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元宵節作文精選8篇怎么寫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精選8篇300字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精選8篇怎么寫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精選8篇300字

日期:2023-03-12 10:45:02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精選8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精選8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元宵節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精選8篇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1

  俗話說得好:每逢佳節倍思親。我的家鄉雖然在偏僻的小村莊,但這一天出門在外的人幾乎都回家,所以家鄉到處人來人往,歡聲笑語。

  我和爸爸、媽媽進家片刻后,我就隨奶奶去點香。我們要點的可不是普通的香,它很大,而且這一柱香非常精致漂亮,表面有一條張牙舞爪的龍盤著,那條龍栩栩如生,正要騰空而起,真是“神龍盤玉柱”。到了歐家宗祠,這里早已香煙裊裊,許多人都在拜佛,以求平安。我們來到自己的那一柱大香前,只見盤在香上的龍張著大嘴,好像是對我們說:“主人,你們終于來了,我已經等很久了,快把我點上吧!”爺爺、大伯和二伯合力將桶和香搬到一邊。接著二伯拿出隨身帶著的一瓶油,倒在香的最上面,然后點著火。頓時,微小的火苗就迅速變大,變成一條火龍。很快油燃燒完,火滅了,“龍香”上不停地升起縷縷煙霧。點完香,我們來到二伯家門口,吊上鞭炮,然后一起吃團圓飯。聽二伯講,村里有個習俗,就是每逢元宵佳節的時候,村都組織迎春游行、元宵燈會,游行的隊伍來到哪家門前,哪家就要放鞭炮。所以游行的隊伍所過之處,鞭炮噼里啪啦地響個不停。正談著,游行隊伍已經來到二伯家門口,只見長長的游行隊伍像一條長龍,踏著平坦的村道緩緩向前進。一條引人注目的龍燈,有20多米長,10米來高,吐著鮮紅的舌芯,尾巴翹得老高,好象在向人們夸耀自己:你們瞧,我多威風呀!上面還寫著“萬事如意”、“風調雨順”等吉祥大字。我正看著,爸爸已經點響了鞭炮,噼里啪啦地響了起來,鞭炮聲伴著歡慶隊伍、動聽的笛聲、鼓聲,組成了一首歡慶元宵的歌。二伯說:“來,我帶你去學校操場看看……”

  來到學校操場往里走,左邊是八匹奔騰不息的駿馬彩燈,還有鴿子燈、孔雀燈等等。右邊是一條大青龍燈,龍身上寫著“天使龍王”四個醒目的大字。身旁還有一條蛇燈,它張開血盆大嘴,仿佛要把整個世界吞下去似的。再往里走,展現在我眼前的是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彩燈:“老鼠”正鬼鬼祟祟地在偷肉吃,而“老虎”正在草叢里虎視眈眈地盯著玩耍的“小羊”,“龍”正在天空觀看“駿馬”和“兔子”賽跑的活動……接著,我們來到了學校的大禮堂,我大喊起來:啊,多漂亮的彩燈呀!我問二伯是從哪里買來的。二伯說:“里面掛著這幾十盞燈籠,每一盞燈籠都是村里的能工巧匠用靈巧的手做出來的喲!”燈籠牌坊旁邊是動植物花燈長廊,長廊里有可愛活潑的小白兔燈,猴子燈、嫦娥燈、青菜、茄子、西紅柿燈……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我和二伯隨著擁擠的人群吃力地來到了教學樓的頂層走廊上,舉目眺望。大街上、操場上人山人海。這隆重、熱鬧的場面,我還是第一次經歷。望著緩緩離去的人群,我想:元宵的慶祝活動,不正象征著人民的日子蒸蒸日上,祖國繁榮昌盛嗎?看到這樣熱鬧非凡、歡聲鼎沸的景象,我情不自禁地在內心里大喊:“我愛你———家鄉!”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2

