業生產和合作經濟組織帶頭人進行以發展本地主導產業、經營管理等所需專業技能知識為主的大專學歷教育。

  四是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著力提升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又有一定專業技能、文明守法、移風易俗的新型農民。

  4、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組建新經濟組織。

  一是按照“先運行、多扶持、后規范”和“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的原則,要求每個縣的主導產業都要建立相應產業合作經濟組織,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

  二是大力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新組織”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種繁育、農資供應、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和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體系,培育專業化的經濟服務組織,全方面覆蓋產業體系。

  三是對合作經濟組織在資金上、政策上給予扶持,鼓勵、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能人牽辦合作經濟組織。

  5、以創建文明村鎮為先導,塑造新風貌。

  一是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廣泛開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進農家活動”。

  二是以開展創評文明信用戶、留守孩關心工程等活動為載體,創建精神文明。組織農民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活動,反對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勢力,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

  三是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將行政村為單位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緊密的以一個或幾個聚集的村民小組為單位的村落,創建村組理事會,促進民主管理。逐步把鄉村治理納入法制化軌道,提高農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是進行文明村鎮創建,重點建設一批標準高、示范帶動能力強的村鎮。

  五是加強宣傳文化陣地建設,實現每村有一個宣傳文化陣地等。

  6、抓好基層領導班子。緊緊圍繞“親民、愛民、富民”活動,把以“三清三改”、村鎮規劃建設、文明村鎮創建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成果,作為衡量、檢驗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標準。通過從全國各大高校選拔大學本科生到鄉鎮基層工作,夯實鄉鎮基層領導班子。全面實施鄉鎮領導干部農業專業技能過關制度,開展農村基層干部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工作,提高他們帶領群眾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能力3實施鄉村干部“素質培訓工程”,加強對鄉鎮、村干部的新農村建設知識培訓工作。

  市場調研報告·安全生產調研報告·社會調研報告·會計調研報告·產品調研報告

  (四)新農村建設的成效

  一是村莊面貌有了大大的改變,“臟亂差”現象明顯減少。共完成了6674個村莊的改水,受益人口達74.0246萬人;改廁67273座,受益人口達70.3836萬人;完成通村公路3420.94公里,其中寬4.5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3.5米以下公路1841.94公里。推廣“三格式無害化衛生戶廁”后,農民跟城里人一樣在家里上廁,而且無臭無味。農民說,用上這種廁所真好,又干凈衛生,又能保證種田的肥料供應。

  二是農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較大改變。新農村建設剛開始的時候,政府干部下來層層做工作,農民認為政府在搞形象工程。當農民看到了新農村建設給自己帶來實惠的時候,觀念逐漸開始改變。農民由“要我做”變成了“我要做”,建設家園的熱情空前高漲。

  三是干群關系得到改善。以前鄉鎮干部下農村時,是“要錢要命”,而現在是“送錢送物”。xx市農工部部長曾新方說:“現在去農村,農民會拉著你去他家喝茶。”

  四是節約了耕地。近一年來,全市共拆除破舊豬牛欄、廁所57648間,面積75萬平方米。清理農民無序建房2925宗,共計345336.1平方米;其中占用耕地510宗,計98025.19平方米;依法拆除54宗,復耕6367.09平方米。

  二、新農村建設的成功經驗

  20xx年xx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7388元和2553元,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低2034元和383元,屬于欠發達地區。轄區內又屬低山丘陵區,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xx無論從經濟實力還是人均耕地面積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卻率先發起新農村建設行動,形成了欠發達地區低成本推進型的贛南模式,其具體做法在廣大中西部低山丘嶺地區具有普遍的適應性,便于在全國同類地區推廣。

  (一)用人得當,領導先行

  xxxx新農村建設,是xx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后發起的。其中,主要發起人xx省委常委、xx市委書記潘yi陽,是來自廣東省的外調干部,中山大學哲學博士,其博士論文為《農民主體論》。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以農村為載體、以農民為主體來進行的。這表明,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創新、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與地方黨政主要決策者的開放意識、工作經歷、知識層次具有密切聯系。不論發起還是推廣新農村建設行動,在現行體制下,地方黨政機關領導班子尤其是首要領導的素質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當地新農村建設行動的成敗。

