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鄉鎮教師調研報告
重慶市云陽縣位于渝東地區,是長江三峽上游第一縣,面積3649平方公里,這里山高壑深,交通不便,經濟落后,屬國家級重點扶貧縣。全縣人口129萬,各級各類學校680多所,在校學生23萬,教師8000余人。
農村地區的教育改革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點與難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則是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為了更好地了解云陽縣農村師資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為上級有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借鑒。2017年10月至2017年3月,我們組織工作人員根據區域分布,隨機抽樣,對紅獅中學、小學,雙梅小學、龍洞九年制學校等7所農村學校的師資現狀主要采用普遍調查、抽樣調查(開放式問卷調查)、訪談相結合等形式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云陽農村師資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教不了——師資隊伍老化、知識舊技能弱
班額大小不一、課程雜,教不了。調查發現,因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小學生源雖然有所下降,但不少鄉鎮大班額教學仍然存在。以龍洞九年制學校為例, 11所村級小學,加上中心校、12個教學點,
平均班額為54人,中學校教師人均任教2門以上課程。此次抽樣的學校中,最小班額為8人,班額為15人左右的不少。如39名學生,4個年級,3名教師負責該校的所有教育教學工作。班額小致使教師跨學科、跨年級授課。訪談中,個別老師反映:一周20多節課,還要當班主任,哪有精力顧及音體美等課?
新課程、舊知識,教不了。農村中小學最突出的矛盾是師資配備學科結構不合理,許多學科無教師任課。云陽縣共有中小學684所,其中英語教師只有743名,信息技術教師只有335名。此次調查的7所學校中,有3所無信息技術教師,4所無外語老師,5所無科學老師,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基本沒有專任教師。基礎知識學科(語文、數學)教師與藝體、科學等課程教師比例嚴重失調,體育、音樂、美術、外語、信息技術、科學等學科教師嚴重不足,原有教師知識舊、觀念陳,個別新課程,只能印在課表上應付檢查。許多學校為了解決學科師資短缺的矛盾,只得集中安排課程聘請鄰近學校教師以“跑教”任課的形式解燃眉之急。
年齡大、技能弱,教不了。農村小學受編制限制,不能引進新教師,教師的年齡層次出現斷層,師資隊伍嚴重老化。2017年,云陽縣共有小學教師5759人,教師平均年齡達48.3歲。本次調查的 7個鄉鎮7所中心小學, 30歲以下的教師只占5.6%,而46歲以上教師38.6%。雙梅鄉的石堡村校7名教師中無一名50歲以下的教師,平均年齡高達53.8歲,平均教齡達34.5年,7名老先生都不會英語、不懂電腦。高齡教師多為民辦教師轉正,年齡大、技能弱,工作主動性不強、創新性不夠,課改積極性不高。另外,爺爺奶奶教小學,師生年齡差距大,彼此間的交流、理解、溝通存在障礙,不利學生知識的接受與人格的發展。
2、進不去——進出機制僵化、就業期望值高
編制緊、機制僵,進不去。云陽農村學校師生比為1:23。近年來,小學階段生源減少后,從表面的數量上看,小學教師處于飽和狀態,甚至個別學校出現了超編現象。從2017年起,農村教師的工資由縣財政統一發放,增加編制就增加了人頭經費,也就增加了縣財政開支,農村小學很難補充新教師。如近5年間,平均每年雖補充中小學教師100余人,2017年為迎接國家普九驗收,重慶大規模地招進了一批代課教師,但遠不夠退休補員人數。這種只出不進的現象致使留守教師年齡越來越大。
條件差、期望高,不愿進。1999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師范院校布局結構調整的幾點意見》的通知,中師招生逐年減少。普通高校學生從入校到畢業,既沒有接受到農村學校工作的職業教育,更沒有回鄉從教的心理準備,對畢業后的工作待遇期望值過高,相反,相對浮躁的文化環境使他們排斥基層,反感農村地區教育的艱苦環境,即使政府愿意放編引進,一般高校本科畢業生不愿選擇農村學校就業。
3、留不住——農村條件艱苦,人才流動量大