  我的家鄉在湖北荊山山麓,地屬襄樊管轄,是個版土面積三千八百五十七平方公里,總人口六十萬人的小縣城。原名思安,因境內有漳河,故改思安縣為南漳縣。

  小學時有篇課文叫《西門豹》,講的是西門豹治河投巫的故事。課文里西門豹治的那河叫漳河,那時年紀小,以為這漳河便是這打從家鄉門前流過的小河,竟高興得手舞足蹈。后來才曉得此漳河非彼漳河,那漳河在河南安陽,比南漳縣城都有名。

  南漳這小縣也終于沒負了“思安”這名諱,絕不樹大招風,恐怕出了湖北就再沒人知曉襄樊有個南漳了。但又何必天下皆知呢?這畢竟絲毫不影響這小縣城的與樂。淳樸的家鄉人,就如此安定地在這塊山清水秀的土地上,一代一代生活著。老人們三兩聚在樹下閑聊,大人們起著自行車在不太寬敞的馬路上來回穿梭,孩子們專心地坐在講堂聽老師講解。街道或許并不繁華,沒有繁弦急管,也沒有火樹銀花與燈紅酒綠,卻安詳而端莊。歲月就在小巷厚厚的落葉上慢慢流淌。

  滿月象征著團圓、美滿。正月十五之夜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自然被這個一心祈求平安的小縣所看重。

  提起元宵佳節,除了湯圓,我想更多人會想起賞燈。而在我地家鄉,正月十五上午地游街“鬧元宵”卻更被人們看重。

  清早五點多鐘,便有大批人馬在水鏡廣場聚集。老人,小孩,還有其他各式各樣地人都在隊伍里滿面春風。打腰鼓、劃旱船、扭秧歌,無人不迫切地表達著自己地歡喜。游行隊伍從大街小巷走過,路邊觀看地人摩肩接踵。調皮地小孩,拿出過年沒放完地鞭炮,“刺啦”一聲擦燃往人群里一丟,吐吐舌頭跑掉了。只剩下母親無奈地苦笑、抱歉地賠罪及眾人寬容地笑聲。獅子在街上上躥下跳,長龍在人海中上下翻騰。夾雜著震天撼地地鑼鼓聲,歡樂地氣氛沸騰到了極點。

  元宵是團圓地日子,自然少不了一頓豐盛地午宴。宴席通常在中午十二點開始,萬家鞭炮齊鳴,當滿城地地面都被喜慶地紅色鋪滿時,人們便開始吃飯了。湯圓當然必不可少——每逢元宵,奶奶地湯圓最令我掛念——奶奶不會夾餡,所以總是把湯圓揉成一個個小團。但這一點都不影響它地味道:煮好后盛起來,一人面前一碗湯,加上白糖與炒好地芝麻,絕不亞于蔣雯麗代言地那“味美香甜甜”地“三全凌湯圓”。

  南漳不是個富裕的小城,沒有太多的財力來舉辦燈會。可這并不影響家鄉人賞燈的情趣。小巷里,小販擺弄著各式各樣的花燈,牢牢拽著媽媽衣角的孩子睜大眼睛望著花花綠綠的閃光物,央求著。大人無奈地望著孩子,掏出錢交給滿臉笑容的小販。孩子得了心愛的玩具,高興得手舞足蹈。

  每看到這些,我都會想起自己那如夢般干凈淳樸的童年——

  提著哥哥的舊燈籠,在家里各個角落晃悠,唱著奶奶教的童謠:

  “照啥子啊?照蟲蠅兒螞蟻。照死老(了)吧?照死老(了)……”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3

  我喜歡的節日有:喜氣洋洋的春節;莊嚴隆重的國慶節;豐富多彩的兒童節;還有……不過,我最喜歡的節日是元宵節。春節的喜慶還沒過去,元宵節又悄悄地來了,我有幸和奶奶一起到大溝村看鬧元宵。

  (1) 第一天下午

  我和奶奶剛到大溝村,就有親朋好友熱情相迎,他們帶我們來到祭祀宮殿參觀,他們告訴我和奶奶:祭祀宮殿前的那塊空地,是此次鬧元宵的主會場。透過裊裊上升的煙霧,我發現,那里所有的人都興高采烈,;穿著賞心悅目的衣服,合祭祀用品,準備鬧元宵……

