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學期的個人工作總結
一、印象
20xx年,我成了第十一批福建寧夏對口支援教師隊伍中的一員。9月30日上午,我們一行四人從銀川坐車,一直到下午3點,才到達了受援的學校--固原市原州區張易中學,一路走來,從北到南,看著車窗外僅有的綠色慢慢地褪去,以前的想象與這里的現實總算沒有了距離,我們誰也不多說話,各自看著風景,各自想著心事。誰也不知道誰在想什么,但我卻知道自己的心,慢慢地有了一種懸起來的感覺。走在張易鎮的路上,我環顧了一下四周:山上還隱約有幾棵樹,雖然矮小;山腳下的小溪(真不知道應該叫小溪還是水溝)里,還可以看見一點點水,雖然渾濁。低矮的土房,配著幾乎是清一色黃的土地,倒是我畫中醞釀了很久的風景;總感覺到看我們的眼睛很多,細看一下,原來是我們幾個還穿著短袖T恤,而我看到他們已經很多人穿上了毛衣。匆匆用完午飯,回到學校開始清理那間將伴我們四人一年的宿舍,這對我們來說倒不在話下。身子在活動著,卻感覺背有點涼,我第一個穿上了外套。整理完已是晚上11點多了,四周圍已是一片寂靜,躺在雙架床上,我想起了遙遠的家,想起了臨走前與不到三歲兒子的對話:
"航航,爸爸要去很遠很遠的地方,很快就回來。"
"媽媽去很遠很遠的地方,爸爸不走。"
"媽媽留在家里煮飯給航吃,爸爸很快就回來了。"
"爸爸煮飯,爸爸不走。"
"爸爸不會煮,航在家聽媽媽的話。"
"航煮飯,爸爸不走。"
想著想著,我也就睡著了。現在已經模糊了當時離家的畫面了,反正是沒有回頭。人離家越來越遠,而心卻越來越近,我知道,這叫離別,是每一個支教老師必須經歷的一幕。
二、張易中學
(1)、學校的條件狀況
通過十年來,閩寧對口支援的窗口,"西海固"這三個字大家可能不再陌生,張易中學就在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上,離市區四十公里,離省城銀川近四百公里。鎮上縱橫一共三條街,沒走幾步就是盡頭了。學校是鎮上唯一的三層建筑,是2002年當地政府和日方合作的經援項。師生宿舍都很破舊,學生所謂的食堂就是一間教室,八百多個人吃的就出自這小小的空間。學校只有一個旱廁,在操場的盡頭,全校的師生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雪地霜天,那怕是三更半夜,都必須到這里。在這個地方,用水也緊張,全校共有冷、熱水龍頭各七個,近千個師生的生活用水都必須到這里提水,定時開放,平時上鎖。我們尋思著以后用水將有多麻煩,但這一點倒是我們多慮了,因為不管人多人多,學生們都會按先后順序排好隊的,我們提水的時候,也是不管人多人少,很快地就會空出一個位置給我們先用,那怕他們的隊伍排得有多長,都是這樣的,這著實讓我們感動。有很多事情、很多人,讓我們由衷熱愛這所學校、熱愛這里的老師和學生。
在這里,一年冷的季節很長,學校每年必須從有限的經費中,撥出大部分的資金用在取暖和提供師生用水、用電的問題上。學校一千一百來個學生,一年的經費是55萬元這樣的,但是每年單用在取暖、用水上就要三十萬左右,非常有限的經費造成了這里的教學設施和硬件設置上非常的欠缺。教學設備簡陋,實驗器材嚴重的老化且不齊全;有一個"小圖書館",藏書約1萬冊左右,大多是配發和捐贈的,教學參考資料比較欠缺,其它的更不用多說了。
(2)、學校的教學狀況
這里的老師由于教學設施的簡陋,教得很辛苦。很多教學資料都得靠自己慢慢地積累和收集、教學用具要自己動手做。他們一有時間,就是共同集在年段室里,共同探討教與學的問題。學生的學習也非常的勤奮,不管是既寒又凍的凌晨、還是中午、或是傍晚,學生遍布校園各個角落,坐在石頭上的,靠在圍墻上的,手里總是抱著書本,到了晚上晚自習后,有地路燈的地方,就必然會有學生。安靜有序的課堂上,永遠都是那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
(3)、學生的生活狀況
聽學校的老師講,張易中學一千多個學生中,有八百多個是住校的,同時也有八百多個學生是需要補助才有能力上學的。學生們一年的伙食由政府補助,每年按二百五十天算,每天三元的伙食費,每天只提供午飯和晚飯,早飯由學生自行解決。通過了解,我們也知道很多人是沒有吃早餐的。這天,等學生吃飯的時候,我們就特地看了一下,才發現他們一天吃的是什么,一勺子的菜湯(里面經常是白菜或者是大蘿卜,上面零零星星漂著點辣椒油),再加一塊又冷又硬的面餅,看了心酸,讓人想落淚。連續幾天,我們悄悄的攔下一些學生,看看他們分的飯,一成不變的全是這樣。問他們能不能吃飽的時候,幾個學生都沒有回答,只是拿眼睛看了我們一下,就悄悄地走開了……