環境苦、待遇差,留不住。長久以來,我國教育經費的分配,一直都是城市高于農村。很多農村小學因經費短缺,辦學條件差,校舍破舊,缺乏必備教育教學設施設備;教師住房簡陋,甚至沒有,教師工作環境差,生活質量不高,難以安心工作。另外,農村學校教師待遇低,也是留不住的直接原因。2017年重慶市農村小學教師平均年收入比城鎮小學教師少3284元。在本次調查中,教師們反映最強烈的是工資、住房、醫療等方面的待遇問題,78%的教師認為付出與回報反差太大,61%的教師認為他們的工資難以養家糊口。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云陽縣龍洞鄉近4年錄用了12名教師,今年開學就只剩5名新教師繼續在工作崗位,其他7名教師或改行或下海或自動離職而離開農村小學教育崗位。
《農村鄉鎮教師調研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拔高用、逆向流,留不住。一方面,農村小學教師大量由鄉村向縣城、城鎮流動,是導致農村學校教師留不住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人口出生高峰期的變更,小學教師數量相對過剩,中學教師數量不足。為解決這一矛盾,有的地區將小學高水平教師拔高為初中教師,導致大量小學骨干教師逆流向初中。如龍洞九年制學校2004~2017從小
學拔高到初中任教的教師共有20名,就全縣而言拔高的情況就更為普遍,四年內,從小學拔高到初中任教的教師共達218名。
二、云陽農村教師隊伍問題的原因分析
通觀云陽農村教師實際,我們認為,其師資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投入與編制的有限、教師管理局限、教師自主發展意識不強三方面。
(一)教育投入不足,教師編制緊、待遇低。首先,政府在教師編制上一刀切,教師缺編嚴重。由于長期以來,主管部門一直按國家規定的師生比定教師編制,不適合西部山區特點,導致了教師數量不足、學歷未達標、教學水平不高、以及代課教師數量多等。其次,教師待遇低,留不住人才。2003年以來,由于庫區建設需要,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較少,教師待遇低,人才引進困難,在編教師也不穩定。再次,代課教師待遇太低,難請。除個別鄉外,全縣代課教師
2003年秋季前長期執行月代課金僅300元,直到2003年秋季開學后才按每月500元發給,且后期未發。因此,代課不僅難請,而且整體素質不高。
(二)教師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教師培訓機制不健全,提升的機會很少。盡管縣教委十分重視教師的培訓,每期、每年都會組織一些教師進修培訓,但是教師進修培訓缺乏總體規劃,不僅形式單一,而且總的數量不多,村鎮教師外出學習的機會更少。其次,教師準入與評價制度不健全。由于庫區建設需要,政府在全縣學校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相對較少,但是,學校對有限的教師資源利用不夠、管理不嚴,存在教師資源的浪費與流失現象。
(三)教師自身缺乏教育改革與創新意識。云陽縣是國家重點開發扶貧縣,經濟欠發達,學校教育中仍然廣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教師不僅在學校硬件、軟件建設中存在觀望態度,而且不能主動從觀念意識上走出“屏山”,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教育教學改革、自主專業發展。不少教師不僅觀念、知識陳舊,而且教學方法單一、教研意識不強,教學質量不高。
三、農村師資隊伍建設的對策思考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指出:“發展農村教育,使廣大農民群眾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是實現教育公平和體現社會公正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要求。”從我國教育事業自身發展來看,追求教育公平是農村義務教育的內在需求,改變農村教育的現狀,實現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已成為我國教育事業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戰略選擇。當前農村小學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偏低是不爭的事實,并已成為制約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瓶頸。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農村地區需要什么樣的師資?什么樣的培養模式是一種最佳的選擇?