  元宵節的游行開始了,大人給我們一面紅旗,我想這應該是用來祈福的吧。

  我和小朋友們聽著鑼鼓聲,跟著游行的隊伍,慢慢地前進。看!路邊的景色可真美啊:有高高的龍眼樹;有五彩繽紛的野花,有正在緩緩流動,像一條青綠色的綢帶一樣的小河;還有青里透紅,掛在那葉梢的西紅柿……聞著那清新的空氣和泥土的芳香,我神清所爽,頓時陶醉了。隨著表姐的提醒,我往回一看,后面人山人海,紅旗在風中飄揚,只聽得鑼鼓聲一片,那聲音猶如一只威風凜凜的猛虎,發出王者般的長嘯。在我們游行經過的人家,已點起干草,燃放鞭炮,只見旁過一片火光,那鞭炮的聲音,猶如一只獅子在吼叫,好象在慶賀這幸福吉祥的節日,我想:如果從天上看這浩浩蕩蕩的隊伍,有可能會以為是一只巨大的火龍在樹叢中穿梭。

  游行完畢,接著進行的是祈福儀式,只見大家有的敲鑼;有的打鼓,有的找著媽祖像,有的拿著香火,有的舉著祭品,還有的……哦!對了,大家爭著祈福,口里還念叨著,仔細一聽,原來是:五谷豐登、全家平安、風調雨順、萬事如意、一帆風順等等吉祥如意的詞,這寄托了多少個人的美好的愿望啊!

  (2) 第一天晚上

  夜幕慢慢降臨,那演藝隊也過來了。

  如果說晚上的夜空像大海,那么云兒們就是大海中的朵朵雪白的浪花。演藝團開始表演,那舞姿猶如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那樂曲聲,奏出了吉慶祥和,奏出了喜所洋洋;人們看得如癡如醉。抬頭一看,云朵也在悠閑地聽著這優美的音樂。

  音樂過后,“扛欖轎”開始了,只見大家扛著欖轎,繞著兩堆火,跑著跳著,在不時地動欖轎呢!有時候還會突然換人;原本速度很慢,但過了一會兒,大家都掌握了技巧,速度快了起來,鋒如一只猛虎,在火中奔跑,跳躍喔!

  (3) 第二天晚上

  第二天晚上七點整的時候,游燈開始了,大家把自己家里架子上的十盞燈籠點燃,大家開始拿著燈籠游行了,我們站在高外,往下望,高爾夫球下成了我的海洋,燈的世界……

  游行結束后,當然是放鞭炮了,只風四股超級長的鞭炮被點燃,只見外面”啪啦披哩”一陣后,打開門,發現外面充滿了硝煙,好象仙境一般。放煙花開始了,突然間,火藥像沖天炮一樣,“嗖!嗖!嗖!”地射上天去,在天空中綻開了美麗的花朵……我們笑著,歡呼著……

  鬧元宵在歡聲笑語中漸漸結束了。

  此次鬧元宵熱鬧非凡,明年我還要來大溝村,鬧元宵。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4

  家鄉的元宵節 每年正月十五,是傳統的佳節----元宵節。元宵節也是泉州人的“狂歡節”,更是全年最熱鬧、最迷人、最有地方色彩的一次文化盛宴。

  每到元宵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歡歡喜喜;街道、廣場上彩燈高懸……呈現出一派喜氣洋洋的節日場面。

  泉州人“鬧元宵”,燈會是元宵節的主題。元宵節的晚上每條大街小巷,連商店門口也掛上了燈籠。夜幕降臨,街上已是人山人海。大人小孩的手上都提著形色各異的小花燈,組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使沉悶的夜空充滿了生氣。

  元宵燈展,非常精彩!你瞧,那個粉紅的荷花燈,多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披著婚紗,害羞地旋轉著。荷花下是一片碧綠的荷葉,有了荷葉的襯托,荷花顯得更加楚楚動人。還有紅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雞”、活潑可愛的“小兔子”、栩栩如生的“嫦娥奔月”……這一盞盞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的花燈引得前來觀賞的人們興奮不已,對花燈贊不絕口。