  (二)政府主導,農民主體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深入開展調查,全面掌握當地實情,制定切實可行、符合群眾意愿的實施方案。通過強化宣傳發動工作,公開扶持標準,創新補助辦法,實行“以物代扶”、“以獎代補”。調研數據表明,公共設施中,政府與農民投資比例約為6:4,家庭設施中,政府與農民投資比例約為3:7。新村鎮建設示范點由定點制改為群眾申報制。村民自愿申報,愿意搞新農村建設的群眾申報率達到80%以上的就定點,實行動態管理,擇優選擇定點,越積極、越先申請實施的農戶就先實施,并給予較優惠的獎勵政策,組織和引導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同時注意維護和實現農民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發言權。在規劃編制過程當中,吸引村民代表討論,提交村民代表大會認定,通過村民自己制定村規民約保證規劃的切實執行。通過群眾推薦、選舉老黨員、老干部、老勞模、老軍人、老教師等有威望的人產生理事會,由理事會出面與廣大群眾協商化解矛盾,讓群眾做群眾的工作,真正讓農民群眾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三)實事求是,量力而行

  從實際出發,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和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措施時,既要按照新農村的標準嚴格要求,又要切合實際、切實可行,不增加農民負擔,不搞強行攤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正確處理階段性目標和長遠性目標的關系,既要量力而行,又盡力而為,打好基礎,分步實施。

  (四)因地制宜,科學指導

  要深入調查研究,因地制宜,因鄉鎮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鎮規劃上,要根據當地客觀條件,科學編制規劃;在新農村建設模式上,力求以人為本,與自然和諧,格調新穎,形式多樣;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難,分步實施,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

  (五)建章立制,規范操作

  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把握規律,把符合客觀規律的東西形成制度和規范,建立長效機制,把新農村建設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持續良性發展的軌道。只有健全長效工作機制,才能確保新農村建設健康持續發展。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必須有長效機制作保證。

  (六)整體推進,突出重點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廣大農村點多面廣,一方面要按照統一部署,統一規劃,整體推進;另一方面,又要從解決好農民關心的具體問題入手,找準突破口,根據當前的資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分步實施。贛南市把發展新產業和“三清”工作全面啟動,改水、改廁、改路量力而行。

  (七)典型示范,以點帶面

  xx市各地在鐵路、國道、省道以及公路沿線率先展開新農村建設工作,特別是在323國道、贛粵高速公路沿線,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高標準和較強示范作用的新農村示范點,發揮典型示范作用。通過典型示范,做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

  (八)整合資源,優化配置

  一是整合部門力量。xx市31個相關職能部門作為新農村建設成員單位,承擔了各自的工作職責,健全了考核措施,并發揮部門的優勢,圍繞整個新農村建設工作大局,制定了詳細的支持參與工作方案,部門整合有力地牽引了農村各塊工作的整合。如規劃建設部門要抓好村鎮規劃建設,按時完成村鎮規劃編制任務,并負責在今明兩年內對全市的縣鄉規劃人員進行一次系統崗位培訓;國土部門嚴格按照規劃要求把好土地審批關等。

  二是整合各類資金和項目。依據各級政府投一點、涉農資金捆綁使用傾斜一點,受益群眾出一點,包扶單位助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政策優惠減一點,將各方資金統籌到新農村建設上來,提高了各部門資金分散使用的效益。

  三是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支持新農村建設。大力推行企業、學校、個體工商戶與村莊結對,建設新農村的“1+1”模式。

  三、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新農村建設范圍廣、對象復雜、難度大

  新農村建設涉及到農村生產、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萬萬農戶,投資范圍廣,投資金額大。我國農村各地經濟條件、地域特征千差萬別,基礎設施投入和公共服務需求有很大差異。目前,國內一些地方正在進行新農村建設,但大都剛起步,經驗不足,區域性的成功經驗是否適合在全國推廣尚待驗證。

