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送別的詩詞名句 有關于送別的詩詞有哪些

有關于送別的詩詞名句 有關于送別的詩詞有哪些

日期:2023-02-15 00:03:40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有關于送別的詩詞  古代的文人墨士送別親友時一般都會吟詩來表達他們與親友依依惜別的心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于送別的詩詞,歡迎大家分享。  送別歌  近代—

有關于送別的詩詞

  古代的文人墨士送別親友時一般都會吟詩來表達他們與親友依依惜別的心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于送別的詩詞,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于送別的詩詞

  送別歌

  近代—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注: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

  十九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John Pond Ordway)作有一首歌曲《夢見家和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這首歌流傳到日本后,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調(可能作過略微改動),填上日文的新詞,作成《旅愁》這首日文歌。1907年《旅愁》發表后,在日本被廣泛流傳。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學日本,故接觸到了《旅愁》,他被這首歌曲的優美旋律所打動,產生了創作靈感,回國后,“天涯五友”這段時期的生活顯然給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于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

  《送別》用的是J·P·奧德威作的曲調,但李叔同本人在作詞時對曲子作過少量修改,故《送別》與《夢見家和母親》的曲子并不完全相同。在歌詞上,《夢見家和母親》、《旅愁》、《送別》則分別是三位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是三個獨立的作品,之間無直接聯系;當然由于曲調的一致基礎,或許在藝術神韻和表現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處。《送別》的歌詞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古典詩詞的文雅,但意思卻能平白易懂;整個中文歌詞與曲調結合得十分完美,幾乎不能發現是譜曲后重填詞的歌曲。有論者認為李叔同的作詞是濃縮了古典小說《西廂記》中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的意境。

  人物小傳

  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李叔同, 弘一法師(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1918年8月19日出家后法名演音,即佛教中赫赫有名的弘一大師,晚號晚晴老人。他生于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后來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紀念其先母。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為著名的佛教僧侶。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開元寺圓寂。

  1910年李叔同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學音樂教員。1912年任《太平洋報》文藝編輯,兼管副刊及廣告,并同柳亞子發起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志》。同年10月《太平洋報》停刊,應聘任浙江兩級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任南京高等師范美術主任教習。在教學中他提倡寫生,開始使用人體模特,并在學生中組織洋畫研究會、樂石社、寧社,倡導美育。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云游溫州、新城貝山、普陀、廈門、泉州、漳州等地講律,并從事佛學南山律的撰著,另據余秋雨《廟宇》,李叔同曾經居于五磊寺。抗日戰爭爆發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口 號,說“吾人所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的是溫陵之水,身為佛子,于此之時不能共紓困難于萬一”等語,表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

  書法是李叔同畢生的愛好,青年時致力于臨碑。他的書法作品有《游藝》、《勇猛精進》等。出家前的書體秀麗、挺健而瀟灑;出家后則漸變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謹嚴、明凈、平易、安詳。李叔同的篆刻藝術,上追秦漢,近學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吳熙載等,氣息古厚,沖淡質樸,自辟蹊徑。有《李廬印譜》、《晚清空印聚》存世。李叔同創作的《送別》也廣為傳唱。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明年 一作:年年)

  譯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注釋

  ⑴掩:關閉。柴扉:柴門。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鑒賞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并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于行間,見離愁于字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后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后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王維善于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有關于送別的詩詞】相關文章:

寫送別的古詩詞08-06

送陳章甫詩詞06-03

關于夢想的詩詞名句有哪些10-27

送虛白上人序詩詞07-02

高適《送董判官》詩詞06-02

搞笑送別的話有哪些01-25

《芙蓉樓送辛漸》詩詞鑒賞01-06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詩詞12-08

《送魏萬之京》詩詞賞析11-23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詩詞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