  “踩街”也是元宵節必不可少的活動。“踩街”活動開始了,街道成了舞場,男女老少婀娜而至,威武雄壯的舞獅舞龍隊伍;南音如飛澗流泉錚錚交響……

  在“踩街”隊伍中我看到一些叔叔們頭戴草箍,上身裸露,赤足著地走在街上。他們頭上的草箍形制特殊,是將一條紅布條與稻草混合編織,圍成一個草圈,并于草圈接頭前留出一段10多厘米長的向上翹起的頂端,有如蛇之吐信。

  他們不時會拍拍胸,跺跺腳,拍拍手。他們跳得很節奏音樂高昂時可他們雙腳反復頓地,舒緩時則撫胸翻掌、扭腰擺臀,動作圓柔而詼諧,活潑而妙趣橫生。這是什么舞蹈?看起來為什么那么奇怪呢?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笑著說:“這是‘拍胸舞’,是踩街活動的`重要節目,也是我們泉州的特色舞蹈啊!”

  踩街隊伍中迎面走來了一位老爺爺和老奶奶。只見老爺爺他頭戴黑中點紅柱子帽,身掛開襟藍褂衫,手里把玩著一把長煙管。瞧,拿起長煙管,放低臀部,踉踉蹌蹌踱起“閹雞步”,他那臉上也像吹了口仙氣似的,詼諧喜樂的神采熠熠生輝。“媽媽快看呀!這又是什么節目呢?”我拉住媽媽的衣襟激動地喊道。“這是踩街中的傳統節日,‘火鼎公火鼎婆’。元宵節火鼎公必定拖著老伴火鼎婆走街串巷、尋歡逗樂!”媽媽說,“火鼎公非常善良,總是能給人帶去快樂。”

  呯!啪!……隨著一聲聲巨響,一朵朵綻放的禮花騰空而起,開放的禮花如一個個彩球,似一朵朵潔白無暇的雪花,像一顆顆拖著彩帶的流星劃過天空……把黑夜點綴得耀眼奪目,把泉州這座古城變得更加美麗。多么熱鬧、多么精彩的元宵節啊!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5

  我的家鄉在湖北荊山山麓,地屬襄樊管轄,是個版土面積三千八百五十七平方公里,總人口六十萬人的小縣城。原名思安,因境內有漳河,故改思安縣為南漳縣。

  小學時有篇課文叫《西門豹》,講的是西門豹治河投巫的故事。課文里西門豹治的那河叫漳河,那時年紀小,以為這漳河便是這打從家鄉門前流過的小河,竟高興得手舞足蹈。后來才曉得此漳河非彼漳河,那漳河在河南安陽,比南漳縣城都有名。

  南漳這小縣也終于沒負了“思安”這名諱,絕不樹大招風,恐怕出了湖北就再沒有人知曉襄樊有個南漳了。但又何必天下皆知呢?這畢竟絲毫不影響這小縣城的和樂。淳樸的家鄉人,就如此安定地在這塊山清水秀的土地上,一代一代生活著。老人們三兩聚在樹下閑聊,大人們起著自行車在不太寬敞的馬路上來回穿梭,孩子們專心地坐在講堂聽老師講解。街道或許并不繁華,沒有繁弦急管,也沒火樹銀花與燈紅酒綠,卻安詳而端莊。歲月就在小巷厚厚的落葉上慢慢流淌。

  滿月象征著團圓、美滿。正月十五之夜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自然被這個一心祈求平安的小縣所看重。