  (二)新農村建設缺乏法制化的制度保障

  現實工作中,許多地方的發展思路和具體措施隨領導人的更換而發生重大調整。xx雖然將新農村的發展規劃通過地方人大表決方式加以穩定,但因沒有地方性法規的立法權,同樣面臨法制化制度保障問題。由于各地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如果因領導人的輪換而使新農村建設行動出現多次反復,勢必嚴重挫傷廣大干部群眾尤其是農民的積極性,削弱黨和政府的領導權威。新農村建設行動如何通過法制化途徑,獲得穩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后面臨的一大挑戰。

  (三)政府投入嚴重不足

  全市自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累計投入的資金近5億元,其中財政安排6300萬元,捆綁專項資金1.2億元,吸引社會資金3.1億元,資金投入中的政府只占30-40%,農民占到60-70%,而目前xx的新農村建設尚未全面鋪開,只是在點的層次上進行,覆蓋村莊的數量比較少。根據對xx18個村進行的問卷調查表明:目前xxxx農村要完成“六通”、“五改”、“兩建”十三類待建的基礎設施項目,包括政府和農戶在內的各村人均總投入需要1913元,其中需要政府補助48%。從目前政府給示范村的投入看,資金缺口依然較大。例如,XX縣1年來投入到新農村建設的財政資金300多萬元;XX縣4000多個村落,有能力搞示范的目前只有200多個,約占全部村落的5%;另外,道路資金缺口大,XX縣的交通經費只夠建58公里,但已安排190公里的建設任務,政府補貼資金難以保證到位。

  (四)資源整合困難

  現有的許多涉農項目資金,由于來自不同的部門,在使用上難以整合起來,難以根據各地發展的輕重緩急安排使用,以發揮更大的整體效應。XX縣副縣長歐陽巧文說:現有的支農資金比較分散,整合的時候不僅涉及到利益調整,還涉及到資金用途的改變,不符合資金的使用政策,可能會有一定的管理風險。

  (五)農村土地管理法規不完備

  土地法中雖然有“一戶一宅”規定,卻沒有相應的實施細則。這使得在村莊整治改造當中,一戶一宅的政策法律依據不夠完善,在清理一戶多宅的過程中,許多問題難以處理。如在拆除空心房的時候,農民會以老祖宗留下來的房子不能拆等種種借口拒拆。由于沒有相關法律的規定,如果強行拆除會引發干群矛盾;如果不拆,又會影響整個規劃的順利實施。

  (六)“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資金易突破省政府規定的上限

  xx市通過“以物代扶”、“以獎代補”的方式激勵農民投身于村莊公共設施的建設。例如修路,農民只有在鋪好路基的時候,政府才會去修建路面。xx省規定的村內興辦集體生產和公益事業所需資金每人每年不得超過15元,農民為鋪好路基所花的費用往往超過此限額標準。農民自愿的行為與省內現行政策規定相沖突,以致許多時候農民自愿籌資籌勞被視為加重農民負擔。以XX縣長逕村為例,該村通硬化路待建費用需77萬元,政府資助42%,農戶分攤58%,村人口4211人,人均建路負擔為106元,遠遠超過省里規定的標準。

  四、政策建議

  (一)選擇不同地區先行示范,再逐步向全國推廣

  根據近郊、平原和山區等經濟特征,在東、中、西部各找若干地區先行試點。可優先考慮新農村建設已經有一定經驗的地方作為試點,如在xxxx市。在總結各地經驗,完善相關政策的基礎上,再向全國其它地區推廣。

  (二)以法制化方式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

  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列入“十一五”規劃,明確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手段、未來5年國家重點投資的領域。制定并出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綱要”,明確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國家將在未來的幾十年里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最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相關立法工作,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擴大新農村建設的財政預算投入,單列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