全國中小學課程改革已進行多年,要想在廣大農村,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小學,將新課改精神真正落到實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必須保證有一支具有敬業愛崗精神、教育理念先進、教學能力強、知識結構合理,并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相對穩定
的“全科型”師資隊伍。我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
(一)、規范改革完善培養機制,實施全科低齡定向專門培養。
1、全科培養
全科培養是相當時期內農村小學教育的人才需求。師范生必須接受與小學相關的各種課程的教育,小學教師必須能夠勝任多學科、綜合性的教學。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強調和突出教師的技能課程訓練與培養,通過開設音樂、美術、體育、書法、舞蹈、教育實踐和教育調查等課程,強化其教師職業技能。
2、低齡培養
低齡培養是保證農村小學教師“全科型”的先決條件。2002年9月,教育部“關于加強專科以上學歷小學教師培養工作的幾點意見”明確指出:“招收初中畢業生,實行‘五年一貫制’專科教育,有利于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培養,有利于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培養小學教師,必須以可塑性較強的初中畢業生為對象。高中畢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基本發育成熟,對舞蹈、音樂、美術、活動組織、學科教法等重要教育內容的學習,高中生已經不易適應。
3、定向培養
定向培養是保障農村小學教師“下得去、留得住”的有力措施。讓師范畢業生“下得去”,最好招收熟悉農村生活環境、教育環境的農村學生,采取定向招生,保證定向使用。教育過程中,定期組織學生回鄉開展見習、實習等教育實踐活動,加強職業教育,強化親農意識,利用“故鄉”情結,讓他們回到賴以生長的家鄉,為家鄉的教育和經濟發展服務。
《農村鄉鎮教師調研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4、專門培養
專門培養是培養農村中小學師資的特殊要求。我們應該正確認識教師這樣一個獨特的職業,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不亞于醫生和律師,小學教師應該由專門的培養機構采用專門的培養機制與訓練方法進行培養。
農村師資的培養能否成功,關鍵在于是否尊重師資培養的特殊要求。一般高校是一種寬口徑、研究型的人才培養,其辦學方向、教育思想、資源配置與小學教師的培養大相徑庭,也不可能照顧和遷就小學教師培養的特殊要求。實踐證明,中師取消之后,原有的本科院校(包括師范類院校)并沒有承擔起小學教師的培養任務,而專科類學校基本上是由原各類中專升格,不能承擔小學教師的培養任務。
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過渡之后,小學教師的培養機構基本處于缺失狀態,二級師范的辦學格局并不清晰。以云陽為例,原有中等師范學校,專門負責小學和幼兒園教師的培養。后來雖然開辦了五年制初等教育專業,但并無獨立承擔專科教育的主體資格:招生計劃由高校劃轉,畢業證由具備資質的高校發放。這種計劃與培養脫節、教育和認定分離的辦學體制,不僅給現行的培養和管理增添了很多的麻煩,也不利于師范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如此看來,設立與規范專門的培養學校是解決農村中小學教師問題的關鍵。
要想徹底改變我國農村(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師教師“教不了,進不去,留不住”的根本問題,我們認為首先是各級政府部門研究、改革現有的教師編制問題以及用人機制,保障農村學校教師的質量;二是建設獨立的高等師范學校,利用中師優質教育資源,實施專科層次的早期培養,完善二級師范的辦學結構,理順辦學體制,徹底解決農村小學教師及時有效補充的問題;三是進一步完善正在探索的教師定向培養機制,培養、儲備適應農村基礎教育的“全科型”小學教師;四是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使農村小學教師真正“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
(二)加大政府投入,調整農村教師結構