  提起元宵佳節,除了湯圓,我想更多人會想起賞燈。而在我的家鄉,正月十五上午的游街“鬧元宵”卻更被人們看重。

  清早五點多鐘,便有大批人馬在水鏡廣場聚集。老人,小孩,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人都在隊伍里滿面春風。打腰鼓、劃旱船、扭秧歌,無人不迫切地表達著自己的歡喜。游行隊伍從大街小巷走過,路邊觀看的人摩肩接踵。調皮的小孩,拿出過年沒有放完的鞭炮,“刺啦”一聲擦燃往人群里一丟,吐吐舌頭跑掉了。只剩下母親無奈的苦笑、抱歉的賠罪及眾人寬容 的笑聲。獅子在街上上躥下跳,長龍在人海中上下翻騰。夾雜著震天撼地的鑼鼓聲,歡樂的氣氛沸騰到了極點。

  元宵是團圓的日子,自然少不了一頓豐盛的午宴。宴席通常在中午十二點開始,萬家鞭炮齊鳴,當滿城的地面都被喜慶的紅色鋪滿時,人們便開始吃飯了。湯圓當然必不可少——每逢元宵,奶奶的湯圓最令我掛念——奶奶不會夾餡,所以總是把湯圓揉成一個個小團。但這一點都不影響它的味道:煮好后盛起來,一人面前一碗湯,加上白糖與炒好的芝麻,絕不亞于蔣雯麗代言的那“味美香甜甜”的“三全凌湯圓”。

  南漳不是個富裕的小城,沒太多的財力來舉辦燈會。可這并不影響家鄉人賞燈的情趣。小巷里,小販擺弄著各式各樣的花燈,牢牢拽著媽媽衣角的孩子睜大眼睛望著花花綠綠的閃光物,央求著。大人無奈地望著孩子,掏出錢交給滿臉笑容的小販。孩子得了心愛的玩具,高興得手舞足蹈。

  每看到這些,我都會想起自己那如夢般干凈淳樸的童年——

  提著哥哥的舊燈籠,在家里各個角落晃悠,唱著奶奶教的童謠:

  “照啥子啊?照蟲蠅兒螞蟻。照死老(了)吧?照死老(了)……”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6

  在我的家鄉河南,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這一天,顯得格外的熱鬧,那熱鬧勁絕對不遜色于春節,甚至別有一番風味,比春節還要隆重而有趣。

  首先,這一天要吃湯圓,薺菜餃子,放炮竹。不管白天有多忙,晚上也家家團圓,鬧花燈,猜燈謎,大人小孩提著小燈籠相互串門。

  吃湯圓是元宵節重要習俗之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在煮吃湯圓,那鍋里的湯圓啊,有白的,黃的,紫的,綠的;黑芝麻餡的,豆沙餡的,果泥餡的……滿滿一鍋的湯圓,不用嘗,光看顏色,聞香甜的氣味都能讓人口水直流,垂涎三尺。吃湯圓時,一家人圍著一大桌,有說有笑,邊吃邊聊,小孩子快樂地談論哪個顏色的湯圓味道更好吃。一片溫馨場面。薺菜餃子一般在河南才有的,田野里麥地旁,剛剛開春的薺菜苗,正值鮮嫩美味,摘回去,洗干凈,配上煎蛋皮,剁碎摻在一起,放上鹽,滴上香油,不用其他的調料,那清香味都能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一盤薺菜餃子比滿桌的雞鴨魚肉更受歡迎。

  晚飯后,夜幕降臨,家家戶戶門口的大紅燈籠都亮起來了,小孩子們拿著心愛的煙花玩的不亦樂乎。然后手提著自制的、購買的各式各樣的花燈走街串巷。此時,大街上的花燈也都閃耀起來。各式各樣,千姿百態: 紅的,綠的,黃的,彩色的;花朵形的,人形的,小提琴形的,小鳥形的,孔雀開屏形的,十二生肖動物造型的,應有盡有,惟妙惟肖。無數盞彩燈閃爍在一起,仿佛是一座燈火輝煌的神話城市。

  最有趣的猜燈謎也是不能錯過的,老少皆宜。一排燈籠上貼滿了小紙條,一張小紙條就是一個謎語,如果猜的中,就可以把紙條撕下來,去揭謎底。揭謎底的地方總是圍的水泄不通,不時傳來陣陣哄笑聲。如果猜中的多,還可以拿到獎品,獎品一般是一把扇子,或一個小燈籠,小裝飾品,或一個小卡通娃娃。不管獎品大小,猜中的人都興高采烈。