一個雨天,我們去看了下學生的宿舍。在張易中學,有八百多個學生住校,用房十分的擁擠,我們支教的四人住一個房間,感覺就已經很擁擠了,當聽說有的老師由于房子不過,學校還有六位老師住在學生宿舍區里。當我走進學生宿舍的時候,在我眼前的都是鐵架床子,每個房子差不多都是這樣堆得滿滿的,留下的空間非常小,正值晚飯的時候,學生都是坐在床上吃飯的`。看到我們進來,他們彬彬有禮,都先問好,然后請我們坐。我簡單問了下,才了解到,象我們住的那小小的宿舍,學生住了十個人,還是因為初三特別照顧的。當我們走另外一個稍大點的房子里時,在眼前除了床就是學生了,問了下,才知道這房子里住了三十個學生,兩三個人擠一張小床是很正常的事兒。當時還碰到一個學生在泡泡面吃,問了下,才知道去晚了,食堂沒有飯吃了,他們說,這是常有的事兒,我們也沒敢多走了,進了幾個宿舍,就出來了,真的不想再看下去,記得我們走的時候,都是這么對他們說的,同學們,條件是可以克服的,好好學習才是最重要的,現在想想,當時說的話語是多么的蒼白無力。
三、克服困難統一思想深入實踐工作
了解了這些以后,我們誰也再不提這里條件的事兒了。環境的嚴峻,條件的惡劣,生活的艱苦,一切的格格不入,仿佛已不復存在。更多的是,感覺肩上擔子沉重,熱血的澎湃。我們曾看到這么一條標語,"要打工,上初中,上完初中去打工",也著實讓我深思了一陣子。通過自身努力和學校的幫助,我們很快地克服了氣候關、語言關、生活關等各種困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采用東部地區較先進的教育理念,結合當地學生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力求做到因材施教。通過聽課、教學交流,總結心得,感覺收獲頗豐。同時也受到了學校和師生的認同與贊賞。
這里的學生極少出門,知識面比較窄,視野有限,我結合自己的專業及平時的一些見聞,通過講座和課堂,向學生展示各地的風土人情,鼓勵他們認真學習,改變觀念,長大以后勇敢地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拓展自己的視野,增加人生體驗。
除了課堂的教學以外,其它時間我也到學校的辦公室掛職鍛煉。還組織了學生課余活動,盡己所能,為校園的規劃布置出謀劃策。同時也增長了我的才干,開闊了視野,廣交到朋友,使我更懂得了愛崗敬業和奉獻的價值意義。
四、假期的后續工作
寒假,我回到了安溪。在這個城市里,我感覺到了陽光的明媚與城市現代化的氣息,一切顯得是那么熟悉與溫馨,天氣還是很暖和。想想張易中學的那些孩子們,在零下十幾度的夜晚,單薄的被子,挨餓受凍,縮成一團,等著天亮,但就算天亮了,也沒有早餐的,就開始抱起了書本--漫漫求學路誰能知?
利用兩邊的假期時間差,我們回到了安溪鳳城中學。將支教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寫成文章發表在《安溪鄉訊》和校刊《采薇》上,并在學校領導與教師的幫助下,在學校做了宣傳和報告,反響激烈。全校師生為之動容,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籌集了一些愛心款,為幫助張易中學的學生們改善學習生活條件出自己的一份力。
五、用一年的時間,做一件一生難忘的事
就是這句很普通的話,感動了很多人,同樣也感動了我。在張易中學,當你面對著那一雙雙對生活充滿憧憬的孩子,我沒有理由想條件的惡劣;當你看著孩子的飯碗,我沒有理由想生活的不方便;當你了解他們求學路上的艱辛,我沒有理由不努力工作。
有人告訴我,支教的日子,是一條漫漫的長路。現在我也知道了,但只要你用心去走每一步,日子同樣很精彩;只要你認真做每一件事,都會有人得到你的幫助。一年的時間里,我可以鍛煉自己、增長閱歷;一年的時間里,我可以引導孩子們在求學路上艱難往前走。我告訴他們:
生活選擇了你,你也可以選擇生活。
命運選擇了你,你也可以改變命運。
希望更多的人關注這一片黃土地,祝愿這片黃土地明天會更好!
【支教學期的個人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1.支教個人工作總結3篇
2.學校支教教師個人工作總結
3.支教個人工作總結
4.支教老師個人工作總結
5.小學支教學期的工作總結
6.學期個人工作總結
7.關于大學生頂崗支教個人工作總結
8.大學生支教個人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