  制定財政預算時要單列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預算投入應能滿足新農村建設階段性投資的需要,并明確中央和地方配套資金的比例。近兩年來,地方財政收入和中央財政收入的比例為9:11,配套資金比例可參照此執行。

  (四)整合各項支農資金

  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成立新農村建設工作辦公室,所有支農資金由該機構統籌使用。各地在村莊規劃的指導下,根據項目向新農村建設工作辦公室申請資金,各省、市、縣設立分部,負責項目的審批、資金的拔放和監督。若部門資金由于利益整合困難,可考慮部門資金下到基層的彈性化和地方化管理,給地方更多的自主權。在現行體制下,對不太符合部門規定但合理的地方資金整合行為,給予靈活寬容對待。或者由涉農資金相關部門聯合統籌資金的使用,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

  (五)完善和制定宅基地、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等相關法規

  針對《土地法》中“一戶一宅”的規定制定實施細則,對“一戶多宅”的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征收較高金額的宅基地占用費;或者修訂法規,允許集體土地所有者以司法途徑收回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宅基地。制定并出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法》,為農村各類合作組織的發展掃除法律的障礙。同時給予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及其所辦實體減免所得稅、營業稅、增值稅等優惠政策,扶持其發展壯大。

  (六)進一步完善并盡快實施農民籌資籌勞管理新辦法

  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農村道路等公共設施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收益期長

  的特征。我國的財政實力目前尚不能完全負擔農村公共設施的提供,需要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來參與新農村建設。xx年7月農業部發布了《村級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試行)》的征求意見稿,賦予省級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農民承受能力、農村事業發展需要,制定籌資限額的權力。根據今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一方面省級政府要適當提高籌資限額標準,為村民自愿籌資留出更大的靈活空間。限額雖然高,只要農民真正享有民主權利,政府不強行攤派,并嚴格按“一事一議”表決,農民會自我約束資金籌措負擔;另一方面要根據基礎設施一次性投入大、長期維護費用低的特點,改年度限額為3年或5年總限額,允許農民跨年度使用籌資限額。建議農業部盡快完善“籌資籌勞管理辦法”并頒布實施,為各地根據本地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提供新的依據

  調研報告模板21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后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

  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xx鎮將如何依據實際,創造條件,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本人提出如下探索與思考。

  理性分析xx鎮新農村建設的優勢和難點

  xx鎮位于竹溪縣城東部,是竹溪縣東進車城十堰、西出渝陜的重要門戶。全鎮版圖面積192平方公里,轄43個村,鄉村戶12578戶,鄉村人口46110人,315省道橫貫東西。鎮內工業基礎雄厚,產值2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達13家,沿315省道的平川地帶農業發展基礎良好,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20xx年全鎮工農業總收入實現35442萬元,人平純收入實現2780元。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自然優勢,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良好的農業發展條件,使xx成為竹溪縣城的后花園和全縣新農村建設的高頻亮點。

  xx鎮是典型的資源大鎮,現有茶園基地2.26萬畝,桑蠶基地3500畝,魔芋基地2500畝,板票等干鮮果基地5000畝,蔬菜基地8000畝。同時境內有豐富的板石材資源、建筑用石料資源等,這些資源分別分布于全鎮平壩村、二高山村和高山,幾乎是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全鎮現有通村公路總里程298公里,其中已實施了硬化的通村公路已達41公里。20xx年正在施工興建的水泥硬化路51公里,基本形成“四縱四橫”的公路網絡,牢固的交通資源,為xx鎮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xx鎮又是鄂西特產品加工的重要生產地,以前進茶場為龍頭的茶葉加工年產值達1500萬元,以漫液、船形灣、閻家壩為主的精細蔬菜產值達3500萬元,以沙壩大嶺等為主的魔芋年產值達600萬元,以塔二灣、小河邊等為主的干鮮水果年產值300萬元。

  以上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交通優勢、產業優勢等,為xx鎮快速推進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由于境內高山、二高村較多,平壩村較少,部分高山、二高山交通設施等級低,運行質量差,產業發展不平衡,經濟基礎薄弱,又給我鎮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平添了許多困難,成為我鎮新農村建設的難點,需要我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區別對待,全面權衡,最終達到整體推進。