  元宵節傳統節日,體現了古代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蘊。相傳元宵節的來歷起源于漢朝。因為漢朝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觀舍利子的習慣,換地推崇,就命令從宮廷到民間在這一日都點燈,慢慢地就逐漸形成了元宵節的雛形,后來漢武帝將祭祀活動也定在了這 一天。有了祭祀神靈的加持,元宵節開始被人們所重視。

  其實后人更多的是通過吃元宵,觀花燈等來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商家通過猜燈謎來增加人氣,喻意生意紅紅火火;人們認為人生就像湯圓,歲月是皮,經歷是餡,酸甜苦辣象征人生滋味。元宵皮上的點綴象征毅力和信心……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幾乎在元宵上體現。

  歡樂的元宵節不僅讓我的生活有樂趣,而且使我理解了人生的大道理。我愛家鄉的元宵節一一愛吃湯圓,愛看花燈,愛萬家燈火,團團圓圓的味道……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7

  我的家鄉有一座始建于明朝弘治丁巳?1497 年的龍泉古寺。自龍泉寺建成后,附近的村民每年都要舉辦元宵節的龍泉盛會,壩子中的關索戲、龍燈、獅子、花燈、打秧佬、般打等古老的文藝表演都要在山上表演。龍泉盛會期間,立在龍泉寺大門外的兩炷大香可稱得上“世界之最”。大香高6米,頂口最大直徑為1.3米,底部直徑為0.33米。兩炷大香如倒錐形插在專門用青石打制的香座上。由于制好的大香彩繪得五彩繽紛,又高又粗,遠遠望去,猶似兩座倒立的彩塔,蔚為壯觀。

  大香的制作要經過幾十個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其做法是:先選一棵碗口粗、6米長的樹干為支撐,除留出約一米長的干做插香用外,用篾圈按圓錐形往上編扎,并每隔一米左右用橫木做一十字架將樹干固定于中心,同時也為在香內裝香面的人好上下,兩炷香的骨架編扎完后,表面用白紙糊好,由民間藝人繪圖、扎花或貼上民間繪圖。香面要待兩炷香在龍泉寺門外豎立起來后再裝,因為大香是在新街編扎,新街離龍泉寺還有近三公里的山路,若在山下就裝香面,送上山時就抬不動。并且送大香時還要舉行隆重的送大香儀式才能起抬,從新街起抬送大香的日子為正月十五日,兩炷香一炷在前,一炷壓后。抬大香是用木架支撐,每炷香由四人抬,還有四人用拉繩在四周平衡。這天,送大香時關索戲、龍燈、獅子、花燈、打秧佬、般打等文藝隊伍開始表演,鑼鼓聲、鞭炮聲、龍舞、獅舞、花燈的崴步,關索戲、般打的表演,包括穿紅戴綠送香的群眾約兩三千人的隊伍,塞滿行進的大道,長達一公里多,氣氛相當熱烈,大香一直要送到龍泉寺大門外。待兩炷大香插入堅硬的青石香座豎穩后才息鼓、停舞。繼后,選派十幾名青年抬上竹梯,分別爬上兩炷香的頂口,鉆入香內,裝填已準備好的香面。香面為一層細鋸木,一層柏枝面,一層碎樹葉、一層薄細砂?主要防止燃明火 。按此順序將兩炷香裝填到頂口。中午開始點香。由青年人從梯子爬上大香,把點燃的小香插入頂口香面上,大香隨著燃起來。這時廣場上的演出開始進行,這天也即是盛會的高潮。這兩炷香一直要燃一個月,每天有四方八面的群眾不斷來參拜慶賀。大香燃完也正是當地備耕春耕開始,故而據傳,龍泉寺盛會點大香是為了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現在已變為當地群眾以娛樂為主的民俗活動,并且這一民俗活動一直相沿至今。