1.提高農村教師待遇。“發展農村教育,建立穩定可靠的經費投入機制是根本保證,農村義務教育的辦學經費由政府投入。”“嚴格實行農村中小學教職工工資由區縣財政統一發放制度,并確保教職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中央和省下達的工資性轉移支付資金,全部補助到區縣,優先用于教師工資發放。農村中小學教職工醫療、失業等保險經費中除個人負擔部分外,其余部分納入財政預算,統籌安排。”這些規定盡管為農村教師工資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實際實施中仍
存在政策的“表面化”、“擴大化”、“缺損”、“替換”等不良現象,同時,各縣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農村教師實際受惠不多。我們認為,目前,宜賓應進一步加大農村教育的財政投入,實施農村教師工資傾斜政策,切實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和福利,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留住優秀的教師。
2.關注農村村小教師。目前,代轉工教師是云陽農村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在云陽教育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關注這部分教師的生存、發展現狀勢在必行。目前,云陽應進一步提高代課教師工資待遇,改善其生活條件,使他們樂于從事農村教育工作。
3.合理調整農村教師布局。首先,要改進教師招考辦法,根據實際需要實行定學科、定地點、定服務時間的招考辦法,合理布局招聘教師,逐步改善教師結構。我們認為,小學重點在村小,中學重點在數理化、外語等方面的奇缺人才。其次,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到農村學校工作,應獎勵對農村教育發展有重要貢獻的人員。再次,適當限制教師調動,特別是農村優秀教師、緊缺學科教師等的調動要謹慎。為了確保農村義務教育教育機會的均等,政府應該加強對鄉村教師的管理,抑制因市場調節引發的惡性鄉村教師流動。i[③]
(三)優化農村教師管理制度,提高農村教師質量
1.完善農村教師準入制度。全面實行教職工聘用(任)制,強化崗位意識和競爭意識;實行按需設崗、資格準入、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科學考核、合同管理;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聘任機制;嚴把教職工隊伍入口關,堅持擇優錄用,逐步提高新聘教師的學歷層次。無疑,這些措施對云陽農村教師隊伍的穩定與發展。但是,目前,云陽農村在職教師整體學歷不高,代課教師所占比例較大,教師整體素質不高。因此,云陽應進一步落實與強化農村教師評聘與準入制度。一方面,建立農村教師特殊津貼制度,使優秀的人才能夠引進到農村中小學;另一方面,又要杜絕農村教師招聘中的舞弊行為,避免不合格教師進入農村教師隊伍行列。
2.完善農村教師培訓制度。調查表明,云陽農村教師不僅學歷偏低、年齡偏高,而且外出接受培訓、進修的機會很少,接受新信息的.機會不多,因此,為提高農村教師素質,需要進一步加強師資的培
養與培訓。一方面,政府可出面與本地高校簽訂協議,為當地培養對口師資;另一方面,應制定教師輪流進修制度,加強農村在職教師的職后培訓特別是緊缺學科教師的培訓力度。ii[④] 云陽縣農村教師的培養與培訓需要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專家、教師、學生齊心協力,只有切實提高農村教師培養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農村教師隊伍,云陽農村教育質量才有保障。
3.完善農村教師評價機制。由于城鄉學校和教師情況差別較大,應根據城鄉教育的實際分類制定考核細則,可在考核過程中擴大參與面,請學生、家長、社會人士參與對教師的考評,從而構建適合農村教育特色的教師評價制度。目前,國內外理論界與實踐界比較注重發展性教師評價的實施,旨在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農村教師評價也應切實實施發展性教師評價,以提高農村教師自我發展的自信力。
4.實施城鄉教師流動制度。 完善教師交流制度,促進教師隊伍合理流動,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鼓勵教師到農村、到邊遠學校任教。鼓勵城鎮教師向農村學校交流,可實行工資待遇和戶籍關系不變。建立鄉(鎮)中心小學教師與村小教師輪換制度。各地要采取建立農村教師津貼制度和適當提高農村中小學高、中級教師職務崗位比例等措施,鼓勵城鎮學校教師和高校應屆畢業生到邊遠貧困地區和農村中小學校任教。為了實現城鄉教師隊伍均衡發展,進一步提升農村教育質量,一方面,鼓勵城市學校選派老師到農村學校支教,幫助受援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從鄉村學校選派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到城市學校助教與掛職,學習先進的管理和教育教學經驗。同時,縣區內教師實行鄉鄉、校校之間流動。這樣,使云陽城鄉教師流動常規化、科學化。