  科學設計xx鎮新農村建設規劃藍圖

  新農村建設起點在規劃,怎樣才能確保規劃科學,便于實施操作,結合xx實際,將重點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1、精心組織,統一部署,高標準制定發展規劃

  我們按照新農村建設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導思想,采取外地學、當地看、比著干的辦法,組織全鎮村干部分別到竹山羅家坡村、平利縣龍頭村等地,學習、借鑒外地經驗,通過實地看、問、學,提高干部對新農村建設的感性認識。同時,組織全鎮干部系統地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增強鎮村干部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分類制定各村新農村建設規劃。對市、縣確定的重點、試點村,采取試點先行的辦法,對照新農村建設“20個字”,分層制定建設規劃,力求全面推進。對鎮定試點,則依據優勢,側重于先易后難,逐步推進,對一般村則廣泛暢導創造條件、抓住機遇、分類突破、營造優勢、逐層推進。全鎮43個村已根據自身實際,全部制定出未來五年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

  2、咬定目標,精心組織實施

  從外地發展的經驗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通過長期抓、長期積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點是咬定目標不放松,xx鎮無疑也必須走這條路。當然xx有xx的特色,我們立足從努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入手,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發展,農村農民生活富裕,立足通過用先進文化、致富技術、《鄉規民約》打造文明鄉風,立足通過集鎮建設、自來水工程建設、公路建設、能源沼氣建設、生態家園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活環境,實現村容整潔,立足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現管理民主,建設新農村不僅要有好的規劃,更要有一個好的推進機制,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聯村考核機制,即:每個副科級干部聯包1-2個示范村,每個行政干部聯包一個村,每個村干部負責一個灣院,每一個黨員聯系一個貧困戶的聯包機制,對照規劃,逐項、逐年、一任接著一任干,逐項、逐年實行量化考核。

  3、先易后難,分步實施,整體推進

  新農村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辦法是辦點示范,先易后難,最后攻堅,xx的實際是平壩村條件基礎較好,有的村已具新農村雛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強,就可具規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范性,我們規劃率先對鎮內前進村、閻家壩村、xx街等12個平壩村,搶先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對條件基礎稍差的二高山村則注重從解決基礎設施入手,盡快改善條件,分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對高山村則注重從改善群眾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創造條件,逐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力爭通過五年的建設、發展,形成各具優勢,各具規模的新農村格局。

  4、充分體現民意,讓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是人民群眾的新農村,他們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們自己最清楚,建什么樣的新農村,他們最有發言權。因此,我們在領導、主導新農村建設時,最重要的是充分聽取、采納他們的建議、意見,體現民意,讓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迸發出來。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急在上頭,冷在下頭”的尷尬局面,才能調動全體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進取心,才能全鎮上下擰成一股繩,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創新思維,創造條件,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沒有固定、統一的模式,在新農村建設中,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多建樓房、多建街,其根本落腳點是解放生產力,實現生活幸福、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因此,地方黨委、政府在主導、引導、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創新思維模式,探索新的建設創造條件,建設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農村。

  1、按城市化理念,經營新型農村,實現統籌發展

  集鎮與鄉村是xx發展進步的兩只輪子,集鎮和鄉村的發展是互補式的發展,是比冀雙飛式的發展,集鎮化應該是推動農村發展的集鎮化,新農村應該是集鎮化進程中的新農村,從xx集鎮與鄉村發展情況看,仍然應該堅持“集鎮先行、鄉村跟進”發展模式,突出xx街、閻家壩、前進等村的新農村建設,使中心集鎮達到5平方公里,居民達到1萬人以上,形成農村中的城市。同時對315省道沿線的洞子溝、胡柳樹、黃龍、漫液、康家嶺等村進行科學規劃布局,建成沿315省道“20里長街”,形成“一線穿珠式”的新農村格局,對高山二高山則實施依灣就院生態家園式的發展,形成以自然村院為主體的“星羅棋布”式的新農村,進而實現各具特色的統籌發展。