  家鄉的春節多姿多彩,最快樂的當然要屬我們小朋友了。我們可以輕松自由地玩耍。男孩子們可盡情地點放鞭炮,每一次響亮的爆炸聲,都預示著一次快樂的歡呼,哪怕是冒著耳朵也能感受到心跳的精彩。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8

  在我的家鄉,元宵節吃的不是湯圓,而是一種叫“團子”的食物。“團子”的“團”字,是家鄉人根據它的形狀這樣叫的。我查了一下字典,有一個米字旁的“團”字,簡化后也是這個“團”字,故本人索性將其稱為“團子”。團子是這樣制作的:將淘洗過的大米磨成粉,和上一點水在鍋里炒至半熟放置一旁,將臘肉、蓮藕、胡蘿卜等切丁炒熟了做成餡,然后把調好的米粉揉成橘子大小的圓球形,在中間捏一個窩放進餡料,再又將其揉搓成雪白光滑的圓球形,上蒸籠蒸熟即可。團子不甜不膩,口感很好,既能吃飽,同樣和湯圓一樣也象征著團圓和美滿。

  我的家鄉在農村,元宵節這天,各家各戶的女主人吃過早飯后,就會用水泡一些大米,等水浸透大米后將其撈起,鋪開放在通風或向陽處晾干,再用石磨磨成粉。過不了一會兒,出嫁的閨女和女婿,以及兒子兒媳都已帶上孩子過來了,這個家將不再安靜。孩子們在各家院子里燃放著鞭炮,嬉戲打鬧。女人們則走進廚房幫老人炒米粉、炒餡兒、包團子,并將過年吃剩的臘肉臘魚拿出來,洗凈剁好。能干點的女兒或兒媳這天還將親自掌勺,除煎、鹵、烹、炸外,在蒸團子時還會蒸一些新鮮的魚肉和時令蔬菜。男人們就很悠閑了,或聚在一起抽煙,或相互說著今年的“財喜”(即過年打牌輸贏情況)。整個院子都是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太陽還未偏西,廚房就飄出了蒸籠里那特有的香味。在女人們的招呼下,男人們將桌子抬到堂屋中央,一盤盤冒著熱氣的菜就端上了桌。最誘人的還是那一個個雪白的,圓圓的,拳頭大小冒著熱氣的團子。三兩個團子放在碗里,煞是可愛。一家人圍坐一起,男人們推杯換盞,豪情壯語。此時的話題已撇開“財喜”,鼓吹最多的是自己今年的發財計劃。女人們則一邊吃團子,一邊照顧自家孩子,偶爾也會插上兩句,見自家男人醉話連篇時,也會忍不住嗔怪幾句。

  稍微大點的孩子,直接抓著一個團子一邊吃,一邊圍著桌子嬉戲打鬧。一不小心,團子掉在地上,滴溜溜地滾出老遠,還未等他反應過來,早已被等候一旁的雞鴨一擁而上,啄了個精光。等到太陽落山了,男人們的臉紅了,女人們笑了,孩子們吃飽了、玩累了,整個鄉村也醉了。

  沒有什么娛樂活動,但一家人會團聚一起,喝酒、吃團子、聊家常,用自己獨有的方式慶祝這傳統節日,盡享天倫之樂,共享團圓之福。所以,出門這么多年,每當提起元宵節,我的心頭掠過的依然是在家鄉過元宵節的情景,那一張張熟悉而親切的臉龐,一幕幕熱鬧而溫馨的畫面,總是在我的腦子里揮之不去。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精選8篇】相關文章:

描寫家鄉的元宵節作文02-18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6篇02-07

我家鄉的元宵節作文(3篇)02-21

家鄉的元宵節優秀作文三篇01-11

家鄉的風俗元宵節作文800字12-24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500字5篇12-19

家鄉的元宵節優秀作文集錦15篇01-11

家鄉作文家鄉的變化12-18

家鄉的除夕作文精選15篇02-23

家鄉的橘子作文精選15篇02-17