(四)提升教師專業發展主體意識,提高自我更新能力
政府的投入、條件的改善是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保障,但是,我們認為,要切實改變農村教師落后面貌,需要切實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自我更新能力。
1.提升農村教師的“農村感”。“農村感”是個體在認識、了解“農村”的基礎上形成的、對“農村”、“農村生活”、“農村教育”諸方面的觀念與穩定的情感體驗,它是農村教師在“農村”這種特殊
境域中逐步形成的“農村”自豪感、責任感、使命感等。iii[⑤] 盡管許多農村教師十分敬業,但是,仍有部分農村教師不安于農村教育、不尊重農村孩子等現象,提高農村教師的“農村教育”的自豪感、責任感與獻身精神仍在必要。只有具有強烈專業責任感、使命感和獻身精神的農村教師,才能自覺謀求專業發展、全心全意從事農村教育事業,才能在農村生根、開花、結果。專業倫理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約束機制,沒有專業倫理的約束與規范,就沒有農村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2.提升專業發展自主性。教師專業發展主要是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過程,教師的自我更新是專業發展的內在機制,自覺、自主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iv[⑥]農村教師只有充分意識到專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自身在專業發展的責任,不斷強化專業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加強自身的專業自我更新意識與能力,才能積極尋求專業發展的途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自主、專業知能、專業倫理,更好地培育祖國下一代、投身于基礎教育事業,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3.積極參加教育改革。基礎教育改革是基礎教育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農村教師只有積極投入基礎教育改革,將素質教育、基礎教育教學、課程、評價與考試改革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學中,通過自身的教學改革來實踐素質教育理念、發現自身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尋求改進教學水平提升的途徑,才能有效地促進自身的專業自主、專業智慧、專業倫理的提升。
4.投入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是教師為提高對所從事的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其中,教師既是行動者也是研究者,教師教學行為及問題是行動研究的內容。農村教師只有積極投入行動研究,在研究中反思自身教育教學行為、發現并解決問題途徑,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切實促進專業成長。但是,行動研究需要教師克服專業個人主義,打破自給自足式的教學生涯的封閉狀態,建立教育研究自愿組合,促進合作與互動。
5.加強教育反思。范梅南認為,教育反思是指向兒童生活的事件和情境的教育意義的理解,它包括行動前的反思、行動中的反思、
全身心關注、追溯型反思
農村鄉鎮教師調研報告 [篇2]
近年來,農村小學教師教非所學、年齡老化現象,“民轉公”教師正值退休高峰;教學點分散,班額小,農村小學“超編與缺編問題并存”和“實質缺編導致教師工作負擔重”的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村義務教育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下面以XX小學為例:
一、基本情況
XX小學下轄XX村、XX村、XX村,生源半徑10公里。學校現有7個教學班,81名學生,教職工11人。是所規模較小的完全小學。從教師隊伍來看,有四個問題比較突出: 一是教師隊伍老齡化嚴重。30歲以下教師2人(2017年9月新進的特崗教師),占教師總數的18.2%;30-45歲教師2人,占18.2%;45歲以上教師7人(其中女2人、1人即將退休),占63.6%。
二是教師學科結構不合理,工作量過大。