  2、按工業化的理念,經營現化農業,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

  多年來,xx鎮走的是一條農業支持鄉鎮工企業發展之路,工企業如今發展勢頭良好,但傳統農業的模式仍占重要比重,xx鎮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用經營工企業的理念經營現化農業,突出發展以茶葉、蔬菜、魔芋、干鮮果為主導的特色農業,重點兼顧發展糧油種植、畜牧養殖等產業,在特色產業上,探索完善“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模式,走企業化經營之路,在傳統的種養業上重點依托優質高效農業示范園和鎮內“新科牧業有限公司”、“順旺牧業有限公司”的養殖技術優勢大力發展現化養殖業和種植業。同時合理、有序組織勞務輸出,打造“品牌勞務”走活勞務輸出一盤棋,力爭通過農業向工業化轉型,傳統種養向現化集約方式種養轉型,分散型、打工型輸出向品牌型知識化轉型等實現農業、特色產業、勞務經濟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增加農業的綜合效益。

  3、按民營業化理念,經營現化特色產業,實現農民增收

  江蘇華西村、江西贛縣、嘉魚官橋8組、竹山、羅家坡等地經驗告訴我們,民營化是一條快速致富的法寶和通途,未來五年xx鎮將按民營化的方式對鎮內產業資源、基地資源等進行重組,整合再配置,力求通過發展本地民營大戶、產業大戶,帶動全鎮群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4、按民主政治的原則,經營農村各項事業,實現民主管理

  新農村建設農民是主體,農民的主體地位,在新農村建設中應逐步得到鞏固,主要是通過“四個還權”,即還農民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決策權,確保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動權,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全鎮形成、掀起新農村建設的高潮,推動新農村建設又快、又好的發展,最終實現整體推進目標。

  倉稟實知禮節,只要生產發展了,生活富裕了,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就不難實現。

  調研報告模板22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街道為區委、區政府所在地,原轄30個自然村,xx年全區部分行政村規模調整后改為27個社區,總面積47.97平方公里,總人口0.5萬人,農業人口4.4萬,人均耕地0.2畝。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近年來,※※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發展和穩定兩大主題,全面加快推進城市化和新型工業化進程,積極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實現了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新跨躍

  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提。近年來,※※街道堅定不移地實施“興工強街、借力發展”戰略,致力做大經濟總量,切實增強發展后勁。xx年,全街道實現地方生產總值43億元,財政總收入3.7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5億元,被評為全國千強鄉鎮,實現了經濟發展的新跨躍。一是實施“四個一批”工程,強力推進民營經濟發展。始終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通過實施“深化改革、改制一批,培植骨干、帶動一批,放寬政策、擴張一批,科技創新、提升一批”的措施,有力推動了全街道的經濟發展。目前,全街道共有各類民營企業400多家,個體工商戶4000多戶,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4,經濟技改投入年均增長xx年來累計轉移富余勞動力3萬多人;突出第三產業發展,以老xx年,全街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00元。三是實施“工業反哺農業”,讓群眾享受到發展成果。實行“多予、不取”,徹底免除了農民的“三提五統”,大部分村免費為群眾供應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為老年人按月發放一定數量的生活補助,朱張橋西南、河北等村還在農業生產中免費實行“統一耕地、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澆水、統一收割”服務,使農民能夠騰出更好的時間發展經濟;完善保障機制,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率97,5個村居利用集體積累為群眾墊付參保基金。

  (二)圍繞“鄉風文明、村容整潔”,開創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局面

  近年來,著眼于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形象,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全力打造“文明鄉村”。積極組織各種文明先進評選活動,經常開展以“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動,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和公民思想道德實踐活動,廣大農民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各村普遍建起了高標準的農民文化大院,組建起農民秧歌隊,農閑季節、重要節日組織演出,極大地豐富了農民業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質,湖南崖村的秧歌隊每年都被選拔參加市里的會演,連續5年獲得“金龍獎”。