教師學歷全部達到中師以上,中師學歷2人,占18.18%;大專學歷5人,占45.45%;本科學歷4人,占36.36%。
從數據上看,81.82%的教師在合格學歷的基礎上提升了學歷層次,但教師學科結構不合理,專業學科發展不平衡。按《安徽義務教育實驗課程設置安排表》“開齊開足開好課程”的要求,小學各個年級必須開齊音樂、體育、美術和社會實踐活動課,小學三年級以上必須開設英語、計算機課,這些學科都需要專業對口的教師執教。現有教師中體育專業教師1人,英語專業教師1人(均為2017年新補充的特崗教師)。七個教學班共有每周共有210課時,人均19.1課時,每天近4節課,還要備課、批改作業、班主任工作等,工作量超負荷。由于教師缺乏,教非所學、學非所教以及一人代多科的現象不可避免。另農村教師多是“半邊戶”, “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之余還要回家干農活,由于長時間超負荷運轉,使得教師疲憊不堪,身心疾病增加,心理負擔沉重。 三是現有教師編制不適應學校發展需要。
根據中央編辦發[2017]72號(中央編辦 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統一城鄉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通知)規定的師生比例核編,只能配備4名教師,嚴重超編。
四是教師培訓機制難以形成,培訓效果不佳。一是教師少,教研、培訓學習氛圍難以形成;二是工作量過大,教研、培訓時間難以保障,外出培訓學習機會少;三是“蘿卜煮蘿卜式”的教研模式,重實踐輕理論,缺乏針對,缺乏專業引領,不利于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發展。
三、幾點建議
一、探索并改革教師補充機制。
現有的教師補充機制已在逐步解決農村教師隊伍逐步解決師資在年齡、來源、學歷、專業、職稱等方面存在的結構性問題。農村學校地處偏遠山區,新補充留用難度較大。 六十年代的“侯王建議”順應了當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其中“教師都回本大隊工作”對當下農村教師“補充易,留住難”的現狀有借鑒意義,大力實施教師本土化培訓。要加大優秀師范畢業生的儲備,對學校核定編制時另外增加一定比例的后備師資儲備編制,實施定向培訓,吸引本地優秀大中專畢業從教。同時要建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激勵機制,在教師職務評聘、評優評先、年度考核等活動中向農村教師傾斜,不斷提高農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改革農村學校教師編制標準。
我鄉農村小學何家坊小學、XX小學、教學點師生比分別是1∶11.94、1∶7.36、1∶4.9、1∶7.85,師生比遠高1∶19。班師比分別是1∶1.59、1∶1.66、1∶1.72、1∶1.79、1∶1.84、1∶1.91、1∶1.98、1∶2.04、1∶1.86、1∶1.86。班師比分別1:2:43、1:157、1:1.67雖然中央編辦發[2017]72號等文件沒有對農村小學的班師比作出明確規定,但班師比明顯偏低,農村小學教師實際卻屬缺編。
受現行的編制依據師生比影響,農村中小學教師雖超編,但其工作量重(每周19.1節課)。教學點班多學生少,多以復式教學,以師生比或班師比都不能很好解決解決這一矛盾。建議配置師資時應該考慮班師比、師生比、教師課時數等多個指標,充分考慮到了學校在校生數、班級數(年級數)、課程數、教師課前課后工作量等影響因素。綜合考慮教師工作量來配置師資能夠做到因校而異,同時還能夠實現教師編制的動態管理。
(二)要加大培訓和支教的執行力度。
一是農村小學教師培訓應盡可能安排在節假日進行,以便解決工學矛盾。二是加強農村中小學緊缺學科老師培訓,針對農村小學存在學科薄弱的特點,開展針對性培訓,培訓一專多能型教師,滿足農村教育需要。三是以教科研為載體,著力培養骨干教師,并向農村傾斜,使其成為新一輪農村教師培訓工作的重要力量,發揮其專業引領作用。四是加強遠程培訓管理測。網絡學習平臺應開發移動設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應用程序,既解決培訓硬件條件不足問題,又能隨時隨地開展學習,較好地解決工學矛盾。施訓單位、地方教師培訓機構與受訓教師任職單位之間的應建立聯動機制,加強過程管理,對參訓教師采取多方參與的全程綜合測評考核,提高培訓效果。
【農村鄉鎮教師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鄉鎮農村消防調研報告02-22
鄉鎮農村文化事業發展調研報告06-28
農村教師調研報告02-22
鄉鎮調研報告07-19
農村教師現狀調研報告03-25
農村教師實習現狀調研報告08-10
鄉鎮農村實習報告07-07
農村調研實習報告05-27
農村供水的調研報告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