  二是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全力打造“平安鄉村”。深入開展了基層“創安”活動,強化科技防范,建好社區科技防范網絡,加強群防群治網絡建設,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社會治安工作,促進人防、技防、物防的有機結合,構筑起全方位的立體防控體系。韋姜屯村投資xx年如一日,堅持村民夜間義務站崗制度,有效地維護了治安穩定;認真落實信訪工作“一把手工程”,進一步健全領導常年接待、下訪接待和信訪包案制度,全面落實農村財務管理、各業承包公開招標、宅基地規劃等制度,著力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切實做到早發現、早處置、早解決,努力把信訪問題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堅持以人為本,切實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去年以來,街道辦事處投資50萬元,對敬老院進行了徹底改造,投資xx年來先后有朱張橋西南、朱陳西南、于泉莊、湖南崖、韋姜屯、閆泉莊等近二十個村實施了舊村改造,開發金湖、金泰等居民小區3處,吸納城區人員3萬人,改善和解決了城區2萬多居民的福利待遇,全街道人均居住面積為27平方米,村居主要道路硬化、綠化、亮化率達00,自來水入戶率達95,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5;深入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去年春節前,街道拿出50多萬元專項資金,以“以獎代補”的形式,組織各村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

  (三)圍繞“規范運作、管理民主”,構建起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的新格局

  近年來,街道緊緊圍繞發展農村民主,以基層黨建為重點,牢牢把握配強班子、完善制度、規范運作三個關鍵環節,堅持規范與創新并舉,營造了農村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一是配強班子,夯實基礎。xx年底成功對黨支部、居委會進行了換屆選舉,運轉過程中又對個別素質差、能力弱的干部特別是支部書記進行了調整。針對各村不同情況,重點采取“選”、“派”兩種方式選拔任用支部書記。去年以來采取“選”的方式對6個社區的班子進行了調整,調整支部書記6人。對朱張橋東南、連泉莊采取“派”的方式,取得良好效果。

  二是完善制度,推進黨員干部管理科學化。建立農村干部管理制約機制和利益導向機制,制定了農村干部經濟待遇德、能、勤、績、廉“五掛鉤”制度,獎勤罰懶,獎優罰劣;出臺了《關于嚴肅勞動紀律強化干部隊伍作風建設的意見》,對農村干部應遵守各項紀律進行細化,制定了“十四不準”,促進了干部作風的進一步轉變;實行干部任期目標承諾制,制定了《關于嚴格落實干部任期目標承諾和踐諾獎懲制的意見》,與當選的村干部和班子簽定了任期目標和年度目標責任書,面向黨員群眾公開承諾,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三是規范管理,推進居務運作正規化。出臺了《村級規范化管理實施細則》,建立了兩委聯席會議制度和黨支部向黨員、居委會向黨支部、居委會向居民代表定期報告工作制度,進一步深化了居務公開民主管理,重要事項實行全面公開,廣泛聽取群眾對集體事務的反映、意見與建議,保障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綜上所述,該街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群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比如,有的認為建新農村就是蓋新樓房,建新農村就是修新馬路,忽視了全面發展,忽視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還有的認為建新農村,是中央提出來的,應該由上面拿錢解決,忽視了新農村建設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還有的認為建新農村,就要馬上將現有的自然村落拆遷,進行統一建設,忽視了新農村建設要立足各地實際,循序漸進,不能急躁冒進。

  (二)失地農民眾多。作為全區工業基地,失地農民逐年積累,數量眾多,全街道失地農民人口達到人,占全部人口的,人均耕地為0.2畝,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很大壓力。

  一是失地失業,生活難。多數居民失地,未能得到很妥善地安置,基本上失去了養活自己及家人的經濟來源,為其生活及家庭的生存構成極大的威脅。

  二是補償標準低,再發展難。由于當時土地占用補償制度不健全,因為政府行為等多種因素,多數土地補償標準低,甚至無償占用,為居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很大的困難,為社會穩定埋下了隱患。

  三是居民成為社會“邊緣人”,獲得社會保障權難。農民失地即為非農民,失去了土地的社會保障權,但相關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缺乏,難以獲得城市人所享有的基本養老、醫療及各種福利等社會保障權,全街道養老保險參保率僅達到4,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

  (三)集體收入不平衡。由于各種原因,村居之間發展不平衡,經濟條件好的村莊與差的村莊差距太大,個別村居基層集體經濟相對薄弱,部分村因歷史原因集體經濟負債重,經濟收入渠道少,但用于居民的福利、老年人保障等支出費用巨大,正常的辦公費用基本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如此次調研的湖南崖村,每年用于基礎教育、村莊建設、發放居民面粉糧油、交納居民電費水費等開支大約為20余萬元,村集體僅靠收取沿街商品房等收入,收大于支,難以維持正常運轉。阻礙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合理配置的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未形成,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

  (四)居民素質偏低。當前,絕大多數居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思想方面,思想比較保守,傳統意識比較牢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文明意識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公共衛生、熱心公益等集體觀念逐步淡化,亂堆、亂放、家庭衛生問題比較突出,婚喪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行為依然存在。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通過這次調研,我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認識是前提,規劃是龍頭,產業是支撐,投入是基礎,制度是保障,農民是主體。現根據我們調查的情況,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加強宣傳發動。通過各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讓基層干部、社區群眾全面理解20字方針的重大意義和深刻含義,切實突出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鼓勵群眾勇于創新,積極改革,大膽實踐,調動他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加強教育引導,強化國家政策方針、法律法規的宣傳,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的覺悟,增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的認識,防止出現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緒。切實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幾個新農村建設取得一定成效的村的經驗表明,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尤其是村支部書記作用的發揮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此,必須選好、配強農村支部書記,加強培訓教育,并充分發揮好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二)制定規劃標準。在本次調研的基礎上,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鄉聯動、統籌發展,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分類指導、循序漸進”的原則,結合本區域生產生活發展、土地狀況、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城市化進程等,確定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階段性標準。把新農村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總體規劃,科學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建設重點、實施步驟和工作措施,在此基礎上,細化目標任務,制定出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并結合實際,分步實施,經濟條件好的村居可以先行一步,經濟相對落后的村居要創造條件穩步推進。

  (三)突出建設重點。針對街道實際,重點抓好以下七個“突破口”,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是以強化為民服務為突破口。充分發揮為民服務大廳的作用,強化為民服務意識,著力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尊重群眾意愿,維護群眾利益,增進群眾福祉,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二是以經濟發展為突破口。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離開了發展,新農村建設就成為無源之水。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扶持,千方百計地發展村(居)集體經濟,拓寬村(居)集體收入渠道,增加村集體收入,為提高廣大居民群眾的福利待遇奠定堅實的基礎;想方設法地優化環境增加群眾就業、經商的機會,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切實提高群眾的收入,以保證新農村建設穩步、持續推進。

  三是以“五改”為突破口。全面實行改水、改廁、改路、改灶和改圈,徹底清除垃圾堆、柴草堆、石頭堆和糞堆,對社區大街小巷、居民庭院進行凈化、綠化、美化,改變傳統觀念,提高居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四是以提升群眾素質為突破口。加大對群眾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強化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五是以加強民主管理為突破口。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干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六是以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為突破口。圍繞改善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加快推進舊村改造,大力實施小區開發,全面搞好水、電、暖的配套設施,建設一批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的大型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讓群眾享受到城市居民享受的待遇。

  七是健全社會保障為突破口。全面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加快農村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對被征地農民的補償辦法,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要建立全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引導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各界人士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要加強輿論宣傳,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調研報告模板】相關文章:

1.銀行實踐調研報告

2.暑假建材實習調研報告

3.關于調研報告評分細則

4.醫院醫德醫風調研報告

5.高中課題研究調研報告

6.信息技術調研報告

7.學校調研報告(15篇)

8.學校調研報告15篇

9.社會實踐調研報告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